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宋八大家:中华群星闪耀时(8900字)

齐树峰 齐说经史集
2024-09-05

点击上面“齐说经史集”五个蓝字,关注本公号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公元819年,写下上面这首诗的时候,韩愈已52岁,正走在从长安贬往潮州的路上,

 

他悲了个愤了!

 

此前两年,他因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立下军功,刚获授刑部侍郎,副部级啊!

 

这时的他已因文章名满天下,又高官厚禄,就这么糊弄着安享晚年,岂不好哉。但他说,

 

我偏不!

 

于是,在任职副部级两年之后,他写下了他这一辈子最有名、也最有风险的文章《谏佛骨表》。终触犯“人主之怒”,把皇帝彻底气恼了,当场就要把他处以极刑。

 

在众多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的反复说情下,皇帝才收回成命,大手一挥,贬韩愈到广东潮州任刺史,相当于市长喽。

 

    这说明韩愈的人缘还是不错的。他谈论直爽坦率,操行坚定纯正,虽然惹毛了很多人,却也获得了许多人的肯定。

 

自长安至潮州,确有八千里。韩愈就一路走着,一路想……

 

 

    他本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因变故自小便成了孤儿,跟着寡嫂郑夫人长大,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所以苏东坡说他是“起自布衣”。

 

他从小便显示出很高的天赋,又自念是孤儿,读书刻苦,成绩应该棒棒的。但与那些“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的才子们相比,他的科举应试之路,可是蹉了个跎了。

 

他先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第四次才考上。后又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也是先后三次,全败。

 

那时的他已27岁,在长安实在混不下去了,便经潼关到了东都洛阳。好在 ,后来遇到贵人,他才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算是成了朝廷命官。

 

过两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后,逢关中地区大旱。他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饿殍遍地。愤怒的他,写下了著名的《论天旱人饥状》疏,上奏朝廷。

 

虽然他反应的是实情,理论的也很对,但他惹了他惹不起的人,反遭谗害,被贬去广东连州阳山县令。

 

在此之后,他也是不消停啊,多次被贬。太闹腾了!

 

难得的是,他竟不忘初心。

 

直到近50岁时,他才得到宰相裴度的赏识,出任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因军功而获授刑部侍郎,实职的副部级,多好的事啊,但他,还是不消停!

 

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因一篇《谏佛骨表》,差点被判极刑,最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他到达潮州后,皇帝冷静下来,转念一想,韩愈这个老头儿冒死进言,终究是为了老子好啊。于是皇帝就又大手一挥,说,

 

让他回来吧。

 

于是,韩愈任潮州刺史仅七个多月,就又往回走。回到京城后,转任兵部侍郎,还是副部级。

 

但没多长时间,事儿又来了。当时位于河北正定的成德军兵变,杀害了新任成德节度使,领头的叫王廷凑,向朝廷索求节钺,要求朝廷承认。

 

朝廷要向成德军派出宣慰使。当时韩愈任兵部侍郎,你看,正合适是吧?皇帝就说,

 

你去吧!

 

百官都为他的安全担忧。皇帝也后悔了,嘱咐他说:“到成德军边境后,先观察形势,不要急于入境,以防不测……”皇帝也怕韩愈这个大文豪栽在成德军手里,他会担天下骂名。

 

韩愈可不管不顾,毅然入境。到达后,成德军将士拔刀开弓,杀气森然。即使他到了客房后,将士仍手执兵器在院中叫嚷。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韩愈胸中自有文章。以严密的逻辑,竟然把成德军和王廷凑说服了。王廷凑说,

 

韩老韩老,喝酒喝酒,吃肉吃肉!

 

苏东坡评论说,这叫“勇夺三军之帅”。

 

因为事情办得漂亮,韩愈升任京兆尹御史大夫,应该是正部级了。 

 

但很快,他又惹了他惹不起的人,又贬回兵部做侍郎,再改任吏部侍郎,反正还是副部级。

 

韩愈就在吏部侍郎的任上去世,后世人称“韩吏部”。

 

    上面说的是韩愈的生平。在他坎坷的生平里,还有另一重身份:

 

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文起八代之衰”, 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

 

百代文宗

 

他的文章气势雄伟,逻辑性强,说理透彻。所以呢,就容易得罪人……

 

接本文开头。话说,韩愈任潮州刺史虽然仅七个多月,但在当地干的好事可多了。办教育,兴农业,驱鳄鱼……被潮州人奉为神。

 

他离开后,潮州便有了韩江,韩山,韩埔,以及韩文公祠……其中韩文公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看。

 

 

唐·柳宗元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春秋报事,福我寿民。

 

柳州柳宗元纪念馆门柱上的这副对联,深深表达了人们对柳宗元的思念。

 

柳宗元一生干了两件大事。

 

一是,参与了“永贞革新”。

 

这就要简单说说他的生平了。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于京城长安。其祖上世代为官,可算是典型的官二代。幼时,他和母亲住在京城的庄园里,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

 

9岁时,战乱来了。三年后,为避战乱,12岁的他便到夏口去找在那里任职的父亲,也算是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后父亲到江西做官,他便随父亲宦游江西,开阔了眼界。

 

21岁时,柳宗元进士及第,从此名声大振。这一点,他比韩愈强。

 

26岁时,他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中榜。这一点,他也比韩愈强。

 

31岁时,柳宗元在京城里任监察御史里行,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颇为广泛。从此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正因为看得多,懂得多,柳宗元便逐渐萌发了革新的愿望,成为王叔文“永贞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永贞革新采取的措施包括:罢黜五坊宦官;抑制藩镇势力;贬斥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并试图收回在宦官藩镇手中的兵权……这个比较激烈,得罪的人太多了。

 

宦官集团,部分朝臣,在外的藩镇,开始联合起来向朝廷施加压力,反对革新派。

 

皇帝还想支持一下革新派。而宦官集团直接擅立太子;然后,朝臣们请太子监国;再然后,皇帝被迫禅让皇位给太子……

 

人家直接把皇帝换了,这还革新个毛呀!

 

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场由秀才们主持的革新,只持续了180天。

 

永贞革新失败后,其首领王叔文被削翰林学士一职,先被贬,最终被赐死。

 

    那些“从犯”,基本是被贬到偏远州县任职。

 

这里单说柳宗元。

 

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先被贬为邵州刺史。正走在去邵州的路上呢,得胜的新贵一方觉得不解气,加贬他为永州司马,于是他又往永州走……

 

永州司马是个闲差,而柳宗元在永州一呆就是10年……

 

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

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

 

    欧阳修这首诗中所说的“子厚”,就是柳宗元了。

 

柳宗元个性明朗,积极用世,即使革新失败被贬到永州后,他依然没有消沉。

 

正是在永州,他与远方的好友刘禹锡通过写信讨论问题,互相鼓励;并与在京城当官的好友韩愈展开了一场哲学、文学论战……

 

这也就引出了柳宗元一生中所干的第二件大事:

 

同韩愈一起领导了古文运动,影响后世一千多年。

 

柳宗元的文章,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章家之一。他们在“古文运动”里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

 

文道合一,以文明道,不平则鸣,务去陈言、辞必己出……

 

正是在永州生活的10年间,柳宗元得以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了全方面的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各色人士,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印象中,我们中学时学过的古文《捕蛇者说》,就出自他的《永州八记》。

 

另外学过的还有《黔之驴》。

 

在永州生活10年后,皇帝实行大赦,敕召柳宗元回京。柳宗元就兴冲冲地往京城走。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在京城里得到重用。反而被改贬为柳州刺史。 

 

于是他就又往柳州走…… 

 

永州到长安,长安到柳州,当时交通不便,这一番折腾,再加上情绪的起伏,把柳宗元的身体搞垮了。

 

    虽然身体不好,但柳宗元在柳州也没闲着,而是帮当地民众做了许多好事。

 

首先是兴办教育。他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并用各种方法鼓励小孩上学念书。

 

然后是开荒建设。柳宗元发挥出了写文章厉害的优势,以父母官的身份,殷切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去开垦柳州城外大片大片的荒地,种树种菜,发展生产……短时间内就明显提升了当地民众的生活。

 

还有开凿水井。那时的柳州,当地人由于陈旧的观念,竟然从来不敢打水井,而是一直靠喝雨水和河水生活。柳宗元便带头打了好几眼井……当地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柳州人生活中的大事。

 

还有释放奴婢。柳州当地一直沿袭着一种残酷的风俗,就是男女都可以质押给对方换钱,约好时间来赎;时间到了不来赎,则质押的人沦为奴婢。柳宗元一看,这得改。便发布政令,说那些已经沦为奴婢的,仍可出钱赎回。若他们家里没钱赎,则他们在为债主服役期间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身自由……这个办法受到贫困百姓的欢迎,也不太会激起富户的强烈反对。是个好办法。

 

柳宗元在柳州呆了四年, 就在皇帝大赦天下,再次召他回长安的时候,他却因病回不去了,终老于柳州。

 

认真积极做正事的人,总是值得纪念的。

 

恰如韩愈之如潮州;柳宗元之于柳州。

 

现在的柳州市有柳侯公园,公园里有柳侯祠,内有柳宗元纪念馆……

 

而对于柳宗元来说,在柳州做的只是

 

份内之事!

 

 


 

宋·欧阳修

 

在本公号以前的文章《足迹所至,光彩顿生:传奇的苏东坡只属于大宋》中曾写道:

 

话说苏东坡考进士,主考官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后,惊喜至极。考中后,苏东坡给欧阳修写感谢信。欧阳修捧读,激动地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喜极流汗,快活呀快活!此人是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谈起我!”

 

“出人头地”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最近有人在说起教育话题,说起大教育家、大师、好老师的时候,爱用“大先生”这个词。看本文开头即知,

 

欧阳修,就是标准的“大先生”。

 

请注意,他激赏和提拔的,可不止是苏东坡一个人。他对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不吝赞美,竭力推荐,从而使一大批当时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张载程颢吕大钧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一串闪光的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堪称千古伯乐的欧阳修。

 

欧阳修的胸怀,首先在于自己

 

镇得住。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江西省吉安永丰人,1007年出生于四川绵阳,出生时是个官二代。

 

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欧阳修与母亲郑氏开始了相依为命、寄人篱下的生活。还好郑氏是个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画荻教子”,保证了欧阳修的基础教育。

 

而欧阳修也展现了天赋,获得了当时一些人的赞赏和帮助。

 

1718岁时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对他打击很大。

 

幸好天才的光辉是遮不住的。22岁时,欧阳修获贵人相助,得以就试于开封府国子监,从此开始大展身手。

 

23岁时,欧阳修参加由宋仁宗主持的殿试,位列二甲进士及第。至于他没能夺魁的原因,被总结为主要是锋芒过露,锐气太盛!

 

可喜的是,欧阳修保持住了这种锋芒和锐气,从而成为一代文宗。

 

简单说吧,在北宋那种宽松的环境之下,欧阳修左手对战当时文坛上流行的华丽工整、却又不说正事儿的“骈文体”,右手对战自命不凡、专爱用生僻字不讲人话的“太学体”,并在长时间的鏖战后大获全胜,并由此确立了

 

北宋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的地位。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大家是学过的。但这样的小文章,当然撑不起“一代文宗”的地位,欧阳修最拿得出手的业绩是:

 

独自作《新五代史》,此书位列《二十四史》。这是唐代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非常分重要的地位。仅此一点,就镇得住。更何况,欧阳修还奉皇帝之命,与吕夏卿、宋祁、范镇等人,共同编撰了另一部位列《二十四史》的《新唐书》。

 

不过呢,在欧阳修独自作的《新五代史》中,他的文采固然是引人入胜,可由于其“春秋笔法”,让后人褒贬不一。在史学境界上至少比司马迁差了一个档次吧。

 

有人评论说,在功成名就,却又历经仕途坎坷后,那个锋芒毕露的欧阳修,终于选择了平淡。

 

欧阳修干过两个部的尚书,后来做到了副国级。死后累赠太师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以过硬的人品,学识、眼光和胸怀,提携后进,推行自己开创的文风。

 

那他开创并推行的文风到底是什么呢?

 

     就是“说正事,讲人话”的朴实中正的文风。

 

这种文风,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并一直影响到本公众号啊。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上面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是王安石写的。

 

   1021年,就是整整1000年前,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

 

1、招牌

 

临川才子闻名天下,王安石便是临川才子里最耀眼的那个,位列唐宋八大家,诗、词、文章均有建树,属于最顶级的文学家之列。

 

他天姿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十几岁时,诗文便传到京城里,深受欧阳修等人的喜欢。

 

21岁时,进士及第;22岁时,入仕为官。

 

他前20多年的官场经历,主要是在华东一带当地方官,在基层做事。

 

他鲜明的风格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成为了当时的

 

网红官员。

 

风格一,不注重吃穿,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 “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

 

风格二,不为做官,只为做事,肯办实事儿,深得百姓爱戴。

 

三嘛,他老婆曾主动帮他纳了一个妾。结果他倒贴了些银两,把那女子打发走了。这个后来为相十几年的人,终身与老婆一夫一妻,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他由此做地方官做出了名声,打出了招牌:

 

不爱官、不爱财、不爱色。

 

2、机会

 

他的良好名声,早早就传到了京城。以至于包括当时宰相文彦博、副宰相欧阳修在内的许多人,都在京中宣扬王安石,想破格提拔他当京官,入中枢。

 

但王安石说,我就是喜欢干地方工作。

 

这更让他名动朝野。

 

33岁时,王安石曾短暂入京担任“群牧司判官”一职。群牧司,是管全国养马的机构。群牧司判官一职,大概相当于孙悟空担任过的“弼马温”吧,工作清闲,收入丰厚,是个

肥差。但当年孙大圣不屑于干这样的官,王安石更不愿干,坚持下放。36岁时,他被朝廷委任为常州知州。

 

他是不是真不爱官,这个不好判断。但他爱做事,是真的。

 

胸怀天下的他,一直想做大事。

 

37岁时,他便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但宋仁宗不喜欢他。

 

做大事需要等待机会。

 

直到宋神宗即位。

 

北宋在经历100多年的和平之后,官员冗余老化,军力疲弱,财政空虚,更要命的是,还强敌环绕……不变法改革也不行了!于是,神宗便与名动天下、改革意愿强的王安石一拍即合。

 

1069年,王安石以副宰相的身份启动变法。第二年,他任正宰相,大权在握,全面推行变法。

 

这时他已49岁了。

 

3、变法

 

“王安石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改革的内容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就不细说了,因为这好像是中学历史的必修课吧。

 

说过程和结果。

 

王安石的改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财政,提高了军力,使当时整个国家的气象为之一振。

 

但,几乎所有真正的改革,难就难在,会招致保守派,还有既得利益者们的反对。王安石的反对者几乎都是当时的名流,如司马光、苏东坡、刘述、刘琦、孙昌龄王子韶程颢陈襄范纯仁李常孙觉胡宗愈等,甚至连一直引荐他的欧阳修,也成了他的政敌。

 

这种情况下,王安石在变法时便不得不提拔、起用勇于任事、急于上进的官员。而事后证明,这些官员大多是有问题的,在品格上比王安石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正是由于这些变法派官员的躁进和私心,许多变法的好举措,在运行时也变成了恶法,导致朝野的反对声越来越大。王安石的坚定后台神宗皇帝,压力山大。

 

于是,53岁时,王安石被第一次罢相。

 

4、人心

 

为防人走政息,王安石被罢相后,竭力推荐自己变法最主要的副手之一吕惠卿上位,占据要津,以使变法继续。

 

但所谓人心难测就在于,吕惠卿这个王安石最倚重、最信任的副手,在掌握大权后,担心王安石回朝重新掌权,便借几个案件秘密构陷害王安石,

 

想要把王安石连根拔掉。

 

另一位重臣觉察到了吕惠卿的用意,向皇帝秘密奏请召回王安石。  

 

下野一年后,王安石再次拜相。吕惠卿被外调为陈州知州。

 

但吕惠卿这种“窝里反”的行为,给变法派造成了严重分裂。王安石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新法推行越来越难。

 

最终,1085年,王安石变法因宋神宗去世而宣告结束。

 

此后千年,虽说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论各有不同,但对他的人品基本挑不出毛病。

 

因为,这位曾经的网红官员,实际上做了一辈子网红,经受住了考验。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王安石作有《维摩诘经注》、《金刚经注》、《楞严经解》、《华严经解》,对佛学的领悟已至颇为高深之境界。

 

王安石去世后,他的政敌苏轼写道:

 

将以非常之大事,必生稀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宋·曾巩

 

唐宋八大家里,有一位最没有存在感的大师,曾巩。

 

换句话说,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的另外七个人,如苏东坡,王安石等,都比他名气大。

 

为什么呢?

 

因为他走的路子稳健而正道,且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更为准确,不大惹事,不容易刷屏。

 

既然稳健,正道,不大惹事,不大刷屏,那他的故事就不太好讲了。

 

以下简单说吧。

 

曾巩1019年出生于江西抚州南丰,后居临川。可以认为是另一个临川才子!

 

曾巩的祖父、父亲均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

 

我们看唐宋八大家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官二代出身,有条件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是自己天赋好!

 

38岁时进士及第,这在当时显得太老了;而与苏东坡,王安石哥几个比,又显得太笨了。

 

但他从政后,口碑却是最好的。

 

他先在京九年,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后来自己觉得烦了,便提出要求,要到下面去做地方官。

 

他历任越州通判,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地的知州(相当于市长吧),都因一心为民,明习律令,而取得了良好的官声。

 

    比如在他任襄州知州时,发现前任遗留下来的一宗案子,冤情严重。经他重新审理后,释放了在押的一百多人……

 

这是大功德。

 

至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预防瘟疫这些常态化工作,他都干得很好。

 

    下面说他的文章。

 

18岁时就随父进京,以文结识王安石,并成为挚友;后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其后又与杜衍范仲淹等书信来往,议论时政,自此名闻天下……

 

不过呢,他写得那套东西虽然厉害,却不适合考试,所以要等到38岁时才中进士。

 

但是,这不影响他与欧阳修、王安石一样,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他的文风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平实质朴,温厚典雅……

 

因为自己水平高,他就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如陈师道王无咎、曾肇、曾布等。

 

65岁时,曾巩卒于南京,后葬于老家江西南丰的源头崇觉寺右。

 

王安石评价说: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宋·苏门三父子

 

苏洵苏轼苏辙,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美名历代传扬。而其中,又以苏轼苏东坡最令人称道,人们对这位大文豪的仰慕,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更是因为他穿越岁月而依旧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和优美情操。

 

像苏东坡这样天才的文学巨匠、旷世的才子,大概只能属于宋朝。

 

当然,他不是一个人!他老爸苏洵、弟弟苏辙也很牛。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他一家占了仨。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意思是,四川眉山的天地精华全给了这父子仨,生了他仨后,草木全都枯了。这个太夸张,却也说明这三苏有多牛。

 

但三人中牛到能飞起来的,当然是苏东坡。

 

但从功利的角度看,苏东坡并不成功,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失意之中。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他年老时的自画像。黄州,惠州,儋州,正是他被一贬再贬,越贬越远的三个地方。

 

他命运的转折点,是“乌台诗案”。政敌收罗他写的文字,有不少讥讽时弊之作,讽刺皇帝的也不少,就上纲上线,把他抓了起来,并想弄死他。连皇帝宋神宗也想弄死他,你小苏再牛,发发牢骚也就算了,竟敢妄议我,不弄死你弄谁。

 

但皇帝也只是想想,他杀不了苏东坡。

 

太皇太后病重,皇帝想大赦天下为太皇太后祈福。太皇太后说:“你也不用大赦天下,你把苏轼一个人放了就行了”。连苏东坡昔日的政敌、退休的宰相王安石也上书:不可杀。再加上有宋太祖“不杀文人士大夫”的盟誓在,皇帝实在没办法啊。

 

苏东坡被放了出来,连有期徒刑都没判,也没废为庶人,只是降了职,贬到了黄州(今湖北黄冈)。

 

就这一点,我们可以说,传奇的苏东坡可能只属于大宋。元朝就不用说了;在明朝,进了诏狱,还不被锦衣卫弄死,还想活着出来?在大清,不被牵连进文字狱弄死,至少也是“万马齐喑究可哀”,


还能接着当官?还敢继续哼哼?


然后他被贬到广东惠州,最后是海南儋州。当然说一贬再贬不准确,其间因为政局变化,他也有过上升,做过礼部尚书,正部级啊。这个就不细说了。

 

自从他在杭州当官,疏浚西湖,建了苏堤后,他后来当过官、甚至只是路过的地方的湖,几个都叫西湖,如颖州西湖、扬州西湖、惠州西湖、雷州西湖……这只是巧合?

 

就说在惠州吧,他把皇帝当年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欢庆不已。

 

看看后人的一句诗,“自从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岭南之地,那时被称为南蛮之地,没人瞧得起。但自从苏东坡来了后,天下就没人敢小看惠州了。

 

是不是“足迹所至,光彩顿生”?一个失意的、被越贬越远的文人,能有这种影响力,大概也没有谁了。

 

儋州也是一样。当地人一直把他当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流传至今的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甚至还有一种语言叫“东坡话”。

 

苏东坡文章、诗词、书法、绘画的才能是全方位的。引用林语堂的评语吧:“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最后以两首苏词结尾,向老苏同志致敬。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相关文章,点击阅读:

 

今人谁知林语堂

 

大师胡适(9000字完整版):情种,君子,硬货,百年学者第一人

 

鲁迅的酷、怒、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齐说经史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