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什么要拿这部波兰电影海报作头像?

书本放映 抛开书本 2019-03-30
戳蓝字关注我们哦!

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抛开书本

已经伴随影迷一年多了

很多影迷看到这个头像

都产生了疑问

今天就给你答案!


抛开书本的头像

来自于

孔维茨基的

《那么近,那么远》


文/刘小黛




历史让人明智,

然而  

每段历史又是近乎相似的。

每个导演都会  

因为自己所处的时代,

影响其产出的作品,

或针砭时弊,

或激情洋溢,

或愤世嫉俗,

或忧国忧民。


塔伏乌什·孔维茨基  

就是这样  

一位出生于波兰  

经历过战争伤痛的导演,

他的电影作品里,

政治隐喻俯首即是。







那么近,那么远



维茨基1926年出生在波兰近维尔纽斯的一个小城市,身为作家和电影导演,他还是波兰语言协会一员。孔维茨基在维尔纽斯当地的一所文科中学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13岁的他就卷入了二战浪潮。维尔纽斯迅速被苏威尔政府掌控,以及随后的纳粹德国占领。当时波兰所有的教育立刻停止,而孔维茨基则继续在地下进行着他的研究和学习。


1944年,他加入了本地军民党派,参与了布拉马暴风行动,战争以后维尔纽斯成为了苏联领土,孔维茨基只好移居国外。


1945年春天孔维茨基搬至波兰的克拉科夫,进入了亚捷隆大学,随后他也开始了周刊新闻记者的职业生涯。


1947年孔维茨基移居波兰首都华沙,继续为杂志社工作。


作为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倡导者,1948年他完成了他的首部个人回忆录,但此书直到1956年才得以出版。


孔维茨基文学生涯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一部小说诞生以后,几部小说作品让他从此声名大噪。其中《小启示录》(La petite apocalypse)后来由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于1993年改编拍摄

 

1952年至1966年间,身为波兰工农共产主义者的孔维茨基,逐渐对波澜的共产主义政权失去信心,并逐渐远离故乡。从他的长片《A Hole in the Sky 》(1959)之后,他的作品开始转变偏向半浪漫主义色彩,并且缅怀起他在波兰的孩提时光。


孔维茨基凭借他出色的电影作品成为了波兰电影学院首屈一指的电影名人。然而,他的作品精髓囊括了他同时代的忧国悲悯和极致痛苦


《夏天的最后一天》( Ostatni dzień lata 1958)是孔维茨基的代表作之一。



该片叙述了一位在海边度假的妇女,于假期最后一天,遇见一位突然出现的神秘男子。男子想要与其共渡最后的夏日时光,然而女子心意已定,尽管男子百般哀求。但当最后一刻妇女想要改变主意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今天是夏天的最后一天了。

但是人们又不知道是秋天了。”



片中海边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也预示着导演对波兰母土的态度。他终于决心开始,她却已经打算放弃。


这不就是导演对祖国的挽留又无可奈何吗?


说起孔维茨基的代表作,不得不提及1962年拍摄的《跳》



一个逃避战争的假犹太人,一个为民伸张信仰主权的游客,一切均化作一支纵情的舞蹈。


战后波兰,无法触碰的记忆,不可言说的伤痕,以及无力面对的明天。


梦回故土,所见的每一张面孔都已成似是而非的重重隐喻,谁是无罪之人,无从知晓。


“生活是一件艰难的艺术,

试着活得优雅一些。”



影片里的舞蹈让人印象深刻。


孔维茨基还和获得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耶尔齐·卡瓦莱罗维奇,曾经合作过一部影片,名叫《旅店》(1982年)



卡瓦莱罗维奇是1950年代“波兰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共拍摄17部长片,其中包括多部流传影史的经典作品,最著名的是获得奥斯卡提名的1966年的《法老》以及1961年《天使嫫嫫约安娜》,他凭借该片获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特别奖。此外,《夜行列车》、《旅店》、《总统之死》、《在大西洋会见》也是他的代表作。


《旅店》讲述的是1914年一战前夕的加利西亚省。波兰人、乌克兰人和犹太人三种不同国籍的人共住此地。因为比哥萨克人将要进驻,邻近的村庄已被犹太人遗弃,所以犹太老人经营的乡村旅店里挤满了落难的犹太人。


“我现在越来越不相信神了,

但是也越来越害怕神了。”


结尾最后一弯血水的证明,当信仰和战争发生冲突,得到的只有流血牺牲。灾难战争来临,宗教可以当作旅店宽慰心灵。但是以为祈祷和平可以当作世界的救世主,只有流血对抗以示顽冥。如果宗教成为邪教,那么就会流血,拯救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导演想阐述的哲理概是如此。


作为《旅店》编剧的孔维茨基,他的著名作品还有一部《那么远,那么近》。44岁生日的肖像, 过去和现在,实际和潜在的发展都融合在一个梦幻般的似乎假定。



片中时间旅行变成了可能,主人公恰如其分地调整和变化着时间,实现了生死的切换交融,为了揭开朋友的自了杀之谜而踏上记忆之旅。


恐怖的配乐和不规则的人声,死亡幻想,父亲爱情,种种超现实的一切掺合在一起。他探究自己,在幻想的路上与死亡对话,他旁观的一切幻想成分,他走进地狱与天堂的隔离处。



孔维茨基的电影,重在对波兰社会现实的影射和场景氛围的展现。而波兰电影中色彩学的应用也往往另辟蹊径,有些创造实景的华丽,有些只为个别场景而设,却因此深藏记忆。



和安德列·祖拉维斯基《银色星球》中运用一系列阴暗调的灰色、蓝色一样,《那么远,那么近》里,导演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影片开头的飞行画面:不同于普通的拍摄方式使用阳图胶片,孔维茨基使用了经化学处理过的负片拍摄。


所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男人黑色的身体轮廓和各种紫色、蓝色、灰色相互呼应,天空之下被浸润在一种奇怪绿色和黑色中——这段记忆之旅点出了臆想世界的灵奇。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现实与虚拟交替,以倒叙方式揭开结局,以三次倒计时分隔整体结构。电影开场的场景,同时也是片尾的场景,可以说是整部影片中最离奇却有趣的一幕——一个犹太男人飞过天空。



《那么远,那么近》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但最难忘的是黑暗中如烛光般明灭的人脸。


鸿篇巨制当中的小规模史诗电影,写实主义的手法让人恍惚有掉进历史沙漏里的错觉。


帕蒂·贝兰托尼

(Patti Bellantoni)

在《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

中写到:

“运用色彩,

是个鬼鬼祟祟的勾当:

色彩就在人们眼前,

但多数时候,

人们都不会注意到

色彩对自己做了些什么。”

 

孔维茨基在后期作品里颜色的运用越发炉火纯青,电影不再是非黑即白,色彩宣泄着作品的情感力量,成为导演张扬独特趣味和表现内容张力的工具之一。自我的镜像,记忆中的旅行,时代的末世感在荧幕后面彰显反映。


目前孔维茨基生活在华沙,继续激发鼓舞着青年导演和创作者们。


可以说,

他是活着的东欧电影大师,

回顾他颠沛流离的一生,

他将所有对波兰母土的情感,

都浇灌在电影之中,

环境再恶劣艰辛,

创作热情仍然不减。

人们距离民主和自由的天空,

那么近,又那么远。

作者:刘小黛

榆树下娓娓絮语,

沿绿水漫步而下。

编辑:居小小

热爱就是要擦出火花

END


这是我看过最多人打五星的是枝裕和

今天是诺兰的生日,请跟我一起去《追随》他

他叫韦斯安德森,他的电影几乎可以碾压其他处女座

书本近期活动

1.26《大象席地而坐》

1.27《囚》


快,来给我们投稿哟

👇👇👇点击 阅读原文你就能看到它 密码: biq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