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秋游记丨河北大学哲学系师生参访四海孔子书院游学记



秋游记







北京的灵性,就在西山的一

抹晚霞。而北京的最美,却

是西山的深秋。西山脚下的

四海孔子书院在最美的深秋

迎来了河北大学的一群师友

。师生崇儒,欢喜从游。相

观而善,论学取友。西山夜

话,论道中西。两天时短,

来日再会





四海孔子书院参访记

 赵亚儒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题记


从北京西山四海孔子书院参访回到保定已经两天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缘起


本来想着金秋十月是看枫叶的好季节,可以约着老师朋友去香山看枫叶的,奈何看到电视上香山已经被人挤爆了,不得不打消了念头,想着还是蜷缩在河北大学看枯黄落叶好了。中午吃饭前碰到了周浩翔老师,聊着聊着聊到了传统文化,谈论着现代体制下校园文化的诸多弊端竟同时义愤填膺,深感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应该回归社会和学校了,没想到这番谈话的小“因缘”竟促成了一段美好的参访之“果”。



谈话间我大胆提议:“在学校读书已经是第二年了,可是还没有人带着出去转转,周老师何不带着我们趁着这金秋美景踏足山野,岂不快哉。”本就是玩笑话,但是没想到周老师竟然同意了,并提议去问问孟晓路老师,孟老师智博识广,看看有什么好去处并且能够在旅途中给我们教授些知识。于是我赶紧叫同学联系孟老师,但是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忐忑的。孟老师回复的速度很快,张新开心地给我发来微信截图,上面孟老师不仅同意带我们出去,而且已经和四海孔子书院负责人联系好了。我们喜出望外,接下来就是统计人数,购买车票,心情激动地等待着周一的出发…….


触法

北京已经来了无数次,但是这次却格外憧憬。普通的京区景点都能在网上查得到,游人可以提前在网上“欣赏”一番,还能再搜搜攻略读点小建议。但是,这一次的出行,我们只是听到了名字“四海孔子书院”,而且在山上。所以这一路上除了和邻座的周老师聊天,其余时间我都在脑补这所“书院”可能多大,可能有啥,基本上就是靠着电视剧上看过的古代私塾来简单的临摹……



北京的秋天比起保定来说还是要冷许多。经过四十多分钟的高铁和一个多小时的地铁,我们已经到了西山脚下。寒风里我们更多的是结伴而行的开心,好久没有集体欢愉在这蓝天之下了,多日里我们大多是行色匆匆,在等待车接的过程中我们笑谈着天上的云朵,指点着山上的红叶。



没过一会儿,一辆中型大巴车停在了我们面前。四海孔子书院从始至终的待客之道,真是让我们无比暖心。从车上下来的是后面一直陪同我们参学的贾老师,或者叫辅仁兄更能表达我的感谢。一路走来其实都已经是饥肠辘辘了,沿着蜿蜒山路曲折而行了大概十分钟左右我们就到了书院接待宾客的餐厅。


一个民居院落,里面是一幢三层小楼,整个餐厅的环境被装点的素朴典雅,里面放着许多儒学典籍,坐在餐厅向外望去,一株古树郁郁葱葱的枝蔓映入眼帘,那一刻忽而觉得真是有点弛然世外的感觉。餐厅供应全素食,一向无肉不欢的我竟然吃的津津有味,一边吃一边像没见过世面一般连连感叹:“真好吃!”。



餐后,我们见到了四海孔子书院的冯院长,冯院长个子不高,但是自带亲和力,给人的感觉就是十分儒雅,一身中式装束,再加肩上的一条围巾,更增添几分儒者气息。万万没想到,我们竟然是在院长的亲自陪同下开始参访之旅……


首先,我们一同在冯院长和各位老师的陪同下来到了二楼的展示厅,在普洱的茶香袅袅中,我们观看了学院珍藏的一些活动剪影和录像,并聆听了冯院长的细心讲解。说实话,我真的被这些影像所震撼了。当孔子与学生的对话被采用话剧的方式搬到现实,那种冲击力是要超过我从书上读到的文字产生的效果。“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这样的余音至今仍似乎随时响于耳畔。那一刻,我甚至都在沉吟:“有此景象,夫子之道必大盛于天下,万望能献己之力一二,终不悔乎。”室内的活动进行了大概一个小时左右,通过冯院长的悉心解读,和从影像上所展现的丰富而庄重的书院活动,对于这里和这里所施行的一切,我已经被深深折服。


然后,我们开始了室外院落的参访,那里都是孩子们日常上课的地方。



我们从餐厅出来,一同踏上了一条红色的小道。关于这条道为什么是红色的,冯哲院长风趣地说:“这个村子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曾经居住的地方,他在村子里面曾经办过‘义庄’来收留一些鳏寡孤独者,后世政府为了纪念曹先生修了这条路,只是可能修路者单纯地认为把这条路修成红色就可以很形象地代表这是曹先生的故乡了。”说完大家哈哈大笑,可是欢乐之余,我不禁深深感慨:“百年前曹先生修‘义庄’救济鳏寡孤独者,而今天这座山上的这些人未尝不在以各自微薄之力救济着传统儒学,救济着今天这民族的灵魂!”


在这座山上书院有大概十余所用来授课的院落,这些院落分上着不同的课程。



我们先来到了一个孩子们上古琴课的地方,这不是正课时间,可是有几个小姑娘在自觉地练琴。看到我们来,它们还为我们简单弹奏了一段。看着小姑娘们陶醉的神色,同行的同学发出赞叹:“这些孩子真有福。”是啊,“乐教”是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陶冶人情操之时,也起着规范人的人格形成的作用。这么小的孩子不用整天被淹没在作业堆里,而是受着这样纯正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怎么能不有福气呢。


随后我们来到了另外一处院落,这里比较开阔,里面分布着如乡村田野里一样的一小块一小块的田地,里面张着各式的蔬菜,正值春天已经成熟。冯哲院长给我们讲解道:“每年春天,孩子们以班为单位在这里种植上蔬菜,秋天成熟后大家一起收获然后举行一个小型的仪式,这一系列过程都是由孩子们亲自完成。”看着这满田地的蔬菜,我不由暗暗赞叹书院人的智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劳作,更是一种“生命教育”,也是一种“因果教育”。春种秋收,一个简单的四季轮回却包含了生命萌芽,成熟和凋亡。也包含了播种的努力,和收获的欣喜。而这一切都可以在播种和收获中被孩子们看在眼里,被孩子们记在心里…….



接下来我们参访了其余几个院落,有射箭的场所,有孩子们读书的地方,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惊讶和欣喜。留下一路的赞叹和留恋。


晚餐是新奇的也是震撼的。进餐厅之前就已经被告知是“素食”而且“禁语”。虽说是要求,但是更加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就像童年玩游戏的心情一样,想要赶紧看看这是怎样的一餐饭,这样的规则会如何进行。我们被带进了一个大会堂改造成的餐厅,因为晚了几分钟我们进入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就坐了,但是却被接下来的一幕幕震撼了。



我们鱼贯而入,落座后看到每人面前已经摆好了一碗粥,一个馒头半碗菜,果然全素,游历了一天肚子已经咕咕叫了,好想尝尝。但是发现好像所有人都没有动筷子的意思,似乎在等待某个仪式。果然,对面高台上一个学生对着面前的一个铜制的类似钵的东西敲了一下,一场仪式开始了。所有人起立,然后在一名同学的引导下,一位教师先在堂前为孔子上香。接着在一名学生的带领下所有人开始念诵一段感恩词。词毕,落座,吃饭。那一刻,在孩子们念诵的感召下,关于“吃饭”这件简单的事的感情被从记忆里勾了出来。是啊,我多久没有认真吃一顿饭,每天都在吃饭但是似乎早已忘记去认真品尝每一口菜的滋味了。而且,对于这养我性命的事物,我似乎从未懂得感谢……这顿饭我吃的格外认真,一边品味着这美味的素食,一边向来时一位书院老师教导的那样:“认真品味和体会每一口食物。”吃完饭,我们自己洗碗,看着许多低年级的小朋友也自己处理自己的碗筷,我不由得想起了城市里我的那些学生……是啊,如果他们也能有这样的福气,这个民族也就有福气了。



晚饭后是轻松的。冯哲院长安排我们一行人和两位北京高校的博士一起来了一场小型会谈,聆听着老师们和学长们的各种对谈,曾经哲学书里仰慕的现代学者被他们轻描淡写地谈吐而出,有的是朋友,有的见过面,再加上你来我往的提问对答……忽然间,我感觉我的世界的一扇窗子被打开了。这才知道,原来不仅我的身子被在书斋里禁锢太久了,连灵魂都是。也才真正明白古人为什么要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



那天晚上冯院长安排我们在学校过夜,那晚天气微凉,透过窗子看着山上的天星空点点,我忽然发觉我似乎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随缘


第二天又是一上午的参学,依旧是被热情陪同和款待。下午我们和冯院长和辅仁兄告别,结束了为期一天半的参访,开始返程。说实话关于这次参访,有点不舍得离开,一切快速并且美好的像是一场梦。超出了我的想象,在这样一座山上,竟然有这样一所书院,一群人。为这个民族培养着未来,为这个国家思索着方向。这一别虽是路途的返程,但是在我心里我觉得这是我人生的启程。



后记


感谢孟晓路老师,周浩翔老师,冯哲院长,一路陪同的辅仁兄,感谢同行的七位同学。连同这一晚那深邃的星空和第二天那一山的枫叶,都成了我这次参学最美的记忆。

赵亚儒     

2018年11月6日写于河北大学图书馆





金秋京城西山外,诗书礼乐会四海


 廖雪

2018年10月29号,尊敬又可爱的孟晓路老师、周浩翔老师带领我们八位同学前往四海孔子书院参观学习。前往的途中,大家心情甚是激动。正值北方秋高气爽之际,天空飘着几朵白云,西山的秋景令人神清气爽、流连忘返。



在书院冯哲院长及夫人、编辑部贾老师的陪同下参观了书院各处。院中孩子天真可爱,学诗书礼乐武,自耕谷物等,文武皆备。师生和气之象、人心之诚无不令人动容、动情。院中古琴房深得我心,自幼无条件接触和学习,直至桃李年华之际才偶然识得铮铮作响之器。自此,对古典乐器甚是喜爱,每每见之,心中便满是欢喜,总有向学之心和将之收入怀中之欲。



四海孔子书院教授儒学,以复兴儒学为旨。傍晚,两位老师与冯哲院长及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两位博士于宾舍进行了学术交流,我们同学八人则敬坐聆听。其中,政法大学博士缜密的逻辑思维、好辩的口才令人赞叹。人民大学博士冷静沉着的思考也不免让人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孟老师一直致力于复兴儒学,这份至诚、坚定、可爱让人感动和尊敬。周老师也是儒学的积极拥护者。冯院长虔心向儒,尊重大家的思想。一小时有余,我八人前往住处休息,座谈交流会在宾舍继续进行。



游学归来不免有几点思考。第一,关于提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优秀”二字是不正确的表述,有“优秀”就有“糟粕”,并表示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优秀”的,并没有“糟粕”一说。对于此说,抛开所谓西学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否当因应现实而有所损益,而非全盘复兴?第二,关于此种书院模式在现实上是否具有普遍性与广泛的可推广性。多数学生家长仍希望自家孩子在体制内有所作为,尤其是希望孩子通过仕途光宗耀祖。若儒学的复兴并非一场唯精英的盛宴,普通大众能否承担得起这场复兴的成本仍是值得考虑的,切勿令其成了资本的游戏。第三,儒学的复兴如何从“己”的问题变成一个“群”的问题。如何从一个个体向家庭向社会向全人类扩展,变成全人类的普遍意志。并且,以何种方式让全人类接受这种普遍价值,这操作本身就具有控制性。



次日,餐后听了一堂课、参与诵读了论语,感触也颇深。结束后,我们师生在贾老师的陪同下游览了西山,山景如画,心生思乡之情。午餐素食后,返校。

廖雪

2018年10月31日记





秋访四海孔子书院


 王康


时维晚秋,吾河北大学17届中国哲学十人赴京师访学四海孔子书院。书院在城外之西山,以传承中国文化为己任,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担当,尤以儒学为重。凡受业者无不习礼乐射御书数,更兼数科。聚斯院从学者幼至三岁,长至弱冠,总二百余,师七十余。



于书院之观感,深者有二。三餐食前齐揖孔子像,诵诫子书,念感恩词,又,食间皆止语。愚尝闻古人语“食不言”者,未得亲历,故未有深感。今得一见,遂明此理。生以为,揖孔诵书者,示诚敬也。食不言者,表谦谨也。是为一。昔素王遭隐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讥,今书院特辟少地供生童耕种,亦耕亦读也,养其实践力,亦可使知“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之义也。是为二。



吾国之传统,治学也,为人也,皆一以敬也,前述二者烁显是理。长书院者,冯哲先生也。先生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访院期间先生与吾一行人数度畅谈,亦于书院办设之事下问于生。生曰:“先生教人学以致用,其益固不待言,然学问所以益人者,舍致知焉可耶?凡所学必将致用致知并至是也。”先生欣允。畅论席间,孟师亦引严辞以辟邪说,为华夏学问正名,周师作辅,生钦服之。世风西化,泥沙俱下,孟师正己立人艰步徐进,古语“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也。



时天朗云淡,正宜登山骋怀也。陪同者,书院贾君辅仁。枫林染赤,清风拂云,亭台房榭半掩于林间,时隐若显。吾等同窗于山路间呼朋唤友,三五成群,谈笑间,一林清风吹寒发,众友朝气伴松涛。呜呼,相聚何其欢也!时逝何其瞬也!日半返保定。


吾等一行,孟师晓路,周师浩翔,同窗者赵亚儒、陈光、宋帅、袁宇茜、廖雪、陈一鸣、张新七人。

戊戌九月廿四日山东王康记




袁宇茜


西山四海孔子书院游记


昨前两日承蒙孟老师厚爱,与周老师以及同学共赴西山四海孔子书院一游。我们满怀紧张期待的心情,开启了一段新鲜的旅程。到达目的地之后,果不负众望,为我们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在热情的贾老师领路之下,我们充分领略了四海孔子书院的文化底蕴以及其无穷魅力,同时也感受到了秋季西山的浪漫之美。

游书院悟儒家之美

原以为所去之地如同其他书院一样,为简单的喝茶读书之地,但是实质非也。院长冯老师,深谙儒家之道,并以儒学为主体教授学生。


冯院长领我等参观几个院落,看到孩子们有的在奏古琴,有的在习武,最特别之处就是有一院落为菜园,供孩子自己耕种,享受亲手种出的劳动果实,极大的颠覆我对于书院的认知,并且书院的孩子用餐更令我惊奇,采用的是寺院的用餐模式,无论多大的孩子,进入餐厅的瞬间都变得井井有序,用餐过程要求止语。看到一个三岁的孩童双手捧着餐具去清洗,我的脑海浮现出书院外的孩子,可能像他这么大孩子还在家长的追赶哄诱之下挑食吧......用餐前的感恩词,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懂得感恩与友爱,“仁者爱人”这大概即是未来儒者的模样吧。畅游完毕,书院对我最具吸引力之处就是自由与约束的统一,书院按照儒家传统开设课程,但又不同于以前的古板拘谨,而是以柔和自由的方式融进孩子们的点点滴滴,慢节奏的学习生活方式让人安逸舒适。

登西山赏秋景之美

在书院参访期间,我们共登西山,天气极好,湛蓝的天空一尘不染,空气清新至极,深吸一口气感觉可以传遍全身,神清气爽,沁人心脾。从远处瞭望,原本以为只有枫叶,走在路上才发现,还有一路的银杏相随,黄金般的银杏落叶与鲜红的枫叶谱出灿烂而强烈的旋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或许刘禹锡吟出此句的心情与我此时的心境一样吧!


天气与美景促成了我们愉悦高昂的心情,一路按耐不住的激情,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拍照,迫切的想留住此时的心情以及美好!(以至于差点落在后面迷路......依旧心情很好)下山的路途中一路欢声笑语,那天,我感觉我走了近期以来最长的路,神奇的是居然没有感到一丝疲惫,大概这就是出游的魅力吧。



总之,这次出游美哉,妙哉!书院与美景足以令人难以忘怀......




秋游记陈一鸣

                        

很荣幸跟随两位老师参访北京四海孔子书院,收获颇丰。


参访书院后,诧异于竟然有这样一群人,以一种最纯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对文化传承的坚持和坚守。除了诧异更多的是震撼,看到书院里全体师生饭前感恩、行礼、食素食,在学堂供奉孔子像,上香,祭孔,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守啊!还看到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他们早早懂得了自己吃饭、穿衣、洗碗,懂得礼貌待人接物,与城市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的孩子形成鲜明对比……我无法评论或评价这种体制外的弘扬儒学的教学模式,但从这些孩子的脸上看到的是平静安宁和笃定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那一张张富于焦虑、急躁、求胜情绪的面孔。我想他们缺少了电子产品里的丰富多彩,但收获的是这样一个圆满自足的内心世界吧。


书院地理环境也优越,位于西山北坡,这里不同于北京市繁华热闹的景象,而是一个安静祥和的村庄。次日,我们一行人在书院接待的带领下,爬了爬山,品尝了下秋景,真是美啊!秋天真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季节,蓝蓝的天空,嵌着几朵白云,那些红柿子高高的挂在枝头,抬头望去,好想摘几个下来尝尝鲜。村子里的人家很多都养了狗,那些狗狗好奇地看着我们,好像看外星人一般。我们一路向北,向山上走去,都说香山的枫叶全都红了才美,我看不尽然,向山上望去一大片的火红点缀着没有红彻底的绿还有银杏树叶的黄加上天的蓝云的白像是在画里一般真是美极了呢。我们不会放过这么美的景色,一行人拍照跑着笑着闹着别提多开心了!看老师眼角的皱纹都可爱了许多。







游学感悟张新



我时常想自己身处四方之地,所见、所想、所感都仅限于耳之所及、目之所视的表面触觉。未曾静心思考自我内在生命与万事万物的关系,生命境界浮于表面而内在空空如也。但是当我这样想时,“改变”已经悄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前几日在跟老师的聊天中,孟老师提议带我们去北京游学。于是在孟老师和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北京西山的四海孔子书院参访。这次游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两个关键字“感“和“教”。



书院的冯哲院长在与我们交谈时提到次数最多的字就是“感”,于是我翻看《说文解字》其中“感”的解释是:“动人心也,从心咸声”。冯哲院长说:“只有你内在的心与万物相感,你才能真实的感应到四季的交替、万物的流转与我们生命的关系。”在院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农耕园,院长说书院的孩子们会定期来此种花生、红薯等,到了秋季丰收时节一起烧烤共享美食。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事物的初生、成长、结果、凋零。事物的生长周期与四季的流转相互感应。



正值秋季,我们游览西山登高而望被山上的美景所吸引。从高处瞭望四周,深感内在的“小我”被一点一点放大,生命的境界也不在局限于琐碎的烦恼;观看满山层林尽染的红叶,所感不是秋风萧瑟、万物枯荣的悲凉而是热烈澎湃、生机勃勃的欢快。外在美丽的风景与我内在真实的情感相互契合,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影响、改变我的心境。“感”字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我时常想我们内在的心只有通过“感”才可以和外物世界相互接通,如此,我们内在的心才是真实跳动的,外部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才真实的从我们生命里流淌过。



古人讲六艺之教,即礼、乐、射、御、书、数。《说文解字》对于教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屬皆从教。”教是教育、教化的意思,它的目的在于启发人内在的自觉。在书院的游览中我们看到一位老师在练习射箭。射箭在于培养君子外表的恭敬和内心的严肃,其核心在于教育人们专心致志的从事当下所做的事情。“教”也通过外在规矩约束人的行为,让人在礼中获得自由和个体的独立性。在书院我们和这里的孩子们一起上课,孩子们采用四声吟诵调,抑扬顿挫的诵读《周易》经文。其间有学生向我背诵《周易·随》卦,我看到孩子按照诵调不紧不慢、字正腔圆的吟诵,这种笃定自信、娓娓道来的方式让我深感书院的教化对于孩子的影响。


晚间,我们与书院全体师生在食堂共进晚餐。书院的吃饭类似佛教斋堂的方式,有相应的礼节:供孔子像、上香、击鼓、行礼、共诵诫子书和感恩词,礼毕我们开始用餐。这样的礼节让吃饭变得很有仪式感,一汤一菜一饭我都尽情享用,不敢有丝毫怠慢,偶尔吃饭浪费粮食的我,在此时也将食物全盘扫空,我环顾四周同来的师生也跟我一样。我开始思考我们行为的改变,到底是礼节约束住内在的张狂还是教化启发了人们内在的自觉?还是兼而有之?但是无论哪种,我都深刻感受到我们现代人太缺乏仪式感了,相应礼节的缺失导致我们行为的随意,我们不再重视当下行为的内容与产生的意义,严肃性与庄严性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然而在书院所经历的一切又让我开始思考“教”对于我个人的影响。



四海书院游学已经过去几天了,但是我对于“感”与“教”二字的思索,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会中断。





延伸阅读:

杨庆亮老师精彩课程:何为学习?学习的方法与意义在哪里?

书院为何重视习劳?身心一体,知行合一:习劳乃儒学教育的根本

为青少年打下鲜明中国底色!  教育部国家语委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

风雨无阻,用中华经典传道育人!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推广历史回顾

中评社专访冯哲院长:让祭孔成为两岸的文化纽带!




四海孔子书院祭孔典礼:

深度诠释: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复兴祭孔?

四海孔子书院招聘信息:

四海孔子书院欢迎您的加入!



访学、招生、招聘咨询电话

马老师:17710966551(微信同步)

曲老师:18910060352

冯老师:13910709427


上班时间:

周一至周四

上午  9:00-11:30

下午14:00-17:30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

白家疃村四海孔子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