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形上学方法3:三大学术规范

孟晓路 四学书院 2021-03-14

1.2三大学术规范

先讲一下学术规范的定义。学的本义是觉悟,术的本义我们查《说文解字》就知道了,它是从行术声,本义是邑中道,引申为技术。所以这个学和术,学指的是知的方面,术指的是行的方面。学术这个词就涵盖了知与行、智与能、理论和实践这样两方面的涵义。给它下一个定义,学术是什么呢?学术是人类从解决特有的问题中所得智慧能力之经验的结晶,从而代代相传者。这个定义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意思:1)它的来源,是从解决特定问题而来,从特定实践中来。一种学术必然有其对应的那个要解决的问题,必然有其对应的那种实践。一个问题产生一种实践,就是从实践中,从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当中,产生了相应的学术。2)学术本身是智慧与能力经验的结晶,智慧属学,能力属术,一个属知,一个属行,缺一不可。3)学术还得是代代传承的,这就包含了教育的含义。学术与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再说规范。规者规矩,范者范围。规矩是说学术的方法,范围是说学术的对象和内容。所以学术规范就是学术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总称。一门学科一般就会有比较确定的对象内容和方法,所以一种学科体系,往往最能代表一种学术规范。我们说学术规范的时候就主要以学科体系来代表。


1.2.1西方学术规范

西方学术规范的存在,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了。这种学术规范我将其分成四大学科门类。第一类自然科学技术,处理人对外物问题的学术。第二类社会学科,处理人与人关系问题的学术,不叫社会科学。我上研究生的时候就听许多老师和同学反对社会科学这个名词。因为经济、法律、政治学这些东西跟科学不是一回事,所以有人主张应该改称社会学科。我们采纳这个意见,也称其为社会学科。第三类宗教哲学,处理人对自身问题的学术。第四类文学艺术,其所表现不局限于三大实践中的哪一种。这就是西方学术的四大学科门类,也是它的学术规范。


1.2.2中国学术规范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西方学术规范。那么中国的学术规范是什么呢?就是六经。六经是中国学术规范当中的六大学科门类。所以六经就不仅仅是六本书,它实质上是中国文化中六大门类的学术和六大门类的教法。我可以举出两个最主要的证据:一个是《庄子·天下篇》。《庄子·天下篇》是论述学术源流的大手笔,最早的学术史著作,那真是开山之作,是后人不可企及的,绝对是庄子所作。天下篇中说: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淳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土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这是庄子对中国学术规范的一个精辟论述。有很多人对天下篇有疑问,庄子在论述学术史时,为什么没有涉及孔子和儒家呢?没说。天下篇在后面论诸家时都这样开头:“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某某闻其风而说之”,从墨子一直说到老子,最后是他庄子,这里却不说孔子,对于不可回避的儒家,在这个上面的结构中却没有。为什么呢?我一直想不明白,一直到上两个学期才想明白。


原来他是把天下学术分成道术和方术两大类来论述,他论述儒家没放在方术里边,他那个“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某某闻其风而说之”的结构所论述的学术都属已裂之方术,包括他自己,他都列为方术了。


他在开篇的一大段中论的是道术,道术是全体,这里面论到儒家了,他是把儒家放在这个道术之正统的全面继承者的地位来论述的,上面所引诗书礼乐一段即是。所以庄子学术源于儒家,天下篇是最大的证据。据传庄子乃颜子之门人,故在正言的天下篇中庄子对儒家是如此的推崇。《庄子》一书著作体例有卮言、寓言、正言等,天下篇属正言,就是正面论述,天下篇是读庄子书的密码,你要先读这篇正言,然后再去读其它篇的卮言、寓言等,才能得其要领。


在这篇正言的天下篇里,庄子对以儒家为正统继承者的内聖外王之道,作了最精辟的论述。这个内聖外王之道就分成以六经为分科的这六大门类,其云: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每一经所涉及的都是道的一个特殊层面,诗所涉及者为志,书涉及的是事,礼是行,乐是和,易是阴阳,春秋是名分。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首先下一断语,此全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关系,围绕着人伦来施设的。所以确是由中国文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有的那种学术。对于内聖外王荀子有一个解释,荀子曰:聖者,尽伦者也;王者,尽制者也。这更加清楚地表明了中国文化这种内聖外王之道的性质——它是以人伦政制为核心的,也就是以第二个大问题为核心。


在这个学术规范中主要属内聖方面的是诗与易,主要属外王方面的是书与春秋,礼与乐则两属之。诗是人生内聖修养的开始,言志是要让人对于中国式的伦理生活有一种兴起,从而立志去过这种生活。接着就要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乐来调和之,最后达到内聖的顶端——易,于天地人之道而贯通之。书是学习外王之道的起始,这就是先研究前言往行,所谓疏通知远,由对于古人政治经验的学习而通达古今治世之道,礼乐则治世之大纲大法,所谓王者尽制,主要就是创立礼乐之制,即制礼作乐也,春秋则是外王之道的核心宗旨。


孔子一生于六经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宗在诗书礼乐,以人道下学为主;第二阶段,所宗在易经,遗人事崇天道;第三阶段是作春秋的阶段,已彻底打通了天地人之道,从而由天道复归于人道。故作春秋以道名分,以圆满的智慧来设立人道的标准和正轨,其文数万,其指数千,成为汉代乃至整个中国两千年政治体制之最高依据。


另外一个证据是《礼记经解》,引孔子的话而作论述。这两者,庄子是从道而言,孔子是从人而言;或者也可以说,庄子是从学术而言,孔子是从教法而言。《礼记经解》引孔子曰: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在此孔子指出了内聖外王之道六大门类教法所造成的人之正面特点和反面特点。但要知道是人病,不是法病。法本无病,这些反面特点是由学这教法的人没学好,学偏了造成的。马一浮先生曰:“道即六艺之道,人即六艺之人,有得六艺之全者,有得其一二者,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楷定国学名义,国学者六艺之学也)正如古代印度教育是教授五明大论一样,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就是六艺。早在周代即以诗书礼乐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是知四教本周之旧制,孔子特加删定,而又赞易、作春秋,于是合为六经,成为以后两千多年中教育所使用之定本。


总之,正如马一浮先生所云:“今楷定国学名义,举此一名,该摄诸学,唯六艺足以当之。六艺者,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两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所以,我们的确可以用六艺来代表中国学术规范。


1.2.3印度学术规范

印度学术规范就是五明,所谓内明、医方明、因明、声明、工巧明。我选两处文献来说明这一点,一个是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在印度总论里对印度教育的一个记述:“开蒙诱进,先导十二章,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二曰工巧明,技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其婆罗门则学四吠陀。”显然这五明就是古代印度教育和学术的五大学科门类。《佛学大辞典》据此段及菩萨地持经对五明所作解释为:“五明:西域内外学者必须学习之处有五明,故曰五明处。一声明,明言语文字者;二工巧明,明一切工巧技术算历等者;三医方明,明医术者;四因明,考定正邪、诠考真伪之理法者,所谓论理学也;五内明,明自家之宗旨者。前四明与自他同,内明之一与自他各学异,婆罗门以四吠陀为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为内明。明者阐明之义,各开阐其理而证明之,故曰明。又明为智之异名,各依其学而得其智,故曰明。见西域记及菩萨地持经三。”“所谓各依其学而得其智”,可见“明”确属于我们所说的学术,五明正是印度之学术体系,即其学术规范也。


下面来看《瑜珈师地论》(金陵刻经处版,卷十五)的有关论述:

云何闻所成地,谓若略说,于五明处,名句文身,无量差别,觉慧为先,听闻领受,读诵忆念,又于依止名身、句身、文身义中无倒解了,如是名为闻所成地。


大论将五明列于闻所成地,正体现了五明作为学术的这种代代传承的特点。

何等名五明处?谓内明处,医方明处,因明处,声明处,工业明处。


这是五明之名。

云何内明处,当知略说由四种相,一由事施设建立相,二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三由摄教义相,四由佛教所应知处相。云何事施设建立相,谓三种事总摄一切诸佛言教。一素怛缆事,二毗奈耶事,三摩怛履迦事,如是三事。


大论属佛教,故唯论佛教之内明,这里所说的四种相,属内明学习的四个阶段,皆以第一事施设建立相为其对象和内容。事施设建立相就是素怛缆事(经藏)、毗奈耶事(律藏)摩怛履迦事(论藏)。所以内明之内容就是经律论三藏,其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也可以说印度各个宗教,他们各有其经律论三藏,各有其戒学定学慧学。所以可以说,内明是以各个宗教的经律论三藏为内容,以其各宗教的戒学定学慧学为方法的。

云何医方明处,当知此明略有四种,谓于病相善巧,二于病因善巧,三于已生病断灭善巧,四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


这里简单论述了医方明的四个方面:要能知病之种类、病因、治法、预防,于这四个方面都要精通。

云何因明处,谓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当知此中略有七种,一论体性,二论处所,三论所依,四论庄严,五论堕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


论体性就是论议的种类,有言论、尚论、诤论、毁谤论、顺正论、教导论。初二种类善恶不定,中二种类属以染污心为所依不能引生义利不应修习之论议,后二种类是从清净心中发出能引义利从而应当修习之论议。论处所即进行论议之场所也。有六种:“一于王家,二于执理家,三于大众中,四于贤哲者前,五于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前,六于乐法义者前。”


论所依即论议所依据的八种法:“一立宗,二辨因,二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前三种是比量的三支,四五则与考察因喻二者的相违不相违有关。六七八是为三量,即获得正确认识之三种途径也。论庄严说的是进行论议者的个人修养。略有五种,一善自他宗,对于自己宗派及辨论对方宗派的教义都要很通达。二言具圆满,论议时在语言的声义方面都要圆满,要远离边方边国鄙俚言词,要易懂,要雄朗,要前后不矛盾。三无畏,论议者处于大众之中,其心无有下劣忧惧,身无战掉,面无怖色,音无蹇吃,语无怯弱。四敦肃,待时方说,而不过早。五应供,论议者为性调善,不恼于他,以时言说,能引义利,言词柔软,如对善友。论堕负,即判别一方失败之根据。


有三种,一舍言,二言屈,三言过。舍言即是主动认输。言屈,一方为另一方所屈服,却不主动承认,而是舍弃所论的题目转而言他,或现愤怒,或现嗔恚等,或者默然,或耸肩伏面,或沉思词穷等,有这些表现,即堕在负处。


言过,如在论议时表现出如下语言方面的过失,即堕负处:一杂乱,二粗犷,三不辩了,四无限量,五非义相应,六不以时,七不决定,八不显了,九不相续。论出离,是以三种事观察应否立论。三种事:一观察得失,如果立论将引自损,对于他人亦无利益,便自思勉不应立论,反之,便应当树立正论。二观察时众,即当先观察会众之贤否,如会众贤正,则应立论,否则不应立论。三观察善巧不善巧,应自观察我于论体论处,论依,论庄严,论负,论出离等,善巧与否,我能否立自论摧他论,如能则应立论,如不能则不应立论。论多所作法,即能令多多发起论议之方法。一善自他宗,故能于一切法能起谈论。二勇猛无畏,处一切众能起谈论。三辩才无竭,随所问难皆善酬答。以这三种法,便能令论议多多发起。一般人总将因明理解为逻辑学,读过《瑜珈师地论》就知道,这种理解偏差甚大。


逻辑学的对象主要是自己的思想,即为自比量;因明的对象主要是与他人的论议,即为他比量。实际上,因明是围绕着教派之间的辩论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从以上九个方面可以看出,他完全是围绕着论议来规定的,属论辩的技术、艺术与规则,有许多逻辑里不研究的内容,如论庄严论堕负等,逻辑学根本不涉及。另外,从推理方法本身而言,形式逻辑与因明也有质的区别。形式逻辑的三段式完全是演绎法,因明的宗因喻运用规则中,既有演绎,也有归纳。


也就是说,西方学术中演绎与归纳完全分开,而在因明中,则很好地结合于每一个论式中了。故将宗因喻讲成形式逻辑的结论、小前提、大前提,也就是一班比附家强不同以为同的结果了。


云何声明处,当知此处略有六相:一法施设建立相,二义施设建立相,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相,四时施设建立相,五数施设建立相,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云何法施设建立相,谓名身、句身、文身及五德相应声,一不鄙陋,二轻易,三雄朗,四相应,五义善。


法施设是有关梵语的字词句篇章的学习及出言的声音等方面的要求,义施设建立,属梵文六种义:自性义,因义,果义,作用义,差别相应义,转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是梵文中“性”的变化——男性、女性、非男非女性等。时施设建立,谓三时声相差别,即“时态”的变化。数施设建立,一者一数,二者二数,三者多数,即“数”的变化,较英文多一种“二数”变化。处所根栽施设变化是属于另外二种变化,为英文所无者。由上可见,梵文在语言方面的变化的确是特别复杂严密,较英文要复杂严密的多。


云何工业明处,谓于十二处略说工业所有妙智,名工业明处。何等十二工业明处耶?谓营农工业,商估工业,事王工业,书算计度数印工业,占相工业,咒术工业,营造工业,生成工业,防邪工业,和合工业,成熟工业,音乐工业。


其它四明可以说都是比较单纯的学问,工巧明一门却包括了范围很广的诸多学问、技术甚至艺术在内。大致如:农业,商业,政治,书法,算术,天文地理,营造,音乐,占相,咒术等。这就是从瑜珈师地论中得到的对五明的一种印象。


形上学方法2

形上学方法1(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