查看原文
其他

从张伯礼院士摘胆留武汉说起(通篇干货)

鲲志 本能系统医学论 2021-10-20



来源:杏林琴音

英雄摘胆
2020年2月15日凌晨,在武汉抗疫一线连续奋战20天后,因劳累过度,饮食不规律,张伯礼院士胆囊炎旧疾急性发作,2月19日凌晨,他不得不接受微创手术,摘掉了胆囊,主刀医生发现,当时他的胆囊已经化脓,胆管结石嵌顿、坏疽。

术后仅3天,他又投入到紧张的抗疫工作当中。

结果,他建议的“中药漫灌”让处于恐慌情绪中的病人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阻止疫情蔓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因为实现了中医药全覆盖,564名患者没有一例转为重症,医护人员零感染,治愈出院零复阳。

而按照世卫组织的分析,当时有近13%的新冠肺炎患者会转为重症,7%的患者可能转为危重症。

江夏方舱医院的成功经验迅速得到推广,为全国抗疫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非议袭来
“作为中医,居然手术摘胆,张院士的气节到哪去了?”
“张院士为什么不治好自己呢?是不是你们中医说的医不自治呀?”

一边是中医黑如同鲨鱼闻见了血腥味一样,一拥而上,借机疯狂撕咬中医。
一边是中医粉眼看着高楼倒地,哑口无言,扼腕长叹。

我们反问一下:
既然西医那么科学,那么正确。
为什么有那么多心脑血管病专家死于心脑血管病?
为什么那么多肿瘤专家死于肿瘤?
既然要讲科学,那么就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双重标准是很多人经常会犯的一种错误,衡量别人是一套标准,衡量自己又是另一套标准。

简单地说,就是严于律人,宽于律己。
一看西医治不好自己,就说:
“这是绝症,不可逆转,病因不明,有待研究。”
一看中医治不好自己,就说:
“中医不行,自救都难,居然手术,没有气节。”

岂有此理?

中医的气节是个伪命题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这出演了上百年的中西医之争的闹剧,大多数人都是被人利用,被带偏了节奏而不自知。

下面我们一步一步进行分析,来说清楚中医和手术的关系。

一、暴力崇拜

在动物种群中,普遍存在暴力崇拜现象,谁能打,谁就是首领,谁就享有统治权和优先权,弱者想要生存,就必须顺从强者,并崇拜和模仿强者。
人类也有类似的现象,征服者输出暴力,被征服者输出崇拜,并以模仿征服者为荣。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征服中国,面对强大的武力,中国人在洋人面前跪下了,从此,开始崇拜西方的一切。只要是西方的,都好,都先进,都科学,都文明,都洋气。只要是中国传统的,都坏,都落后,都迷信,都愚昧,都土气。
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逐渐被人们抛弃。

落后就要挨打,可中国近代为什么会落后?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明代以前,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详见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但是明代中后期,官僚集团和资本家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勾结境外敌对势力对抗皇权,故意对西方进行了长期的科技输出,西方结束了黑暗的中世纪,在后发优势推动下,迅速实现了对中国的科技赶超。

明朝灭亡后,满清血腥屠杀敢于反抗的汉族人,搞剃发易服、文字狱、《四库全书》,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文化侵略和文化破坏。从此,中国陷入近300年的漫长黑暗。真正的华夏文化被糟蹋得面目全非。汉族逐渐忘记了华夏衣冠,忘记了祖先的教化与荣光,一跪不起。

生活正常见一个现象:别的民族穿自己的民族服饰,大家都说,好漂亮!
可汉族呢?曾经有人穿汉服上街,竟被汉族人问道:“你穿的是和服吧?”
真是细思极恐!
我们的传统文化几乎要灭绝了!

这才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不是我们的祖先不行,不是我们的文化不行,而是汉奸与外敌里应外合,联手毁灭了我们的国家,毁灭了我们的文化,让后人跪在地上崇拜洋人。

二、概念绑定

这一点,极其隐秘,极其阴毒,我们必须擦亮双眼,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

现在一提起科学、技术、精密、手术,人们脑子里浮现的是什么?
是西医的那一套。
一提起迷信、手艺、简陋、针砭,人们脑子里浮现的是什么?
是中医的这一套。

这就是概念绑定!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上百年的重复和灌输,成功达到了概念绑定的目的。
科学、技术、精密、手术,成了西方的专属。
迷信、手艺、简陋、针砭,成了中国的专属。

所以,中国人,除了自我唾弃,自我鄙视,崇洋媚外,还能做什么?
所以,中医怎么能动手术呢?手术是专属于西医的!

三、画地为牢

完成概念绑定之后,中医被人成功地装入牢笼,只能在故纸堆里讨生活,只能止步于公元1840年,不准再往前走一步。

谁要是想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发展,谁就不是真中医。
真中医只允许望闻问切,绝不能用B超,不能用CT,不能注射,不能动手术,用了就是叛徒,就是假中医!
在征服者眼里,阉割后的中医才是好中医,一潭死水的中医,才是真中医。

然而,谎言终究是谎言,手术并不是西医的专属。
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我国就有了外科医生——“疡医”,使用简单的手术和外治法治疗疮疡和外伤,“外科”因此而得名。
《黄帝内经·痈疽篇》中记载了多种痈疽的治法,也记载了用于治痈疽的铍针、砭石。

三国时期的华佗,以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做腹腔内肿瘤切除及肠吻合术,患者一月痊愈。宋代名医窦材的《扁鹊心书》记载的睡圣散,基本达到了麻沸散的效果。

明代,朱橚的《普济方》问世后,集结了宋元各种麻醉药优点的“草乌散”问世,全身麻醉技术已臻成熟。王肯堂以酒混合麻醉药物,成功完成了局部麻醉。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所叙疾病百余种,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均有发展。

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里,大量记载了以局部麻醉的方式,成功完成的各类外科手术。顾世澄曾以利刀与绣花针,辅以不同配料剂量的麻醉药,完成对患者的缺唇修补手术。

王清任,突破重重困难,在乱葬岗和刑场观察人体构造,并绘制图形,纠正前人错误,写成《医林改错》。

以下是部分中国古代的手术器械:
汉代手术器械
南北朝手术器械
唐代手术器械
明代手术器械
总之,科学技术不是西医的专属,手术不是西医的专属,这些本来就是属于中医自己的东西。
科技源于中国,归于中国,未来必将绽放于中国。

张伯礼院士凭什么就不能做手术?
他用中医自己的方法治病,与气节何干?

我等了300年,只是为了等一个机会。
我要争一口气,不是为了证明我了不起。
我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张伯礼院士为什么不自治?
在中医界有一个说法,叫“医不自治”,常常有中医拿这句话来做挡箭牌,为自己挽尊,这就是自欺欺人了,一个医生连自己的病都治不好,怎么能去为别人治病呢?

那么“医不自治”这句话到底有无道理?
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医生在给自己和亲人看病时,容易失去严肃认真的态度,容易失去客观冷静的状态,容易因为关系亲近而不遵医嘱,医生也容易情绪化,患得患失,举棋不定。
比如著名的“叶天士医母”的故事,就是个真实案例。

叶天士是乾隆年间的名医。有一次,他母亲病了,他拿不定主意,因为他挺孝顺,怕把母亲治坏了。这天晚上,他就一个人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这是我母亲呐!”
他非常着急,非常的忧郁。
“这怎么办呢?要是别人呐,我就给白虎汤。可这是我的母亲,这怎么办呢?如果说……哎呀!怎么办呢?”

他的邻居,和他一墙之隔,刚好在院里赏月,听到叶天士自言自语,他就乐了,过去敲门。
叶天士听见有人叫门,就出来把门打开。

“有事啊?”
“我听说老太太病了?”
“是啊。”
“我看看行不行?”
“你看看?来吧。”
邻居看了看叶先生的母亲。
“叶先生,你怎么还不给药吃啊?”
“我正考虑呢。”
“哎呀,白虎汤啊!吃了就好了。你还考虑什么?来,白虎汤!”
叶天士心里一下就舒坦了。
心里想:“他也说是白虎汤,那就白虎汤!”

结果吃了就好了。好了以后,他就敲邻居的门。
“怎么了叶先生?”
“我太感谢你了!”
“嗨!你别感谢我了,这是你治的。”
“不,您治的。”
“叶先生我跟你实话说了吧。昨天晚上你在院子里说:“要是别人呢,就是白虎汤,如今是我的母亲,哎——”你叹了一口气,你就知道你没主意,所以我就敲你的门。”

两人相视,大笑。
————故事完————

其实,对于中医来说,只要不是庸医,那么大多数所谓“医不自治”的情况都是可以克服的,并不是什么难以逾越的障碍。
但是,如果疾病的难度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或者亲属不信任自己,那么此时找别的医生看病,就是很明智、很负责的做法。

那么,张伯礼院士为什么不自治呢?

  

3月22日晚,央视《面对面》栏目组对张伯礼院士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可以说不来吗?
张伯礼:绝对不能说,没想到不来,一点都没想过。不紧张不会叫你来,这是一个。第二个领导叫你来就是一份信任,这份信任是无价的,绝对不能推!

2月15日凌晨,张伯礼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之前,张伯礼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自己签字。

张伯礼:在这期间国家中医局一直往回赶我,让我回天津去。
记者:您想回吗?
张伯礼:绝对不可能的,我是绝对不回。刚铺开打仗,你怎么就撤离战线?

3月15日,天津日报报道:
可他没有想到,多日的劳累,使他胆囊旧疾复发,自己不得不成为一名病人。
2月16日,他终于病倒了。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武汉保卫战”正是较劲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病人等待救治,他希望能保守治疗。“您不能再拖了,必须手术!”负责为他治疗的专家态度坚决。
——报道完——

我们目前只能从有限的信息中进行分析。
一、“胆囊旧疾复发”,这句话,说明他本来就有胆结石这个老毛病,而且他本人也知道自己的病情,但他以前并没有没做手术,而是一直采用保守治疗来控制病情。

二、“他希望能保守治疗”,这句话,证明他内心对手术是抗拒的,但不能证明他没有进行自治。

三、“这份信任是无价的,绝对不能推!”、“我是绝对不回。刚铺开打仗,你怎么就撤离战线?”、“您不能再拖了,必须手术!”这些话,证明他当时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要知道,在中医普遍被人误解和歧视的今天,国家派他代表中医抗疫,是多么大的信任!是多么宝贵的机会!

而有过胆结石治疗经验的中医都知道,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只要没有到坏死、穿孔、休克的程度,是可以用中药、针灸等保守方法治疗的,但一定要注意生活起居,不能劳累、生气、紧张、不能吃油腻的食物,否则缠绵难愈,容易复发。

如果张伯礼院士选择保守治疗,他就必须请假休息,彻底抛开正处于关键时刻的中医抗疫工作,所以,他不得不选择手术,舍胆报国。

手术后,他写的一首诗,表明了他当时的心意:
《弃胆》
抗疫战犹酣,
身恙保守难。
肝胆相照真,
割胆留决断。

可见,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要不要的问题。

医生的两难选择
中医也是人,是人就免不了生病。
虽然高寿的中医不在少数,比如:
孙思邈:102岁(一说141岁)。
干望祖:103岁。
邓铁涛:103岁。
颜正华:100岁,健在。
路志正:100岁,健在。
朱良春:98岁。

可是哪个敢说自己没得过病的?就连药王孙思邈也得过中风,并因此创造了名方“续命煮散”。

续命煮散载于《千金方》,这个方子是在孙思邈近100岁时写的。
他说:“吾尝中风,言语强涩,四肢朵颐,出此方,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他自己治自己的中风,痊愈了。

如果数一数古代的十大名医,其实有一半寿命在80岁以内。除了扁鹊、华佗是被杀害,其他的,死因基本没有留下明确记录。

再看看近现代的一部分名医的情况:
岳美中:82岁,因中风去世。
孔伯华:75岁,因病去世。
张锡纯:73岁,因病去世。
陆渊雷:61岁,因病去世。
丁济万:60岁,因病去世。
恽铁樵:57岁,瘫痪后发热去世。
章次公:56岁,因病去世。
唐容川:56岁,因染上瘟疫去世。

可参考:中西医寿命对照,是驴是马事实说话

在我查找相关资料时,发现了一个现象,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比较忌讳说逝者的死因,所以,最多写上一句“因病去世”,就算比较详细了。但这些证据足以说明,中医也会得病,而且中医和普通人一样,大多数都是因病去世的。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想要寿终正寝,无疾而终,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如此。

大家大可放低预期,正视现实,不要再用超人的标准去衡量医生,不必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按照《黄帝内经》,人的天年(寿命)应在100岁以上,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名医也活不到天年?

这个问题从生理和病理细节上很难回答,但是从根本原理上又很好回答。

因为人是天地自然的造化,顺天而行则生,逆天而行则死。就像郭生白先生所说的,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人中之天”——本能。本能是与天地同步的,它是维持生命、保护生命的原动力。人如果能随顺本能,困了就睡,醒了就动,饿了就吃,渴了就喝,饱了就停,少私寡欲,心态平和,自然就能健康长寿,反之,则多病折寿。

我有一个朋友,网名叫“医非仁爱不可托”,她是学医的,她曾跟我们讲过她的故事:

我是半路学医的,没有学中医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医大夫的生活很惬意,把把脉,喝喝茶,平时打打太极、八段锦,打坐、站桩、练功,研究下养生食疗……

一直以为所有的中医大夫们的生活是多么怡然自得。入了这个行,让我看到中医大夫们真实的生活后,我目瞪口呆,离我想象的、羡慕的生活相差十万八千里,而且越是出名的人,越谈不上生活质量,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不理解,直到我接触越来越多的中医人,我终于明白了。

我是2019年6月跟师广东省名中医曾庆明教授的,从老师身上,我看到的是名中医的生活,忙得跟什么似的。

每天除了看几十个病人,他还要写书,病案整理,诊后问题答疑,被邀请到各医院、学校做学术讲座,交流临床经验(每一场学术报告的PPT,老师可能都要改上十几二十遍,去年冬天连续几个月,差不多每周一到二次的学术报告的频率,每次都是刚在某地做完学术报告,接着马上赶着回医院看诊。

我还只是跟诊,帮着录制学术报告视频,都已经累得快虚脱。跟诊还是几个徒弟轮流分工,老师这个六十多岁老人的这种工作节奏,没有几个年轻人吃得消。

记得去年冬天,2019年12月到2020年1月,有一周,老师动了个手术,还在发烧中,他大概也就休息了两三天。马上投入看诊,同时一周内周二到湛江学术交流,辗转到北京处理方剂编码的事,周四已经到江西中医药大学做学术报告,周五晚上回深圳,周六日又开始看诊……他的那种强度,对自己身体的那种透支,徒弟们看到都很心痛,但是他的工作节奏就是如此。

他经常上午从7点多工作到中午一点,匆匆到外面吃个快餐,有时候快餐都来不及吃,又到下午看诊时间了。记得有一次我跟诊,那天病人多了一点,中午来不及吃饭,老师拿出病人给他的两个桃子,然后塞一个给我,小刘,要不中午就吃桃子吧,这就是我看到的名医的生活。

经常一早起来,看到老师凌晨两三点的工作留言。是老师不会养生吗?当然不是,老师的太极打得很好,可是,他有时间打吗?老师六十多了,看起来精神状态非常好,以前还以为老师的身体是铁打的,后来才知道,由于常年的高负荷的工作,老师也一样面临严重的亚健康问题。

大家都劝他不要这么拼了,可是像他们这些人,一旦上紧了发条就停不下来。

当你正准备运动时,病人的微信发来,很急,要不要回?当你正准备睡觉,病人的电话打来,要不要处理?当你的工作行程被提前安排了,临时生病了,要不要执行?

我以为中医界就老师是这样不懂得照顾自己的人,后来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医生,我才发现,这种情况在中医界真的太普遍。

去年参加了广东省名中医李赛美教授组织的讲座,她的病案聊天记录发在PPT上,稍稍留心下,发现是凌晨几点,跟她的弟子交流了下,原来这些大咖都是一样,越是出名的人,越没有自己的时间。
————故事完————

救人还是救己?这是每个医生都会遇到的难题。
每当面临两难选择时,他们总是习惯选择救人,牺牲自己。
所以说,张伯礼院士太难了。

向张伯礼院士致敬!
向深入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致敬!
向那些躲在英雄身后说风凉话、打黑枪的人,用鄙视的眼神行注目礼!

卸下道德枷锁
4月6日,支援湖北抗疫的医护人员张静静因为突发心脏骤停,再也没能醒过来。
而前一天,正好是她返回山东后在酒店集中隔离的第14天,眼看就可以回家和日夜思念的亲人团聚了,她却永远倒在了酒店里。

她再也没能踏进家门。
一步之遥,却阴阳两隔。
年迈的父母永远失去了女儿。
年幼的孩子永远失去了妈妈。

面对凶险的瘟疫,医生就是战士,他们只能冒死逆行,因为这是天职。
年轻的张静静,年迈的张伯礼,他们都在此次抗疫中做出了巨大牺牲。
可是,为什么那么多参加抗疫的医生,别人就没事?

假如他们奔赴武汉前身体是很健康的,那还会不会发生这次的悲剧?
其实,他们去武汉之前已经病了,他们总把工作放在第一,没在意自己的身体已经有了潜在的危险。

所以,在平时的医疗活动中,希望大家不要再用道德枷锁去绑架医生,也希望医生们能卸下枷锁,保护好自己的健康,只有当医生们身体健康了,才能持续性地为患者服务,这样才是良性的循环。

培养一位好医生太难了,我们呼吁国家和社会,让好医生的负担轻一些,地位高一些,薪水多一些,心情好一些,身体棒一些。

我们都要照顾好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维护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不能把责任都扔给医生。
就好比你违章驾驶,把车子撞坏了,总不能把责任都甩给修车师傅吧?
只有每个人都照顾好自己,才能从源头上减轻医生的负担。

希望不要再有风华正茂的生命嘎然而止,不要再有古稀老人舍胆报国。

扁鹊为下医

同样是医生,同样在抗疫。西医给患者用抗生素、激素、解热镇痛药、呼吸机、人工肺治疗,20%的患者一步步由轻症转为重症、危重症,一个患者花费几十万,但仍然有很多人死亡。有的患者侥幸从死亡线上逃脱,幸存了下来,对西医感恩戴德,视其为救命恩人。媒体也大力宣传。

中医给患者用中药、针灸、导引治疗,病人早早治愈出院,一个患者花费几千元,没有一个患者转为重症。结果大家认为中医治的都是轻症,难度小,没什么功劳。媒体也装作没看见。

这是什么道理?我先讲一个关于扁鹊的故事。扁鹊的故事挺多,大多是讲述扁鹊出神入化的医术,但在《鹖冠子·世贤》中却有这样一个故事却与众不同。
一天,扁鹊给魏文王看病,看诊结束后魏文王问扁鹊:
“听说先生家里兄弟三个都是当医生的,那请问您,谁的医术最好呢? ”
扁鹊不假思索说道:
“我的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非常惊讶:
“先生这是从何说起,我只听说过您,从没听说过令兄,您可是名声在外啊!”
扁鹊笑笑说:
“我大哥出诊是在病人病情发作之前,在别人不知道时就把疾病铲除掉了,别人反而觉得他不会看病,只有我们家里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的时候,看上去他好像只能治治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能在我们乡里流传。而我治病都是在病情严重的时候。一般人只看到我用麻药让人昏迷,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都是些不可思议的大手术,自然以为我的医术高明,由此一来名气也就远远大于我的两位哥哥。”
魏文王这才恍然大悟。


————故事完————


原来,这样的事,古已有之,今亦有之。

扁鹊的大哥太难了,张伯礼院士也太难了。


看来,那些借着摘胆事件挖苦张伯礼院士、攻击中医的人,根本不想让老百姓得到廉价有效的医疗,不想让老百姓获得健康,不想让老百姓拔掉吸血鬼的管子!

多吸两口吧,你们的好日子,不多了!


延伸阅读
胆囊炎是什么病?

我们顺便认识一下胆囊炎,顾名思义,胆囊炎就是胆囊发炎,分慢性和急性两种,其中慢性胆囊炎症状不明显,B超可见胆囊壁毛糙,增厚。因劳累、饮食不当、不良情绪、胆结石嵌顿因素影响,可引起急性胆囊炎发作。


急性胆囊炎除了胆囊壁明显毛糙,增厚外,常见右上腹剧烈疼痛、右肩放射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约95%的胆囊炎患者合并胆结石,胆结石对胆囊壁摩擦刺激,可引起胆囊壁毛糙、增厚,直径与胆管内径相当的胆结石有可能进入胆管,卡在胆管里,形成胆管结石嵌顿,使胆汁无法顺利排入十二指肠,造成胆内压增大,刺激胆囊发炎肿大。严重者,胆囊或胆管出现化脓、坏疽(组织坏死),甚至出现胆囊穿孔、破裂,从而危及生命。


也就是说,胆结石,慢性胆囊炎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只要条件适合,就会爆炸。本质上,胆结石、慢性胆囊炎是慢性病,而所有的慢性病的形成和康复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急性胆囊炎的治法


一般情况下,急性胆囊炎可以采用中药治疗,而且疗效显著,能避免手术摘胆。以下是我们的一个案例:
患者女性,35岁,突发右下腹疼痛,恶心,便秘。B超提示:急性胆囊炎,胆囊内有直径3毫米的结石若干。

处方:柴胡30克,栀子30克,郁金15克,茵陈30克,枳壳20克,白芍20克,甘草12克,党参30克,黄芪40克,大黄15克。

一副药后,恶心减轻,大便一次,腹不痛。三副药后,无明显不适。B超提示:胆囊炎症大大减轻,胆结石已无。因为这个患者的胆结石直径都比较小,所以很容易排出。

如果胆结石较大,则短期内难以排出,但胆囊炎仍然可以消除。对于卡在胆管里的结石,一般合理运用中药也可以排出,请看下面的医案:

患者女性,62岁,早上吃了半个杏,肚子就越来越疼,到下午5点已经疼得躺在床上无法动弹。去医院检查,B超提示:胆囊炎,胆囊多发性结石,较大者2.4cm,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内径1.2cm,胆总管内有一个0.7cm的结石。

医生说只能手术,先打止疼针(山茛菪碱,盐酸曲马多)和消炎针留院观察,明天办住院。结果用药后半小时,疼痛仍然未缓解,家属只好用手在患者腹部的痛点轻轻按揉,大概过了十分钟,患者渐渐地不再痛苦地呻吟了,然后竟睡着了。等到后半夜,患者没再疼,就回家了。

处方1:柴胡30克,党参30克,生白术30克,茯苓40克,麦冬30克,王不留行30克,制黄精30克,栀子15克,郁金20克,枳壳30克,白芍30克,生大黄10克(同煎75分钟),茵陈60克,甘草15克。6剂。

反馈:没再疼,后来出了趟远门,因旅途劳累,又不敢随便吃东西,身体有些虚弱。去医院做了检查,B超提示:胆囊炎,胆囊多发性结石,较大者2.3cm,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内径1.2cm,胆总管内有一个0.6cm的结石。

处方2:处方1加黄芪40克。7剂。
反馈:没再疼,体力恢复了。

处方3:柴胡30克,栀子15克,郁金20克,枳壳30克,白芍30克,茵陈60克,甘草15克,生大黄10克(单包,捣碎,药汤泡30分钟),3剂。

反馈:去医院做B超,提示胆囊大小和壁厚正常,胆管正常,胆管内结石已排出。胆囊多发性结石,较大者2.1cm。

此后,该患者继续采用中医调理身体,至今已9个月,急性胆囊炎未再复发,身体状态良好。

最后,要特别提醒的是:医学不是万能的,无论中西医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对于胆囊或胆管已经坏疽、穿孔的患者,就非常危险了,建议还是选择手术。因为胆汁一旦进入腹腔,就会引起急性腹膜炎,严重的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预防的意义永远大于治疗,治病一定要趁早。


相关阅读:

●张伯礼院士详解:为什么有人会复阳?中医方舱如何做到“零复阳”?

●中医救人无数,却无底气表功!张院士,您到底在担心什么?

●抗疫庆功宴,中医应该被记住!别让张伯礼的担忧触痛中医人的心!


书籍推荐 ▎《长寿大道》,行住坐卧、吃穿住行的智慧

点击 ☟ 标题 超级好用的“滚蛋疗法”,可解决孩子太多问题! 脾胃不好的人有一个妙法,可以多吃土● 中医:清粥小菜,价值连城 央视重磅《中华医药 抗击疫情》特别节目 1-5集(全五集)●  语言会创造出疾病,也能治好疾病;语言能让你陷入痛苦,也能让你离苦得乐●  解惑中医 : “气”是中医的灵魂●  人体穴位与天体对应的奥秘
关注我们:
本平台宗旨是指引朋友们同修共证生命健康实相,让有缘人生得有道,往生有尊,活得自在!为大家提供健康、摄生、养性、食疗、行法等实用知识普及。现代人的️迷茫、焦虑、抑郁,问题少年、伴侣关系紧张、亲人关系不和、各种身体疾病等背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很多人“潜意识地”承接复制了家庭中上一代或前几代的“问题模式”、“命运模式”、“疾病模式”并且在无意识中向下一代传递着,越来越多的疾病状况是显化潜意识的重要表现。找到疾病背后的原因,根治疾病当下的痛苦,是每个倍受煎熬的生命迫切的需要守护自己!守护家人!广种福田!感恩每一位读者联系我们:微信13810949871

致敬英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