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代的大型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2019-12-19

 

 今天,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大型工程建设,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在中国古代,陆路、水路网络的建设、维护,如疏通水道、挖掘人工运河、建设陆上驿道等等,也是政府来完成的。

 最晚在西周,国家便设置了专门机构来承担这项工作,并建立起从规划建设,到人才培养的一整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水路,就是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在古代,最便捷的交通手段,莫过于水路。在《禹贡》中,就可以看出,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已经广泛而成熟地利用水路了。

 最了不起的是,在古代世界,唯有中国,在充分利用既有的江河湖泊的同时,先后挖出了许多的人工运河,并统筹了水利的综合利用,如农田水利、防汛抗旱。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拥有强大的科技实力。比如修通大运河,事先必须进行充分的地理测绘,以做到开挖路线的地理高度,与长江、淮河、黄河的一致,唯如此,才能确保大运河不至于要么大闹水灾,要么河道干涸。

 隋唐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经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打通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竟然做到了这一点。现代专家认为,即便是今天来规划,路线也是如此。


这首先归功于,中国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高度发达。相关内容,可参阅拙作:原创 唐代的地图(1)原创 唐代的地图(2)原创 唐代的地图之3:唐代的测绘管理与测绘西域原创 唐代的地图之4:唐代地图之先进,令人发指 原创 唐代的地图之5:测绘仪器即大唐军队的军事装备原创 中国,是天文学的祖师爷 (上)原创 中国,是天文学的祖师爷(下)

这应该叫做“科学”吧?

吹嘘《几何原本》是对中国数学启蒙的人,可否解释一下:隋唐时期的中国人,是如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完成这一工程,需要哪些“科学”知识?在明朝及以前的欧洲,同类的工程,又在哪里?

古代中国,不止是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发达,大型工程建设的管理体制也很健全。

在唐朝,负责建设高速公路的中央机关是工部。《唐六典》:“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溉灌之利,咸总而举之。凡天下水泉三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其江、河自西极达于东溟,中国之大川者也;其余百三十有五水,是为中川者也;……其千二百五十有二水,斯为小川者也。……若渭、洛、汾、济、漳、淇、淮、汉,皆亘达方域,通济舳舻,徙有之无,利于生人者矣。……凡水有溉灌者,碾硙不得与争其利。

水部,是工部的下属机构之一,如同当今的国家水利部,负责全国江河湖海的管理。水部职责范围,还包括当今国家农业部的渔政管理,严禁休渔季节捕鱼捞虾。著名诗人张籍,就曾担任水部员外郎,即副司长。在唐代,全国水体共有三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九个,其中大小河流一千三百八十九条。如此精确的数据,足见唐代国家统计能力之强大,水部管理之规范。

水部的主要责任是:

1、保证水道畅通,利于船舶通行,“徙有之无,利于生人者矣”,即:便于商船行驶,货畅其流,造福于民。

2、统筹满足农田灌溉用水需求。当农业灌溉与水力磨坊等“工业”发生冲突时,确保农田需求。

3、防治水灾。每年“仲春,乃命通沟渎,立堤防”;遭遇水灾后,“泛溢冲坏者,则不待其时而修葺”。

4、统筹全国要津渡口、桥梁的建设和管理,即承担了全国水上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角色。

  工部,只是国家的管理机关。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业务的归口管理,是将作监下属的都水监。《唐六典》:“都水使者掌川泽、津梁之政令,总舟楫、河渠二署之官属(舟楫署开元二十三年省),辨其远近,而归其利害;凡渔捕之禁,衡虞之守,皆由其属而总制之。凡献享宾客,则供川泽之奠。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坏决,则下于所由,而后修之。每渠及斗门置长各一人,(以庶人年五十已上并勋官及停家职资有干用者为之。)至溉田时,乃令节其水之多少,均其灌溉焉。每岁,府县差官一人以督察之;岁终,录其功以为考课。

都水监负责下达全国江河湖泊何时开禁捕鱼、何处架桥、何处设渡口、堤坝维护、何时放水灌溉农田,等等具体业务的“政令”。长安、洛阳两个首都的业务,直接由都水监承担,其它州府各自负责。

全国的11座大型桥梁,由中央政府负责修造、维护;其它桥梁,由地方政府负责。全国各地,凡是能够建桥的河流,尽量架起桥梁;无法筑桥的各交通要津,政府就会建立起官办的渡口,安排渡船和船工,比如:“……蕲州江津渡、荆州洪亭松滋渡、江州马颊檀头渡,船各一艘,船别六人;越州·杭州浙江渡、洪州城下渡、九江渡,船各三艘,船别四人,渡子并须近江白丁便水者充,分为五番,年别一替。

大渡口,国家负责;中渡口,州府负责;小渡口,则由县里管理来了。当然,百姓乘船过渡,还是要交钱的。

修筑河渠的工程建设,是需要经费的,这当然是经过宰相们审批后,由户部支出。不过,在古代,挖河道、筑堤坝,主要开支,就是人工费用。唐朝的赋税制度之租庸调制,其中的庸,要求丁壮劳力义务为国家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这类建设任务。古代的工程建设,非万不得已,都是安排在农闲季节。

假如从甲地到乙地的人工河的建设项目确定下来,工部便向甲、乙两地周边地区下达征集劳动力的命令;将作监负责选拔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的官员。

挖出一条人工河,需要大量的人力。挖土、挑土,任何一位壮劳力都能干。需要多少人,工部根据周边地区人力资源状况,分配指标到各州县,明确报到时间、地点即可。

但是,一个大型工程项目,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熟练技术工人,比如木匠、石匠、铁匠、泥瓦匠等等。唐朝对大量散布于民间的工匠,也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新唐书》:“凡工匠,以州县为团,五人为火,五火置长一人。四月至七月为长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为中功,十月至正月为短功。雇者,日为绢三尺。内中尚巧匠,无作则纳资。凡津梁道路,治以九月。

工匠为专业技术工人,所承担劳役自然不同于普通农户。工匠人数少,居住相对分散,为了便于召集和工作,各州县将工匠每五人编为一伙,并指定其中一人负责人。因为工匠家也是有土地的,有农忙、农闲季节之分,根据农业的特点,政府规定:农闲的十月至正月期间,为一般时间;如果其他季节征集,就要增加计算劳役的时间了。根据制度,一年劳役的时间为二十天,遇上闰年,则为二十二天。干满五十日,全年赋税免除。如果工程没完工,需要留下继续干,政府就按照每天三尺绢的标准支付工钱。有些工匠水平不行,因为“内中尚巧匠”,政府瞧不上,不要他参加义务劳动,他就必须按照标准支付免除二十天劳役的工钱。

工程建设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则是官方的专门人员。将作监里,就集聚有大批这类专家。《唐六典》:

丞四人,从六品下……凡诸州匠人长上者,则州率其资纳之,随以酬顾。……凡启塞之时,火土之禁,必辨其经制,而举其条目。……凡营造修理,土、木、瓦、石不出于所司者,总料其数,上于尚书省。凡营军器,皆镌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辨其名物,而阅其虚实。主簿掌印,勾检稽失。凡官吏之申请粮料、俸食,务在、假使,必由之以发其事。若诸司之应供四署、三监之财物器用违阙,随而举焉。录事掌受事发辰。”

左校署:令二人,从八品下……监作十人,从九品下。左校令掌供营构梓匠之事,致其杂材,差其曲直,制其器用,程其功巧……

第一段,叙述的是将作监进行工程建设的管理程序。他这儿的许多工匠是从地方征召来的,如果是工程时间长,就要按照时间由州县事先给足工钱。工程开工前,由将作监的副职将作丞事先做好预防水火等各种规划和制度;如果材料不足,则申报尚书省;凡是制作的武器装备,上面必须刻上制作时间和工匠姓名。将作监的主薄,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和人事劳资等后勤工作。

    第二段,则是说的具体的业务工作。将作监下设左校署(负责木工)、右校署(负责土建、泥瓦等)、中校署(负责舟车、兵仗、厩牧、杂作器用)、甄官署(负责石器、砖瓦、瓶缶之器),当然还有都水监。此外,还有若干个伐木场。这些机构拥有数量可观的专业技术官员。具体的业务工作,就是他们的事了。

    顺带一说,配合阅读今天转载的两篇拙作,我们才能知道,中国古代很科学。

    需要说明的是,证明中国古代很科学,是为了增强文化自信,绝不是反对对外开放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唯有堂堂正正地学习他人,才能成长为大写的人;如果跪着学习,亦步亦趋地模仿,日子久了,必然只会爬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