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诵读经典与六艺之教的意义丨夏令营第八天

夏令营第八天

 2018.7.22

“惟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文心雕龙》

诵读经典与六艺之教的意义

夏令营进入到第八天了,很多家长已经适应了孩子不在身边的情况,在这里非常感激所有把孩子送到四海孔子书院的家长,我们一如既往地坚持办教育就是无私无我之事业的理念,办教育同时也是家校同心、亲师生一体的心灵工程。


在四海孔子书院,经典教育是教育之核心,今天,小编就与大家一起谈一谈,诵读经典与六艺之教的意义。


很多人很难理解,几千年前的文言文到现在还用价值吗?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学问和智慧还能古为今用吗?看上去已经过时落后的六艺技术还需要继续学习吗?


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除旧迎新的现代中国人,困扰着想理解中国的外国人,同时也困扰着希冀传统复兴的人。


我们离开经典,离开传统艺术太久了。以至于随着时代潮流的冲击,我们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改变,改变到我们与先圣先贤的典籍,与传统中国的生活方式隔着一层很难穿透的窗纱。


有一次,我们一个朋友,什么是经典?他给我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四书五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但是他同时有告诉我,这些经典已经不适合现代了。


也许中国人多多少少都有这样一点想法,去粗取精,寻章摘句成了我们对待经典的一贯做法。


那么,经典到底是什么?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经典乃“恒久之至道”。既经典是永恒真理,即颠扑不破,字字珠玑,句句真理,刘勰更是称之为“不刊之鸿教”(一个字都动不得的伟大教导),也就是绝对真理。这些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写成书,就叫“经”。经,就是代表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著作。


古人认为经典是永恒的著作,如今的世界上,我们不难去寻找被称为永恒之作的经典比如《圣经》、《古兰经》、佛经,以及古希腊人文经典等。那么,中国自己的本源性的典籍为何不是永恒性的经典?


当然是。


要理解中国的经典,我们首先要理解中国文化语境下对自己的诠释。


我们中国先圣先贤,在几千年前通过体悟天地运行,观察远近人事物,而总结出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并用之以指导人们的生活。


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说: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的“文”,我们中国人的“道”,始于天地自然,古人就是通过观察形而下之自然,而后取象比类,得出形而上之大道。


所以,从文明之起源上讲,华夏民族的一切基础性文化皆来源于对天人关系的揣度和探索。刘勰的思想很明显是来自《易经》: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类似的思维,同样在《道德经》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这里的天,不仅仅指我们面对的生存空间的全体,同时也包括人类行为本身。华夏民族的生态观念也就是从天人关系的处理上展开的。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在天人关系的处理上是一致的,而这种理念简单概括就是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天与人相互敌对的观点,而讲求天与人的统一。”《系辞》:“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圣人的做法便是法天则地,行为与天地变化保持一致。


《易干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做到这些,就能达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的效果。与天地相始终,自然就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而能够做到与天地如一,典型代表便是庄子。在庄子看来,我与天地万物同游共处,人与自然“通天下之一气”,物我不分,游刃有余,独来独往,故可以无忧无虑,逍遥洒脱。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因此他喊出了几千年来最激荡人心的一句话: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些先圣先贤,实际上再用亲身体验在诠释中国的文化。而我们要理解他们的经典,不会认为那是过时的书籍,我们只有让自己的心灵与圣贤想通,并在圣贤的指引下,去理解这个宇宙,这个天地。


《易经》乃群经之首,而百家典籍殊途同归。它们不因为时代变化而失去色彩,只要天地运行,中国经典便耀耀生辉,因为它是来自天地。


至此,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去思考,去体会,在经典之中,用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的六艺之教。


礼,真的仅仅是平时的相见问候、接人待物吗?绝非。礼,是中国人之所以之被称为中国人的本源。《礼记》说:“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乐之教,道法天地。人生于天地,礼乐之教便是天地教化之道。《左传》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乐之大,可见矣。


在礼乐之中,有射礼。夏令营为何要教授射礼?为了好玩吗?并不是。经典此时告诉我们:“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是的,射之礼,非为争夺,乃是为了修身立德。男子有事于天地四方,射之一定其志。因此,在书院,我们常常会在射艺场看到一句话:


正心正己,射以观德。


礼、乐、射如此,其他诸如书法、茶道等,亦莫不依于经典,而发挥中华宇宙天地人生之哲学大道。

读经典,难道只是为了多认识几个字,都记诵几句话吗?我想,并不是的。

我们读经典,习礼仪,是为了让自己像一个中国人,真正做一个中国人。那是一个顶天立地,方圆在心的现代士君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731smxgl7&width=500&height=375&auto=0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