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研究所

其他

公务员扩招50%,准备接盘地方债

公务员省考总招录19万人,4省扩招超50%。在地方债如利剑悬于头顶的当下,有人对这个消息表示了莫名其妙。其实,这就是没有想像力了——公务员多了,承担地方债的「股东」不就增加了么?再配之以加税,地方债根本不在话下。大招,绝对大招啊。新人新任务:购债2023年公务员省考季已至,有媒体报道,整体扩招约16%,其中4个省份实现了超过50%的扩招规模,分别为甘肃79.7%、云南59.0%、广西55.2%、内蒙古50.7%。以前越穷越生,如今是越穷越招。也难怪,现在要解决就业难题,那些地方又没什么企业,不扩招官员,能怎么办呢?虽说云南的工资问题最为严重,但配之以加税,还是有办法的。一位甘肃税官说,他们县今年的税收任务上涨了将近14%,相信云南也不会差。这些地方,肯定是准备学习「山东经验」了:扩招公务员,实际上是扩大融资面:当然,这么好的办法,也未必是山东最先发明的,只是发扬光大了而已。朋友说,出了两山的那个浙江县,以前很穷,通过向公务员高息借债,盘活了一批土地,借着离杭州主城距离近的优势,这些土地都卖了好价钱,不但还了债,还有大量财政盈余,成为发展明星。和尚摸得,为何我摸不得?不忘前事一打听,原来公务员向银行贷款—放贷给财政—领工资这个金刚伏魔圈,早已有之。甚至早到上世纪90年代的乡镇干部,额度也仅有500元——政府得穷到什么份上,才向职工这么借款。后来,趁着加入世贸的东风,财政大丰收,这些摊派款也都还回来了。到了2013年,不知道为什么,政府又缺钱了,向干部借款的年息高达12%,得走后门才能存进去。但随着需求量越来越大,财政就来者不拒了。年息也从12%一路降到10%、8%,直到有6%。但相较于贷款利息,还是有息差可赚。2015年后,地方债被纳入监管,地方政府遂改以城投、城资等国有平台公司名义融资。公务员一看公章从财政局变成了城投公司,直觉不相信企业,于是有部分干部撤出了资金。李红是2006年考进去的公务员,她入职的时候就有这种理财方式,但她家已经被爱人所在的银行套住了,就没敢投。最近听说要强制入股,她一位同事有点慌,就想提前支取,得到的回答是到期后的本金都取不出来,只允许先取利息。李红一打听,确实有同事到期后本金取不出来,但利息可以正常支取。相当于展期了,且给不出截止时间。要升官,先购股前些年,银行自己转不开了,要求员工按级别购买银行内部发行的债券。李红爱人作为中层干部,大概投了160万元。没有钱?银行按低于基准利率的标准贷给你,年息大约3.5%。没担保?同事相互担保。一开始,每年也能分红8%,与财政贷款差不多。但李红发现,最近5年,先是分红时间往后拖,到最近3年干脆停发了。但退股是不可能的,贷款还得还,年年搭利息。有些已经辞职的员工也退不了,不想持有的话,只能等有人升职后要扩大持有量时,你再找他私下转让。我问李红,如果强制公务员购买城投债,否则就辞职,你怎么办?她说,那就辞职吧,反正再过10年退休了。我说,在职的都发不出工资,你竟然以为会有退休金?她说,那就回家种地吧。我说,如果种地能养活人,那就不会有城市化、工业化,也不会有农民工背井离乡去打工啊。放弃谁?基层实际上,在地方债这件事上,各方的利益并不一致。从上面的角度,地方债不能影响大局,否则会把全国拖下水,只能地方自己扛。财政刘部长就说得很明确:「坚持ZY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这很正常,自1986年以来,全球一些国家的动荡,莫不由于通货膨胀引发。如果上面要兜底,那无非就是印钞,最后引向通胀失控、社会不稳,这可算得上是上面的底线的底线了。另一个底线是,如果要保地方不破产,那只能将坏账推给最大的债主金融机构。但这势必会引发金融危机,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地方小行的危机,就是这么来的。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可谓是第二个底线了。那么,只能任由地方发不出工资,就这么烂下去?如果从上面的视角看,好像这个后果是最能接受的。像财政重整的鹤岗,70%以上的基层社区支出被削减了。在有些地方,事业单位被优先了。也就是说,在地方债这件事上,上面已经抽身离去了。至于地方上死财政还是死银行,边看边走。反正无论如何,这三个都要保,那是不可能的了,可以视作「不可能三角」吧。最近,有位东北县里49岁公务员的网帖很火,大意是全县人口,从20年前的37万人,降至10年前的22万,到前年的19万,到核酸人口15万(只有这个是真实的)。他相信,10年内,除了官员,全县人口清零。商户企业在一年年减少,乡镇已经鸡犬不闻,满大街看不到人。房价从3000降至1000左右,几百的也有,老小区的二手房白给也没人要。很多人都把毕生心血压在房子上,现在哭都找不着调。在岗和退休人员加一起近两万,每年财政要拿出十几亿,财政收入大概只能付个零头。最恐怖的是,将来我县没人了,但众多的机构单位还不能撤。近2万人,没什么工作,国家每年出十几亿养着,这怎么看都有点滑稽,有点问题。不过,公务员们也别不开心,古人云,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只是组织考验。祝考生们如愿入室。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器官捐献宣传,别老是打未成年人的主意

终于出来了。此前,因为写了一篇叫《这几张截图,会不会让你簌簌发抖》的文章,本号又被封半个月。文章说的是大家关心的器官移植的事儿。当然,平台对本号进行封禁半个月的处罚,我并无怨言,因为我在文中所使用的流传于网络的几张截图,有些可能并不真实。不过,我仍然愿意继续关注器官移植与捐献的话题。它不仅仅关乎公众的安全感,也关乎基本的伦理。最近看到几则与未成年人有关的器官捐献消息——我可以确保其真实性——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比如,浙江某地组织未成年人参与器官捐献宣传,一群孩子站在一起合影,身前的条幅上写着:捐赠器官,利国利民。在另一篇题为《生命接力
2023年2月13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这几张截图,会不会让你瑟瑟发抖

有一网友在一个医院公众号填了器官捐献,发现取消不了,哭着向网民求救。网友回复:“下辈子长点记性”、“下辈子注意点就好了”……不知是否真有此事,若为真,也颇令人展开各种可怕联想。最后来一张——
2023年1月27日
其他

4000万00后摩擦性失业,他们本想整顿职场……

16至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果然即将到20%了!4月份18.2%,5月份18.4%,6月份19.3%,下月呢?我只知道,两年陈的大学毕业生,还在努力找工作……这个数据,和2018年同期相比,接近翻倍。这意味着,在我们身边,每5个年轻人中,就有1人失业!按照16至24岁共2.1亿的人口基数计算,今年失业年轻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4000万,相当于连续四届大学毕业生,徘徊在职场之外。未来,什么是未来?整顿职场:摩擦性失业昨日,数字局解读16至24岁青年人调查失业率创新高,用了一个词:「摩擦性失业」。不懂经济学的人,马上找到了自己的理解角度:是说这一届青年人实力欠缺,一进职场就被人按在地上摩擦,遂失业?还是说他们与职场的人事产生了剧烈摩擦,终被裁员?好像都说得通。家传招人面试,最头痛的是应聘者实习经历一片空白,很难从简历里看到闪光点。本来,看一眼简历大概就心中有数,这人能在项目组担当什么角色。有的人,就只能打杂。总体而言,中国家长是控制型的。他是小学一年级学历,他就控制到小学一年级;他读到大学毕业,他就控制到大学毕业。很不幸,00后这批孩子的父母,可能正好是读过大学、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人。他们把对孩子的控制延续到了大学毕业,然后成功地制造出了一批废品……而进入职场的00后,另一个身份是「整顿职场」运动的发起人,他们最反对无良企业和资本家和美帝,最常看的网站是b站,最喜欢的动作是将企业家挂路灯。这也催生出一种奇特的职业成就标准,比如一年仲裁4家公司、告倒闭2家的光辉仲裁业绩:敢于跟加班说不,不管工作做没做完,休息时间不能少的权利意识;怼得干脆,离职果断,云淡风轻风飞扬:交流职场经验的内容不是怎么完成KPI,而是怎么整顿老板……这些老员工看来「必死」的职场动作,却是新一代年轻人的日常。00后是从象牙塔里出来毒打社会了吗?可能相反。史上最高失业率,未尝没有他们求仁得仁的结果:下沉年代平心而论,家传面试过的大多00后,职场态度都还算正常。这一课,应该是市场环境给他们上的。2018年前的毕业季,大量年轻人被快速扩展的市场消化。高薪,前沿,伴随时代翻滚。在行业上行的通道上,每一个步履都意气风发,无数ideal、团队都在搭建着不确定但是花团锦簇的未来。那时,有勇气的年轻人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可能短短几年就能成为管理层,赚到相当于父母几十年的薪水。如果进入互联网大厂,那张工牌就是比铁饭碗还要令人艳羡的金饭碗。而现在,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人提那句「站在风口上,连猪都飞得起来」了。更多人觉得自己仿佛置身地下迷宫,辨不清方向,看不到光亮,猜不出未来。这与行业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几乎所有大厂都传出「优化」的消息。业务线、项目部集体裁撤的背后,是一点一点的失业率,在无形中水涨船高。当裁员、降薪的消息在市场上弥漫,手握20年工作经验的职场人都走上滴滴司机、外卖员的无奈退路,年轻人,也噤若寒蝉。2000元的薪水,也不是那么嗤之以鼻的了。看不到方向才躺平今天看到一个视频,知道年轻人就业难,但内容还是震撼人心。失业,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更关乎正常生活无法维持的绝望。我们平时或许看不到他们,车间,巷口,工地上,很多工厂单价很低,哪怕是这样听起来匪夷所思的、3元时薪的工作,都有很多人抢着做。「今晚又要露宿街头了。」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在视频里说。时间接近凌晨,一天走了十多公里,他已经一瘸一拐。疫情之下,能通宵的网吧都关了,他打算找个公园躺椅凑合一晚。他全身上下还有29元钱,每天都会找个地方做核酸检测。找不到工作一天,就不知道明天的饭在哪里。他拍拍背后的黑色双肩包:「包里背了个毯子,找个合适的地方,就睡了。」在上海,在东莞,在湖南、四川、河北,在公园躺椅,在街角花坛,在凌晨一两点的桥底下,躺睡着一个个年轻小伙子。脚边是大桶小桶、大包小包,枕着行李袋酣睡,或者躺着发呆。与其说他们选择了躺平,不如说他们看不到其他的希望,找不到希望的裂隙和出口。前路只有一条失业率的分子中,更多有条件的年轻人选择稳妥,去考公。哪怕连政府食堂都拿出来拍卖了《真没钱了!有个城市卖「饭碗」……》我们有个小同事,是首都一家高校的硕士毕业生。她的同班同学中,至少有1/3还在家备考,等着20多个省份推迟得遥遥无期的公考。跟那些睡大街的年轻人相比,他们明显更幸运,家里还有那么一点支撑力量,在毕业与社会的裂隙之间,温柔托举。但永不出海,或许不会碰上风暴,但也网不到哪怕一尾小鱼。这些同学,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一路读上来,人群中的「好学生」,会考试,却无试可考;投简历,却无人问津。拔剑四顾心茫然。他们不曾放弃努力,也未曾亏欠社会。从小就是各种补习、冲刺、优培,三五岁就被教育要去打败同龄人,考取好学校,成为人上人。当今世上,再没有像中国的家长这样,如此殚精竭虑,花如此之多的精力、钱财,用于教育孩子。但最后,别说人上人,求个安稳都很难。他们小时候被社会鞭策、遭受内卷,长大后被社会抛弃。昨天晚上,微信问了在家备考公务员的同学小红,最近怎样。两个月前,她电话里说,住在家里,父母连呼吸都小心翼翼,绝口不敢跟她提「就业」,但这种气氛窒息极了。这次,几小时后,她回复了一个「《活着》」,看得人笑中带泪。她跟我聊天气,聊小侄女长痱子了,就是绝口不提现在的情况,和对未来的打算。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计划招录3.12万人,而报名人数超过200万人。可能,一年前,两年前,他们对未来的期许还不是这个样子吧。小红说的《活着》,或许映射了现在很多失业年轻人的情形:去忍受,忍受生活的不确定性,忍受现实的无聊与平庸。迷茫、摇摆之后,他们学会了自我调整,就像顾城说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继续走上那条弯曲的前路。
2022年7月16日
其他

缪晓辉医生,这次真的会“永别”吗?

一刚刚看到缪晓辉教授的最新微博,心里很不是滋味。缪晓辉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作为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副院长、有着40年临床经验的传染病医生,他因发表了一些大胆的、见性情与风骨——当然在一些人那里是刺耳——的言论,而为公众所熟知,让人知道上海滩不仅有张文宏,还有缪晓辉。缪晓辉的这条微博发布于2022年6月30日晚上8点多。他写道:“各位,永别了,今生不会再来这个地方。大家好自为之,身体健康第一。永远不要骂人!”短短数句,透着一股不可言状的无奈。我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就在不久前,他还在微博中,劝另一个大佬级别的人“闭嘴”,没想到,他自己这么快就自己宣布闭嘴了。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表示要退出微博。就在此次宣布“永别”的整整一个月前,2022年5月30日,他因为接到有人投诉而被告知违规的消息,愤然写道:“我以为看到希望了,其实离希望还是很遥远......永别了!”
2022年7月2日
其他

一个月后,重温一篇吹嘘闪电战的神文

一个月后,我又点开老舅发给我的“绍伊古一战封神”的新闻链接。我以为肯定404了,没想到脸不红心不跳地还端坐在那里。又认真读了一遍,每一段都错了,每个字儿都说反了,真是一篇无法复制的神作。
2022年3月25日
其他

“中国农网”上那篇丰县文,应该代表不了某种新风向

今天一早,网络上开始流转一篇奇文,标题叫“威”观察|
2022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