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师胡适(9000字完整版):情种,君子,硬货,百年学者第一人

齐树峰 齐说经史集
2024-09-05

 

胡适,字适之,生于1891年,徽州绩溪人,百年来中国学者世界影响力第一人,被称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

 

出了个胡适,牛啊,大徽州!

 

1、博霸

 

学者唐德刚评胡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说胡适脾气好,不论对同事、学生、还是贩夫走卒,几乎从来不疾言厉色。

 

胡适不生气,因此关于他的段子就多。

 

一个关于胡适“打牌”的段子,说是见于《胡适留学日记》的:

 



7月4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

打牌。

 

7月14

打牌。

 

7月15

打牌。

 

7月16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

打牌。

 

7月18

打牌。

 

…………

 

我擦,如果胡适的求学时期真如上面所记,那直接就是一纨绔子弟,不学无术的。

 

还好,上面只是后人编排他的段子而已。

 

胡适确实有过一段消沉颓废的时光,日记中确实也有很多打牌的记录,但不像上面那样令人捧腹。

 

毕竟,他是拿过国内外大学36个博士学位的人。这不仅是学霸,简直是博霸。这岂是打牌打出来的?

 

当然,关于胡适一生拿过多少个博士学位,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没人能完全搞清楚。这里也就不讨论了。

 

胡适所获得的博士学位之多,至少说明了他的影响力,以及被中外学界公认的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研究胡适思想的人越来越多;而至今在欧美的许多大学中,仍开设有关于胡适研究的课程。


 

2、情种

 

      在鼓励八卦的年代,先说点大家感兴趣的。

 

13岁时,母亲便做主,帮胡适和县里的富家小姐江冬秀定了婚。

 

胡适对这门婚事毫无兴趣,订婚后十几年间,与江冬秀从没见过面。

 

当时有胡适这种经历的,至少还有两大才子。

 

一是鲁迅:

 

1906年,鲁迅被母亲骗回老家完婚。新婚之夜,他便独自睡进了书房。第三天出走日本。20年后,鲁迅在上海与许广平同居。他的发妻朱安独守空房41年,实为女性悲剧。

 

二是郭沫若:

 

1912年,郭沫若在结婚5天后,离家出走,在外留下风流无数。

 

相对于鲁、郭二人,胡适最终在26岁时娶了江冬秀,并携手到老。江冬秀被称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个福人”。

 

为此,胡适获得了“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之誉。

 

但如果你就此天真地认为,胡适是个恪守男道的住家暖男,那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像胡适这样的大帅哥,博霸,新哲学、新文学、新史学的开山人,综合实力所在,走在女人堆里绝对是硬通货。一生也就风流无数。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只是上半句;

 

还有下半句,“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

 

      说说胡适的风流事儿。

 

美国韦莲司

 

19岁时,胡适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生,到美国留学,并很快结识了美国美女,青年画家韦莲司。

 



韦莲司比胡适大6岁。在胡适看来,这个姐姐“人品高,学识富,极能思想,高洁几近狂狷,读书之多,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简直就是他眼中新女性的理想典范。

 

而韦莲司对胡适这个有硬核的小鲜肉更是爱得发狂。这从她给胡适写的信中能看出来:

 

胡适,我爱你!我不喜欢悄悄说……你应该爱我,有时,你的爱就像阳光中的空气围绕着我的思想,见不到踪影,但我必须相信它的存在……

 

我想念你的身体,我更想念你在此的点点滴滴。我中有你,这个我,渴望着你中有我。

 

从信的内容来看,胡适早早地就为国争光了,占据了这个美国美女的身体和心灵,很实锤。

 

但对于他俩的爱情,双方父母都不同意,坚决反对。尤其是胡适的老妈,强逼着胡适回去跟江冬秀结婚。

 

在美国留学7年后,胡适回到国内。

 

他的突然离去,让韦莲司几乎崩溃。

 

此后韦莲司终生未嫁,因为她觉得没有一个男人能比得上胡适了。胡适大师,真是为国争光了。

 

当然,他俩的关系并没有就此终结。好戏才刚刚开始。

 

      伴娘曹诚英

 

胡适回国后,25岁当上北大教授,然后回家结婚,娶江冬秀。

 

他这是奉母命,尽孝心;另一方面也是守婚约,讲诚信。这是他的高尚之处。

 

但对自己这个胖墩墩的、缠着小脚、不认几个字的妻子,他实在没什么兴趣可以言,只是尽丈夫的义务。

 

就在婚礼上,他认识了妻子的伴娘,曹诚英。

 

都说一见杨过误终身,其实说一见胡适误终身更合适。因为杨过是虚构的,胡适这些事儿是真的。

 

这次婚礼上的邂逅,也不知是谁先爱上谁,或者是两人一见钟情,也不知谁主动,谁被动,反正,苦恋开始了,就再次误了这个女子的终身。

 

终于,几年后,胡适在杭州烟霞洞的和尚庙里租房住下,曹诚英以陪伴胡适养病为名,到烟霞洞与胡适同居,并有了爱情结晶。

 

胡适答应回家离婚,娶曹诚英。

 

但一回到家,一说这事儿,江冬秀便掂起一把菜刀,要跟胡适同归于尽。

 

胡适服软了。

 

曹诚英心碎了,自此遁入空门,终身未嫁。

 


上海的快乐

 

上海的徐芳,才貌双全。认识胡适后,她把初恋的全部真情都给了他。徐芳亲口说,“(我们)同在上海找到了快乐”。

 

这是一种什么快乐,只能靠猜了。

 

但这段快乐,只持续了一两个月吧。

 

美国情人们

 

作为一个经常要到美国讲学的学者,还曾担任驻美大使,胡适经常到美国,甚至常驻美国。

 

他和他的初恋情人韦莲司,当然经常重逢。重逢后会做什么,自己想去。

 

1938年,胡适去担任驻美国大使时,韦莲司很兴奋,跑前跑后,为中国的抗战争取了不少援助。

 

可是,如果你认为胡适只有这一个美国情人,那又OUT了。

 

胡适去看望自己的博士导师、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授杜威时,见到了杜威的秘书洛维茨。两人常常一起喝茶,看戏。根据胡适日记,他公务之外的时间,几乎都属于洛维茨。

 

后来,洛维茨成了杜威的第二任妻子。

 

杜威去世后,研究杜威的人,发现了一封胡适写给洛维茨的缠绵暧昧的信。胡适跟小师母之间的关系,耐人寻味。

 

当然,仅凭一封信说明不了什么。不实锤。

 

问题是,后来研究胡适的人发现,他的美国情人,远不止韦莲司和洛维茨,还有更多的美国女朋友。

 

你看看,那时,胡适大师仅靠自己匹马单枪,早就扬威美利坚了。

 

比起现在YY者们的活捉苍井空,实在不知强到哪里去了。

 

更多的绯闻

 

比如胡适与才女陈衡哲,究竟是什么关系,关系发展到了哪一步,有很多猜测,绯闻是少不了的。

 

甚至研究者们,在研究70岁的胡适时,还研究出了他与他的两个女秘书间的暧昧。

 

当然这些都不实锤。这要怪当时的拍照和监控设备功能不强大,狗仔队们又不敬业。不能硬把盆子扣给胡适。

 

最大的绯闻

   

胡适和陆小曼的那点事儿,才是最大的绯闻。

 

陆小曼,有貌,有气质。一名人在描述她时写道:“第一次见到小曼,伊人25岁,娇态袭人、明艳动人,却毫无半分做作俗气。”

 

她还有才,看她画的画:

 


看她写的字:

 


还是不知道是谁主动谁被动,胡适和陆小曼间一种莫名的情愫肯定是产生了。

 

但胡适是著名的“怕太太协会”会长,陆小曼知道他根本跟太太离不了婚,才转向了诗人徐志摩。

 

那时,徐志摩刚跟前妻张幼仪离婚。作为大名鼎鼎的撩妹圣手,他本想撩一下林徽因的,却被林家妹子涮了一道。因为林徽因觉得徐志摩不靠谱,在与他暧昧了一阵子后,最终选择了个靠谱的,即梁启超的大儿子梁思成。

 

徐志摩继而撩陆小曼。两人一撩即合。

 

胡适对此很热心,积极充当“媒婆”。听说老公为徐志摩和陆小曼忙活后,江冬秀大吃其醋,认为胡适这是贼心不死,想借做“媒婆”的机会,继续与陆小曼暧昧勾搭。

 

从江冬秀的吃醋,大概可以推测出胡适跟陆小曼的关系。

 

胡适的研究者,后来发现了陆小曼写给胡适的六封信,似乎确能表明两人关系并不一般。

 

江冬秀的定位

 

当听到胡适要跟自己离婚时,江冬秀马上掂起菜刀,要跟胡适拼命,逼得胡适服软,并把胡适最终逼成了著名的“怕太太协会”的会长。

 

作为一个缠小脚、不识字的传统妇女,江冬秀这么拼命,只不过是在捍卫自己最后的尊严,甚至是生存的权利。她要被胡适休了,这辈子也就完了。她大概不知道鲁迅的发妻朱安和郭沫若的发妻那谁谁,但她要避免的,就是她们的命运。

 

只要能守住不离婚的底线,她对胡适是宽容的。

 

她知道韦莲司的存在,她能接受丈夫有这么一个“遥远的伴侣”。

 

甚至有一次她推开房间,发现胡适和自己当年的伴娘曹诚英躺在一张床上,她也只是黑下脸来,不搭理二人而已,没有闹。



……

 

胡适曾写过一首自嘲诗:

 

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

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正是由于夫妻双方间这种微妙的默契,胡适几乎成为圣人,江冬秀则成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个福人”。

 

1962年,胡适71岁时去世。韦莲司把一生的积蓄捐助于胡适著作的出版和翻译。对此,江冬秀接受。

 

3、大师

 

上面胡适的这些风流事儿,揭了胡适的短,使他在女性读者中形象全无。甚至有女性读者坚持认为,他就是渣男一枚。但事实就是事实,不必为尊者讳。

 

下面要说说主流的胡适,他的坚守与坚持,责任与担当。

 


就像打牌打不成博霸一样,泡妞也是泡不成大师的。

 

那在打牌和泡妞之余,胡适还做了些什么?

 

他25岁成为北大教授,30岁成为北大教务长兼文科学长,后成为北大校长。

 

我们对胡适身份的定义,是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

 

1919年,胡适发表《中国哲学史大纲》,成为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人。此书突破了中国传统历史、哲学的固有观念、标准、通则,成为引领学术改革的典范和前驱。它给了当时学术界空前的冲击,甚至给了前辈大师梁启超以巨大影响。直到今天,历经风雨后,仍然为人们所肯定。

 

胡适还是个文学家,被称为当时“十大诗人”之一。

 

胡适发表于1930年代的《说儒》,中国近代文化史成就的代表作。由于胡适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极其深远,他也是当然的思想家。孔子、老子之后,中国最缺的就是思想家。

 

他当然也是个大教育家。从北大教授,北大教务长、文科学长,直至北大校长,他怎么不可能是个教育家?

 

他是开创白话文运动的“急先锋”,与陈独秀一起领导了新文化运动。1920年,胡适挑头,与朋友们一起力促当时的北洋政府颁布法令,将所有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由文言文改为白话国语。如果没有胡适,我们今天的教科书也许还是“之乎者也”。

 

胡适的最主要贡献之一,还在于“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这个就不宜细说了。

 

个人认为,除了上面这些成就,胡适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即做学问要充满怀疑的精神,不盲从一切未经验证的各种“真理”和“主义”。

 

这是科学的精神,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向来缺少这个维度。

 

因此可以说,不论是我们的文史哲,还是数理化,或者说“中国从近代向现代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是在胡适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烛照下不断向前的。

 

4、君子

 

唐德刚说胡适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在为人处事方面,这当然是对的。

 

胡适平易近人,讲话通俗易懂,却又意蕴深远。

 

即使是与政敌论战,他也是和风细雨,平心静气讲道理,不说刻薄话,更没有粗口。

 



比如,新文化运动后,鲁迅与胡适交恶。鲁迅在报刊上多次挖苦、讽刺、甚至是痛骂胡适。

 

面对鲁迅的痛骂,胡适从不应战。反而经常向人推荐鲁迅的好文章。

 

鲁迅去世后,胡适没有出过一句恶声。

 

倒是女作家苏雪林跳了出来。

 

苏雪林曾奉鲁迅为偶像,在鲁迅面前谦称学生,并说:“鲁迅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乡土文艺家,能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又说,“鲁迅的小说创作并不多,但仅《呐喊》和《彷徨》两本,仅仅的两本,便已经使他在将来的中国文学史上占到永久的地位了。”

 

不知苏雪林与鲁迅间发生了什么事情,鲁迅去世后仅一个月,她就分别给胡适、蔡元培等人写信,骂鲁迅是“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

 


这个苏雪林,是文坛的长青树。而她后半生的念念不忘的,就是黑鲁迅,一直黑到她102岁去世为止。真不知鲁迅当年是怎么惹着她了。

 

胡适看不下去,给苏雪林回信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后来,胡适还应许广平之邀,为《鲁迅全集》的出版事宜鼎力设法,奔波效力。

 

罗尔纲评胡适:“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

 

5、硬货

 

但,但是,温润如玉只是胡适的一个方面;如果只是温润,只是谦谦,他何以奠定自己的大师地位和历史地位?

 

他,自有狠的一面。

 

哈佛大学一位校长说,“教育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让孩子将来能分辨出,那人在胡说八道!”教育的这项功能,我们是有缺失的。

 

求学,无非求的是“学识”二字。

 

学识,大概可以分为学问和见识。

 

非正常情况下,学问与见识是不成正比的。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学问大概是有些的,见识那就呵呵了。

 

正常情况下,学问与见识是应该成正比的。比如胡适,学问渊博浩瀚,见识就深就远。

 

都说鲁迅深刻,够狠;其实在对于人性的洞察和社会的见识上,胡适更深刻,更狠。

 

    上面只说到了胡适在新哲学、新文学、新史学方面的开山之功,所涉及的也都是文艺界的人。

 

但正像他的前辈梁启超一样,胡适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在于他对理念的坚持和对社会的改造。

 

胡适离开北平后,在他的住处发现了500多封信件。他通信的对象,几乎涵盖了国共两党的主要领袖和军政要人,以及其他领域的社会名流。



    胡适的狠,只说三个事。

 

一生的坚守

 

胡适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加入《新青年》编辑部,与陈独秀一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

 

但五四之后,由于理念不同,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分道扬镳,并掀起“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始与鲁迅等人论战。

 

胡适的坚守理念是什么呢?宽容精神,自由精神,科学精神,Democracy精神。

 

他为此坚守了一生。

 

他虽温润如玉,却从未丧失立场,是个硬货。

 

这就导致了下面两件事。

 

一条道走到黑

 

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胡适正任北大校长。

 

我方领袖写了信,托人捎给胡适,并通过广播电台不断喊话,要求胡适留下来,承诺了他的职务。

 

    但胡适这个死不改悔的家伙,一条道走到黑,决意离去。

 

12月,朱家骅、傅斯年、俞大维等人从南京派飞机接胡适南下,傅作义派部队护送胡适到南苑国际机场登机。

 

他就这么走了。

 

走就走呗。但走前,他提出了“面包与自由”的论点;走后,又提出了“说话的自由与不说话的自由”的论点。虽然都是短短一两句话,但那见识,比鲁迅狠多了。

 

上世纪50年代,国内掀起批判胡适的运动。

 

批判归批判。我方领袖说了:“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可见,我方领袖,对胡适的离去是介意的,惋惜的。

 

差点气死老蒋

 

胡适离开故国后,先去美国住了三年,后接受老蒋的力邀,到台湾教学。

 

1954年,老蒋推荐胡适做“总统”候选人。不论老蒋是真情还是假意,反正胡适是坚决拒绝了:“我有心脏病,连保险公司都不愿保我的寿险,怎能挑起总统这副担子?”

 

三年后,胡适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就职典礼时,老蒋亲临现场,发表长篇讲话,给足了胡适面子。

 

但,胡适不给老蒋面子啊。

 

轮到胡适讲话时,他就老蒋刚才的讲话,逐句、逐条驳斥,说老蒋的讲话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是对的。

 

台下的老蒋气得脸色铁青,浑身发抖。但这毕竟是胡适的就职典礼,老蒋实在没脸把胡适轰下来。

 

晚上回到家,老蒋在日记中说,这是他“生平所遭受的第二次最大的屈辱”。

 



据说,因为这事,老蒋曾有过干掉胡适的恶念。但这恶念,只是一闪念而已。这方面,老蒋还是有肚量和底线的。

 

6、趣味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女人、男人都喜欢胡适。

 

对女人来说,一见胡适误终身。根据前文,温润如玉的胡适在世界各地有多少情人很难统计,为他终生不嫁的女人就至少有两个,包括一个美国美女。

 

对男人来说,“我的朋友胡适之”,是当时广为流传的名言。很有“人若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的味道。胡适名望之大,交游之广,威望之高,可见一斑。

 

    有趣,是胡适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胡适的白话诗

 

诗一:《梦与诗》

 

都是平常经验,
都是平常影象,
偶然涌到梦中来,
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语,
偶然碰着个诗人,
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有没有很熟悉的感觉?这是胡适写的。

 

诗二:《两只蝴蝶》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诗三:《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胡适这首诗,后来被改编成了著名歌曲《兰花草》,传唱一时,大家都听过吧?

 

关于胡适的段子

 

段子一:白话文的优点

 

胡适写白话诗,倡导白话文,普惠大众。但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他也遭遇了无数谩骂和打击。

 

比如章太炎、刘师培、黄侃这帮人,便经常讽刺挖苦胡适。

 

黄侃在一次演讲中举例说:“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其家人电报如果用白话文,是‘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要11个字。而文言仅需四字,‘妻丧速归’”。

 

这例子举的,够下作!

 

但胡适谦谦君子,从不进行人身攻击。他没有马上回应黄侃。

 

胡适的回应,是在他自己的一次演讲中。他说:“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写信,邀我去做某某官职,我拒绝了。大家如有兴趣,可用文言代我拟一则电文。”

 

    大家拟了很多,字数最少的电文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12个字,算是简洁凝练了。

 

但胡适说:“我的白话文电文就5个字:干不了,谢谢。”

 

满堂掌声。

 

段子二:胡说

 

胡适一次应邀到某大学讲演,在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话时,他在黑板上分别写:

 

孔说……

 

孟说……

 

孙说……

 

等他引用自己的话时,引得哄堂大笑。原来他在黑板上写的是:

 

胡说……

 

段子三:心中无码

 

一次,几个人在胡适家里吃饭。徐志摩跑进来,带来一本艳书,图文并茂的那种,还是精装的。

 

大家性致勃勃,纷纷上前围观赞叹。

 

只有胡适一动不动,过了会儿才冷冷地说:

 

“这种东西太露骨,上面的画都一览无余,不够趣味。我看过一张画,不记得谁的手笔,一张床,垂下了芙蓉帐,地上一双男鞋,一双红绣鞋,床前一只猫蹲着抬头看帐钩,还算有一点含蓄。”

 



胡适果然老司机!所谓“阅尽天下那啥,心中自然无码”。

 

7、杂音

 

胡适虽然人缘好,但因为太牛,惹的人就多,批他的人也就多。

 

章太炎早早就讲了,“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

 

国学大师钱穆,则在国学方面一辈子暗批胡适,包括两人到了台湾后。

 

1954年,大陆掀起批判胡适运动,全国能叫得出名来的学者、知识分子,甚至包括工农兵大众,都要明批胡适,说胡适在哲学思想、哲学史观点、政治思想、历史观点、文学思想、文学史观点、考据学、红学、佛教禅宗等方面的“流毒极深”。

 

在这么宽广的范围内“流毒极深”,正说明了胡适涉猎之广,影响力之大。

 

8、总评

 

胡适总评的低层次:他的学问

   

胡适在学问方面,

 

论哲学,章太炎看不上他,估计熊十力、金岳霖等也都看不上他;

 

论国学,钱穆看不上他,梁启超、赵元任等应该也看不上他;

 

论史学,陈寅恪看不上他,即使冯友兰也未必看得上他;

 

说甲骨文研究,他比不上郭沫若;

 

说建筑学研究,他比不上梁思成;

 

写小说,他写不过鲁迅;

 

写美文,他写不过林语堂、梁实秋;

 

写诗,他写不过徐志摩;

 

……

 

但胡适牛就牛在,他在人文领域的几十个学科中,都可算是个专家。

 

当然,他只能在两三个学科中,算第一流学者。

 

在另十几个学科中,算第二流学者。

 

其余的几十个学科中,他只能算第三流学者。

 

但这,就是他与其他学者的不同之处。

 

比如,钱穆暗批胡适,只限于“国学”方面。至于胡适最得意的“西学”,钱穆就沾不上边了。

 

又比如,要讨论“茴”字有几种写法,胡适大概比不上孔乙己,但论别的方面,那就是大海与水井的区别。

 

见多方能识广。这么说吧,在某一个学科之内,胡适的学问可能不及该学科的第一流专家;但由于他将几十个学科融会贯通了,他在这一学科内的见识,却往往高过所谓的第一流专家。

 

胡适的学问,是中西合璧,博学通识。

 

识,才是胡适学问的要义。

 



胡适总评的中层次:胡适的见识

 

如上文,章太炎们觉得胡适哲学不行;

 

钱穆们觉得胡适国学不行;

 

鲁迅们会觉得胡适写小说不行;

 

更有人批评胡适的“整理国故”,是把国人引到乾嘉学派的倒退之路上去……

 

但这一切评判要有个前提:胡适在美国留学七年,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正牌博士,在国内外其他大学也拿了N个博士学位。

 

他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知识渊博浩瀚,更是个得了“西学”精粹的人。

 

中西合璧,使他的见识远超那些专钻中文故纸堆的“国学大师”,或是只认洋墨水的“假洋鬼子”们。

 

历史已经证明,胡适在哲学、文学、史学方面的见识,他对人性的洞察,对政治的洞见,整体上远超当年那些看不上他、批判他的人们。

 

几十年过去,多少曾经的风流雨打风吹去,胡适在当前越来越显现魅力,他的追求越来越显出历史价值。

 

“回归胡适”,回归常识,正成为一种新的力量。

 

胡适总评的高层次:文明的再造者

 

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化上的贡献,并不在于他在学术某个细分科目上比别人钻研得深了多公里,而在于他的“再造文明”。 

 

“再造文明”,是一个思想家、学者、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人类文明所做的最高形式的贡献。

 

到了这个层次,他说过什么话,出过什么成果,写过什么书,都不算重要了。

 

因为他的思想,已经“化”入了我们的文化,无形无迹,却又无处不在了。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种基因,一种灵魂。

 

具体一点:

 

我们今天说“白话文”、“实验主义”,那就是胡适的化身;

 

说“新思想”、“新文学”、“ 新诗歌”,首先想到的就是胡适;

 

至于“宽容精神”,“自由精神”,“科学精神”,“Democracy精神”,胡适更是这些精神的大宗师……

 

胡适首先是一个平凡的人,喜欢打牌、抽烟,曾因酗酒被抓,还搞出了许多婚外情;

 

但他又是个近乎圣贤的人,他热爱我们的古代圣贤,但又不浮夸那缥缈的荣光;

 

他中西合璧,博学通识,用世界普遍的水准和价值,来衡量我们的文化和生活,再造我们的文明;

 

胡适一辈子讲学的要旨,首先是让学生“做个不受人惑的人”。他的这个见解,与哈佛大学那位校长说的,“教育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让孩子将来能分辨出,那人在胡说八道!”要义相同。

 

为了这样的要义,他一生“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与现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相比,胡适这样的表现尤为难能可贵。

 

9、哀荣

 

胡适去世时,极具哀荣。送别、悼念的人,人山人海,真的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看着丈夫的荣耀,江冬秀又悲痛又自豪地对长子胡祖望说:“做人,成功到像你爸爸这样的,从古到今,真是没有几个了!”

 

最后再上胡适一张照片:

 


陈丹青评论胡适:“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相关文章,点击阅读:

 

金庸大师的功与罪

 

曾国藩(完整版):蝶变,8000字搞懂这个“愚钝”的超级牛人

 

传统文化、国学的糟粕与痛点(10篇) | “齐说经史集”归纳(10)

 

完整版:铁血宰相张居正,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7000字雄文)

 

完整版:3000字搞懂大宗师王阳明

 

 

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齐说经史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齐说经史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