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形上学方法1(目录)

孟晓路 四学书院 2021-03-14

形 上 学 方 法

 孟晓路 讲述

段宏滨、夕阳整理

  

摘要

 

本书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将西方的哲学宗教、中国的儒教道教、印度的婆罗门教与佛教都放在形上学的名称下加以考察,故所谓形上学方法就全部包括以上各家所使用的方法,这又分成两大类:即认识方法(也就是认识论,又名量论)与修行方法(也即修行论)。其中哲学只有认识论;其余家派则重于修行论。本书的主体与重点在后者。

 

本书首先在总论一讲中给出了一个四曼(四曼即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中四种形上学路线(即大曼路线、三曼路线、法曼路线、羯磨曼路线)的框架,然后将所有东西形上学各家的方法都放入这个框架中,如此则各家之地位及其关系即可一目了然。中国道家、印度诸教派及佛法小乘属羯磨曼路线,哲学、佛法法相宗属法曼路线,中国儒家及佛法空宗、性宗、禅宗属三曼路线,西方宗教及佛法密宗属大曼路线。

 


 

目   录

 

序1


第一讲  绪论:传统学术的生机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固有规范4


1.1三种意欲、三大问题与文明三大系4


1.2三大学术规范8


1.2.1西方学术规范8


1.2.2中国学术规范9


1.2.3印度学术规范11


1.2.4三大学术规范之对比14


1.3论西方学术规范已进入全面危机中19


1.4以西学立场观照中印学术所带来的误解兼论北大模式的问题22


1.5彻底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固有规范36


第二讲 形而上学方法总论43


2.1四种曼荼罗和四种对立43


2.2形上学诸路线47


2.2.1西方哲学路线47


2.2.2中国道家、印度小乘和外道线路49


2.2.3佛家诸实大乘(含儒家)线路52


2.3形上学诸路线之比较54


2.4形上学基本问题:凡聖问题、心物问题、名事问题及动静问题56


2.5一种优越的判教框架57


第三讲 哲学59


3.1哲学史演变之脉络59


3.1.1希腊时期59


3.1.2古典后期、基督教父时期及中世纪62


3.1.3近现代63


3.1.4后现代64


3.2哲学的分派65


3.3哲学史主线67


3.4哲学路线之评价69


3.5哲学的方法73


3.6西学的演绎归纳方法与印度因明学之比较77


3.7普遍必然规律80


第四讲 西方宗教100


4.1序论:形上学基本问题之层次100


4.2西方宗教之形上学问题层次:人神对立101


4.3希腊宗教102


4.4旧约109


4.5新约112


4.6天主教114


4.7新教120


第五讲 从语言角度看东西形上学之差异125


5.1两种共相:现证共相与名言共相125


5.2道言关系:言语道断与道在言中125


5.3证体方法:离言现证与意识思辨129


5.4其他差异131


第六讲 道家133


6.1道家线路之评定133


6.2道家线路之原理137


6.3道家线路之方法138


6.4道家路线之评价152


第七讲 修行的资粮和前行154


7.1自、他圆满、善法欲154


7.2闻思正法155


7.3持戒159


7.4忏悔163


7.5调食及睡眠170


7.6其他175


第八讲 印度文化中的修道方法179


8.1五停心观179


8.2四禅183


8.3四无色定190


8.4四禅四无色定与道家修法的比较194


8.5道果195


8.6小结:世间禅定修习的原理197


第九讲 小乘出世道路线199


9.1出世道路线199


9.1.1见思二惑概说199


9.1.2断见思二惑之《清净道论》线路与《俱舍论》线路200


9.2世间道与出世道之关系206


9.2.1止观与世出世二道之关系206


9.2.2止观之自性及其关系 208


9.2.3止观之作用差别208


9.2.4止观双运与灭尽定211


9.3世出世间道两条路线之评定及其分殊212


第十讲 权教与实教之区别216


10.1权教总述216


10.2实教概述220


10.2.1所知障与烦恼障之定义220


10.2.2烦恼所知二障之作用223


10.3权实二教之分疏225


10.3.1权实二教之线路差异225


10.3.2权实二教之道果差别230


10.4再论形上学之四曼四路线232


第十一讲 实大乘法相宗236


11.1法相宗路线定位:转意识带转第七识236


11.2法相宗路线之修行法门:彻始彻终的四寻思观238


11.2.1四寻思观的原理238


11.2.2四寻思观的作用244


11.3法相宗之顿渐二门246


11.4四寻思观与五重唯识观的关系247


11.5法相宗与西方哲学路线之对比248


第十二讲 实大乘空宗251


12.1空宗概论251


12.2空宗修行法门:《中论》八不观252


12.3“中”字义255


12.4以《心经》解《中论》259


12.5空宗路线与相宗路线之比较262


12.6空宗与禅宗路线之比较269


第十三讲 儒家272


13.1儒家路线属三昧耶曼路线272


13.1.1儒家能破法执272


13.1.2儒学的精髓:仁者与物同体277


13.1.3儒学工夫应归入三昧耶曼路线285


13.2儒家路线之修行方法286


第十四讲 儒家与道家、禅宗关系290


14.1儒道关系290


14.1.1老子与儒家290


14.1.2庄子与儒家292


14.1.3道教与儒家294


14.2禅儒关系294


14.2.1论儒家和禅宗乃世界诸教法中唯有的直指人心的两家294


14.2.2禅宗发展的两个大的阶段与四个小的阶段299


14.2.3儒家直指人心教例302


14.2.4儒禅直指人心之异同307


14.2.5论儒学乃禅宗的最佳基础311


第十五讲 禅宗316


15.1禅宗的实修方法316


15.1.1忘心忘境316


15.1.2参话头323


15.1.3力线324


15.1.4月轮观330


15.2禅宗的道果:四级禅与禅宗三关334


15.3三重工夫338


第十六讲 禅宗(二)343


16.1月轮与力线的实质343


16.2三乘定慧与一乘定慧之区别349


16.2.1三乘定与一乘定之区别349


16.2.2三乘定慧与一乘定慧之区别353


16.3论诸教对待分别意识之三种不同态度356


16.4余论:实教之渐顿二门与善知识之加持作用363


第十七讲 气脉明点365


17.1 气脉明点简介365


17.2心间明点结构研究366


17.3中脉的位置问题370


17.4气脉明点与七大缘起图融汇372


17.5气脉明点与因缘374


17.6气脉系统与神经系统375


17.7诸识及各分在人身之位置378


17.8气脉系统与缘起说379


17.9气脉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对应382


第十八讲 生死中阴385


18.1临终分解386


18.2死有的光明388


18.3 暂时离体外出392


18.4中阴身的组织396


18.5中阴身概况401


18.6投生404


18.7发育407


第十九讲 密宗412


19.1唐密路线概述413


19.2藏密路线介绍421


19.2.1噶举派之大手印法423


19.2.2宁玛派之大圆满法428


19.3唐密和藏密之融通431


19.3.1从人死历程论显密极位之差别431


19.3.2唐密金刚界曼荼罗和宁玛派曼荼罗的汇通432


19.3.3陈健民上师判教体系之评价440


第二十讲 净土宗454


20.1四重净土与三界的关系454


20.2狭义净土宗的修行路线458


20.3净土与禅密之关系464


第二十一讲  余论:人类教法及形上学之出路467


21.1现实大势467


21.2人间佛教的问题468


21.2.1人间佛教之传承468


21.2.2佛学院的问题470


21.2.3人间佛教导致佛教全面衰败471


21.2.4论人间佛教与宋明理学皆教法之歧途472


21.3儒教与中华文明之复兴乃释道二教复兴之前提474


21.3.1原本关系:释道对于儒教及中华文明之依赖474


21.3.2今日释道衰败之因:因儒教与中华文明崩溃从而寄存于夷化文明之中备遭科学教之摧残475


21.3.3儒教与中华文明复兴之次第476


21.3.4儒教未大兴之前释道之致力方向476


21.4论今日形上学之出路在真言与净土480


21.4.1法流与正像末480


21.4.2论释迦系各宗之已无实际480


21.4.3今日能有实际之修法唯有真言与净土481


21.4.4论末法时代密宗之净土宗化482


21.4.5论大轮金刚真言乃末法时代密宗之出路482


21.4.6论今日禅密两宗当相资483


21.4.7论儒家密教借途佛教路径之变更:先前是借途禅宗,今则当借途真言也。483


21.4.8 人类形上学之出路484


21.5论各安其本位之三教乃未来人类教法之主体484


参考文献486


后记48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