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12

十念生 2019-04-14

 

 

 

 

五月二十三日

世上军令严肃,令行如山倒,谁也不能违他。佛所说法,亦如军令一般,为佛弟子,只有依教奉行,决不能丝毫违犯。前几天说的布萨时上座对沙弥说:“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既已出家,就要痛念生死,如救头燃,怎敢放逸呢!勤学经、律、论,三藏圣教,寻求了生脱死的途径和方法。经、律、论名为三藏者,因此三者皆包藏文义也。经说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故三藏亦既三学,梵语“素呾缆藏”,或曰“修多罗藏”。译曰:“綖”,谓佛之言说,能贯穿诸法,如綖之贯花鬘也。又译曰“经”。经者,具常法二义,且经之持纬,恰具綖义。梵语“毗奈耶藏”,或曰“毗尼藏”,译曰“灭”。谓灭三业过非也。梵语“阿毗达摩藏”,旧作“阿毗昙藏”,译曰“对法”,以对观真理之胜智而名,又译“无比法”,谓胜智无比也。别名“优婆提舍”,译曰“论”,论诸法之性相而生胜智,放别名为论。既受三坛大戒者,便是大丈夫和菩萨,又发了菩提心,就要做大丈夫和菩萨的事。梵语“菩提”,此译为“道”;道者是心是理,心之妙理,体同虚空,遍三界十方,包罗万象。发如是菩提心,就是菩萨大丈夫。诸佛慈悲说三乘法,重重指明,就戒律言:佛制比丘,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许听教参禅;可见学戒守戒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梵网律有十重四十八轻。犯十重是“波罗夷罪”,波罗夷此译为“弃”,或曰“退没”,或曰“不共住”,或曰“堕不如意处”,或曰“断头”、“无余他胜”等,是戒律中最严重之罪也。律中有开有遮,小乘与大乘不同。“开”者“许”之义,“遮”者“止”之义,“许作”曰“开”,“禁作”曰“遮”。“开”要看时节因缘,是额外方便,没有因缘是不开的。“遮”则一遮永遮,小乘与大乘有很多相反的。“小乘持”即“大乘犯”,“大乘持”即“小乘犯”;其详细条章可看毗尼止持作持等书。具足戒中,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分为五篇。一曰波罗夷罪,译曰断头,其罪最重。如断头不能复生,不复得为比丘也。此篇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二曰“僧残罪”,梵名“僧伽婆尸沙”,僧者“僧伽”之略,残为“婆尸沙”之译,谓比丘犯此戒,殆濒于死,仅有“残余之命”。因此而向于僧众忏悔此罪,以全残命,故名“僧残”。此篇比丘有十三戒,比丘尼有十七戒。三曰“波通提罪”,译曰“堕”,谓堕地狱也。此篇比丘有一百二十四戒,比丘尼有二百八戒。四曰“提舍尼罪”,具云“波罗提舍”,说曰“向彼悔”。向他比丘忏悔罪便得灭也。此篇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五曰“突吉罗罪”,译曰“恶作”,其罪轻。此篇比丘有百众学法。另有二不定法,七灭诤法,共一百九戒。比丘尼有百众学法,七灭诤法,比丘除在三际四威仪中严守二百五十戒成三千威仪外,还要在二六时中,遵照毗尼日用,持诵五十三咒,如是降伏其心,制身不行,又有三聚圆戒之说。每一戒,皆具“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之三聚也。如不杀生一戒,即具三聚者:谓离杀生之恶是“摄律仪”,为长慈悲心是“摄善法”,为保护众生是“摄众生”。楞严经云:“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是真脱,不酬还宿债,不游三界!”小乘有因缘可吃牛奶,菩萨吃不得;丝绵裘毳等亦然。这是小乘大乘“开、遮、持、犯”的不同。又比丘不拿银钱,不存一米,不吃隔宿饮食,当天化饭吃不完的不留,菩萨开了,拿银钱不犯。酒是五根本戒之遮重戒,大乘小乘不准开,惟大病非酒不治者,白众后可用。戒律开遮因缘微细,要深入研究才能明白。佛门兴衰,由于有戒无戒。犯戒比丘,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所以佛将入灭说涅槃经,叫末世比丘以戒为师,则佛法久住。佛又说“四依法”: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树下坐,四、腐烂药。此四种法是入道之缘,为上根利器所依止,故名“行四依”。又名“四圣种”。此法能入圣道,为圣之种。“粪扫衣”又名“衲衣”,凡火烧、牛嚼、鼠咬、死人衣、月水衣,为人所弃与拾粪之秽物同者,比丘拾之,浣洗缝治为衣,曰粪扫衣。又补衲粪扫之衣片而着用之,故曰“衲衣”。比丘着此粪扫衣,不更用檀越布施之衣,在于离贪着也。乞食,梵云“分卫”。十二头陀经曰:“食有三种: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请,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请,则嫌恨彼,或自鄙薄,是贪忧法,则能障道。若僧食者,当随众法,请主事人,料理僧事,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如是恼乱因缘,应受乞食法!”树下坐,不住房屋,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也。腐烂药者,比丘有病不请医,不吃新药,只拾别人所弃之腐烂来吃;病医得好不好,听其自然。今世比丘,谁能守之?一有疾病,中医西医,特效药,滋补品都来了;四依法久无人行了。梵语比丘,此云“除馑”,又云“乞士”、“破恶”、“怖魔”。比丘为世福田,人若供一饭,闻一法,能除一切饥馑之灾,故曰“除馑”。云“乞士”者,上从如来乞法以长慧,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乞法”谓乞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之法也。“破恶”是把身、口、意所造十恶业破除之,转为十善业也。“怖魔”谓比丘出家,脱离魔眷,魔震动惊怖也。我们既成了比丘,谁能名符其实为真比丘呢?既出家为了生死,就要依法行持,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不要留恋世上的贪瞋痴爱,不要人我是非好吃懒做!

 

五月二十六日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彷彿大意,工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世法佛法都是一样,要学而时习之。佛法是“体”,世法是“用”,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要知二谛融通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离体表用,是凡夫凡情;离事讲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谛,名目很多。真是“体”,俗是“用”,戒定慧体用都得,都是一个心地中生出种种名字,若能融会贯通,则条条大路透长安。昔有僧问赵州,如何是道?师曰:“墙外底!”曰:“不问这个道!”师曰:“你问那个道?”曰:“大道!”师曰:“大路透长安!”这里说的是什么话呢?请参究参究,那个是道?会过来的处处都是佛法,不明就滞在名相上,一天到晚劳碌奔波,种田博饭吃,与俗人何异?现在世人多是光头,僧人穿的也是俗服,此外何处与俗人不同呢!古人说:“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这就是透长安的大道,也就是与俗人不同处。耕种的人,田里有草如不拔去,就难望收成;修行人把心里的无明草薅了,那智慧花就长得好,开得好!只要你不被境转,情不附物,无明草就不长了。智慧花一开,则粗言及细语总是说无生,古人行到说到,无空话讲,一问一答,答在问处,吐露心机,都是妙用。我们心不在道,故被物转,而无智慧。若能痛念生死,全心在道,不分世出世法,是男是女,好看不好看,若一动念,即出鬼被情转了!不分别,即不随情转,作得主。古人说:“你有柱杖子,我与你柱杖子!”这是表法。你妄想多了,就是你有柱杖子,为了除你的妄想,就教你修数息观、不净观、念佛观,念佛、看经、礼佛、看话头,给你修行的法门,就是与你柱杖子。你如用功到有把握,就落在无事田里,又成障碍,是要不得的;这就是你无柱杖子,我夺你柱杖子。病好不用药,就是夺柱杖子。不如是,则执药成病。太阳老人说:“莫守寒岩异草青,坐着白云宗不妙也。”参禅念佛,都要时时刻刻口诵心惟,开言吐语,不分别是非;终朝解脱,不烦恼;不生心动念,是有功夫。若无把握而被境转,就苦恼了。用功不得受用,处处波浪滔天。昔佛印禅师入室次,苏东坡适至。师曰:“此间无坐处!”苏曰:“暂借佛印四大为坐!”师曰:“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即请坐,道不得即输玉带!”苏欣然请问。师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居士向什么处坐?”苏遂施带,师答以一衲。苏述偈曰:“病骨难将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且与云山旧衲衣!”东坡虽聪明,答不出话,是他脚未踏实地。同参们!如何能脚踏实地呢?只有口诵心惟,朝斯夕斯的干!

 

六月初二日

佛灭度后,法住世间有三阶段: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善见论云:“由度女人出家,正法唯有五百岁。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还得千年。问:千年已,正法为都灭耶?答:不都灭!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总得一万年。初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岁学而不得道,于一万岁后,一切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袈裟法服而已!”沩山老人说:“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沩山老人在唐朝,去佛已千余年,是像法时期。一切事情变迁,水久虫生,法久成弊。付法藏经云:“阿难比丘,化诸众生,皆令度脱。最后至一竹林之中,闻有比丘诵法句经偈云:‘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一日生,而得睹见之。’阿难闻已,惨然而叹:‘世间眼灭,何其速哉!烦恼诸恶,如何便起?违反圣教,自生妄想,此非佛语,不可修行。……汝今谛听,我演佛偈: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尔时比丘,即向其师,说阿难语。师告之曰:‘阿难老朽,智慧衰劣,言多错谬,不可信矣!如今但当如前而诵!’阿难后时,闻彼比丘犹诵前偈;……即入三昧,推求胜德,不见有人能回彼意,便作是言:‘异哉!无常甚大,劫猛散坏;如是无量圣贤,今诸世间,皆悉空旷,常处黑暗,怖畏中行,邪见炽盛,不善增长,诽谤如来,断绝正教,永当沈没。生死大河,开恶趣门,闭人天路,于无量劫,受诸苦恼。我于今日,宜入涅槃!’”楞严经指出:“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经中说九生百世者,一生一百年,一世三十年,今佛历已是二千九百八十二年,就是百世魔王出现之时。佛灭不久,法句经偈,就有诵为水潦鹤的,时至今日,其讹误更多了。“水潦鹤”,就是鹭鸶鸟,见之有何意义?解生灭法,能离苦海,故有百岁不解,不如一日能解。所谓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也。末世邪师,各各自谓是善知识,当参学的人,若无试金石,必从邪沦堕。只见境风浩浩,摧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末世求道,真不容易!沩山老人说:“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孔子亦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好,跟他学,不会带坏你,不相干的人,种种习气,臭不可闻,和他接近日久,自己也会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香染香,近臭染臭。善友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故宜亲近。末法行人,如我们者,比魔外的本领也比不上。楞严经说:“‘色阴’尽的,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忽于半夜,在暗室中,见种种物。‘受阴’尽的,能反观其面,各有十种禅那现境,叫着五十种阴魔,迷不自识的,则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老子说的,其中有精,和孔子说的,空空如也;是见到识阴的道理。罗汉五阴俱尽,已出三界。我们色阴未尽,与道隔得很远。我忏悔,不过比你们痴长几岁,弄到一个虚名,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长处,以我为宗就苦了!我比楞严所说的妖魔外道都不如,比祖师更不如;所以每每叫你们参学的要带眼识人,又要有双好耳,听法能辨邪正,然后将所见所闻的,放进一个好肚里,比较他的是非得失,修行就不会走错路,不上伪善知识的当。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经前后所说,着重在一个淫字。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看楞严经,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要读到烂熟,就能以后文消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则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作观,自得受用。古来行人,从此经悟道的很多。温州仙岩安禅师,因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当时破句读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于此忽有悟入。后人语师云:“破句读了也!”师云:“此是我悟处!”毕生读之不易,人称之曰“安楞严”。希望同参们,无论老少,常读楞严。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时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作同参!

 

六月初三日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处,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现在我老了,才知道老的苦。人老了就一天不如一天,我从云门闹事后,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久已是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朝夕思忖,前路茫茫,道业未成,生死不了,一口气不来,又要投生。“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少年不修,晚年就会如此。你我现在都是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就不要把这善根种子打失了。洞山问僧:“世间什么物最苦?”僧云:“地狱最苦!”山云:“不然!向此衣线下不明大事始是苦!”能明大事,即无地狱因,故地狱未为苦,而不了自心最为苦也。想明大事,就要努力精进,不要悠悠忽忽,兀兀度时。白天应缘,遇事要作得主;白日能作主,梦中才作得主。梦中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则临命终时才做得主。这几样作得主,是由平常能强作主宰而来的;能强作主宰,就易悟道了生死。不悟道,生死不能了;悟道不难,总要生死心切。具长远坚固向道之心,至死不退,今生能不退,虽未悟,来生再努力,何有不悟之理!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位位都是经过久远劫来,长期修习才成功的。我们生死心不切,不发长远心,病来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所以楞严经说:“凡夫修行,如隔日疟!”病时有道,病退无道;无明起时如疟,退则好人。故要努力精进,生忏悔心,坚固心,不要今日三明日四。修行要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各修一门,彼此不互谤。谤法、轻法、慢法都不对。欲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谤,是佛法的衰相。佛子专心向道,痛念生死,衣不足,食不足,睡不足。昔裴休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沩山祐祖,名法海。训以警策箴云:“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养大众。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里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回来时,沩山老人问他:“你今天说了什么话?”法海答曰:“没有说什么!”后来沩山老人揭穿他心里的话。并说:“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所以出家人不管你出身怎样富贵,到了佛门,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禅和!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1虚云和尚方便开示2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3虚云和尚方便开示4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5,虚云和尚方便开示6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7虚云和尚方便开示8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9虚云和尚方便开示10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11


弘一大师在青岛湛山寺

弘一大师简传

叶圣陶:两法师(弘一法师、印光法师)

共尊印光大师势至化身原因

朱镜宙:我所知道的虚云老和尚

戒尘法师:我与虚云上座

虚云和尚行业记

弘一大师出家之因缘

印光祖师和弘一律师的师徒缘

印光大师:劝注重因果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全集)

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全集)

来果和尚自行录(全集)

一梦漫言(全集)

印光大师略传


历史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1

 神仙传集锦1

走出西方中心论

《佛学与西学》


打坐方法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八段锦简述、   易经杂说

太上感应篇、   推背图(图文+详解)

心相篇 、     《心相篇》讲记

古琴文化综述、    千古音乐圣人师旷

经典古琴动画片两部

唐朝大国手完虐倭国第一棋手


轮回转世的科学研究

台大校长李嗣涔“灵界研究、多维时空“情况简介

雍正三教觉民,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心经直指》—高道李清庵解释《心经》

了凡四训序文

不能用西人的“宗教哲学”视角来认识中华传统学术儒释道


略论明心见性1,       略论明心见性2

转八识成四智

六即佛          八识简介        

佛教八宗    密宗大义


认识佛教(1)认识佛教(2)认识佛教(3)

认识佛教(4)认识佛教(5)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