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深外企如何实现“逆向出海”? | 先行故事汇

先行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4-02-20


近年来,生机勃勃的深圳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海外企业纷至沓来,推动深圳融入全球产业生态链。


本期深圳卫视《先行》栏目,带你走进一家落户南山的外企,讲述这家外企如何借力深圳本土创新“反哺”全球,实现从产品到技术的“逆向出海”的故事。




用技术换市场 

欧洲企业与深圳的“双向奔赴”



在距离深圳不到两百公里的江门市新会区,一座大型集中式商用充电场站已经运营了两年。这座充电场站依靠来自深圳的480kW超充技术,营业额日益攀升。



来给车充电的吴女士直言,以前没有超充场站充电很麻烦,现在充电基本上十分钟就搞定了,感觉特别好。


健怡超充汽车充电站技术总监阮耀灿介绍,充电使用的液冷枪线十分轻便,市民一手就可以操作,同时充电桩大功率的输出,让汽车充电5分钟就可以续航200公里。


就在几年前,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还是手机品牌主打的卖点。如今,充电五分钟,就能让一辆重量超过2吨的汽车行驶200公里。技术的升级迭代,不但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坚实基础,也让企业看到了商机。


在深圳市南山区南山智园公用超充站,深圳ABB电动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云给记者现场演示了使用超充桩给车充电,速度的确很快。



吴云是一家外企深圳研发中心的技术骨干,他所在的企业是全球主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制造商之一,总部位于距离深圳万里之外的瑞士苏黎世。


进军中国,看重的是市场,进驻深圳,技术是最强大的引力。


吴云表示,在深圳落地研发中心是非常正确的一个选择。企业更多地想全球的产品放到中国来做,利用中国团队的能力,利用深圳,包括整个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制造和研发出在全球上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当前,深圳“超充之城”建设步入快车道,这也带动了吴云及团队的创新发展。近年来,他们不断向 “液冷超充”的技术攻关发起挑战。


据吴云介绍,团队在做这个产品开发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液冷的枪线和制冷技术。


“团队通过与深圳本地很多液冷技术的供应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双方紧密的合作下,研发出了这款充电枪充电和液冷的智能技术。”吴云说。


在攻克技术难关后,如何延长产品寿命又成为另一大难题。这种暴露于自然环境下的充电桩,极易吸入粉尘,这将导致充电模块失效。


“如果提升整个桩的防护等级,散热又会变成新的问题。”吴云说。面对重重困难,吴云和他的团队经过不断研究,决定采用空调加微管的方案,实现整个内外循环隔开,充电桩没有了粉尘和其它的污染,整个产品的可靠性会非常高。



有了方案,如何落地?在吴云看来,深圳强大的供应链是技术团队敢创新能创新的最大底气。


如今,吴云团队研发的液冷超充桩,已在深圳广泛投入使用。


“目前在深圳已经建设了20多座超充站,为了配合深圳市政府打造超充之城的目标,我们将在明年铺设将近100多个超充桩,未来也会逐渐地推广到全国各地。”吴云说。



从深圳研发中心出发

外企产品辐射大湾区



以深圳为中心,辐射大湾区城市。


仅在江门新会区,吴云所在的这家新能源外企就建设安装了409支充电桩。


据健怡超充汽车充电站技术总监阮耀灿介绍,许多市民反馈目前整个场站充电启动成功率是非常高的,但是仍存在极个别车辆在启动充电时充电失败的情况。


收到江门新会区运营方的意见反馈后,ABB技术工程师龙鹏蔚便迅速赶到现场。



经过检查,龙鹏蔚表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设置的时间阈值宽度不够。随后,他对数值进行了调整。


就这样,龙鹏蔚解决了江门超充装置的技术故障问题。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开发 

用实力说服将研发中心落户深圳



与此同时,在深圳,吴云和团队正与瑞士总部的工程师一起开会,讨论研究让充电桩变得更“小巧、便捷”的方法。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是进入欧美市场。



开会过程中,吴云坦言:“从2025年到2030年,这个项目每年的销售额可能会从1100多万美金推动到3000多万美金。”


作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家用充电桩市场发展快速。尤其是欧美家庭大多拥有私家车库,能够挂在车库里的中小型挂壁式充电桩愈发流行。



吴云认为,深圳的团队刚好具备电子双向变换技术以及整装控制技术的能力,所以决定这个产品在深圳进行开发。


在一个书包大小的充电桩里,研发团队必须要实现“小体积、中等功率、高散热”三大技术共存,只有这样,他们的产品才能在海外市场上多分一杯羹。


但严苛的条件就注定了研发不可能轻易成功。吴云和他的团队必须尽快解决散热问题,否则就会影响向海外客户交付的进度。


“张工,现在这个机器调得怎么样了?”

“现在就 EMC(电磁兼容性)还有点问题。”

“我们增大了通风面积以后,模块的对比温度可以降4度。”

“好的,我们到时候跟一下模型再重新做一遍。”


为了加快研发进度,吴云和团队只能一次次与时间赛跑。



办事效率高、技术能力强,吴云团队不断收获瑞士总部的信任。然而,想要说服总部将技术研发中心放在深圳,却并不容易。


在吴云和他的团队的不断努力下,他们对欧洲引入的产品进行了技术转移和本地化的开发,这也成功让瑞士总部看到了中国的开发能力和市场。


“用技术换市场”,吴云和团队成功打通了产品往中国的销路,也赢得了总部的信任。


2017年,吴云所在外企在深圳设立了在中国的首个全球电力电子研发中心。吴云也实现了从战略研发到技术研发的职能转变。


“我们逐渐承担了更多来自于全球的开发任务,比如,大功率的480kW快充是市场上的主流产品,现在依然是我们的主流产品之一。欧标充电桩和美标充电桩也都是在中国开发制作的。”吴云说。



六年多来,团队研发的产品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从7kW交流桩到480kW液冷大功率充电桩全覆盖,欧美市场份额超过40%,全球市占率第一,真正实现了借力深圳本土创新“反哺”全球。


从引进到输出

从模仿到超越

这家深圳外企

逆向出海的故事

仍在继续

……


记者 / 王羽丰 向仕双 钱首文 关大军
编辑 / 王海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在深外企如何实现“逆向出海”? | 先行故事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