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地因果与吉凶祸福——《心相篇》讲记1

刘宏毅博士 十念生 2019-04-14

心地因果与吉凶祸福

——刘宏毅《心相篇》讲记


第一讲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陈希夷其人 

陈希夷,名抟(871—989),号扶摇子、希夷先生,是五代至宋初时的道家神仙一类的隐士,寿至118岁。有关他的身世,《宋史》四百五十七卷中记载: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陈抟是安徽亳县人,早年也是儒家人物,诗书画都很好,以后几次举进士不第,于是不再追求功名,转而学道,终于得道成就了。

陈抟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颇有诗名的,其诗颇有出尘之志。例如他的归隐诗: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

 愁看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陈抟得道后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廿余年。后来与宋太祖赵匡胤下棋,以华山赌输赢,结果陈抟赢了。赵匡胤话覆前言,所以陈抟的后半生都在华山修行。他最著名的功夫是睡功,可以一睡三个月不起身,是道家里面神仙一类的人物。

“希夷”是宋太宗赵光义赐他的封号,因为陈抟赠宋太宗“远近轻重”的治国四字箴言。赵光义不明就里,陈抟释曰:“远者远招贤士,近者近去佞臣,轻者轻赋万民,重者重赏三军”。宋太宗极为礼重,特取老子“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赐号陈抟“希夷先生”。

他抟精于易学,善于鉴察人物,辨别圣凡,且能逆知人意,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陈抟住的居室墙上挂有一个大葫芦,有个叫贾休复的道士很喜欢这个葫芦,想要得到它,于是前来拜谒。刚一见面,陈抟辟头就说:“子来非有它,盖欲吾瓢尔”。于是命人取来葫芦交与贾某,贾道士大惊失色,以为神。。

陈抟移居华山后四十余年,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十月羽化,享年118岁。卒前一年已经预知时日,并给宋太宗写了遗表。至期以左手支颐而终,七日容色不变,肢体尚温,且有五色云蔽其谷口,弥月不散。《仙鉴》卷四十七载:

  “端拱元年,一日语门人曰:吾来岁中元后当游峨嵋。明年遣门人凿石室于张超谷。既成,先生往造之曰:石太华,斯谷尤为胜处,吾其归于此乎。即草遗表,其略云:臣大数有期,圣朝难恋,已于今年十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又草奏疏,人莫见其言,遣贾得升并龟鹤鞍马诣阙以进。……

先生初欲示化,使尽夜燃灯炷于石室中,至期以左手支颐而终。逮七日容色不变,其肢体尚温,有五色云蔽其谷口,弥月不散。享年一百一十八岁”。

陈抟的师承与交游甚广,学术思想颇丰,主要著作有《指玄篇》、《钓潭集》、《易龙图》、《人伦风鉴》、《赤松子戒》、《高阳集》等。其学术思想为宋儒周敦颐、邵康节所继承发展,对宋代理学的发展颇具影响。据说世上流传的太极图就出自陈抟,宋朝以前没有见到此图。

 

据《太华希夷志》上记载:陈抟面谒宋太宗,动身之前曾有诗留给麻衣道者,诗曰:

“华岳峰前两路分,数间茅屋一溪云。

师言耳聩持之久,人是人非闻未闻。”

    麻衣道人答诗,曰:

“独坐茅庵迥出尘,以无衣钵日随身。逢人不话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第二讲  以镜自照见形容,以心自照见吉凶。                                                                         

这一讲讨论《心相篇》的第一段,先看原文。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消沮闭藏,必是奸贪之辈;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转眼无情,贫寒夭促;时谈念旧,富贵期颐。重富欺贫,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能裕后光前。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难成。

 

特别提请注意开篇的前两句话,那是全文的总纲,后面的各论都是这两句话的展开。这两句话语不惊人,朴实之极,是北宋时代最通俗的白话文了。但是如果认真回味,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的无量文义、无穷智慧、无尽法门,非得道的圣贤说不出这种石破天惊机的箴言。

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家,虽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修行方法,但在解门(理论体系)上,都没有离开“心地因果”这个基石。因此,总纲中讨论的“心与貌(相)”、“行为与祸福”的关系,是宇宙间最普遍、最基本的因果关系,同时也是儒释道三家行门(修行方法)的指南。

下面,我们逐句讲解。

 

1、“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

这已经是宋朝的白话文,再把它白话一下:“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谈了善恶的关系;“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谈了祸福的关系。总结一下就是讲了心行、善恶、祸福,这六个字的因果关系。

心是心性,善恶是描述心性的,故此才有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之争。如果再细分,心是心,性是性。心属于知的范畴,强名曰后天;性为先天大道,又称性天。心性并称是因为没有性,心无所生;离开心,性也无从表现。但在主从关系上,性是管心的,心又能影响到性。

在中国文化里,谈心性最透彻的是佛道两家,其次才是儒家。因为佛家与道家的重点在个体生命的解脱,也就是心性的升华,对社会群体的教化、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国家制度建设等任务都是儒家承担的。这就是为什么儒家多谈人道,罕言天命的道理。

罕言不是不言,读读孔子的《十翼》、子思的《中庸》就会明白,儒家谈的“天”其实就是性,否则《中庸》上怎么会说“天命之谓性”呢?

性是宇宙的本体,是形而上的道;心则是形而下的心理活动,是心念(念头)的生灭。佛家所谓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说的统统都是念头。有念头就现出这个物质世界,这是有为法;停止了这个念头,物质世界就消失了,进入无为法。所以一个人的相貌,不过是他心念与心性的外在表现而已,有什么样的心性就有什么样的相貌,这是谈到的心与貌的关系。

什么是善恶呢?真要给善恶下个定义很不容易。生物都是以自我为本位的,符合我的利益、我们的共同利益的叫做善,反之就是恶。凡是侵犯人类利益的我们统称为“害虫”,必欲除之而后快,但以自然界的观点,人类这个裸虫才是无恶不作、自私无比、罄竹难书的大“害虫”。再者以发展的观点看,善恶的标准一直都在变化,昨日的朋友会变成今日的敌人,过去的仇敌可能已成今日的伙伴,可见善恶是非只有相对标准,没有绝对标准。

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首先凡是为自己考虑的,利益箭头向内的,叫做恶;凡是为他人考虑的,利益箭头外指,济世利人的统称为善。第二,凡有能力、有机会作恶而不作恶的为善;有能力、有机会为善而不为的,称恶。我现在有能力、有机会能帮助别人但我不帮叫恶;我现在有权有势可以吃喝玩乐,可以欺负人,但我不这么干这是善。

行善不能着善相,《金刚经》中所谓的“不着相布施”。老子也说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总想着舍一得万地去行善,那反而是恶了。所以善恶要看初发心,不能只论行为,古训所谓“有心行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就是此处说的“审心”。

心既是指人的心念、思想活动,行自然就是指人的行为举止,言语动作。行为科学表明,动物的行为受本能支配,人类的行为被思想支配。除精神病人以外,人类的全部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称作“心行”。善恶描述心行的动机,祸福则是心行产生的结果。

什么是祸?什么是福?福与祸是相对的,福是福报,祸是恶果。福有福气、福分。有福气当然令人羡慕,但福多大气多大,受多大气享多大福,否则怎么叫“福气”呢?本来属于你的,谁也抢不走的那个东西就叫做“福分”。福分是因,钱财是果;钱财有可能损失掉,但只要福分还在,钱财就会再来。福分一旦丧失,就什么也享受不到了。

这次回北京,见到一个老朋友。他做生意赚了钱,房子、汽车都有了,但也同时得了两种病,一是糖尿病,一是痛风。痛风是肾脏出了问题,尿酸代谢不出去,堆积在身体内造成关节的红肿热痛,发作起来疼得都不想活了。痛风病人不能吃蛋白质类的食物,因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代谢后产生的废物是酸性。吃米饭、馒头吧,他又有糖尿病,淀粉类的食物、水果等含糖高的也不能吃,只能吃白菜、萝卜。福分如果保不住,挣再多的钱有什么用?

人有天命,天命是与生俱来的福德。人这一辈子该吃多少、能享受多少,是有定数的,没有大善大恶很难改变。是你的丢不了,不是你的也争不来,争贪的结果只能是积祸消福,不但所求的争不到,本有的也保不住。台湾有个金融大盗,看到别人挖地道偷银行的金库,他也效法。等他挖进去一看傻眼了,一排排保险柜里面全是账单,一分钱现金都没有。为什么他这么倒霉?命里没有嘛。偷了半天还是自己的,命里没有的偷也偷不来。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善恶是因,祸福是果,人的吉凶祸福皆由善恶之心念而来,不可不慎。故此,《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为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的善恶与否皆由心念而来,故佛在《金刚经》中说“善护念”,实千古之明训也。

祸与福是一体两面,相对共存的关系。不想要祸就别让福发展到极点,老子不是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话吗?人为什么会有祸?因为恶积,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顶上的石头连小孩子都能撬动,一旦石头滚下山来,巨汉也挡拦不住。

人的祸福都是自己的行为招感来的,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所以说“观行而祸福可知”。圣人设相学的目的,是让人知因果,让人趋吉避凶,转恶为善,转祸为福。至于说看看什么时候发财啊、儿女好不好啊,那都是相法的枝末皮毛,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赶快转变你的心地,这是最要紧的。

元代的杂剧《老君堂》里有一句戏词“算什么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所以说观行而祸福可知,看一个人的身口意行为,他将来能得到什么样的果报,是福还是祸,就非常清楚了。

以上是总纲,接下来讲心相的道理,有的先谈因后讲果,有的先讲果后推因,总之没有离开因果的道理。


2、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出纳”有两种解释。相学中的“出纳”指口,五官中“口为出纳官”。“出纳不公平”也就是讲话口不应心。其次,出纳是出入、取与的意思,在古代指升、斗、斛、秤等计量工具。斗是旧时称粮食用的量具,25斤为一斗,刻薄的人小斗出大斗入。往外出的时候(卖或借)用小斗,不满25斤;往里进的时候(买或收)用25斤斗,或超过25斤的大斗。做买卖的用灌了水银的杆秤,缺斤减两,坑蒙顾客。

这种靠坑蒙拐骗发家致富的人,本人得到的果报不是遭雷劈,就是被火烧掉所有财产;子孙得到的果报不是多病,就是夭亡。因为这一条所犯的天条是“欺蔽阴私”,果报异常惨烈。《三世因果文》中说:“雷打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阴骘文》中也说到:“斗秤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讲的都是出纳一定要公平的道理。

天赋人的性,地赋人的命,性叫心性;命叫心地、心田。心性纯阳无阴,正大光明,是明德,叫做良知;心地半阴半阳,厚大方正,叫做良能。人要将自己半阴半阳的心地变成纯阳无阴就是回归自性了。自己一起心动念,就天知地知,所谓“离地三尺有神灵”,况且天地有监察之神,有司过之神,哪里有做了坏事别人不知道就不受恶报的呢?

“出纳不公平”,自作自受、自己承担果报也就罢了,为什么要跟子孙扯上关系呢?以三界与家庭的关系来说:性主父母,心主子女,身主妻妾,心地不好的人子女准不好。如果子女不好、不听话,要知道修正自己的心行,不能埋怨子女。所以心地不公平的报应多在子女身上,《心相篇》里多处重复强调这一因果关系。

 

我们听了都不以为然,但仔细看看身边的例子太多了。“心迷迷一个,性迷迷一窝”。自心性上的行为是要遗传的,不可不知。

“语言多反复”有几层意思:第一是说过的话、发过的誓愿不兑现,说话不算数,不讲诚信;这种人的果报是没有知心朋友,孤家寡人一个,晚景很凄凉,没有知心人。为什么呢?朋友之道在五常之德中占一个信字,信是友道之德,人无信而不立,自然是心腹无依。

第二层意思是人前说一套,人后说一套,挑拨是非。俗话说:“会做人的两头德,不会做人的两头舌”。两头舌就是拨弄是非,是做人行道的四大根本戒律:杀盗淫妄中的“妄语”。人的口为出纳官,相学上非常注重,因为口为言语之门,是非之关,饮食之官,心之外户,故观察口形,可以测断一个人的穷通荣辱。

相学上有口德与口贼之分,《神相全编·相口》中说“口为言语之门,又为心之外户,端厚不妄诞为之口德;诽谤多言谓之口贼”。显然,诚实慎言为口德,饶舌多语,好诽谤他人为口贼。

口业是最容易犯的,所谓舌头板子压死人。动物来此世间是受报的,它的行为受业力本能的牵引,自己无法作主,不能主动造作恶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语言的限制,动物的口不能造恶业。人就不同了,人有主导思想、有自由意识,可以自己主宰自己,可以做善事,也可以做恶事,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狱,全看自己的心行。其中言语的行为最重要,所以佛家的“五戒十善中”,口戒就占了四条,将近半数,所以口业不可不慎,口德不能缺少。

 

3、消沮闭藏,必是奸贪之辈;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

 

 “消”是削减、耗损;“沮”是破坏、败坏。“消沮”在此处的意思为耗损别人的钱财和资源。“闭藏”有封闭、囤积的意思,指厚己薄人,损人利己,趁机积累自己的财富。这种人必为奸贪不足的鼠辈小人。“披肝露胆”也称“披肝沥胆”,比喻血心仗胆、极尽忠诚的侠义之人。这种人心地光明坦荡,处世大公无私,一定是英雄豪杰。

但世间有一种人,花别人的钱大方得很,轮到自己却一毛不拔,俗称“磁公鸡铁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一毛不拔还算是好的,更有甚者,事事处处都在消沮闭藏,损人利己,这就很严重了。现代社会叫做“工商时代”,讲回报、讲获利,没有利益的事情大都没有人愿意做。甚至连回报慢、利益小的事情也不愿意干,人人都想快速致富,求暴富。农民种地使用生长激素,嫌农作物长得慢;工人做工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产品是否经久耐用就不管了;商人做买卖尽可能的占用别人的资金,至于他人是否周转得开就不管了。如果人人都以消沮闭藏为目标,这个社会也就成了个好贪之辈的大聚会。

这次回大陆讲课,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谈到,他几乎天天都要陪客人吃饭。有些人不要命的死吃,一餐饭就要上万元钱,拼命地吃喝。回到宾馆就吐,第二天还要吃,还说昨天没有吃好,今天要补回来。大陆的吃喝风真是了不得,用公款大吃大喝,糟蹋众生的血汗,满足一己之私欲。损人果能利己也还有个说法,明明知道会吃坏自己的身体,还是这么干,除了愚痴奸贪,恐怕没有第二种解释了。

俗话说“东西是别人的,肚子是自己的。”别人请你吃饭,表面上你自己不掏腰包,但实际上还是在减损你自己的福报,别人只是替你买单而已。自己如果没有这个福报,一是别人不会白请你吃饭;二是请你吃,你也消受不了。不要说食道癌、胃癌,得个糖尿病、痛风,你也没有吃的福报了。 

宋朝的范仲淹,早年寄居在寺庙中读书。他每天都要煮一锅粥,冷却以后切成几块,每餐只吃一块粥而已。有一天他在庙中,偶然发现了地窖里埋藏的黄金。他跟任何人都没有提起,仍将黄金盖好,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直到他做官以后,才通知寺中的僧人,可以用此金修缮寺院。

家里人曾建议买一处带花园的府第居住。范仲淹说:“京里园林景致很多,即使是私人园林,我们也可以去游玩,何必一定要属于自己呢”?范仲淹死后的丧葬费都不够,因为他几十年的俸禄全部救济穷人了。所以范仲淹的四个儿子全部官至公卿,孙子、曾孙也都是辈辈发达。

 

4、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

 

 “和”是通顺、愉悦、从容、徐缓之意,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中正仁和,只有和才能永葆家庭兴旺,子孙长久。《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上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不和不足以为礼,不和不可以为达道。和之义无大小,无内外,无边际,无形色。天得之而四时顺,地得之而万物生,人得之而性命凝。善用和的人不惊俗、不骇众、不固执、不偏颇,随方就圆,内刚外柔,大智若愚,人不能识。

何为能和?礼下于人,谦恭自卑,心平性柔,暴躁全无,怒气不生,无贵贱贫富之分,无人我寿者之相。能化气质之性,能消嫉妒之心。一切不平不顺、不中不正等事全然消除,至此才能现出自己良知良能的本来面目,才算修行上了轨道。

古人说:“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不可以一日无喜神”。心情欢喜,活着的时候有极乐,死的时候才有极乐啊!果真如此,不仅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满,子孙后代也跟着沾光。

“执”是执拗、固执、不听人劝、宁折不弯;“才偏性执”指那种有点歪才、鬼才,但性情偏激执拗、狂傲得很,又固执不听劝的人。这种人的结局不是遭遇大祸,就是奇穷无比,混得连饭也吃不上,古今中外,这种才子佳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明代的著名画家徐渭,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明朝大画家徐渭(1521—1593),子文长,号天池山人、青城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虽聪颖早发,连考官都称其有奇才,但八次乡试均落第。不得已,在浙闽总督胡宗宪府上做幕僚,曾参与东南沿海的抗倭战斗,好出奇制胜。因他恃才傲物,“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没有人能看上他。于是他放荡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将心中郁结的强烈不平和怀才不遇的悲凉,尽情抒发于笔端,故此以诗书画名闻于世。徐渭将中国画中水墨花卉大写意发展到极致,清朝的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画风,都是宗徐渭的风格。近代的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过:“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徐渭自评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的作品以狂怪奔放为特点,“墨葡萄图”是他的代表作。他在这副图上题了一首诗签,写自己人生的体验:

“半生磋坨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

他的上司胡宗宪官场失利,下狱后自杀。徐渭为此精神失常,数次自杀未遂,终因杀妻获罪,入狱达七年,出狱时年已五十三岁。徐渭晚年对世道人情更加愤恨不平,达官名士拜访被拒之门外,却与下人奴仆一起喝酒。他曾“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刺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徐文长传》)。徐渭一生坎坷,常常是“忍饥月下独徘徊”,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抱愤而卒,结束了一生。

《徐文长传》的著者袁宏道最后下结论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他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正因为如此,他的一生也就注定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真是令人悲叹!

 

                                                     

小编感谢您的分享和转载,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