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成果|专业设计5(三):劳动盒子Pro——为劳动课⽼师设计的⼀站式备课与课程开发辅助平台

未来学习社 Wonderland未来学习社 2023-07-05



+

+

前言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本科大四课程,专业设计5:系统化视角下的学习设计与质量设计,旨在采用系统化方法探索在线学习产品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丰富设计理论,拓展设计思维。本课程的四个小组经过九周的积累与打磨,推出各自课题下的在线学习产品。本篇为课程成果第三期,小组结合劳动教育改革背景,专为劳动教师设计了一款劳动教育设计辅助工具。




# 劳动盒子Pro

+

+

设计说明

为劳动老师而设计

劳动盒子Pro是基于1.0版本的美好愿景而为劳动课老师设计的一站式备课与课程开发辅助平台。其主要创新点在于:设置共享单元组件增强资源的流动性和可复用性,阶梯式辅助老师开发课程,帮助老师过渡式掌握课程开发的能力。


背景

项目基于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原本的劳技课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必修课,对每个年级的学生有明确的要求。比如7-9年级的孩子需要接触和九个明确的任务群相关的课程实践。


调研与定位


平台主要针对的人群是劳动课老师。他们是一群热爱学生但忙碌的老师群体。由于改革陌生领域或是教学方式不同的跨学科实践课程。我们把他们定义为“小白型”的劳动老师,并通过用户旅程地图梳理老师在具体备课流程中的痛点。

目标用户    



针对用户旅程中的痛点,我们利用鱼骨图进行归纳和梳理,寻找更深层的原因。劳动课老师备课压力大表面看是缺乏资源,但从根本上还有提升陌生领域课程设计能力的隐性需求。


Define

设计定位


所以,我们希望设计一个劳动教育教学设计辅助工具,帮助劳动老师备课,减少他们备课阶段的知识负担并渐进式培养劳动老师设计与开发劳动课程的能力

通过分析1.0平台我们发现,现有共享模式是由A老师上传教案,B老师在共享空间内浏览挑选,并获取使用。而根据1.0平台的设计,相比上传资源,更多老师是来获取资源的,现有资源都是由内部人员贡献。平台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而整个共享系统也无法很好地进行资源的流动和促生。


那么,在完全的获取角色和完全的开发角色之间,我们希望有过渡地辅助老师阶梯式掌握课程开发的能力。


案例与质量分析

案例分析

在以上的初步构想下,在线协同设计软件Figma社区的一些功能和流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举个例子,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时会需要用到服务蓝图,这是整个设计产出中的一个部分内容,但你不太熟悉。这时候你就可以在社区中搜索由其他贡献者创建的开源文件,通过浏览和挑选逐步建立对服务蓝图的认知,并获得副本,参考副本的结构和指引逐步创作,完善认知,高效完成服务蓝图的同时掌握技能。

质量特性定位

通过案例分析,使用KJ法对劳动教育平台构想深化更多细节,总结出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已有资源开源更新,支持老师备课并适应性修改和完善资源副本;

第二是拼贴式课程开发,给予教师辅助;

第三是版权保护支持平台生态,课程属性建立关联。


结合5M1E的分析,我们从料法环三个维度定义我们的平台特性

第一是增强教师应用课程的灵活性,老师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化课堂设置需求,对获取的课程添加内容和备课批注;

第二是增强教师开发课程的辅助感,提供一站式课程开发,根据课程主题推荐可引用和可插入的来自其他贡献者的课程框架模板和内容组件;

第三是提升整体课程平台的生态感,一个课程被不同的贡献者进行微更新,富集多样化的视角与内容,提升整体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供贡献者版权保护,课程属性语义关联等功能。


设计呈现


设计要素


组件

(图片可左右滑动)

组件说明

课程资源通过三个层级的单元层层解构,得到区域和组件,以及组件内部包含的组件格式。


区域是课程的最基础结构,由用户自定义,比如基本信息、探索实践等等。
组件是最丰富也最灵活的层级,比区域更详细地描述课程结构。不同的组件可以在区域中自由增减和编辑,比如阶段目标、小组活动、课堂提问等等。
在组件里填充不同属性的内容时,所用到的不同组件格式,则是从细节的角度组织课程内容。


区域和组件的两层结构来自于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也就是PBL课程的特点。PBL首先有问题导向的简明的课程线索,我们转化为“区域”,帮助老师组织课程的大致框架;框架下有丰富内容,而且内容之间互相穿插,我们转化为可复用的灵活“组件”。


模版

(图片可左右滑动)

模板说明

课程去掉具体内容之后,区域和组件的组织顺序就形成了课程模板


当劳动课涉及领域不同时,课程结构不同。体现在模板上,比如探索和创造菜园,探索内容比较多,因为植物提供了丰富有趣的观察材料。相比而言木工则更强调动手实践的成果带来的成就感。这些正是劳动老师备课过程中最需要参考与学习的。


老师选择并引用课程模板来创建自己的课程,之后就可以在编辑界面调整和完善内容。模板可以被不同的老师复用和修改,从而降低了老师的备课难度,帮助老师半原创地开发课程、理解课程结构,也衍生出丰富的课程资源。


社区

(图片可左右滑动)

社区说明

社区包含开源分享的课程、组件等内容。


对于某一门课程来说,有两种更新机制:一是联系原作者,作者邀请至团队开放源文件的编辑权限;二是选择组件分享,无需联系原作者,上传后在原课程对应分区下形成branch。


组件分享是焕发课程活力的重要方式:A创建课程并分享至社区,B使用了此课程并新增了组件,分享后成为branch,丰富原始课程,则其他人可以在branch中看到B分享的组件并可以使用。


使用流程演示

  


平台成长规划

平台成长规划

用户在平台阶梯式成长,逐渐掌握自主课程开发能力的同时,平台也在逐步成长,我们有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划。


第一阶段由平台邀请知名学校和经验丰富的劳动老师开发课程资源,创建初批模板和组件,并为这些老师和课程赋予头衔。


第二阶段大量的劳动老师进入平台以获取课程资源,并根据自己的课程需求对已有内容添加组件,或参考已有模板创建课程。老师逐渐熟悉劳动教育的课程框架并掌握自主开发的能力,平台也得以在原有基础上扩展和富集多样化的课程组件。


第三阶段用户利用社群汇集的多样化组件和模板创建自己的课程,更多的半专业人士也能进入平台,参考已有课程进行开发,形成集思广益的社群生态。


想要了解更多系列成果及后续推文,

欢迎点击下方链接并持续关注!





推荐阅读

课程成果|专业设计5(一):济语台——人机协同智慧外语协作服务平台设计



课程成果|专业设计5(二):星声点亮“星娃”的声音——自闭症儿童构音训练APP设计




参考文献:

[1]Kolmos, A, Fink F., Krogh L.(eds.) 2004. The Aalborg PBL Model: progress, diversity and challenges. Aalborg: Aalborg University Press.

[2]刘军波.中学劳动教育项目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育,2021(11):3-7.

[3]张炜,魏丽娜,曲辰.全球跨学科教育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数据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1):123-130.


参考网站:

https://www.pblworks.org/

https://edibleschoolyard.org/

https://www.figma.com/community/

https://opentext.wsu.edu/theoreticalmodelsforteachingandresearch/chapter/situated-learning-theory/



编辑:陈昱霏、宋欣怡、陈宁子、守拙、晓薇

责编:琳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