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丁克家庭:养儿不防老,无人送终不可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麦子熟了 Author Erika57


采访/撰 Erika57
校对 l 秋秋 主编 l 眠去

来源 l 麦子熟了工作室(ID:faceurhart)

分享 l 生涯研习社(ID:xjysyyxs)

生于70年代尾巴的桃佛君,已经坦然接受丁克的身份。夫妻俩结婚14年,没有生养小孩。

对此她的回应是:

我不是不喜欢小孩,也不标榜丁克主义,说白了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受访者@桃佛君(小红书账号同名)

不同于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传统家庭,据调查截至2021年5月,我国大中城市约60万丁克家庭。在上海,丁克家庭占到家庭总数的12.4%。

不可否认,近年来丁克的家庭形式越来越常见,但在社会舆论方面还存在不同的看法。

赞成者为之拍手叫好,支持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利。而反对者则对它所标明的「不育文化」给予抨击,甚至将自愿选择不育视为自私自利的行为。

有关「丁克」的争论,究竟孰是孰非?不妨先撇开这些是非争论,再去寻觅其存在的理由,听听看桃佛君丁克14年后的想法。

她为什么会选择丁克?从中收获或失去了什么?如何应对未来的养老生活?




01
婚姻和生育,
都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私事」

我今年44岁,目前住在北京。

30岁那年,我才步入婚姻,在那时候看来算是「晚婚」的代表了。结婚14年,也是坚定丁克的第14个年头。

当初做这个决定时,态度最坚决的是我老公。他比我小两岁,百分百的「铁丁」。可能是职业特性的原因,作为诗人,身处作家行业,更注重精神上的共鸣,在生育方面没有太大的热情。

在我公开分享「丁克」的经历后,各种言论扑面而来,其中不乏难听的话。有人跳脚预言:

等你老了就后悔了,动弹不得还没人管你。

甚至还有人身攻击:

一看你照片,就知道是血虚生不了孩子。

不过这些声音对我影响不大,婚姻和生育都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私事。尤其是40岁之后,过了最佳的生育年龄,对这件事早已不强求了。


早年在生育问题上,我和我老公算是一拍即合,但也遭不住家里长辈的催促。毕竟是老一辈人,对生育态度偏保守,「为人父母」依然被视为人生的必经之旅。

好在两方的父母还算好沟通,思想上开明包容,接受程度比较高。公公和婆婆,一个在事业单位,一个是大学老师,他们的工作都是我老公提前做好,我还没从他们那听到一句催生的话。

而我家这边呢,父母两人都是教师,很少强迫我做任何决定,只有我妈妈偶尔会唠一句:

还是有个孩子好啊,你生性孤独,要是老了后没个人说说话,到时候心情更不好。

但她也了解我的脾气,一旦下定决心就不会轻易改变,时间一长也没再开口提过了。

其实一开始为了安抚父母,我俩对外的说法是「顺其自然就好」。加之所处的环境和圈子,身边朋友生育普遍偏晚,且不婚育的比例大。无论是晚婚或丁克,我们都觉得是件很自然的事。

当然,从丁克走向「白丁」也不少见。但我始终觉得,孩子不是婚姻存续的纽带。走进婚姻、组建家庭,本质是两个人价值观的契合,共同对抗岁月里的细枝末节。

如果将来其中一方反悔了,那也不必要强求什么,彼此各不耽误好聚好散,不存在谁抛弃谁的说法。




02
不后悔「丁克」,
收获更多独处的自由

刚成家时,我也会被约定俗成的观念影响。

生儿育女是人生中无法省略的内容,「结了婚后就该生个小孩」,是刻在基因里的社会时钟。

徘徊在「生」和「不生」之间,当时还犹豫了一段时间。两者各占三成和七成的意愿,我更偏向于不要孩子。

首先是内心本能地抗拒。年轻时是一个爱玩的「文艺青年」,即便婚后多年,心理状态仍然像个孩子。加之本身好静且热衷于独处,不愿陷入到养孩子的各种麻烦里。

以我对自身的了解,这一定不是我想要的状态。简单说来,之所以选择主动放弃生育,其实是更害怕因此失去属于自己的时间。


左右滑动


其次是身体机能的排斥。有个姑娘给我留言:

我正在怀孕中,开始时很想要这个小孩,但我的妊娠反应特别强烈,不停住院、打针,实在是太难熬了。但我的老公、婆婆只会在一旁说忍一忍就过了,偶尔还会冒出几句风凉话。
他们无法感同身受我的痛苦,甚至让我有了一种错觉自己只是一个「生育机器」。这段时间突然想到如果有机会,我宁愿一辈子丁克都不想要生小孩了。

为人母,肉体上的痛苦折磨是一方面,还有长期抚养孩子的各种艰辛。

而在「自由独立」和「生儿育女」之间,似乎存在着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自己精力有限既要工作,又要兼顾母亲的角色,实际上压力非常大。这也是我一开始恐惧的原因。

我不后悔丁克,还挺满意当下的生活节奏。这么多年来,最大的感触是收获了独处的自由。不用额外分配精力生养孩子,也让我有更多余暇专注于自身。

此前的我忙着搞事业,从体制内媒体跨到广告行业,再到500强企业的高管。到了40岁那年,工作之余考上人大的EMBA,如今也在不断尝试其他赛道。


说白了,丁克只是一种选择。我更倾向拥抱自由的生活,才决心从养儿育女的繁重责任中解脱出来。

但我没有养过孩子,不知道其中的好处,自然也没资格说得到或失去了什么。或许,在人生的平行时空里,有孩子的我也过得不错呢。



03
养儿不防老,
无人送终也不可怕

虽然生育不再是婚姻的必需品,但「丁克」仍然是少数人的理想。

过去生儿育女是在为养老作储备,而现实是「养儿不防老」,养老的本质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实力。

孩子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如果养儿女只是为了最后几年的照护,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残忍的惩罚。

回想起几年前,我奶奶刚过世,时年95岁。临终前三个月,她因为不小心摔了一跤,住进了医院。她有多个已成家的孩子,每天轮流来院照看。

然而,在那段时间里,病床前的儿女们还计较着谁家花的钱多钱少、陪护时间的长短……那时候,我看到的不是往日里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而是在生死面前人性的另一面。

如何安排晚年生活,也是丁克家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养老保障机制日益健全,涌现出越来越多高端的养老社区,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解决无孩家庭们的后顾之忧。

等到行动不便、无法自理的那一天,我更愿意选择专业的养老机构。尤其是国家慢慢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也提到了日程上,相信未来这一行业的监管也愈加正规完善。

无人送终并不可怕。至于老死后的状态是否得体,我是抱持无所谓的态度。体面的葬礼是给生者看的,死去的人根本什么都不知道。





04
采访后记:
生或不生,皆个人自由选择

像桃佛君这类主动选择不育的家庭并不少见,如今还有不断攀升之势。

当「生育后代」和「个人发展」产生冲突时,越来越多人选择了后者。尤其是生养成本的提高和哺育后代的重压,如看不见的大手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一点,从去年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也可略窥一斑:

在我国培养一个孩子,从0-17岁的费用平均为48.5万元。其中北京、上海两地,分别为96.9万和102.6万元。

但如桃佛君所说的:「丁克」仍然是少数人的理想。随着「养儿防老」观念的日渐式微,生养孩子更多是出于情感上的寄托。

有研究对比过「有孩子的家庭」和「丁克家庭」,结果显示两者在生活满意度上没有太大差别,取决于你是否选择了想要的生活。

你会选择「丁克」吗?或者,你身边有「丁克族」吗?

本文图片来自受访者



 生涯视角:
选择不同的职业,就是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

如果不清楚如何找到发展道路,建议体验一下古典老师的「职业探索营」,5天时间,带你找到职业兴趣方向,认清自身优势,原价199,现在仅需1元

报名成功后,会弹出班主任微信二维码请务必添加她,才能如期开启学习之旅。

开营时间:4月10(周一)


 相关阅读:
字节跳动十万员工困在数据里
那些跟风摆地摊的人,赚到钱了吗?
为什么赢在起跑线的人,竟会输在终点?

古典:3个建议,送给想成为生涯规划师的你
古典:1268次咨询后,说说「生涯规划」如何帮一个人变得更好?
古典:深耕 14 年,说说做「生涯规划师」如何赚到钱?

👇戳「阅读原文」 免费获取专业顾问咨询服务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