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秋分:需养肺润肺,去秋燥,防秋乏!进补九禁忌,三个原则需牢记!

岐黄樂藥
2024-09-24


今日秋分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当天日夜时间均等,而后夜愈长日愈短。全国大部分地方气温下降快速而明显。


秋分节气是二十四节中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四个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


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秋分平分秋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分带走初秋的淡雅,迎来深秋的斑斓。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白天渐短,夜晚渐长。《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昼夜时间均等,并由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在北极点与南极点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在地平线上转圈”的特殊现象。


二是,气候由热转凉。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白露秋分二节。热降液生,此时地面,早晚便有露气。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热多,地面下的热少。到秋气下降,暑气入地,地面上有了露时,地面上的热,与地面下的热,多少一样,上下平分,故曰秋分。


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之|一



1一候雷始收声

鲍氏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更是万物开始衰败的征兆,天气也逐渐阴冷寒凉。


2二候蛰虫坯户

“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3三候水始涸

《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的地方就没有水了。


秋分时节民间习俗


1秋祭月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2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3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到,养生大事防凉燥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随着秋分节气的到来,冷空气开始日渐活跃,早晚温差明显加大,对于秋分养生,防凉燥成了头等大事。


由于秋令气候温凉有异,故而外燥有温燥和凉燥。以时令节点为分界,白露为温燥,秋分为凉燥。凉燥属次寒、小寒,凉燥犯肺,则肺气不宣,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症见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温燥属热,易于伤津耗液,使肺金清肃之令不行,症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


温凉不同,缓解的方法也不同。若是凉燥,要温润止咳,适合吃些偏温的食物,如杏仁、淮山、山芋、板栗等。除以上食物,萝卜也是缓解凉燥的“好帮手”。白萝卜性甘、平,味辛,归肺脾经,具有下气消食、润肺化痰,通便等功效,对消化不良、便秘、咳嗽痰多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因其色白,属金,入肺,故有利润燥。而胡萝卜味甘、性平,入肺、脾经。具有消食通便,润肺化痰,补肝明目,清热解毒等功效。能治疗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咳喘痰多、视物不明、夜盲症、便秘等病症。因白萝卜、胡萝卜都入肺经,都有润肺化痰的功效,因此对凉燥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用好这几招,让你这个秋天不再困乏



1调节情绪,消除伤感

俗话说:“伤春悲秋”。秋天万物凋零,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萧索之意的季节。从而也容易导致出现情绪低落,甚至是伤感、忧郁的状态。


此时要多与朋友聚会聊天,趁着秋高气爽的天气出去逛逛公园、游览山水,有助于不良情绪的发泄,避免悲意的产生。多笑、常笑、开口笑,还能保养肺气。当然,如果自己无法调节情绪,还需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2充足睡眠,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有说:“秋三月……早卧早起”。在秋天,睡眠上应该做到睡得早、起得早,即每晚最好在10:30上床,顺应人体养阴藏神的需要,使第二天保持精力充沛,也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符合“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中午有条件的最好睡一觉,无条件的也要在座椅上闭眼静养15分钟。



3适当运动,对抗疲乏

适当的运动是对抗疲乏的有力武器,散步、慢跑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要根据自己日常的运动量来调整。如果平常运动较少的应该从轻量的运动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氧运动,如果超出了自身的耐受能力,反而会增加疲劳感。



4常梳头发,头脑清醒

头部是穴位比较密集的地方,常梳头发,不仅有助于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同时也有疏通经络、按摩穴位的作用。有空的时候可以试试五指梳。这在中医推拿功法里有一招叫做“拿五经”,即用五指分别点按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每次梳头就是在梳五经。每次大概3分钟就能达到效果。




5补充水分,防止干燥

“秋燥”也是秋天很容易出现的问题,人体也容易因为缺水而导致疲乏。因而,每天补充足够(2升左右)的水分是十分必需的。


也可以泡些西洋参茶,起到养阴提神的作用。另外也可以配合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蜂蜜、百合、雪耳、沙参、玉竹等。同时也要尽量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味的食品和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



6饮食有节,多吃蔬果

在饮食上,无论过多、过少都会导致疲乏犯困。吃得过多会导致血液多集中在消化道,使大脑的血液供应不足。吃得少,脑部的营养供应更不足。所以饮食要做到有节制,三餐定时、不过饥过饱、少吃油腻,也能够有效减轻疲乏。


秋季进补注意九大禁忌


进入九月下旬,天气转凉,似乎迎来了真正的秋天。随着秋季的到来,不少人喜欢在秋季进补,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那么,秋季进补有哪些禁忌呢?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1忌无病乱补

“无疾不吃药,无病不乱补”应该是生活常识,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就总想着吃补品,“以妄为常”,反而动摇了身体的基础,诱发现代疾病,或增加得病风险。所以在用药物进补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做到有的放矢,治病防病,且莫作得不偿失,乱补生乱的事来。



2忌恒补不变

“恒补”就是一直或长期服用一种补品。这是不科学的,一则效果大打折扣,二则副作用长期积累,会影响体内诸多平衡,至少有营养上的偏差而失去进补作用。所以,恒补也是得不偿失的进补禁忌。



3忌凡补必肉

肉的确是进补好食材,但不是时时都必须。肉食一多,就消化不良,久之,“三高”等很多疾病接踵而来。所以,补要根据身体状况。其实,萝卜白菜都是很好的“补品”。



4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是社会集体思想意识,放在养生上,就完全荒谬了。人类是靠众多食材生存延续下来的,稀罕之物必有针对,就不是常规用途。所以常态养生食材,只有适宜或不适宜,没有贵、贱之分。



5忌重进轻出

有“进”,相应就要有“出”,吃进再好的补品,滞留不畅通,脾胃不运化,也就谈不上“补益”了,所以进补先排毒。或者说,当脾胃消化和肠道排泄都正常时,才考虑进补,才能补出“益”来。



6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



7慕名进补

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越能补益身体,人参价格高,又是补药中的圣药,所以很多人服用,但要注意的是,滥服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症状。



8不分虚实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会适得其反。



9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小贴士:秋季不同时候进补的原则




1初秋:清补为上

建议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的食物或药物,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并调理脾胃功能,为仲、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如润肺生津的木耳、补而不滞的山药、润肠养发的芝麻、清心润肺的百合等。



2仲秋:和中为要

 所谓“和”是指所食食品的性味不能大热大寒、大辛大咸,相互之间应协调和谐。另外,饮食应走中庸之道,如饮食时间、饥饱、寒热等要适当,饮食要定时,一日三餐不能忽早忽晚,饮食量不能忽多忽少。俗话说“饭后留一口,活到九十九”、“饭吃八成饱,病痛不找我”说的就是饮食不能过饱。



3晚秋:益气散寒

晚秋是接近冬季的月份,可以说阵阵北风阵阵寒,因肺主气,又为娇脏,很容易受到外邪而致虚,故养生时应注意吃些益气散寒的食品。在加强营养,增加食物热量的同时,要注意少食性味寒凉的食品,并忌生冷。


秋季养生常用穴位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从繁茂生长转为成熟,人体也转入收敛内养的状态。


中医认为,秋属金,应肺。《素问》曰:“秋三月……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养生应以平和心态缓和秋季的肃杀之气,重视调顺肺气、固敛肺阴,以应对秋季燥气当令、万物收敛的特点。针对秋季气候特点和阴阳变化规律,向大家介绍几个秋季养生常用穴位,助您安然度秋。


首重养肺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湿润而恶干燥,通过呼吸主宰人体一身之气,在体表合于皮毛,开窍于鼻。


肺脏为阳中之阴,与秋季阴阳属性相同;五行属金,与秋相通;同时其气肃降收敛,与秋气秉性类同而通于秋气。秋季养生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养肺。



1中府穴

中府穴属手太阴肺经,为肺之募穴,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中府穴是肺经的起始穴,也是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起始点。


从穴位的位置来看,靠近肺脏,内通肺气,具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的功效,同时又因中府穴与足太阴脾经交会,因此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


可每天按揉中府穴,先顺时针再逆时针,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补益肺气。



2肺俞穴

肺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肺之背俞穴,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穴从解剖位置上看是肺脏在背部的投影区,所谓背俞穴,就是该脏腑之气输注在背部膀胱经上的点。


它反映了该脏腑气血的盛衰,也可以用来治疗对应的脏腑疾病及有关的组织疾病。


肺俞穴不仅是治疗肺脏疾病的要穴,也是补益肺脏的首选穴位。


除了常见的点按法外,天灸疗法、三伏敷贴疗法、三九灸疗法等,都会选取本穴以固充肺脏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本穴还具有抑制过敏的功效。



3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大椎穴是督脉上的穴位,督脉为“阳脉之海”,统摄全身阳气。


对于体虚多病、肺气虚衰的老年人来说,可以常用艾灸大椎的方式振奋大椎阳气,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脏功能;而对于素体阳盛、热邪扰肺而出现的咽干、鼻衄等症状,也可以用大椎点刺放血等方式来驱热外出,大椎穴还能解痉、镇静安神。


注意防燥




秋季雨水日渐减少,气候日渐干燥。“燥”是秋之主气,也是致病“六淫”之一,被称为“燥邪”。


中医认为,燥热之邪容易损伤肺气,导致体内阴气耗散,继而出现一系列以干燥为主要特征的病变。


“阴”指的是人体的阴液,包括血液和津液,这些都是营养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认为“秋冬养阴”,而燥邪易伤阴,所以应积极防“燥”。


除了多饮水、勤护肤、常食补之外,也可以选用一些生津益阴的穴位。



1天容穴

天容穴属手太阳小肠经,在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天容穴的定位靠近气管和喉咙,古代称之为“肺系”,具有传递水湿的功能,可以起到很好的清咽利喉、润肺止咳的效果。


秋季一旦燥邪伤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人就容易出现口鼻干燥等症状,可以用两手大拇指的指腹轻轻按压或做环状运动,并配合缓慢的吞咽动作,长期操作对嗓子有保护作用,天容穴可称为清咽润喉的“护嗓穴”。



2天枢穴

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募穴,脐中旁开2寸。


该穴位为“天之枢纽”,有升降气机、斡旋上下的作用,是水谷精微之物和水液代谢的中转枢纽。


天枢穴也是大肠经气血在人体腹部输注的地区,对调理大肠疾患作用十分明显。


秋燥之邪虽多伤肺,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还可出现大便燥结的便秘。


可以每日点按双侧天枢,或者以肚脐对准手心,用手掌边缘接触肚脐周围皮肤,先顺时针后逆时针,螺旋状按摩各36圈。也可以配合点按支沟穴。


天枢穴除了能防治便秘,对于腹泻也有很好的疗效。发生秋季腹泻时用相同的方式来按揉天枢穴,能很快止泻止痛,这也是穴位双向调节功能的具体体现。



3支沟穴

支沟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多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可与天枢配合使用。


护理脾肾




进入秋季后,人们往往食欲大增,再加上要为即将到来的寒冬作准备,因此我国各地都有“贴秋膘”的习俗,以此来补充夏季身体的亏空,也为御寒储存能量。


然而若过食肥甘厚味,则容易引起脾胃受损,出现胃肠道症状。若素体肾阳不足,则会出现五更泄泻、手脚不温等现象。



1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足三里穴是保健要穴,在各个季节的养生保健和很多疾病的防治中都经常使用。具有升胃气、燥脾湿的功效,而脾胃被誉为“后天之本”,是充盛先天、维持人体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


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有“(身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养生口诀,常重灸足三里以补益正气、强身健体。


我们也可以效仿古人,在秋日里通过点按、艾灸、敷贴等各种方法来激发足三里穴的经气,甚至还可以用高过膝盖的木桶泡脚来达到通经活络的目的。



2关元穴

关元穴属任脉,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关元”之名取义于“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被认为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是补肾培元、温阳固脱的“长寿穴”。


《扁鹊心经》中记载:“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借助于艾火的热力,关元穴不仅能除寒邪、温经络,还可以强壮腰脊,理气和血,促进人体的正常代谢,提高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民间还有在关元穴使用“梅花灸”的方法,即以关元为中点,再在其上下左右一寸处各取一点,五个点同时施以艾灸,以补虚益损,培元固本,调节脏腑功能。



拓展阅读:

经典中医基础理论图画版:秋之主气

立秋后,一招清三浊

黄帝内经-医理篇38秋山红叶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看完大悟)

清明节气灸:升阳补气健脾胃,抵外邪入侵!此时灸效果翻倍

倪海厦:经常健忘,这是心肺上焦虚,这些补足了就好了

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醪糟,补虚、补血、补脾肺......

中医基础理论图:肺与脾

冬末春初,百病将起!常做6件事,调肝理脾养气血~



非常时期,你需要了解更多中医养生知识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中医二字,拉你进入群,了解更多信息

让我们一起,中医育儿,保护孩子,免受伤害!


为防止失联,请关注以下公众号,知道更多真相


也可以登录网站查看更多真相:www.lingmiaomiao.cn

接触皮肤就能解毒,天佑中华!苗毒克星来啦!


重要提醒!看好自己家的孩子们!

家长们,请看好孩子!安全比成绩重要一万倍!

世卫组织的另一种声音

陈先义:关于除夕夜燃放鞭炮、增加节庆气氛的建议

针针扎遍全身在地上爬!这是什么操作?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惊悚

医疗公司不对疫苗造成的伤害与死亡负责,你自打自负全责

揭露世纪谎言“地球论”!地平的真相无惧调查!

共济会成立300周年,你还不知道吗?

全球医生和医疗从业者对 Covid -19的警告

它的名字叫做“氧化石墨烯”,可以制造成纳米级,还可以激活!

外国人重磅揭露:西方深层政府、新世界秩序!

你所不了解的奇异世界!大跌眼镜!

揭露:比尔盖茨、人体DNA存储、比特币、全球巨富们、深层政府

真实的比尔盖茨,欺骗了全世界,背后的真相会颠覆你对他的认知

【护苗计划】停更一个月特别说明

小明教授讲科技新闻【让人震惊的科技】

慎看!共济会内部培训视频流出!看得人毛骨悚然、怀疑这个世界…

震撼!揭露黑暗的动画短片《在阴影之中:现代历险》

大揭露:西方主流霉体的假新闻!

你为什么会被洗脑,如何摆脱被洗脑?

地球不是球,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曾质疑过!

蜥蜴人和共濟會的絕密資料

央视新闻公开报道喵喵含石墨烯(速看)

有些人虽然活着,但是已经死了《极度空间》非常深刻的电影

语文教材被篡改!谁在给孩子灌输崇洋媚外的奴化思想、摧毁我们的文化自信!

氧化石墨烯的克星:网友的自救奇迹



您的转发是最重要的支持!感恩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岐黄樂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