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强:绝大部分医生不适合创业!如果真的要创业……

淋床医学
2024-08-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财经大健康 Author 凌馨


我,ICU医生,要出庭一场官司,但没有一个坏人
问:带组教授是剥削下级医生的资本家?
外国人生病找医生,中国人看病找熟人!?
科室半数医生离职导致停诊!一线医生又忙又穷怎么办?
我们所谓的成功跟银行卡上的数字无关:揭开医生收入的遮羞布 ……
医生爆料:目前现状没关系没有钱的,已经「没有活路」了
中国医生逃生指南(医生哪有社会地位,全靠疯疯傻傻自我陶醉)
医生自曝ICU惊险日常:抢救时,家属带刀站在我身后
本科医生高不成低不就何处就业
协和医学博士的真情自白:我为什么没有当医生了?
视频:北大医学博士——如何拯救你的脱发?
对现在的医生来说,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否仍然有用?
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再无能的医生,也是圣贤!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怎样当一个好医生
住手,stay one’s hand!请你不要伤害医生,他是我老公
低收入?医生们都开什么车?
医生的朋友圈-最真实的偷拍照。。。
医疗行业的好事与尴尬:护士难嫁,医生好娶?
医生的十大悲哀,进来大哭一场吧...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主治医师


如果真的要创业,医生就一定得从事业单位走出来



张强正用B超仔细检查患者静脉血管,并为年轻医生示范  摄/凌馨



因为骑车40公里取银行U盾给员工授权发工资,张强在2022年上海新冠疫情封控期间 “出圈”了,“火”遍各大社交平台。然而,那5个月,正是他创办的张强医生集团,最艰难的时刻。


上海的诊所两个月没法开张,杭州业务量几乎为零,北京、广州等各地静脉病中心业务也受疫情影响,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两个月,张强集团的现金流就要触及警戒线。


四个月后,经历了裁员、关闭部分自有诊所,到9月,张强认为,公司挺过来了。他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说,2022年“转危为机”已成定局。


每家医疗机构都这么想。连上海最知名的两家公立三甲医院,都连续安排了一个多月的周末义诊,挂号费全免,以期召回患者。


公立医院都这么拼了,张强医生集团为什么不需要“抢”病人?离开三甲医院科主任的岗位创业八年,张强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裁员+关诊所为求生


《财经》:你曾说如果上海大规模本土疫情再持续两个月,集团现金流就会出问题。现在怎么样?


张强:我们很快调整了,把一些成本砍掉了。原来有个蛮大的办公室,现在缩减了,杭州的诊所场地正好到期,我们就不再续签,这个诊所的房租加其他消耗一年要支出数百万元,因此节省不少。还陆续裁员减成本,非医疗部门,比如品牌部,裁掉一部分。


一些原定的发展计划暂停。本来我们要在海南博鳌开中国第一家OBS(办公室手术offic base surgery)诊所,先行先试,已经准备申请执照了,现在先缓一缓。还有血栓病中心,也暂时放弃,因为它的病人要住院的,在新冠疫情期间成本极高,外地病人也过不来。


在杭州,有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的医疗机构,我们的医生过去看诊、做手术,对方提供场地、设备、必要的跟台护士,我们付设施费。因此,当地的病人诊疗没有受影响。


《财经》:集团关掉了第一家自有的诊所?


张强:关之前已经纠结了一年。这是我们成本最高的诊所,上千平方米,很漂亮,先期投入600多万元,也花了很多心血。不少领导去视察过,是我们开启线下自建医疗机构的一个象征和标志,舍不得。但是今年的疫情帮我们下了决心。


自有诊所成本太高,而且一旦停诊一分钱收入没有,房租、人员工资都要付的。这时,你要想清楚,2022年所有的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活下来。当天我们高层讨论了一小时,就定下“关闭”。


从各方面来分析,我们认为未来中国非公医疗重资产会面临挑战,因为政策走向将发生改变,轻资产发展、调整都比较容易应对。


《财经》:投资机构好像还是希望非公医疗能自己建医院。


张强:自有医疗机构跑不掉,即便跑路,至少还有个实体店留下。但这就是心理安慰,诊所如果没有医生,谁又会去看病?团队弱,则会看中机构。反之,人才是最重要的。


《财经》:张强医生集团五年没融资,什么原因?


张强:融资前要有一个蓝图,融来钱干什么?我们正打算开启下一轮融资,5000万元,准备把我们的静脉病中心开到每个省份、自治区。


《财经》:好像有点矛盾,一边关诊所一边又要扩张吗?


张强:在我看来,原来的诊所业态已经从先进变成传统,未来再建自有诊所会越来越精致、采用共享模式。现在我们上海诊所就是仅200平方米,三间诊室、一间手术室,每平方米使用效率很高,有时候一天的收入就接近它一季度的房租。


复工到现在,仅上海诊所每天平均要做六台手术,这样持续下去,下半年的营收能够弥补上半年损失,我们继续拓展的信心更强了。如果盈利能够超2021年,年底我们就可以建立更多优秀医生团队,用自有资金就能先扩展三到五个省份。否则,手头有资金你也不敢随便投入。


绝大多数医生不适合创业


《财经》:为吸引病人,包括上海最知名的医院都搞了周末互联网义诊。非公医疗还有空间吗?


张强:这确实会对非公市场形成挤压。新冠疫情致使公立医院病人也少了,上海的大医院原来有一大部分病人来自外地,现在外地病人来沪不方便,所以他们危机感也很重。很多综合医院体量很大,就像一只恐龙,需要很多病人。再加上医院扩张,就更缺病人和医生了。


其实2018年到2019年间,整个非公医院就开始面临巨大危机。医保改革后,公立医院更加强势,民营医院如果同质化竞争就没有优势。特别是没有技术优势和特色的综合性的民营医院,医保支付有限制、自身没特色,附近又有公立医院的话,患者为什么要找你?新冠疫情只是把这层纸更快捅破了。


《财经》:2022年3月,人社部发文鼓励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在职创办企业,你觉得现在医生创业的时机怎么样?


张强:现在公立医院的医生收入在下降,又要养家糊口,所以有些医生会考虑换跳槽。当前的政策环境也好,支付环境也好,我认为都有他们的机会,关键是政策鼓励,开诊所能拿得到牌照。


只是规模不容易做大,现在资本不像以前那么热,未必愿意投钱在传统业态。如果自己出钱或贷款创业,几百万元的投资规模还可以承受。


创业是件很难的事情,100个人里有一两个冒出来就不错。如果真的要创业,就一定得从事业单位走出来,就像你喜欢一个姑娘,还有什么顾虑,担心损失另外一个姑娘吗?真正的创业者决心一定很大,all in(全情投入)。脚踏两只船,往往会损失宝贵的时间。


你想业余时间搞搞创业就能够成功?还是在医学这种技术领域,那基本不可能。因此,绝大多数不愿意走出体制的医生不适合创业,也没有必要非要创业。只要为患者服务,都是好的。


《财经》:不考虑吸引在职医生或其他医生团队共同创业?


张强:以前有过,但是我们越来越不主张了。因为你做了个平台就要服务不同的其他团队,相当于变成平台方了,这不是我们的优势。而我们的优势在于医疗技术和品牌影响力。


《财经》:当初为什么这样做?


张强:我们的战略能力都是有限的,作为企业家的能力还不够。当时觉得这个不错、那个也很好,都去试一试。一旦试了觉得有问题,那就停。现在越来越成熟了。


管理是一门技能,它的重要性不亚于医学。就像外科医生,逻辑要清晰,在手术台上要很快地下结论去判断,而且执行力要很强,快速决断。


比如说我们2015年国内最早从美国引进的射频技术,服务两年后就“退休”了,改用更为微创和有效的CHIVA技术。两台上百万的设备,放仓库睡觉。

哪怕做诊所,也得有创新意识


《财经》:公立医院越来越渴望新技术,张强医生集团现在的特色是基于血流动力学评估的静脉曲张治疗(CHIVA),会有竞争压力吗?


张强:公立医院学了这项技术估计也很难用上。一个是医保控费,这项技术如果是按照现行医保政策收费,就亏本。而且这项技术的投入成本很高,看一位病人需要半小时,每位医生要配备超声设备,这在公立医院不容易实施。


这个技术的培养周期至少要6个月以上,它要求医生对超声血流动力学评估技术非常熟悉。我们是血管外科,每间诊室配一台超声仪。这在公立医院更做不到。


所以这也回到刚才的话题,非公医疗的未来在哪里?真正要高质量才有生存的空间。


《财经》:怎么界定“高质量”?


张强:美国的梅奥诊所(现译名“妙佑医疗国际”)的LOGO(标志)有三个盾牌组成:医疗服务、科研、教学,这三个维度的结合可体现“高质量”。


以其为榜样,在医疗服务方面,我们今年有一个很大的转变:改革品牌部功能。过去可能是写科普、传播品牌,今年的重点任务是做患者体验。


我们不再调查满意度。过去每年满意度都是95%以上,但我跟小伙伴们一复盘吓一跳,这个满意度调查还真的会麻痹我们自己。病人对你的诉求,其实没有一个很好的表达渠道。有些不满能讲出来,背后可能有十倍的不满是没有讲出来的。即便满意度达到99%,我们也要转而关注那1%,他为什么不满意?


医疗技术,每五年更新一次,你一定要走在专科领域的前沿。领先至少两步,你才是标杆,品牌才有生命力。


我们是全球下肢静脉曲张CHIVA技术国际认证专家组的组织者,32位世界各国知名静脉病专家,我们是评审委员会的组织者。我们可以给全世界的医生进行培训。这是我们和全球性的非营利性医学认证组织(Inteleos)合作的项目,年底要报瑞士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备案,2023年正式开始培训项目。


《财经》: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张强:我们正在考虑如何给徒弟们搭建平台,正在想具体怎么操作。师傅担心徒弟抢饭碗,那就不要做师傅,没有足够的格局和能力就不要做师傅。


《财经》:如果有更新的技术,被公立大医院抢先拿到呢?


张强:你知道腹腔镜技术最早在中国哪家医院运用?是云南的一家县医院。任何新技术出来都会受到原有学术体系的反对,所以一线城市、大医院对新技术往往不敏感,因为现有的环境利益已经形成。但是我天天研究,每天早上一小时阅读国际上的各种最新研究,我们的医生团队和国际同行保持高频的交流机会。当然,我们还要向所有引领者学习,形成一股协同的力量,最终是给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财经》:张强医生集团过去五年的发展是否有偶然性?发现了一种培训周期长、对门诊时长有要求、设备又不太贵的技术。


张强:这个认识是片面的,对医生集团不了解。医生集团的资源投入在于人才和技术创新,不依赖于大型设备。比如说机器人,一台几千万元,小型医疗机构肯定承担不了,但是医生集团可以,我只要找一家有机器人的医疗机构合作就行了。


所以我一直说,医生集团是医生创业的首选。它的创业硬件成本最低,但是你要付出的就是持续的技术创新、优质的服务、智慧、同理心和影响力。

师兄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淋床医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