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产业与政策丨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探析

周倩,王秋野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3-10-16
※  信息社会政策探究的思想库  ※※  信息通信技术前沿的风向标  ※


作者简介


周倩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方数字经济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产业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及“互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等领域研究工作。

王秋野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信息消费发展、信息消费统计监测和评估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等领域研究工作。


论文引用格式:

周倩, 王秋野.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探析[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2,48(8):70-74.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探析


周倩  王秋野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北京 100037)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持续加大对互联网医疗的政策扶持,互联网医疗迅猛发展,服务内容及服务模式持续创新。阐述了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对我国互联网医疗运营模式及现存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并提出我国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个性化医疗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A

引用格式:周倩, 王秋野.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探析[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2,48(8):70-74.

DOI:10.12267/j.issn.2096-5931.2022.08.011


0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互联网医疗凭借其特有优势,极大地满足了防疫工作的紧迫需求,新模式、新业态频出,以在线问诊、在线预约挂号为主要业态的“互联网+”医疗已逐步成为我国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传统医疗机构外,互联网企业、IT服务提供商、药企等纷纷进入“互联网+”医疗市场,并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互联网医疗在提升人民群众医疗服务水平、缓解紧缺的医疗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相关领域企业将持续在推进医疗服务体系转型、打造个性化精准医疗体系等方面加速创新。


1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医疗健康服务线上需求增长迅猛。根据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国家卫健委的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2019年同期增加17 倍;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诊疗咨询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20 余倍,处方量增长近10 倍。


同时,近几年国家持续加大对互联网医疗政策的支持。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1],明确提出要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大对互联网医疗政策的扶持力度。2019年8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2],明确了互联网医疗收费标准和医保支付标准;201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施行,明确开放网售处方药;2020年3月,我国为加强疫情防控,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鼓励定点医药机构提供“不见面”购药服务;2020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首次提出可进行互联网首诊,进一步支持“互联网+医疗”等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2020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和规范管理的通知》[3],明确各地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积极作用;2021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4],推动医保进互联网医院,为互联网医疗发展进一步巩固基石。


在以上背景下,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快速发展。根据智研咨询市场分析报告数据(见图1),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从2017年566 亿元增长至2021年2 145 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39.5%[5]。同时,互联网医疗市场主体逐步多元化,除了传统医疗机构、体检中心等开始布局线上诊疗外,互联网企业、IT企业、药企等也纷纷在互联网医疗市场开始业务布局。

图1  2017—2021 年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统计

2  我国互联网医疗企业发展模式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社会对健康医疗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健康医疗需求正由单一的医疗服务需求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保健康复等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转变,这也推动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多元化拓展。从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服务主体来看,主要包括传统医疗机构以及互联网公司、IT服务提供商、健康管理公司、制药企业等第三方企业。传统医疗机构及第三方企业通过搭建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在线挂号预约、在线咨询、在线诊疗、在线购药、医疗信息检索查询、医疗信息共享、患者交流、健康管理等一系列服务,服务内容除了诊疗环节,还延伸至日常健康监测、健康管理等多个环节,呈现服务类型多元、服务模式多样等特点。从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对象、运营模式等角度出发进行总结分析,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企业发展模式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2.1  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提供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通过搭建企业信息化系统、用户服务平台或建设互联网医院等方式为患者提供线上预约、线上诊疗等服务,具体包括在线预约挂号、院内服务(智能导诊、就诊提醒、诊间支付)、自助查询(检查报告查询、检验报告查询、清单查询查询、患者病历查询)、提醒服务(用药提醒、复诊提醒)[6]、在线诊疗、药品物流配送、院后在线随访、分级诊疗、远程医疗[7]等。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提供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主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8],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均衡医疗资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医院等医疗机构提供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主要局限于本医疗机构范围内的业务,且主要定位在线上预约和线上转诊复诊等服务环节,确诊、治疗等环节仍以线下为主,线上服务主要为其线下诊疗提供辅助服务,对于用户的在线咨询、日常健康管理、治疗后跟踪、经验交流等其他需求通常较难满足。
2.2  京东健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医药电商模式以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天猫医药馆为代表的医药电商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整合医药供应链资源,有效链接医院、互联网医院、药企、经销商、零售药房、终端群体等外部实体,打造“药厂—药房—医院—消费者”药品流转的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医药流通业务闭环。当前,互联网医药电商运营主体包括互联网企业、传统药店、药企等,通常通过B to B、B to C、零售药店O to O、DTP药房等多种业态混合经营。其中,B to B医药电商把传统的医药采购转到互联网上,将供需两端的系统打通,通过互联网工具提高效率、节约成本;B to C医药电商主要基于线上平台销售健康保健品、OTC药品和处方药等,其中在“医药分家”政策大背景下,处方药的销售一部分流向了外部社会药房和医药电商,处方药医药电商成为将来最被看好的一块,潜力巨大。当前,处方药医药电商主要依赖医院处方的外流和互联网医院的电子处方,具体运作模式一类是与互联网医院合作,互联网医院直接开具处方,患者支付后直接配送;另一类是医生在实体医院开具处方,通过线上处方共享平台将处方分发到线下药店,用户可以通过DTP药房或者零售药店O to O等方式购买。近年来互联网医药电商正致力于业务边界的拓展,如在医药销售的基础上,拓展在线诊疗、康复管理、健康管理、患者社群等内容,但主要收入仍以医药电商为主。
2.3  微医等为代表的第三方互联网医院模式以微医、好大夫在线等为代表的第三方互联网医院主要由互联网企业、医疗机构、IT信息服务商、政府等多主体构成,构建以互联网医院平台为核心的多平台集成服务模式。当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明确要求,各地区在出台互联网医院政策时不允许办虚拟的互联网医院,一定要以实体的医疗机构为依托,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因此,互联网企业或平台类企业通常与实体医疗机构合作搭建互联网医院平台,并集成分级诊疗平台、医生签约平台、处方共享平台等多个平台,以多点执业集聚各地医生资源,为全国或某特点地区患者提供线上诊疗、检查复诊、手术预约、药品配送等服务[9]。另外,近几年专注慢病管理的互联网医院或在线诊疗平台发展迅速,这些平台为慢病患者提供防、管、治等一站式管理服务,其中日常的指标监测、用药指导、健康管理是平台服务的重点。总的来说,相比医疗机构搭建的互联网医院,第三方互联网医院的医生资源、客户群体范围及业务范围更为广泛。
2.4 在特定疾病或特殊健康领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在线问诊平台模式此种模式下在线问诊平台主要针对一些特定疾病(如高死亡率癌症、帕金森氏症、阿兹海默症等)、特定治疗方法(如PD-1抑制剂)或特殊领域(如女性垂直领域),为用户提供信息搜索、线上咨询、治疗方案探讨、成功案例查询、患者间交流、特殊服务等,为后期患者医院及科室的选择、治疗方案的确定等提供辅助,提升患者后期的治疗体验。通常这类在线问诊平台主要为用户提供线上的专业化的咨询、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等服务,线下仍需依靠实体医院的硬件平台和医疗服务。
2.5  以医联为代表的专为医生群体提供线上服务的模式此种模式通过打造医生服务平台,汇聚医生资源、医学信息、病例数据资源等,为全国医生群体提供学术服务、执业服务及社交服务等服务内容。如平台通过与媒体资源、医疗机构等对接,构建知识库、汇集病例、存储海量医学信息等,为医生群体提供临床医学内容、科研一站式服务;基于平台为医生群体提供执业学院、电子处方、双向转诊、在线问诊、海外医疗等执业服务等。
总体看来,互联网医疗通过优化行业产业链的供需关系,促进医疗资源供应和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供需平衡,优化医疗流程,提升效率,整合资源,有效地缓解了看病难、医疗资源紧缺等问题。但是,虽然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快、亮点多,仍存较多问题亟需解决。
(1)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缺乏较为全面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在隐私泄露监管、互联网医疗服务质量监督等方面,尚需建立一套与国情相适应的法律、法规。
(2)城乡差距犹存,农村地区影响力较小。由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国家规划不完善等阻力,我国互联网医疗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较小,城乡二元化阻碍了互联网医疗的整体发展进程,如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对互联网医疗的参与度严重不足,尚需更多激励机制及保证机制推进执行。
(3)互联网医疗平台业务结构不完善,尚未深入诊疗核心。大部分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的服务主要围绕医疗服务外围,如线上预约、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等,平台收入过分依赖卖药,平台主要业务尚未真正切入确诊、治疗等诊疗核心,如何补齐互联网医疗平台业务短板,最大发挥互联网医疗平台价值是下一步的重点。
(4)医生资源缺乏,平台企业与医疗机构深度合作模式待形成。互联网医疗企业特别是第三方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类企业普遍缺乏医生资源,同时兼具专业医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人才更为稀缺。由于大多数在线医生是具有编制身份的单位人,其线上的“共享”可能意味着线下的“损失”,因此医务人员参与互联网医疗的积极性不高,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如何与医院深度捆绑开展长期合作仍未形成成熟模式,还有待持续探索。
3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分析
尽管我国互联网医疗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但长期来看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发展趋势可总结为如下几点。
(1)医药渠道向互联网转移,互联网医疗加快形成“医+药”闭环。随着药品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一批药企尤其是原研外企积极拓展药品院外销售渠道,药品销售主渠道正在从医院向专业药房转移。特别是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提出开放网售处方药(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除外)后,网上药房、互联网医院等平台将逐步成为医药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平台将进一步加大医生、药师、医药电商、药企等多方资源的集聚,为用户提供在线诊断、药品购买配送、用药跟踪等系列服务,逐步形成“医+药”闭环,延伸健康医疗服务半径,创新发展新的营销模式。
(2)医疗服务体系持续转型,轻症及慢病管理从以线下为主转为以线上为主。随着互联网政策环境逐步宽松,互联网医疗必将从医疗服务外围逐步向诊疗核心切入。对慢病患者和轻症患者而言,互联网医疗可很好满足居家治疗与用药需求,有效弥补传统轻症或慢病管理中存在的患者缺乏专业指导、不便捷、依从性差、购药途径单一等痛点[10]。另外,互联网医疗所提供的“无接触”医疗服务,可有效降低患者线下感染风险,缓解线下医院的就诊压力,使线下医院可将更多医疗资源向重症、罕见病等倾斜。鉴于我国互联网轻症或慢病管理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在传统医院外的市场潜力将非常大。
(3)智慧医疗水平加快提升,逐步形成基本医疗与个性化医疗融合发展态势。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医疗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逐步应用到药物研发、疾病预测、疾病筛查及诊断、健康管理等领域。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基因测序、分子检测等方法结合,基于互联网医疗平台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诊断、设计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建议等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医疗服务也将从基本医疗逐步向以患者为中心,基本医疗服务与个性化精准医疗服务融合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迈进[11-14]
4  结束语
互联网医疗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有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形势所需及国家高度重视下必将得到长足发展。不过,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难点不容忽视,如在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传统医疗机构与第三方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企业如何深度捆绑合作、紧缺的优质医生资源如何平衡、互联网医疗服务质量如何监督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的保障,如保障医疗资源公平性、放宽创新产品和服务准入门槛、放宽医生多点执业条件、构建医疗服务水平评估体系等,同时也需要传统医疗机构、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企业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加强彼此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探索互联网医疗持续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Z], 2018.[2] 国家医疗保障局. 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Z], 2019.[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和规范管理的通知[Z], 2020.[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Z], 2021.[5] 智研咨询. 2022—2028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竞争格局预测报告[R], 2022.[6] 刘宁, 陈敏. 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与应用现状分析[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6,13(5):455-460.[7] 钟小燕, 白晶, 罗荣. 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9,36(1):20-22+28.[8] 丁胜, 申刚磊, 杨庆有, 等. “互联网+”与医疗深度融合在改善医疗服务中的实践[J]. 中国医院管理, 2019,39(3):78-80.[9] 孟群, 尹新, 梁宸. 中国“互联网+健康医疗”现状与发展综述[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7,14(2):110-118.[10] 亿欧智库. 2020年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白皮书[R], 2020.[11] 徐玲玲, 徐婷婷.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医疗应用现状研究[J].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20,10(1):207-210.[12] 朱劲松. 互联网+医疗模式: 内涵与系统架构[J]. 中国医院管理, 2016,36(1):38-40.[13] 孟群, 毕丹, 张一鸣. 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现状与应用模式研究[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6,13(6):547-552.[14] 蔡敏. 大数据分析在智慧医疗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35(5):144-145.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internet medical service in China
ZHOU Qian, WANG Qiuye
(Industry and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Beijing 100037, China)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China has constantly increased its policy support for internet medicaltreatment. Internet medical treatment in China has witnessed rapid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 in terms ofboth service content and service mode.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internet medical treatment, analyzes the operating subjects and development modes of internet medical treatment indetail and propo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et medical treatment in China.Keywords: internet medical treatment; internet retail pharmacy; internet hospital; personalized medical treatment


本文刊于《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2年 第8期



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本刊定位于“信息通信技术前沿的风向标,信息社会政策探究的思想库”,聚焦信息通信领域技术趋势、公共政策、国家/产业/企业战略,发布前沿研究成果、焦点问题分析、热点政策解读等,推动5G、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引导国家技术战略选择与产业政策制定,搭建产、学、研、用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官网开通啦!


为进一步提高期刊信息化建设水平,为广大学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刊于2020年11月18日起正式推出官方网站,现已进入网站试运行阶段。我们将以更专业的态度、更丰富的内容、更权威的报道,继续提供有前瞻性、指导性、实用性的优秀文稿,为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投稿指南




   推荐阅读  



专题丨网络安全保险国内外产业发展研究
专题丨基于存储技术的防勒索病毒对策研究
专题丨针对云计算服务环境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的思考
专题丨5G邻近通信安全研究
专题丨信息通信企业开展数据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引与实践
专题丨基于可信执行环境的机密计算框架设计及安全性分析
专家论坛丨沈昌祥院士:主动免疫可信计算打造安全可信网络产业生态体系
专题导读:网络安全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2年 第8期目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