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级说是中国思想的正统

孟晓路 十念生 2019-04-14

4.1.3.1中印之主流思想皆为法界五级说

甲、由上两小节可知,中印之正统主流思想于缘起之见解在大端上极为一致(除数论外),甚至可谓若合符契。二方圣贤智慧皆高,皆共见性故。

 

分成了几点来讲。

A、五级说乃中国思想之正统

(a)发自孔老诸圣,(易传、老子)。

(b)汉唐儒家权威解释系统(易纬乾凿度及周易正义)与道家正脉(太极图传自道家)传承之。

(c)以上儒道两条线路皆汇合于周子太极图说。

(d)周子开出其后一千年之儒家内圣学术,后世道家对周子太极图亦极尊重(以性命圭旨为代表)。

 

A.五级说是中国思想的正统。要说明这一点,我们指出五级说那些文献的出处就可以了,那些文献的出处以及它的地位就能表明五级说是中国思想和中国缘起说的正统。《易传》易有太极那段是孔子所作。这又来问题了,《易传》你们学的哲学史大概说不是孔子所作吧?是战国时代的人编的,但是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具体的考证由金景芳先生在《孔子评传》里面完成,我也同意,在我的孔子那本书里也写到了易经系辞应该是孔子所作。从欧阳修开始提出怀疑,这是宋儒出了问题,属于盲目疑古。首先《史记》里面就明确的记载,孔子作十翼,这是孔子作最重要的根据。这些否定孔子作的说法,对《史记》这条都没有说明,然后他们的结论就完成了。对于《史记》这样权威的信史,不做点交代就得出结论,这不是太儿戏了嘛。我就不详细说了,总之《易传》是孔子所作。易有太极这段就是孔子所说,这是孔子对缘起的认识。《道德经》是老子作的,这没问题。“道生一”是老子对缘起的认识。孔和老是中国学术承上启下的始祖,一个是儒家的至圣,一个是道教的教主。这种权威性不需要加以说明了。从孔老到太极图说前的传承还是分成道家和儒教。汉的乾凿度,唐的周易正义,这是儒教在汉唐的权威性著作。周易正义是儒教在汉唐时代的最权威的解释系统,也可以说是唯一的解释系统,没有另外正统的解释了。太极图本身是来自于道家,所以这种五级说从老子到陈抟在道家的修行者中是有传承的。这些都是正统的传承,一个是汉唐儒教的权威解释系统,一个是道家的正统,陈抟这些人都是道家的正脉。这样就传到了周敦颐先生,太极图说就汇合了孔、老诸圣以及汉唐权威的解释系统以及道教的正统传承,把儒道两家汇归于自己的一身。由此开启了儒教的理学新时代,以后的道教对太极图说也是非常尊重,我们以《性命圭旨》作为代表。就是这样一个传承的脉络,由此可以看到五级说是中国思想的正统。

 

B、五级说亦印度思想之正统

(a)起信论堪为佛教缘起说之代表:起信论之地位在印度则开启整个一代大乘之教法,空有密皆可云由此论而来。对中国而言,更是中国佛教各宗(天台、华严、密、禅、凈土)不祧之祖。

(b)无有赞歌与金七十论堪为婆罗门缘起说之正统,梨俱吠陀与数论在婆罗门教居于正统主流地位故。

C、故中印正统思想之缘起说可谓大同,大同即同于五级也。

 

五级说也是印度思想的正统。《无有赞歌》是《梨俱吠陀》当中的一篇。印度婆罗门教有这样的发展:从吠陀到森林书到奥义书,然后到六派哲学,也就是数论、胜论等等。这六派哲学当中论教理以数论、胜论为主,其它几宗对教理本身没有多少发明,他们的教理其实还是数、胜两派的教理。吠陀是四吠陀,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一种,由它开出了其它三种吠陀,就是这样一个关系。《无有赞歌》是《梨俱吠陀》当中的一篇,《梨俱吠陀》中有五种创世的歌曲,《无有赞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所以说《无有赞歌》是印度创世说的源头,它是最权威的、最古老的。数论的教理是正统的婆罗门派学说当中最主要的一种,胜论的教理我们在第一学期已经涉及到了,跟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很类似,它创的那些范畴可以和亚里士多德相类比,是一种对世界分门别类的研究,基本上没有作深入的探讨,实相观和缘起观都付之阙如,只停留在对现象加以分类的层次,没有分出级来,只是第五级上的见地。所以跟数论一比就比较差了,可以看到婆罗门教方面数论应该是正统。

 

我们来看起信论在佛法当中的地位。起信论在印度佛教当中是开启一代大乘佛教的总根源,所以它叫大乘起信论。因为小乘的时代将要过去了,应该以大乘佛法来度化众生了,所以马鸣菩萨才造了这样一部论,来发起众生对大乘的信心,它是大乘的根基和总源头,里面蕴含着以后大乘所有的宗派。以后的空宗、相宗和密宗就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三个阶段,都由起信论所开启,起信论教理的大纲是体相用三大,空宗重体大,相宗重相大,密宗重用大。所以起信论是以后整个大乘的总发端,由它开启了大乘佛教。这就是起信论在印度佛教中的地位。到了中国起信论的地位也是无可置疑的,天台、华严、禅宗甚至还有净土宗这些主要的中国化宗派,都以起信论为它最核心最为尊重的论典。天台、华严的大师都有对起信论权威的注解,我们用起信论来代表中印的佛教是没有疑问的。这就是说起信论的五级说可以代表佛教的五级说,可以认为这个五级说也是佛教的正统,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五级说是印度思想的正统。中印都以五级说为正统,所以我们说中印主流思想对缘起的见解在大端上极为一致。除了数论这样怪异之说之外,其它那几种可以说是若合符契,没有重大差别。这是因为二方的圣贤智慧皆高,所以共见客观唯一真理。这是我们对中印汇通得出的结论。

 

乙、五行与五根、五气

数论之五唯即佛法之五根,乃系第八相分分从五浮尘根(即数论之五知根也)向身外流露特化而成。流于身外之根成为器界之支持者,然第八识除支持器界外,亦支持根身(即维持肉身之生命活动也),此即流布于身内之第八相分之功能也。第八相分分从五轮流布于身内特化为五气(数论名为五风)即命气(婆摩那,心轮)、下行气(阿波那,生殖轮)、上行气(波那,喉轮)、平住气(优陀那,脐轮)、遍行气(婆那,关节上之脉轮)。此种五气的学说为佛法与婆罗门教所共有,前者主要见于晚期密教之经论,后者则奥义书中已特多也。兹引弥勒奥义书一段:

 

唯然,太初,般荼帕底独立。彼无乐焉,唯独也。乃凝思虑于其自我,而后嗣繁滋;皆唯由其自我而醒觉者也。然见其皆无生气,直立如柱(按:喻中脉也),又不乐焉。彼自思惟,我当入此等内中,而醒起此等。遂自化如风而欲入焉,彼为一而末能入也,乃自分化为五气,所谓上气(上行气)、下气(下行气)、平气(平住气)、元气(命气)、充周气(遍行气)是也。

 

于是此气息之上升者,是则上气也。此气息之下行者,是则下气也。于是此气息之导引食物之至粗分入乎下气,而平等导致食物之至精分于一一肢体中者,是则平气也。于是此气息之于凡所饮食而或加吐出或加吞纳者,是则元气也。于是以之而充周诸脉者,是则充周气也。

……

 

唯然,“彼”自分化为五分矣,遂自隐于此(心内)崖空。——以意而成,以生气为身,多相多形,以真理为念虑,此“自我”也。——“彼”居此心内,所作未办,则作是念曰:我当享受物境也!遂开此诸门,由之而出,(总揽)五辔,而享受物境也。五辔者,五知根也。业根,其马也。身,车也。意,御夫也。自性所成者,鞭策也。为此所驱策,身遂周转,如陶家轮。及其卒也,则此身无复心灵,无所安立,无复驱策矣!(第二章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434至435页)

 

前二段论五气,后一段论五根。此段文论第八相分之分化极全面。

总之,第八相分之功能不出二种:于身内分化为五气以支持肉身之生命活动,流出于身外分化为五根以支持器界及认识之。是第八相分之分化,不论于身内身外皆是五也。此即中学立五行(而非它数)之甚深依据也——五行于身内所配主要是五脏,五脏者其功能与五气有直接关系也,如下气之一配肾,命气配心等等;于身外所配即眼等五官也,五官正五根所由分之通路矣。

 

丙、五行与五大

印学中与中学五行相当者厥为五大。

二者之汇通见七大缘起论4.1.3节。

下面补充乙条,五行跟五根五气的汇通。中印的第四级分别用五行、五根五气为名称,我们从五根五气就能知道五行数字的安立不是随便的,五行是一种象数语言,它的所指是灵活的。为什么立五?我们必须找到缘起说的根据,因为在第四级上第八相分的分化,在身内就分化为五气,在身外就分化为五根。第八相分的分化不管是身内还是身外都是五,所以中国学说在第四级上立五行是有甚深的缘起说根据,没有任何随便的地方,若问为什么不立四行、七行、八行?为什么偏偏是五呢?难道是人有五个手指头吗?当然人有五个手指头也与此有关,但是这不是主要的,这是枝末的现象,这都是由五根五气所支持出来的。深层的根源还是在第八相分内外都是分化为五这个地方。

——孟晓路《佛学与西学》


高僧传1

神仙传集锦1 

《佛学与西学》

历史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2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全集)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全集)

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全集)

来果和尚自行录(全集)

一梦漫言(全集)

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

印光大师略传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