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山制造”的英雄故事:一款国民产品背后的工匠群 | 大城工匠④

2016-03-13 欣宁 志凌 佛山微观察


  近日,《南方日报·佛山观察》与“佛山微观察”同步推出了“大城工匠”系列报道,有网友感慨说:“越走近佛山工匠,越能感受到佛山的力量。”3月11日推出的第四期,我们聚焦日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工匠”们。


  其实,不仅网友如此敬仰佛山制造的“工匠”们,老板们更是如此。近日,日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一则朋友圈,就是最好的说明↓

 

多年以后

一位白发老人在家含饴弄孙

小孙子天真地问

爷爷,你为什么没有成为英雄

老人缓缓打开一份发黄的报纸

自豪地告诉孙子

爷爷虽然不是英雄

但爷爷曾经与一群英雄并肩战斗过

 

  事实上,这种英雄惺惺相惜的故事,正在佛山的企业里日夜上演着。企业明星工匠领衔的庞大工匠军团,和他们共推的“极致精神”,正是佛山制造基业长青的源头。

 

  今天,聊聊这群来自日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英雄们的故事。

 

一款国民产品背后的工匠群


  日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上个月刚斩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这是这家专注生产管道20年的企业第二次获此殊荣。20年间,“焊接中国首根铝塑管”、“拥有最多产品通行国”等记录更是伴随在企业开疆辟土的市场征战中。

 


南方日报记者丁铨摄。


生产研发没有界限扎根一线磨出“管用50年”

 

  1996年是日丰创立的年份,也是管材生产部经理苏耀明首次进入这家管道生产企业的时间节点。作为元老级员工,苏耀明是日丰招的第一批大学生。几年后,日丰成为了中国最早生产铝塑管的企业。而中国首根铝塑管的焊接者,正是后来被冠以“中国第一焊”名号的苏耀明


  “90年代末,国内逐渐发现传统的镀锌水管易生锈,造成二次水污染,不利于用水健康,国家要求采用更合适的管道材料。企业开始从国外引进铝塑管材料,并逐渐转向自主研发生产。”苏耀明介绍。在日丰的展室,墙壁四周挂满了粗细不一的供水管、给水管、采暖管道等,透明的地板下还铺满了蜿蜒的地暖管系统。如果不仔细寻找,很难将白色细长、用来引自来水的铝塑管找出。但就是这根看似寻常的水管,打响了苏耀明和日丰革新中国管道行业的头炮。


  “那时国内并没有铝塑管材,我们引入德国的材料,开始自主生产,再逐渐将材料国产化,最终实现从原料到制造的全部国产化。”苏耀明回忆。“材料变化背后,牵动的是整个生产组的调整。”


  彼时,在苏耀明和其团队面前摆着一道难题:国外材料从成分到规格性能都和国内材料不同,如何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改变去适应新材料?


  “模具、机器设备参数、工艺步骤等全都要调试。这种调试不是一次性的,工人、机器、工具与板材无数次接触打磨后,才能获得一个最佳的调试度。”苏耀明简短的表述背后,却是他蛰伏在生产一线长期与挤出设备、五金配件的切磋。


  冲锋在一线的苏耀明多年前便开始了在车间漫长的移动办公之旅。如今他也没有固定办公室,只有车间的临时办公点。“扎根制造业,不管是不是大学生,若久坐办公室而丢失一线感觉,就不会有‘中国第一焊’和‘管用50年’。”苏耀明说。


  苏耀明口中的“管用50”年是日丰成立2年后提出的口号,背后却是他和其他生产研发人员打造高品质管道的成果。“当时对管道的普遍印象是低廉劣质,但我们生产的管道经检测能够保证50年寿命。这也成为后来管道行业的寿命标准。”

 

间距0.15毫米七次迭代的结晶


  目前在多个管道细分市场,日丰产品的份额都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被称为“国民管道”。在苏耀明看来,这一成就是因为企业有一支和生产团队同样强大的研发团队。



苏耀明和彭晓翊在生产车间讨论产品南方日报记者丁铨摄。


  彭晓翊是日丰研究所所长,也是苏耀明的好搭档。在试验室工作的他,常会被拉到一线车间解决问题,“例如在生产中,会发现两条同样的生产线,生产出来的管道光泽度有差别,车间反映上来我们就会去共同解决。”彭晓翊说。


  反之,他也会从生产一线汲取灵感,对产品进行新研发。尤其在原材料方面,不同的原材料对管道的质量都会有影响,“如热水给水管道,原材料越好产生的水垢会越少。”这是彭晓翊从生产一线获知的改进灵感。这种研发与生产的互动攻关,为企业带来了不少专利荣誉。单是2015年,日丰就获得了113项授权专利。


  然而,即使自己从事的就是高端精密的研究工作,彭晓翊有时还会被一线的工匠们震撼。“按国际标准,生产时管的内外壁允许有0.3毫米公差,但一线经过反复验证,发现公差在0.15毫米内是最容易安装的,他们就不停改进直至公差在0.15毫米内。”这一改进让彭晓翊印象深刻。


  不过,对于苏耀明来说,上述这个已经历7次更迭的产品并不足以让他满意,“我们还在不断地进行提高,未来公差可能会缩到0.1毫米。”苏耀明一直坚信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是一项长期持续改善过程,“没有一剑封喉的快速方法,只能10年如一日的执着、专注和积累。”在苏耀明的生产团队中,不少产品的迭代都已经到了第六代、第七代。


  在苏耀明身上,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追求是无止境的。“他总会生产出超出客户预期的产品。”彭晓翊这样评价。按材料的性质,铝型管无法在户外使用,但有时客户迫于客观条件限制必须在户外加装铝型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苏耀明和他的团队经过反复琢磨和试验,在铝型管外部刷上一层光稳定剂,大大延长了铝型管的户外使用效率。

 

一项技术一经改善就用改善者的名字命名

 

  这种持续的技术改进可能存在于生产研发中的每一刻。2013年,日丰成立了专门的内部研究院,成为研发主力军之一。而研究院外,苏耀明带领着庞大的生产课题组。“课题组的讨论随时可能展开。”苏耀明表示,生产部也并未设有会议室,在生产车间,通常是把人聚集起来,看板一拉,就是一场正式的会议。



佛山市日丰企业集团的生产车间。来源:网络


  “开会的时候,所有人都站着,这样效率最高。”苏耀明笑称。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是根本来不及让所有生产人员坐下来慢慢探讨。一旦发现问题,苏耀明会直接到生产线上,相关员工围成一团,就开始讨论。“经常就是在看板上写写画画,或是直接拿张纸就开始现场记录。”苏耀明说。因此,直到现在,苏耀明还是保持着手写的习惯,并不习惯使用电脑。


  开放的工厂车间带来的是垂直化管理。在这里,任何一个生产一线工人都可以成立课题组,以改善生产中要解决问题,课题成员包括一线员工、技术员,组长甚至可以“点将”经理。进入课题组后,苏耀明就不再是经理身份,“组长叫我开会我就得去开会。”苏耀明说。


  项目制管理,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工匠”。苏耀明介绍,日丰并不会特别突出强调一个人的能力,反而更看重团队的作用。“因为,只有所有人都成为工匠,产品才能做得更好。”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苏耀明鼓励员工进行自主改善,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工作氛围。


  一走进日丰管材的4号生产车间,先看到是一排长长的看板,除了贴着车间的日常管理,还详细记载着工人们行之有效的技术建议。除了奖金激励外,工人的技术改善建议一旦被采用,日丰还会以工人的名字为此项技术命名。


  “在制造行业,好的产品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所以我们希望把每个一线工人都培养成真正的工匠。”苏耀明表示。精益求精的生产态度、项目制管理、鼓励自主改善的机制都推动着一线工人向“工匠”转换,也让日丰成为了行业内的“黄埔军校”,“从这里走出的员工不少都成为了其它公司的骨干。”苏耀明称。


  连续两年蝉联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多类管道市场份额保持全国前三甲,这样的成绩对于任何一家民营企业都属难得。但日丰并不满足于此,其背后的工匠群正日复一日地关注细节,不断改善,追求更高质量产品。或许正缘于此,让这家成立才20年的企业敢于提出“管用50年”的口号。

 

征集令


一起寻访“大城工匠”




  在你身边,在你的企业之中,那些研制出明星产品的明星工程师、设计师、一线研发人员以及技术攻关者,正是我们准备寻访的对象;那些专注制造、专注品质、专注创新、专注新供给的佛山“新工匠”,正是我们系列报道的主角。欢迎广大读者推荐给我们,推荐方式有三种


邮箱推荐:请将“工匠信息(姓名、公司/单位、职务、手机)+推荐人信息(姓名、联系电话)”发送至邮箱:nfrbfsbsc@163.com


微信推荐:长按或者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佛山微观察”,在后台留言,发送“工匠信息(姓名、公司/单位、职务、手机)+推荐人信息(姓名、联系电话)”。


电话推荐:13727399479(蓝记者)

更多内容请点标题:

不认识这群人,你就不懂佛山|“大城工匠”征集令

美的“一晚一度电”首席工程师反击:不像某企业,我们不炒作 | 大城工匠②

为鸟巢造阀门、给雪龙号点火……“南海制造”比想象中更牛!“大城工匠”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