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Z头身体穴位-至阳穴治: 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

古煴之道 2020-09-18

●定位

至阳穴: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7肋间后动、
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7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归属督脉。


●主治疾病


至阳穴主治咳嗽,气喘,黄疸,胸胁胀闷,脊背强痛;以及肝炎,胆囊炎,疟疾等。

至阳穴主要用于胸肺、肝胃疾患等:如胸胁胀词、咳嗽气喘、腹背相引痛、腰背强痛、四肢重痛、疟疾。

现代又常用至阳穴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肝炎、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下垂及带状疱疹等。

主治胸胁胀痛,脊强,腰背疼痛,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肠炎,肋间神经痛。

配伍应用


至阳穴配曲池穴、阳陵泉穴、脾俞穴治黄疸;

至阳穴配天枢穴、大肠俞穴治腹胀、肠鸣、泄泻;

至阳穴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心悸、心痛。

至阳穴配列缺穴治咳嗽胸痛。

至阳穴配肝俞穴、脾俞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治传染性肝炎。

至阳穴透胆俞穴可治胆道蛔虫症。

至阳穴配配阳陵泉穴、日月穴,有疏肝利胆,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痛,黄疸,呕吐。

至阳穴配心俞穴、内关穴,有宽胸利气,温阳通络的作用,主治心律不齐,胸闷。

●临床应用



 心绞痛发作时常常伴有胸部压迫感、窒息感等。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一般按压3~6分钟,心绞痛即可得到有效缓解。

 《灵枢·厥病》篇谓:“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者,胃心痛也。”这是对心胃同病的最早描述。心居胸中,胃居膈下,两者以横膈相邻,经脉络属,关系密切,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日:“胃之大络,名日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指出虚里之搏动,即心脏之跳动,其源于胃之大络。《灵枢·经别》篇又云:“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
 
 指出了胃之大络与足阳明经别都与心脏相通,说明了心与胃相通的经脉络属关系。临床上据统计有1/3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反之,许多胃部疾病又可反射性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即所谓的胃心综合征一。于是周福生等教授提出“心胃相关理论”…。众多医家亦将临床重点置于心胃的因果致病上,于是提出了诸多“心病治胃”、“胃病致心”的主张,然笔者今在此仅想就疼痛一症浅谈至阳之效用。

 

    
    不论是《内经》的“真心痛”,“厥心痛”,还是后来的“卒心痛”,“久心痛”,“膈心痛”,“心胃痛”,历代方论常将心痛与胃痛混同。其重点却仍在一个“痛”字,其部位皆在胸中膈下之处。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许多胃脘痛和心绞痛的患者皆于至阳穴处有压痛,压之则痛减。究其原因则在于至阳的“温通”和“益气”之功。
    

    何以致痛?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寒凝则血滞,不通则痛;气虚则血虚,不荣则痛。至者,极也。至阳为督脉之气达于阳中之阳之处,为阳气之至极,刺之或灸之可从阳引阴,振奋胸中之阳气,温阳宽胸,理气止痛;再者至阳别名金阳,此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纯阳之气,灸之可益气壮阳,养血通络。此外从解剖学角度看,支配心脏的脊神经与支配胃的脊神经在胸3—5处发生交叉,胸5~8相重叠,至阳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正处于支配二者的脊神经的相交区,故刺之可治疗心胃之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