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次见面,这位名动天下的大医就郑重而亲切地称呼我为柳医生

乳腺外科|柳光宇 海上柳叶刀 2020-09-13

专家门诊 | 合理用药 | 热点聚焦 | 手术日 | 医学史


他有磨难经历却没有蹉跎岁月,他最好的年华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依然闪耀出求知的光芒,他当年的奋斗成就了如今的一位大家。



我是沈教授最小的一个博士生。


第一次见去拜见这位德高望重的导师时,我的内心忐忑不安。虽然早已耳闻沈教授为人谦逊,和蔼可亲,但作为学生的我依然心中充满敬畏。


不料初次见面,他就郑重而亲切地称呼我为柳医生。


当时的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医学生,带着大学校园的青涩和稚气,是别人口中随意喊出的同学或者小柳。


【沈镇宙教授在义诊中】


但就在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崇的老教授眼中,我是柳医生,我得到了肯定,这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受宠若惊的感觉,夸张点说就像是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伯乐,我遇到了我的毕生之师,我要拜师沈教授并决心终身热爱这份肿瘤外科学事业。


事实上,不只是我这位学生,沈教授对后辈,对患者的尊重、体恤和关爱是发自内心、一以贯之的。这一点,黄浦区中心医院的汪成主任也深有感触。沈教授曾经担任这家医院的特聘专家,近几年筹备学习班,每次电话或短信联系,回复总称汪医生,言语中更是客气有加,多次莅临会议现场面授教诲。汪成主任记得,早年有一次科室办三八节活动,大雨倾盆,当时出租车还不发达,沈教授转了好几趟公交,如约赶来。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窃以为,这种为医、为人、为事,才称得上大家。


在师从沈教授之前的一段时间,我在硕士研究生毕业留下来直接参加临床工作还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两种选择之间举棋不定,家境并不宽裕使得我的选择更显艰难。就在这时,沈教授鼓励我继续攻读博士,并在他的争取之下我成为当时肿瘤医院为数不多的在职博士生。


这一决定对我人生意义重大,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所以说沈老师不仅是我学术上的导师,同时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我敬他为师,我爱他如父。从沈老师对我的培养中就可以看出他对年轻人才的关爱,愿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供机会助其成才。


【沈镇宙教授带教查房】


在沈教授培养的众多优秀人才中,我们现在的肿瘤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沈教授培养邵志敏的事例也被传为经典佳话。沈教授刚刚接任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时已年过半百,他深感国内肿瘤学尤其是肿瘤外科方面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于是就亲自写信给当时在美国的邵志敏教授,希望他这个优秀的学生能回来主持肿瘤外科学大业。为此,沈教授多次到美国与邵教授诚恳交谈,表达他的想法。


在邵教授回国后,沈教授又从各方面给予支持,排除了各种困难,才得以使邵教授能马上接任并成为我们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才有了今天肿瘤医院大外科的蓬勃发展。为人师,授业传道解惑;为人师,殚精竭虑做人梯,沈教授堪称师者典范。


【1992年,沈镇宙教授与邵志敏教授】


沈教授教学有方,有自己的一套培养方式,经他培养的学术带头人数不胜数。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但这并不表现在语言的严厉上,他性格温和很少跟学生发脾气,也不会直接批评,更多的是靠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我记得曾有一个同学,对待工作不认真,查房迟到,床位病人也没有及时换药,于是这位老教授就亲自给病人换药,做一个普通住院医生的工作。可想而知,等那个学生到了医院,发现沈教授已经给病人换好药了,内心愧疚不已,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迟到过或者不认真对待工作。


沈教授是尊师重教的代表,我们科室在他的带领下这种氛围分外浓郁。沈教授的导师是上海市肿瘤医院肿瘤外科创始人也是中国肿瘤外科学奠基人李月云教授,他对自己的老师非常敬重,总是把李教授放在嘴边,常说我的老师李月云教授当年是如何指导我的,也常教育后辈要尊敬老师。所以在乳腺外科年轻医生、学生尊敬老师长辈,凡带过自己的医生都是老师,科里师生关系融洽,院内皆闻。


沈教授心怀仁慈,有大医风范,在他眼中,病人的利益永远占据首位。在为病人制定任何一个手术或治疗方案时,他都会从病人角度出发,尽其所能不仅把疾病医好,还要顾及病人的家庭经济条件、情感变化、病人自身接受能力等诸多方面。乳腺对女性来说不仅是一个器官,还是形体美的象征,所以说乳腺癌其实是一种特殊疾病。对每一个不幸罹患乳腺癌的女性来说,这是双重打击,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疾病侵袭,心理上也要忍受摘除乳房带来的缺失感和自卑感。沈教授非常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2003年组织成立了上海市第一个乳腺癌患者康复俱乐部“妍康沙龙”,组织患者交流康复经验,提高战胜病魔的信心。


沈教授医术精湛,对待病人耐心谦和,广受赞誉。我想有一件小事可以反映出沈教授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沈教授有一位老病人,在50多岁时因乳腺癌住院,沈教授给她做了手术,术后恢复得很好。80多岁时这位病人因为对侧乳腺的良性肿瘤到门诊就诊,我接诊了这位病人并准备给她做一个小手术。当时正好沈教授也在门诊,这位高龄的病人在听说当年为她做手术的沈教授也在时,坚决要求见一下沈教授。高龄加上肥胖使这位病人行动困难,眼睛视力下降到甚至不能看清眼前的物体。


在我给她指示了沈教授所在的方向后,她不顾麻醉后的无力,肥胖的身体,执意坐起来,向着沈教授所在的方向连鞠了三个躬,以表达自己对沈教授的感谢。


在跟随沈教授学习的几年中,我亲历了他对待病人的和蔼与诚恳,看到了他治疗病人的认真和严谨,见证了一个个妙手回春的瞬间,也感受到了为什么那么多的病人提起这位老教授都赞不绝口。


现在我的临床工作中,在面对病人时,我会不由自主地像沈教授那样待人接物,那样严谨思考问题,那样思病人之苦,忧病人之忧,这样的医者精神是我医学事业上的宝贵财富。



作为一位声名远扬,颇具影响力的学者,沈教授在学术上的造诣也让人敬重。沈教授对中国乳腺癌事业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成名于五六十年代进行了1000多例乳腺癌扩大根治术。在那个科研水平低下,消息闭塞的年代,能完成这么多例手术并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讲台上发言,是一件多么困难也是一件多么让人敬佩的事情。沈教授做到了,他的手术在当时代表了上海乳腺癌治疗的水平甚至代表了中国在乳腺癌治疗方面的成就。


沈教授是一位思想开放、与时俱进的学者,在学术上他尊重科学,善于接受新理念新方法,随着接触国外先进技术的增多,沈教授逐渐认识到乳腺癌的治疗应该向综合治疗的方向发展,再扩大手术范围并没有提高治疗的效果。面对这些全新的理念,沈教授并没有固执己见,坚持他当年发表的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观点,而是带领他的学生也就是邵志敏教授开创了中国乳腺癌保乳术研究的先河,为早期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



自1995年起,在沈教授的带领下,中国乳腺癌治疗已与国际接轨,先进方法与理念使乳腺癌研究事业如沐春风,这一切都与沈教授的努力息息相关。


沈教授作为国内一流学者,也有异于常人的远见卓识,善于发掘科研素材和科研价值。在80年代他就发现国外大量临床研究是通过长期随访病人得出病人生存资料来判断一种治疗方法疗效,而所有的繁琐数据分析都有赖于电脑。受此启发,他购买了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一台计算机--苹果电脑。


苹果电脑现在也是价格不菲当时更是昂贵,沈教授用他获得的学术奖金为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购买了这台苹果电脑,还聘请了一位专门的数据专家将科里所有乳腺癌病人的资料整理输入电脑,建成了我们第一个数据库。


那时的病历还是手写,计算机技术也不发达,电脑界面也还都是英文的。输入时我们将病人的信息用计算机语言1、2来表示,比如1代表左边,2代表右边,年龄1代表大于50岁,2代表小于50岁等等,还配备了专门的翻译本,用这种最原始简单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在当时他的科研方法独辟蹊径在全国尚属少例。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几代人的不断完善与记录,现在的数据库资料信息已具规模,但80年代初留下的数据库依然在发挥作用,为我们现在的临床研究提供对比,成为治疗依据。


【年轻时的沈镇宙教授在斯坦福大学校园】


很多人都会疑惑,像沈教授这样一位医术精湛、学术闻名的学者为什么没有成为院士?我不敢妄加评论,只能说这可能与沈教授的经历和性格有关。


沈教授可以说是大器晚成,他经历过文革的“洗礼”,期间被下放到农村改造。就在别人大张旗鼓闹革命时,他没有荒废时间而是躲在农村破旧的小屋里偷偷学习英语。这是个大胆的举动,因为当时学习英语是不被允许的,是走资派的东西,也许也有凿壁偷光的艰苦,但沈教授的求知精神以及冒险精神使他自学成才。如果不是当年艰苦的环境下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就没有日后他与外国交流的频繁,不断引入先进理念及技术,就没有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的今天。


他有磨难经历却没有蹉跎岁月,他最好的年华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依然闪耀出求知的光芒,他当年的奋斗成就了如今的一位大家。


沈教授性格平和,淡泊名利。他德高望重,能力过人,院里曾多次希望他能担任院长一职,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一心扑在临床教学和学术研究上,希望在卸任之前发挥最大的光和热。几十年的从医经历让他有“东方神手”的美称,声名遍及整个上海滩。经他体检的病人,确诊率堪比仪器。沈教授常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今年过古稀,在他心里,唯有学术上的精益求精和后辈人才培养才是他当下之责。


就是这样一位医者、学者、师者,这样一位大家,我敢说,以他的学术影响力,以他在业内的名气,丝毫不逊色于院士,因为名利从来都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就的标准。


吾师沈镇宙,为人谦逊、治学严谨,医者仁心,师者典范。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师从沈教授,吾生之幸!



版权说明: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官方微信,经原作者授权发布,略有增补。标题和配图系编者所加,版权事宜请联系刀先生


·END·
 



冷静 | 专业 

键时刻派用场


微信号:SH-scalpel


原创内容 谢绝转载



刀先生(编辑)邮箱:shanghailyd@126.com

QQ:3268131491


更多精彩医学故事,值得分享——


非典十三年祭 | 不说,并不代表遗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