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手筑山海路,让这世上有一段你自己铺的路

先行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4-10-01


在深圳,有一种幸福是徒步山野。
今年2月,420公里深圳远足径“三径三线”实现基本贯通,一个“通山达海,生态文明”的深圳“新户外天堂”已经到来。

在远足径建设的背后,有一群以传统手作方式守护山野生态的“工匠”们。本期深圳卫视《先行》栏目,将讲述志愿者们修建手作步道的故事。

发挥山海连城优势

徒步山野

成深圳“新流行”


“3、2、1……注意安全!顺利完赛!”
早上6点30分,一场半马跑山训练赛在塘朗山公园鸣枪开赛。赛事吸引了近五百名选手参加,体验郊野的乐趣。与一般的马拉松不同,这次,选手们脚下跑过的大多都是原生态路径。

深圳跑山训练赛负责人胡绍飞介绍,原生态路径包括手作步道,占比赛路线的85%以上,希望通过比赛让更多人认识到深圳这条“山海连城”的路径。

砌石为梯,以木筑径,越野跑选手脚下的手作步道大有来头,背后有着一群以传统手作方式,守护林间蜿蜒的“工匠”们。


远足径采用人工方式修建

秉持“三零原则”


“我们在建设‘三水线’下撤线的时候,要遵守‘三零原则’(水泥道路零增长、自然环境零冲击、生命物种零伤害)。比如,路线上横跨的树根和石头,都可以利用起来。”大鹏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景观园林科科长蒋海军向舒林发出邀请,一起到“三水线”踏勘下撤路线,完善郊野径配套服务。

舒林,是深圳远足径主线——鲲鹏径第十五段民间段长,也是一名手作步道师。

与传统依赖机械工程修建的阶梯式登山道相比,手作步道源于“无痕山林”的理念,主张以人工方式维护步道,铺设时更尊重历史现状和自然地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手作步道用到了渡步、台阶、导流横木、安全绳等26种常见的手作工法,对大自然的冲击更小,成本更低,更易于维护。

舒林表示,在方便进山的前提下,修缮步道要做到不破坏自然,融于自然。这样,即便是这条手作步道以后荒废了,还是尘归尘土归土。


多方参与共建

鼓励市民

与山海产生更多连接


规划好线路后,鼓励市民参与修缮手作步道,是深圳维护远足郊野径的一次尝试。在这之前,培训必不可少。

舒林表示,手作步道既可以说有规则,又没有规则
没有规则,一方面是因为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用哪种手作工法。另一方面,为了让徒步爱好者有更好的体验,步道修建也有一些“硬框框”。步道的坡度超过25度,或者路线连续超过15米都是直线,就需要通过修台阶或增加转弯的方式,来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

经过培训,舒林就会带领志愿者们,走进山林,修建步道。
“今天主要有两个工作,首先是修缮过小溪的石头路,然后是在登山道的积水点旁做一个导流水槽,避免长时间积水冲毁路面。”舒林布置完任务后,大家立即动起手来。

据舒林介绍,人走出的郊野径大部分利用的是雨水冲刷而成的野路,所以修缮手作步道,需要优先考虑如何排水,避免雨水对步道的损毁。


袁海亮,是深圳首批手作步道学员,自2019年起,就以志愿者身份参与了多条手作步道的修缮。
“这条‘三水线’以前路况不好,穿行难度大,被称为深圳户外‘毕业路线’。如今,已经有很多户外基础比较薄弱的‘小白’,也能安全挑战这条路。”袁海亮欣慰道。


修缮步道结束后,与来时的小心谨慎不同,大家可以安心地大步走过自己修缮的过溪石头路。参与修建手作步道志愿者说:“走到这里我就可以跟别人说,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我用手‘搓’出来的。”
一条好的步道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舒林告诉记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将山野和周边的红色历史、古村落、海岸线等内容融合在一起,让大家登山之余,对当地文化可见可感可触。”

如今,越来越多徒步爱好者向山海走去,在蓝绿交织的图景里留下生命的浪漫足迹。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舒林,如今以另一种形式走进山野,通过修筑手作步道的方式,和土地发生连接,让更多人走向山海。舒林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享受自然的魅力,打造绿美深圳。


编导 / 张俊磊 温国赞 王涛 周一义 曹泽东 杨诚 向仕双
排版 / 王海苹
审校 / 毛芸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