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这样的后遗症,新冠病毒还谈得上治愈吗?

明白知识er 明白知识 2020-08-28
来自专辑
对世界的态度

媒体「八点健闻」发表的文章《新冠后遗症:隐秘之痛丨来自武汉新冠患者家庭的一手记录》,记录了一位医生的父母在新冠肺炎治愈后出现的各种后遗症。

其母在康复过程中有腹泻、腹胀、便秘等情况,严重的时候还需要灌肠辅助;父亲总是头疼乏力,晚上睡不着觉。

文章还提到另一位武汉的医生的观点,新冠病毒的攻击范围非常广,包括脑神经在内的身上所有组织器官都会攻击,所以后遗症种类繁多。

后遗症,是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所留下的印记。

新冠病毒对身体的危害,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病毒在人体中的变化
先来看看新冠病毒究竟是如何进入人体的。
我们都知道,空气中飘荡着数不尽的病毒,只能借助宿主细胞才能繁衍,而要想进入人体细胞,必须能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这意味着病毒表面以及人体细胞表面要有能连接的物质。
对于新冠病毒来说,它的表面布满像「王冠」一样的突起,这就是刺突蛋白(Spike Glycoprotein),也被称为S蛋白。这是它得以进入人体肆虐的「钥匙」。
|新冠病毒的平面结构,粉色突起就是刺突蛋白。
图片来源:Scientific Animations

对于人体细胞来说,它与外界的交流需要借助细胞表面的受体。基于不同目的的交流会有不同的受体,比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本来是一种能催化血管紧张素的受体,可是,在新冠病毒看来,ACE2是进入细胞大门的绝佳「锁孔」。
新冠病毒表面的S蛋白与人体细胞的ACE2完成受体结合,从而进入人体细胞内部。
值得一提的是,ACE2也是2003年非典时期SARS病毒的受体。
其实,人体之所以能阻隔大部分外界病毒,是因为免疫系统构筑起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便是皮肤和黏膜,可以阻止病病毒细菌的入侵。
可是,对于新冠病毒来说,这第一道防线几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因为能与病毒S蛋白进行受体结合的,正是黏膜细胞与肺部上皮细胞。
黏膜细胞广泛分布于鼻腔,口腔,眼皮和嘴唇上面,人在呼吸、饮食的时候,都有可能让黏膜细胞接触到病毒。
受体结合以后,新冠病毒的包膜会与细胞膜融合,从而向细胞内部释放出RNA单链,这个只有3万个碱基的小片段,就是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
细胞内部的核糖体无法分辨病毒还是人体的遗传物质,所以这段病毒RNA会在核糖体内部合成RNA复制酶,这种酶就是病毒的「生产机床」,它会根据病毒的RNA生成RNA负链,相应的,根据此RNA负链又会生成病毒的RNA。
通过侵占细胞的原料和能量作为生产工具,病毒完成了自我复制,产生数以万计的子代病毒,而细胞因为自身基因表达被抑制而死亡。最终这些子代病毒会被高尔基体排出体外,感染其他的健康细胞。
|新冠病毒感染和复制过程的简单图示(未按比例)。
图片来源:Crenim/Wikicommons
这个阶段的患者可能还并没有明显的感觉,但是当人通过呼吸进入肺部的病毒开始大面积感染肺部纤毛细胞时,呼吸道无法拦截细菌粉尘等外部颗粒,且堵塞着大量死亡的纤毛细胞,患者开始表现出咳嗽,痰液增多的症状。
正因如此,干咳是感染初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当然,人体的免疫系统早早就发现了这些异常现象,赶来准备清理垃圾和病毒。
那免疫系统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明天(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231年纪念,明白知识携手当当网,为学友们带来「法国大革命专题书单」。识别上图二维码,进入小程序。来选购心仪的图书,开启知识之旅吧~


人体的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开始运作的表现,就是发炎、发热。这个症状平均出现在感染病毒后的5-6天。
可是在脆弱的肺部,免疫系统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免疫细胞根据细胞因子精确定位病毒,将其吞噬并进行分解。此时的病毒正在呈指数型增长,如果基数小,免疫系统有可能完全将它们清理掉,如果基数很大,病毒将蔓延至全身。
即使免疫系统有能力应付,人体也会面临两方面的困境。
一方面,免疫系统在战斗时,会让大量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出到感染部位,这就是炎症。炎症在其他部位还好,在肺部发炎时,这些液体渗透到了肺泡和血管之间,阻塞了呼吸膜,并渗透进肺泡,阻碍氧气的正常交换。

|支气管末端肺泡交换气体的原理图示。

图片来源:科普中国

因此,这时候的患者会出现呼吸不畅的症状。
肺部炎症会阻碍正常的生理机能,加重肺部损伤,而肺部损伤又引起更多的炎症,因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免疫系统为了消灭病毒,可能会反应过于强烈,误伤人体的健康细胞,这就是过度免疫反应。如果免疫系统攻击大量的健康细胞,肺部会出现蜂窝状的穿孔,接着,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渗入肺泡,加重了呼吸衰竭。
此时患者需要住进重症监护室(ICU),使用输氧机和呼吸机才能维持生命。
如果做一个肺部的CT影像检查,此时会发现肺部出现云雾状,磨砂玻璃一样的病灶,医学上称为磨玻璃影,这也是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常见的病理特征。
|一位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CT影像,可以看到双肺有斑片状、网格状病症。
图片来源:wikipedia

此时,病毒如果没有败下阵来,它们会沿着进入肺泡的血液,通过循环系统到达身体各个器官,寻找自己的宿主。免疫系统当然也不会坐视不理,免疫细胞因子在体内器官寻找病毒的时候,其免疫反应又会造成「炎症风暴」的损害。
肝脏、肾脏、心脏......一个个器官成为免疫系统与病毒作战的战场,留下一片狼藉,因为全身性发炎而出现严重的败血症,最终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导致死亡。
|新冠病毒肺炎患者从起病开始,主要实验室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死亡患者的现D-二聚体、IL-6、高敏心肌肌钙蛋白 I、乳酸脱氢酶指标的急剧升高与多器官衰竭有关。
图片来源:《回顾性队列研究》,载于《柳叶刀》
当然,这并不是新冠病毒肺炎患者都会经历的痛苦。据统计,大约只有2%的患者会出现多器官衰竭。新冠病毒所引起的病症和其他疾病一样,也会轻重之分。

病状有何异同?
2月29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
根据报告中截至2月20日的5.6万确诊病例的调查,典型症状和体征占比最高的是发热(87.9%),以及干咳(67.7%),其他常见的症状还有乏力、咳痰、气短等等。
根据严重程度,可划分为轻症、普通型、重症和危重症。
其中,大约80%的患者都是轻症和普通型,这类患者的呼吸系统并未受到多大损害,没有出现肺炎症状,因此不需要输氧。
13.8%为重症,存在肺炎症状,有呼吸困难,需要输氧。另外还有6.1%为危重,出现呼吸衰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其他的报告中,调查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别。比如,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一篇论文显示,44%的患者在入院时会有发烧症状,不过这个数字会随着时间而增加,最终89%的患者都会出现发烧症状,这与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调查数据相近。
就病情发展的时间阶段来说,轻度患者在7天左右的时间就会痊愈,普通型及重症则会在7天后感染肺炎,因新冠病毒肺炎而去世的患者,大部分都是在感染后14-19天内死亡。
|新冠病毒肺炎患者从起病开始的主要症状和结局的临床过程,以及病毒排毒的持续时长。
图片来源:《回顾性队列研究》,载于《柳叶刀》
阅读美国首例新冠确诊病例的恢复全记录,我们同样会发现,这名患者在出现症状的第一周,只有发烧和咳嗽的现象,直到症状出现的第9天,才进展到肺炎的阶段。
轻度患者康复后不能马上出院,需要在医院观察大约20天左右,而重症及危重症,则需要数个月的康复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排毒时间。根据医学期刊《柳叶刀》的论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成人住院患者的临床过程和死亡危险因素:在中国武汉进行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简称《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数据,存活患者病毒排毒的中位时长为20天,而死亡患者体内直至死亡均可以持续检出病毒。
其次是免疫力恢复。新冠病毒会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这项恢复也需要一段时间,具体要看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病人的恢复能力。
即使是康复出院,新冠病毒带来的阴影也可能不会很快散去,因为患者有可能要面对程度不一的后遗症。

不可小视的后遗症

轻度不轻症」是新冠病毒引起的病症特征之一。且不说肺部积液引起的肺炎会造成永久肺损伤,就是头痛、腹泻这些看似不那么严重的症状,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

从现有资料来看,后遗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头痛头晕。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到脑神经,北京地坛医院曾在新冠患者脑脊液里检测出新冠病毒,证明新冠病毒可攻击大脑。

另外,6月30日的BBC新闻也报道,英国的神经病学家发现新冠病毒会损害患者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瘫痪、中风和其他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造成终生脑损伤。即使是轻症患者也有可能出现这种后遗症,并且往往到很晚才能发现。

|大脑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根据德国之声的报道,新冠肺炎患者的神经中枢会出现退行性改变。

图片来源:Colburbox


第二,腹泻腹胀。因为胃肠道受交感神经控制,所以这其实也是因为神经系统受到攻击而引起的后遗症。

第三,味觉、嗅觉减退。根据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主任卢洪洲的说法,这种后遗症和ACE2受体有关。前文提到,ACE2是一种能催化血管紧张素的受体,它在嗅觉上皮细胞、口腔黏膜中高度表达,因此,病毒损害嗅觉系统,导致嗅觉、味觉出现障碍。

《新冠后遗症》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不仅是味觉和嗅觉,患者还有可能出现无法感知温度的情况,那位医生母亲就因此被艾灸烫伤。作者在文中提到这并非孤例:

「在武汉一家医院自4月起为新冠出院患者做的检查中,工作人员发现,有患者喝水不知道烫,把口腔黏膜烫出泡泡。这项检查,是为出院患者检查嗅觉、味觉及大脑感知能力的。3月,在欧美一些新冠患者中,不少人突然失去味觉和嗅觉,引起世界各国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3月21日,英国鼻科学会主席霍普金斯与英国耳鼻喉科协会(ENT UK)主席库玛在协会官网上发文称,有新的证据表明嗅觉丧失是新冠感染的症状之一。文章称,来自韩国、中国和意大利的证据表明,相当数量的新冠患者出现嗅觉缺失或衰退的症状。据报道,德国超过三分之二的确诊病例嗅觉缺失。韩国检测范围更广,约30%的轻度病例主要表现为嗅觉丧失。」

第四,肺、心脏等重要器官损伤。

病毒进入人体,首先攻击的就是呼吸系统,因此肺部最容易出现故障。肺部受损后,会通过纤维组织增生进行自我修复,就像伤口结疤一样。可对于重症和危重症肺炎患者来说,这有可能导致肺部纤维化。其危害在于让肺泡之间被纤维组织填充,失去弹性。换句话说,即疤痕过多导致肺功能下降。

|肺部纤维化的CT影像图。
图片来源:Pulmonology Advisor


对于心脏来说,由于呼吸系统受损导致缺氧,心脏泵血功能也会跟着受损。另外,病毒本身通过循环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都会损伤心脏。

更让人头疼的是,即使治愈出院,也不代表患者不会被再次感染,也就是说,康复不等于自动具有免疫能力。根据德国之声的报道,德国吕贝克卫生局的一项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在110名最多只出现中度症状的新冠肺炎患者中,30%的人康复后血液检测没有相应抗体。

因此,疫苗开发的进展才会如此牵动人心。世界各国医疗科研团队正在全力攻克的新冠病毒疫苗,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帮助免疫系统更准确、快速地识别病毒,减轻副作用,并遏制由免疫作用引起的恶性循环。

免疫系统,尽管有许多缺陷,它仍是我们在面对病毒入侵时唯一可以依赖的屏障。

正如张文宏医生所说,抗击新冠肺炎最有效的药物,就是人的免疫力。

我们之所以会生病,很大程度上说明我们自身的防护机制,我们的免疫系统在起作用,在与病毒开辟战场。正因为这层屏障,病毒并没有将我们瞬间之置于死地。

在《我们为什么会生病》这本书中,作者美国生物学家伦道夫·尼斯(Randolph Nesse)和乔治·威廉斯(George Williams)从演化的角度提出,我们之所以会生病,这可能是为了更长远的生存而采取的一种折中策略,比如发热与咳嗽,这其实是人体抵御入侵物的手段,这些一时的难受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经受更严重的病痛。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作者: [美] 伦道夫·M·尼斯、[美] 乔治·C·威廉斯
译者: 易凡、禹宽平等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这场疫情,从宏观来看,是整个世界遭遇的灾难,从微观看,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的一场「人体战争」。
至于这场战争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结束,不仅要看疫苗的研发进度,还要看我们每个人的态度与行动。
在疫苗生产出来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我们的免疫系统减轻压力,尽量避免接触感染源,做好防护与隔离。
在战争结束前,「枕戈寝甲」总不会错。■
参考文献
周飞、余婷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成人住院患者的临床过程和死亡危险因素:在中国武汉进行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柳叶刀.
果壳网. 全纪录: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的21天.
药明康德. 美国首例新冠病毒确诊病例康复全记录.
谢海涛. 新冠后遗症:隐秘之痛丨来自武汉新冠患者家庭的一手记录. 八点新闻.
伦道夫·M·尼斯、乔治·C·威廉斯.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易凡、禹宽平等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年.
让-弗朗索瓦·萨吕佐. 疫苗的史诗. 宋碧珺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年.

▽更多精彩内容▽


我们的通识课程学习平台「知鸦」APP上线了。
世界虽大,我们想邀各位学友一起去看看。下载「知鸦」APP7天免费畅学。
▽▽▽扫描下方二维码,与爱智慧的学友一起学习吧~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我们的通识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