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

孟晓路 十念生 2019-04-14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

 孟晓路

 

1. 导言

11 龙溪之生平及内证

王畿,字汝中,别号龙溪,浙江山阴人,为王阳明同郡宗人。早有才名,然不喜理学,每见方巾中衣往来讲学者窃骂之。阳明归越后,首倡致良知宗旨,同郡之士多不信从。阳明闻龙溪颖悟英迈,为一时之杰,故亟欲得之。然龙溪虽与阳明为邻,屡召不见也。故阳明设谋,多方诱之。一日见龙溪在赌局,使弟子魏良器与共赌。龙溪笑曰:“腐儒亦为是耶?”良器答曰:“吾等在先生门下,日日如是。”龙溪称奇,遂与往见阳明,一见则下跪称弟子焉。龙溪以高才弱冠领乡荐,士多望之为去就。及是,以所闻于阳明,出为诸士言之,同郡诸士始转而从阳明唯恐后。嘉靖癸未,龙溪应试礼部不第。叹曰:“学贵自得,吾向者种种生得失心,然则仅解悟耳。”立取京兆所给路券焚之,而请终身受业于阳明。阳明为治静室,居之逾年,遂悟虚灵寂感通一无二之旨。丙戌,士复当试礼部,阳明命龙溪往,不答。阳明曰:“吾非欲以一第荣子。顾吾之学,疑信者犹半。而吾及门之士,朴厚者未尽通解,颖慧者未尽敦毅。觐试仕士咸集,念非子莫能阐明之。故以属子,非为一第也。”龙溪曰:“诺,此行仅了试事。纵得与选,当不廷试而归卒业焉。”阳明曰:“是惟尔意。”乃觅大舟聚诸同志以行。其在途,自良知外口无别谈;自六经四书传习录外,手无别检。间有及时艺者,曰业之忘之矣;有及试事者,曰业已任之矣。及抵都,欧阳南野、魏水州、王瑶湖及郡县入觐诸同志,争迎龙溪,与相辩证;由是龙溪名盛一时。龙溪与绪山此次皆中选,亦相与皆不廷试而归。其后阳明门下来学者日众,阳明不能遍指授,则属龙溪及绪山等高弟子分教之,故有教授师之称。龙溪性坦夷宽厚,其与人言或未深契,从容譬晓,不厌反复,士多乐从之;而其兴起者,亦视绪山诸君子为倍。丁亥秋,阳明将起征思田前夜,龙溪与绪山谒阳明于天泉桥上,于阳明之四句教各抒己见,阳明则为之折衷之;此即王门著名之天泉证道公案。于此本文下当辟专章论之,此处不及详。阳明领兵行至洪都,邹东廓、魏水州、欧阳南野等百余人出谒,阳明曰:“吾有向上一机,久未敢发;近被汝中拈出,亦是天机该发泄时。吾方有兵事,无暇为诸君言,但质之汝中,当有证也。”龙溪为师门所重如此。阳明平思田,归卒于南安。时龙溪方偕绪山赴廷试,抵彭城闻讣,即同驰还,扶榇归浙。经纪丧事毕,庐墓服心丧三年。又建天真书院,祀阳明像其中,且以馆四方之来学者。阳明即没,嗣子未离母怀,内外诸衅并作,而一时谗搆有力者,复风行颐指其间。龙溪为之履艰叢谤,卒植遗孤,无愧古婴杵之义。故议者谓,阳明之教,得龙溪而益彰;而阳明之后,亦赖龙溪而得存焉。服丧毕,龙溪始赴延对,授南职方主事。后得罪当朝,以南京兵部武选郎中致仕,前后在官不足二年。然龙溪终不以仕途得失稍动其心,而益孳孳以讲学为务。自致仕后,以阐扬阳明未尽之微为己任,间关翕聚,无暇别择,不惮单游远涉,若求售然。当时有疑其过且以为谤者,不为易也。王宗沐尝以此叩之龙溪,龙溪曰:“吾儒极辟禅,然禅家亦有不可及者。昔智者大师有四弘誓愿曰:未悟者令悟,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涅槃。今吾既得先师印证矣,而忍于独善不以求同志哉!且使吾峻其藩篱,高自标置,非惟可免于疑谤,且可有闻也;而坐使先师苦心之绪不传,非吾志也。亦吾儒之不及禅者也。”故终其身无一日不讲学不会友,讲会遍江南,八十犹不废出游。故王宗沐曰:“龙溪公非独其透悟处不可得而泯灭也,其一腔爱人热心肠亦必不可得而泯灭也。”


龙溪先世出自晋王右军,父贵州按察使,名经,母陆氏,以弘治戊午年五月六日母感神人异梦而生,距其终,享年八十六岁。所著有《龙溪王先生全集》二十卷(本书所使用者为已收入四库存目丛书之明万历十五年萧良翰刻本。下文如出现全集字样,除非特别注明,皆指此本),《中官中鉴录》七卷,《大象义述》,《念庵东游记》及诸会语,行于世。龙溪门人知名者甚众,最后所器许,则为嵊邑周梦秀、平湖陆光宅、嘉善丁宾数人。陆光宅先龙溪而亡,周丁二人则是能绍其师学者。


龙溪早年,阳明为治静室,即一悟而彻。其天资颖悟绝伦,又一生专力于讲学内修,故内证所至较阳明尽有过之而无不及。


于《万履菴谩语》中龙溪自述晚年境界云:

八十老侬前头光景已逼,于世间有何放不下?但爱人一念根于所性,不容自已,予亦不知其何心也。思虑不起不与已起相对,才有起时,便为鬼神觑破,便是自己修行无力,非退藏密机。不肖于此颇见有用力处,亦颇见有得力处。日逐应感,只默默理会当下一念,凝然洒然,无起无不起,时时觌面相呈,时时全体放下,一切称讥逆顺不入于心。所以终日交承,虽冗而不觉劳;终日论说,虽费而不觉扰。直心以动,自见天则,迹虽混于世尘,心若超于太古。知吾丈信我之至,聊露其端倪,中间机窍尚有欲面质处。然云住匆匆,执事未曾询及,区区亦无从说起。(全集卷十六)


龙溪晚年自题像赞:

若赞先生像赞也

志若迂而自信,行若蹇而自强。才于于而若拙,识混混而若藏。处世若汙若洁,闻道若存若亡。即其见,若将洞照千古而不逾於咫尺;充其量,若将俯视万物而不异于寻常。壶丘幻身,若且示之天壤;方皋神相,若或眩于骊黄。(全集卷十五末)


龙溪且有诗曰:

已窥坎离窍,无复死生期。一息通千古,宁论速与迟。(《会城南精舍和徐存斋少师韵四首》之二,全集卷十八)

依上述,则龙溪所至实深不可测。其殆已达忘悟四无之境乎?

 

 

1.  2 龙溪之学的脉络

龙溪之学以悟良知了生死为核心。其学之辨志与立志论、工夫论、境界论、本体论皆围绕此核心而展开。


1、辨志与立志论

龙溪之学,首在辨志,而其所辨则首在识知之辨。其判利与义,狂者与乡愿,皆以识知之辨为基础。龙溪进而把识知之辨提升为判教的根本标准。龙溪以致知与依识为回赐之学所由以分的根本依据。颜子与子贡常为龙溪用来做为正邪两种学术的代表,以颜子代表离识致知的一路,以子贡代表依识迷知的一路。实则,前者即是指陆王之学,乃是龙溪心目中的正学;后者则暗指伊川朱子一脉,乃是龙溪心目中的伪学。所以在龙溪这里,识知之辨实具有至高地位,以至成为其判教的根本标准。依龙溪,陆王学与程朱学的根本区别实非在心与理,而在于知与识也。龙溪此论可谓卓绝,心与理诚然未抓住陆王与程朱歧异之关键,而知与识可谓一语中的矣。


龙溪为何如此重视识知之辨呢?则是由于此乃“生死关捩子”。生死问题可谓龙溪之学的第一问题,与儒家常途对于生死问题一般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不同,龙溪对此极端重视。恒认为世事本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亟须办道。认为大莫大于生死,没有比生死问题更大、更重要、更迫切的问题了。其发明识与知之辨,目的在于为生死问题的解决奠定前提与基础。龙溪首先在事实面前肯定生死轮回对于凡夫是真实不虚的,接下来便指出生死轮回的原因正在于依识,而解脱的根本原理则是转识成知。识知之辨正是生死轮回与解脱之分水岭,故龙溪才如此重视此辨。


故龙溪之学辨志之后,接下来即是立志,其所立之志,则是志于悟良知、了生死也。因为悟良知与了生死在龙溪这里原是一事。识知之辨正是轮回与解脱之关捩子,故悟良知必能了生死,欲了生死必须实悟良知。龙溪所恒云之“大事因缘”,解为悟良知亦可,解为了生死亦可;以二者在龙溪这里原为一事故也。


2、工夫论

龙溪之学于立志之后,接下来就要实地做工夫了。其工夫之根本目的即是了生死。在龙溪看来,平时的一切工夫修为其根本目的,皆是为了“讨个临行脱洒受用”也。根本取向与原理则是转识成知或曰离识显知,细分则是四重悟境。


龙溪把每一步工夫都与悟良知了生死密切关联起来。

(1)悟前工夫:对于龙溪来说,悟前的静坐工夫固然是直接为了悟良知了生死,即事上的格物工夫亦不能离开了生死这个核心。因为依龙溪,它是静坐工夫不可少的助行,无此种助行,必不能开悟故。格物工夫的两个方面——去恶从善与平心直行,一面为遮止无明,一面为直显本性,皆于开悟为必不可少者。故悟前工夫皆是以了生死为其核心。


(2)保任工夫:初悟本体后,只有保任此本体至于恒常自明自显,一切外境不能扰动,才能对生死有把握。故龙溪之保任工夫的三个阶段——静中涵养、动静一如、梦醒一如,即是一步步地保任此本体达至恒时自明自显所必需,龙溪亦最多最明显地把它们与了生死做了关联。如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即是龙溪所常言的把梦醒一如与了生死关联起来的话头。


(3)忘化工夫:工夫做到彻悟,就是通乎昼夜而知,依佛教就能了去分段生死,在龙溪则谓之任生死。如果继续做忘化工夫,达至忘悟,则能了变易生死,在龙溪则谓之超生死。


3、境界论

工夫的每一步都有其结果,这就是一层一层由低到高的境界。龙溪分人生境界为四重,这就是见在良知、证悟良知、彻悟良知与忘悟良知,这中间的每一层境界都与生死问题的解决密切关联。其中见在良知境界尚未入门;证悟则是了生死的开端;彻悟能了分段生死,龙溪称之为任生死境界;忘悟能了变易生死,龙溪称之为超生死之境界。故龙溪的境界论也是以悟良知了生死为其核心的。


4、本体论

在东方学术这里特别是龙溪这里没有脱离境界论的本体论,其本体论只是境界论中的一部分。或者说其所谓本体只是境界中最高的那个罢了。故黄宗羲曰:无本体,工夫所至即是本体。本文的良知本体一章所论实即忘悟良知之境界矣。

 

 

13 龙溪之学的归属

纪昀于其《四库提要》中评龙溪之学曰:

畿传王守仁良知之学而渐失本旨。如谓虚寂微密是千古相传之秘,从此悟入,乃范围三教之宗;又谓佛氏所说是吾儒大路;是不止阳儒而阴释矣。故史称其杂以禅机,亦不自讳。史又载畿尝言:学当致知见性而已。

晓岚此论可谓后世对龙溪颇具代表性之看法,即认为龙溪之学已非儒学,已流入禅去。此种见解乃事出有因;然究竟言之则非也。


事出有因者,龙溪之学的确与禅宗大有相同处。龙溪学从本体论、境界论、工夫论上确多有类于禅宗。故龙溪曰:佛氏所说乃是吾儒大路,即是认为禅学之义乃儒学所本有。禅宗之学以了生死为核心,而龙溪之学亦然,亦以了生死为核心而成立其本体论、境界论、工夫论、辨志与立志论等。龙溪在境界论上同于禅宗三关之说,其证悟即禅宗初关,彻悟即禅宗重关,忘悟即禅宗末后句。其本体论全面承认佛家的观点,如以虚寂为千圣学脉,则是其典型。又如他全面承认佛家轮回说,对于生死轮回的有无、成因及解脱之原理的论述,完全采取佛教的观点。在工夫论上更是如此。禅宗之学要在于明心见性,或曰转识成知,而龙溪特重识知之辨,在工夫上倡致知见性,变识为知;此与是禅宗工夫取向相同也。在工夫层次上,其悟前工夫之行履特重平心直行,此正同于禅宗六祖惠能的二三昧,即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实修上采用月轮观与观心,亦于禅宗三法而同其二。悟后的保任工夫的三个阶段,静中涵养、动静一如和梦醒一如更是与禅宗的方法相同,且直接以禅家之语出之。其忘化工夫在禅宗名为悬崖撒手,且悬崖撒手一语亦为龙溪所习用。


究竟言之则非者,持此见解者盖不知儒家之分显与密也。即儒家除其普通之人乘教法外,此谓之显教;尚有一明心见性了生死之教法隐含于普通教法之内,此谓之密教。《论语》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乃儒学中有密教存在之证据。盖夫子之文章即所谓六艺之教,皆显教也。性与天道即明心性了生死之教,密教也。而儒家之密教正与佛教之禅宗无二无别也。故仅因龙溪之学与禅宗大有相同处,即判之为禅,则非是。


儒家显教以善恶问题为核心,即以人与人之关系问题为中心问题。常途六经之教法,所谓内圣外王之道,皆显教也。荀子曰:“圣者,尽伦者也;王者,尽制者也。”最能说明此点。盖伦与制,显然皆人与人之关系也。故常途所知之儒学皆显教也。密教则以苦乐问题为核心,即以人与自身之关系问题为中心问题。此一教法隐含于内圣学之中,若隐若现。龙溪之前,远未成立为一门独立之学术。于先秦儒学孔颜曾思孟一系确有一明心性了生死之传统,然大抵皆引而未发也。于此阐发稍详者当属《中庸》。《大学》《中庸》皆儒学之概论,大学所阐乃显教,中庸则显密双谈也。此可参见本书之附录《中庸提纲》一文。此一传统于汉唐失其传,至宋明,在佛老之刺激与启发下,方又找回。于宋明理学中,此一传统虽在逐渐加大其分量,然大体仍系作为密教而存在。于程朱陆王那里皆是如此。然在龙溪学术中则不然,龙溪将先儒所引而未发之此一教法作了尽量的淋漓尽致的开显。在龙溪之学中密教已占据主要分量,显教已退居次要了。故龙溪之学可判为儒家之密教显说。


儒家之密教与其显教不同。

第一,显教以有为体,而密教以虚寂为体。普通儒学必对世间的真实性做某种程度的肯定,这就是以世间为有为实。而密教则不如此,其认为世间一切全是假合相、其体为空,此是以世间为虚为幻。如朱子以虚实判释儒即显教立场之代表。再如张载,批评佛教以空为体;从而提出了他的气论,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是即在本体上以儒家之“有”,对抗佛老之“无”也。朱子对其本体理,也特别强调其为“实理”,以区别佛教的虚理。所谓实理,实际是把形下之理与形上之理作某种混淆的产物;从而认为三纲五常乃放之宇宙而不变的真理。故理学家最为批评禅家的作用见性之说,而强调要遵循天理。如伊川在解艮卦时强调人要止其所止,其所止即某种形下的“天理”,如三纲五常之类;而批评佛教是“止于胡底?”即认为佛教之止于无所止(无所住)是不对的。儒家显教之学者终究不能彻底的无住无执也。于此,阳明亦不例外,阳明经常强调天理(实际上是以形下之理混同为形上之理)的规范作用,阳明经常强调良知即是天理,“心即理”乃是阳明常提的话头。故阳明犹属儒家显教学者之范畴。而密教学者则不然,良知在龙溪那里一方面推极其明觉自然义、无所住义、无善无恶义;另一方面对于常途儒家所强调的天理义龙溪则不遗余力的反对,他把这叫做典要,把按照所谓外在“天理”去做叫循典要,是疑目之不能视而淆之以黑白,耳之不能听而淆之以宫商,是赐之学、是依识之伪学。良知在龙溪那里只是一个“灵明”,一个随感而应,绝没有什么外在的固定的天理可遵循。在龙溪全集里几乎见不到天理这两个字。由此可见,龙溪所提倡的正是禅家的作用见性之学,而反对儒家显教学者对以形下混淆为形上的天理的住著。与一般理学家依然执著于某种形下之理不同,龙溪的确已作到彻底的无住无执,正是伊川要批评的“止于胡底?”。


第二,儒家显教对生死问题存而不论,密教则认为生死乃是人生第一问题。

儒家从孔子一直到阳明,在其为普通根基所设立之教法中,都保持了一种重现世的态度。孔子回答子路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是对生死问题存而不论。到了阳明,虽强调“破生死”是人生大关,然生死问题远非阳明讨论的核心问题。其全集中亦少见对此问题的涉及,略有及处,亦只是点到为止,含糊其辞。如其答肖惠之问,与孔子之答子路态度相差无几,亦是悬而置之,不欲人深究也。


龙溪则全然不同。其全集中谈生死问题之处比比皆是,不管是在讲学中,还是在书信中,他随处都是要人提起对生死问题的极端关注,要人认识到生死问题是唯此为大的问题,要人立志“了此一大事因缘”。生死问题实乃龙溪之学的第一问题。


第三,显教之学主经世,密教之学主出世,也就是说显教之学以治国平天下为核心,而密教之学以明心性了生死为核心。

龙溪以儒者之学为世间豪杰作用,以己之学为出世间大豪杰作用。儒者即儒家显教学者也。此正显教主经世,密教主出世之意也(详见末章末节)。


第四,显教学者所作之工夫乃于日常生活中的诚意工夫,密教学者所作之工夫则是明心见性工夫。

此两种工夫之区别可参见本书工夫一章及附录。


第五,显教教法与密教教法之最高境界不同。前者最高能至证悟,当禅宗之第三句禅;此之以往,即入密教矣。儒家密教最高能至忘悟,当禅宗之末后句。

盖龙溪所着力阐扬者实为儒家本有之密教,此种教法本即暗合于禅宗;故虽然龙溪之学与常途儒学不同,而与禅宗极为类似;然不能因此即说龙溪之学非儒学,判其为儒学之密教显说最为的当也;亦不能说其流入禅去,说其多受禅宗之启发则可矣。



历史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1

 神仙传集锦1

走出西方中心论

《佛学与西学》



《孝经》讲解

《大学》简述

《弟子规》注

《孝经》和廿四孝

《文昌孝经》简述

吕洞宾《孝诰》


八段锦简述、   易经杂说

太上感应篇、   推背图(图文+详解)

心相篇 、     《心相篇》讲记

古琴文化综述、    千古音乐圣人师旷

经典古琴动画片两部

唐朝大国手完虐倭国第一棋手


轮回转世的科学研究

台大校长李嗣涔“灵界研究、多维时空“情况简介

雍正三教觉民,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心经直指》—高道李清庵解释《心经》

了凡四训序文

不能用西人的“宗教哲学”视角来认识中华传统学术儒释道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全集)

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全集)

来果和尚自行录(全集)

一梦漫言(全集)

印光大师略传


张山人 王夐 陆生 辅神通 孙甑生 叶静能 袁隐居 骡鞭客 许君 杜巫

赵高 董仲君 葛玄 窦玄德

周贤者 王常 叶虚中 郑君 程逸人 李处士 骆玄素 赵操 崔玄亮

俞叟 陈季卿 陈生 张定 石旻 唐武宗朝术士

杨居士 张士平 冯渐 潘老人 王先生 周生 韩志和 张辞 崔言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