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世存:真正的孤独者,一定跟这个世界有最深刻的联系

读道书单
2024-09-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余世存工作室 Author 余世存工作室01


The Pot Saint Michel in Paris,1900



孤独的状态,能够让我们回到本体的善。



孤独的人,内心是笃定的


云南大理住过两年,有朋友到大理旅游的时候借机去看我。头一天他可能特别羡慕我在山水之间过的神仙般的日子,但第二天就有点发呆,有点木了,第三天可能就坐立不安,觉得北京、上海太需要他了,他需要赶紧回去,如果不回去,就好像会错过某种世界性的大事。但实际上,即使他人在北京上海,也并不就在事发现场。

后来我回到北京的时候,感觉北京、上海的人天然有一种优越感,有一种都市中心主义的倾向,觉得我在云南那种边陲地带待了两年,好像跟他们脱节了。他们一直处在文明的中心,而我已经跟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了。这个感觉我当初也有过,因为我在去云南之前,好像在北京不说是“呼风唤雨”,至少也还是“三教九流”朋友特别多,特别是媒体圈的朋友。但是从云南回来你就发现,跟这些老朋友之间确实有一点隔膜。而且他们的活动也好,专栏也好,也很少找你,好像你已经落伍了,不被这个都市文明所需要了。我花了很长时间重建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但感觉好像永远回不去了。所以我自己曾经有一段很失落,难道我离开北京两年是个错误吗?

当代世界对于已经适应一个人的生活状况的人来讲,如果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自己,其实是一个莫大的福报。就像前几年网上传的一句话,“独处,是一个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这个时间越多,自己获得的幸福感就越强。

谈到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独处时间,胡赳赳和他的《论孤独》,有很多有意思的阐发。我们甚至可以让理工男做一个技术指标,看一个人十年、二十年之内,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

相比之下,像胡赳赳和我这样的人,独处的时间比较多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幸福指数要高一些。虽然我们也有很多世俗的烦恼,为钱、为房子、为孩子的升学问题等等,但是孤独的人,内心还是很笃定的,他对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基本认可,甚至比较满意。在世俗意义层面,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只要他自己面对自己的时间足够多,就能够整理自我,认可自我,能够消解一些负面的情绪。



孤独的人,不惧怕社会的残酷


以前一个人生活的时候,总觉得每天的时间都忙不过来,上午要做什么,下午要做什么,安排得满满当当;而当你有了家庭,有了爱人,后来又有了孩子的时候,你就必须让渡自己的时间,必须去陪爱人,必须去陪孩子。包括看手机也是,如果孩子去上学了,爱人去上班了,你一天用手机的时间可能有三四个小时;但是当爱人在你身边,孩子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可能会控制自己不去看手机。


刚开始会有点不太适应,感觉有多少人在找我,我是不是应该立刻回复他们;后来当你能够控制住自己不去看手机,也没有什么天大的事情要你马上回复,你完全可以把它放在一边,去专心陪伴自己的家人,这时候你甚至觉得没有手机反而会更好,这种生活更有意义。用网友的话,这叫“线下生活”。



Tea in the Garden,1919



我们都生活在线上,只要手机在手,或者从口袋里随时掏出来,随时就能进入线上。而当我们把手机放在家里的某一个角落,半天甚至整整一天都不去看它,才是在过一种线下的生活。这种线下的生活,跟爱人和孩子在一起的生活,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能够提升自我、丰富自我的生活。


我从来不认为一个有追求的读书人,或是一个有理想的社会精英,他可以整天忙忙叨叨,可以没有家庭生活。以前我们的一个朋友毛喻原老师,在北京的时候经常跟我们一起聊天。他说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跟爱人、孩子,跟自己的亲朋好友在一起,有一种很自然的神情的流露。而不是应该离开他们,整天处在一个工作状态、思考状态,或者为社会打拼、忧国忧民的状态,或者做韭菜、做吃瓜群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神情都不是松弛的,不是自然的,不是一个完全属于自我的自然流露的状态。跟自己的爱人、孩子在一起,特别能够让我们恢复最基本的人性。


当社会非常残酷的时候,血缘和亲缘就是维系我们人间善的最后几道链条,或者几道保障。这跟我们孤独的状态是一样的,都能够让我们回到本体的善。这是我的一个体会。


这种体会跟年轻时候不一样。年轻时候就是一个独来独往,特立独行,愤世嫉俗,很自恋的一个“愤青”而已。这个“愤青”可能也非常有意义,因为年轻人奋斗的、批判性的人格的存在,本身就是在探求这个世界的边界,在寻求和捍卫这个世界的正义,在呼吁这个世界的良知。这是一个青春时代的必经阶段,也是对社会的一个贡献。


我现在还是很怀念年轻时候的那种状态,很多朋友也更愿意读我年轻时候写的东西,说你现在写的书确实很大众,让大家都很受益;但偶尔读到你年轻时候写的文章,更能打动内心。


一个人从青年到中年,这两个阶段各有人生的侧重点。只要是在适当的时间做出正确的、正当的事情,都是很有意义的,这是我的一点心得。



孤独的人,有一个大千世界可以链接


谈到孤独,很多人以为是跟世界的一个隔绝状态,其实不是。你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你知道有一个大千世界跟你有链接。就像中国人说的阴和阳,有的人主张我们要不断地补阳,要拒绝阴的一面。但是没有阴,就没有阳;同样,没有世界,就没有孤独。所以这个孤独一定是在世界当中,而不是跟世界隔绝。


如果真隔绝的话,用中国人的说法,那就是孤家寡人的状态。孤家寡人不是孤独,而是他跟这个世界绝缘了,他听不见这个世界的任何信息。就好像有人发动战争,但是连情报都搞不准确,为什么?因为递到他那儿的情报,已经被层层隔绝了。这个人已经不是孤独,他就是一个孤家寡人。


真正的孤独者,一定跟这个世界有最深刻的联系。正因为他意识到这种深刻的联系,他才知道自己是孤独的。


这也是我写《一个人的世界史》的一个背景。这本书跟现在的教科书,或者学院派的历史书有一个区隔。因为常见的历史书都会讲时代背景,讲历史世界,讲宏大叙事。而我通过不同历史人物读历史,读到的都是细节,都是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日常生活。我攒了这么多的读书笔记,分类整理,就变成我自己的世界史。我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跟世界建立联系。


而且《一个人的世界史》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读书笔记也是相通的,类似传统的诗话和词话,包括《世说新语》等等,都是用短小精悍的段子来讲解历史。所以我写这本书,也有和中国文化的文脉相接的一个考虑。



Reading Woman with Parasol,1921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本书,我希望能切实让读者意识到,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跟这个世界都是有联系的,因为那些历史人物的细节所隐含的人性,其实跟我们普通人的感受是相通的。我们不需要妄自菲薄,他们跟我们一样,而且正是他们,奠定了我们当代生活的很多内容。


所以我写这本书,也是想给读者打打气。我们生活在当代,没有必要真的把自己当韭菜,也没有必要真的躺平,做一个吃瓜群众。我们自己还是很有可为的,也大有可为之处。



孤独的人,是可以被信任的


胡赳赳的《论孤独》特别值得读,因为这是一部非常有文化自觉的书。我还记得看这本书的时候,特别吃惊的是他找了我最没有想到的一个朋友通信。那个朋友叫关晶晶,是个画家,非常沉默寡言的人。现在写信交流就已经很罕见了,胡赳赳居然选择了跟她来通信。


胡赳赳不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他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在故纸堆里找出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么一套书重新出版,引发这几年的汉字热和民国课本热。


还有他正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和诗人赵野一起写《碧岩新录》,刚刚写完。胡赳赳对形式的创新和对文本的诗人般洁癖的热衷和爱好,非常有意思。


胡赳赳还说过,他努力想让自己成为这个世界上少有的可以信任的一个朋友,或者可以信任的一个作者。在人人谈论“韭菜”“吃瓜群众”的当下,我们身边可信任的媒体平台机构和个人越来越少。如果跟世界进行广泛交流之后,又能回到个人的孤独状态,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值得我们相信的作者的确寥寥可数。胡赳赳想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人。


这让我想起了新儒家的一个大家梁漱溟先生。梁先生说他这辈子做的事情,是要为华夏社会努力,成为这个社会所永久能信任的人之一。梁先生这么发愿了,他也做到了。赳赳虽然年轻,但他有一点老气横秋、少年老成的样子,因为他的文化储备里面现代的知识、西方的知识非常非常多,同时,中国传统的儒家和佛家、道家的知识,他一点也不欠缺。这么多的知识在酝酿,在积淀,他说的话也好,他写的书也好,我们相信,我们打开,就能够开卷有益。这是胡赳赳和他的《论孤独》给予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感受。


这样的人在我们当下是少有的,因为大部分人都在蹭流量、扑热点,想让自己暂时能够割一割韭菜。一个真正对自己有要求的知识人,还是愿意让自己读书,首先让自己能受用,受用的这点东西还能传递给自己的朋友和读者,这是《论孤独》一个很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胡赳赳正在做的事情,一方面是再经典化的努力,这在当下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是非常罕见的,因为需要时间的沉淀。另外一方面,中国文化特别强调诚则有物,只要内心真诚,我们就能够把自己变成一个可以被信任的人,完成能立得住的作品。这是胡赳赳的《论孤独》和他以前的书有所不同的地方。以前的书,诗人气质很重,很有才情,也能够读到很多的知识储备,就像读《一个人的世界史》一样,能读到很多知识材料。但是《论孤独》往上面又走了一步。


胡赳赳有个小册子,提出了11种孤独。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人,不太善于谈孤独或羞于谈孤独,赳赳能把这个话题拎出来,是非常有意义的。期待赳赳能够就这个话题继续深入挖掘,让这个话题能成为他的一个符号,让我们以后想起赳赳,就能够想起孤独,他至少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代言人。我们的读者也可以跟赳赳一起,来丰富“孤独”这个话题。


《论孤独》 胡赳赳 著

中译出版社   胡杨文化  出品     2021年9月

本文根据2022年10月4日此念直播“论孤独”的录音整理,对谈嘉宾:胡赳赳、余世存、叶蓓等。





余世存     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等。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合编)《立人三部曲》《一个人的世界史:话语如何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合编)等。


长按扫码☝,关注备用号“余世存时间”➹

责任编辑 | 江江余  审稿 | 大盛

转载/合作 | 微信:YuniG620

点击“在看”👇欢迎留言互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读道书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