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识佛教(3)

十念生 2019-04-14

(二)六和敬

《观经》三福,是我们修行基础的基础。离此基础,不要说是大乘,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从这里学起。这是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经文,讲得特别详细,希望我们多多地去读,多多地去体会,尽量能做到,以奠定自己修学的根基。有了自修的基础,才能谈共修的基础。如果不知道这个基础,在一起共修没有好处。若无共识、杂心闲话、彼此不和,还不如一个人修行好。共修有共修的戒条,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六和敬”。


“三福”是个人修行的基础,“六和”是大众共修的戒条,依然是基本的修学方法。佛法所说的僧团,是四个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世尊为之制定六条戒律,大众皆遵守这六条戒,这就是佛法的僧团,也就是世尊的弟子。因此,六和敬是团体共修的基本守则,无论是出家团体,或是在家团体,都必须要知道遵守的。


1.“见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识。在一个团体里,我们对于修学的理论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见解,这是大众共修的基础。佛陀在世,确实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因此,为许多不同见解的人,开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佛教宗派法门之多,就是因为此缘故而建立的。大众聚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社会要能真正得到安定,首先要求人人能和谐相处。

 唯有“和”才能把我们的见解、思想,乃至于生活方式,逐渐拉近,才不会距离太远,这就是所谓的“平等”。和之后才有平,平之后,大家心地就安定,安之后才有乐。我们要想得到快乐,心要安、身要安,身心平安,和是最初的一个基础。


佛法重视和敬,世间法也重视和。孔老夫子教导我们,就把这一个字列为最重要的一个科目。《论语》云:“礼之用,和为贵。”我在前几年,到北京参观清朝的故宫,故宫里有三座主要的建筑,我们中国人称它为“金銮殿”。实际上,它的匾额不是写金銮殿,而是写着“太和殿”,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诸位想想它的命名,三座大殿都用“和”命名,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帝王,用什么来统治天下、统治国家?用和。传至末代家族不和、朝野不和,不和就亡国了。如果他继续维持太和、中和、保和的精神,恐怕到今天还是大清帝国,中国人也不会饱受这么多的苦难。所以,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家在一起聚会,一定要注意这一个字。


世尊为我们说了许多经典、无量法门,并不是教我们统统都要修学,此是因为要适合各种不同的根性,也就是要适合各种不同见解和需要的大众,因此后来演变成许多宗派,支派就更多。佛法传来中国,一共建立十个宗派,就是因为大家喜爱不相同。喜欢《华严经》的人建立一个道场,专修《华严经》;喜欢《法华经》的,再建一个道场,专修《法华经》。由此我们明了,古代的寺院、丛林,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专科大学。这是大家喜爱、见解、思想都一致的。绝不是一个道场里,今天学这一样,明天学那一样,那是一样都不能成就的。所以,佛法无论任何法门,成就与否都在专。


中国古时教学,教导童蒙念《三字经》;《三字经》云:“教之道(教学的道理),贵以专。”何况无上甚深的佛法,不专岂能成就?因此,集合志同道合的人,都修这一部经典,都修这个法门,可贵的就是专,此道场就是专宗修学的道场。彼此互相切磋琢磨,勉励精进,才会有成就。


 我们修净土,净宗所依的经典是最少的。古时候只有“三经一论”,现在则是“五经一论”。这五经是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将《华严经》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列在三经之后,成为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列入四经之后,成为五经。我们以此为例,这些人喜欢《无量寿经》,那些人喜欢《阿弥陀经》,试想这两种人能不能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就不能和合。这个要念《无量寿经》,那个偏偏要念《阿弥陀经》,这就必须要建两个道场。同是一个净土宗,何以要分那么多道场?原来如此。


再说同依一部经,譬如我们同依《阿弥陀经》,有人依照莲池大师的《疏钞》修学,有人依照蕅益大师的《要解》,这两种人所依据的解释又不一样。因此,同样依《阿弥陀经》修行的,还得要分两个道场,这才是真实的见和同解的道场。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才能成就。若是念诵的方法不一样,有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慢;有人念阿弥陀佛,念得很快、很急,这两种人要在一起共修也有困难。


这才晓得从前佛家道场之庄严,使人进入山门,肃然起敬。道场里同学道友,只有一个看法、一个想法,修行依照一个法门,一点都不乱。这才警觉到现代人学佛何以不能成就。现代的道场,今天请甲法师讲这个法门,明天请乙法师讲那个法门,就是一个道场里,一起共修无量法门,他如何会不摩擦!如何会不冲突!此事太难了,佛都办不到,何况凡夫?可见见和同解是道场基础的基础,如此大众才能真正得到共修之大利。


一个团体,大众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兴趣、目标相同,这就能和合,就能组成一个僧团。如果有不相同的,宁可另外再成立一个僧团,不要在一起共修;一起共修,一定有妨碍,彼此都不能成就。所以,佛开无量无边的法门,用意就是要使各种不同思想、见解、兴趣的众生,人人都能成就。这是佛法的伟大、周圆,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法门平等”。佛绝不勉强人,教他要修某一法门。《观经》上,韦提希夫人感到此世界太苦了,想生佛国。佛没有介绍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是把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统统展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选择(自己选择才适合自己的兴趣)。


 我们凡夫往往勉强人,我学这个法门好,你也来学,一定要拉他(他未必对这个法门有兴趣)。进来之后,想法、看法、意见多多,都不一致,团体往往因此受到伤害,这是学佛人应当警觉的。最好把大乘佛法普遍介绍,你欢喜哪个法门就学哪个法门。我们这里是净土宗,喜欢念佛就到我们这里来,看看合不合适?喜欢参禅的,那位法师是修禅宗法门的;喜欢学密的,某上师是传密教法门的。统统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不一定统统拉到自己这里来。法门平等,皆是佛陀大慈大悲屈应机宜而建立,应相互尊重礼赞,这才是见和同解。

2.“戒和同修”。大家既然是同住在一起修学,总要订一个规矩,如果没有规矩就乱了,就没有秩序了。当然同住规约里,必定包括佛所制定的根本戒。这就要看,是在家的僧团还是出家的僧团。在家的僧团是以五戒为基础,出家的僧团是以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作基础,再加上大众现前生活共住,所必须要遵守的一些规矩。这在我们一般讲,就是寺院的“常住公约”。由一两个人起草,然后在会议中大家讨论,最后议决通过,住在道场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守。常住公约中,也包括国家的法律。学佛必须要守规矩、守法律。人人都能奉公守法,团体就不会有争论。也就是说,团体中人人地位平等,并无特权阶级。所以,佛教的僧团是民主,是持戒守法的团体。


3.“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道场的建立是成就每一个共修的分子,目的在此;绝对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到佛门里讨生活的。如果是这种观念,那就完全错了,接受十方供养如何能消!此罪过是无量的,且要还债,佛经中讲得很清楚。


共住不只是同住在一个道场,如每一个人有一个房间,或像现代生活富裕的地区,一个人还有个套房,如此舒适的生活环境修行能否成就?恐怕一个都不能成就。《地藏经》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人从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恶习气太多、太重了。大家相聚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举一动还像个样子,规规矩矩的,还能守法。如果房门一关,无人看到就会随便、放逸,毛病百出。白天修行,晚上放逸,则功夫尽失,成就困难。佛陀大智深知此事。要如何共住?睡通铺,晚上都睡在一起。白天、晚上都不可以离开大众,睡觉也得老老实实、乖乖的,也不可以随便,这是依众靠众的精义。所以,你到寺院丛林的寮房(卧室、寝室)去看看,皆是通铺,一个人一个铺位,每个铺盖都叠得整整齐齐,像军队一样;比军队还要严格,比军队的纪律还要好。住在道场,过这样的生活,陶冶人的习气,以戒定慧三学改造心行,才真正称得上修行。


在寺院丛林里,什么人有一个寮房?当住持的、做执事的,因为他的事务繁多,他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众一样(大众像学生一样,是非常规矩的)。执事要办事,是为大家服务的,所以他才有个小房间;住持的房间称为方丈(方圆一丈),房间都很小,并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目的是不妨碍大众的精修。还有年岁老的,也有单独房间,生病的也有单独房间。除了这些特殊的,皆是睡广单(通铺)。身和同住是这个意思。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会,不用此方法还是不能成功。


4.“口和无诤”。这是说大家住在一起没有争论,真正能用功向道。人与人相处,最容易造的就是口业。古人常说:“病从口入(何以会生病?喜欢吃东西、吃的不干净、吃的不卫生),祸从口出。”说话多,言多必失。有些时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因此就产生误会,在无形当中结了许多怨怼,招得以后的果报。实在讲,那是非常苦恼的事情!所以,古大德常常教训我们,教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言语愈少愈好,非必要的言语,最好不说。


 我这一次在洛杉矶讲经,有一位同修告诉我,他的小孩念高中,暑假去参加日本的三天禅学会。回来之后,说寒假他还要去参加。此禅宗道场是日本人建立的,现在那个和尚已经过世,由他的美国弟子们继续维持。其特色是进入道场就不准说话,每天的功课就是打坐。早晨八点开始,坐到下午五点半;晚上七点半坐到九点半,其他什么都没有。三天都不说话,人在那种地方,就会感觉轻松。三天就是这样坐,所以他坐得很欢喜,印象很好。这种道场的特色就是口和无诤。不准讲话,还争什么?所以,严格的道场里,确实听不到闲言语,真正的道场也没有杂心闲话、聊天这些事情。念佛的道场,二六时中,只听到阿弥陀佛绵绵不断,大声念、小声念、默念都可以。真正密宗道场则咒声不间断。


我初学佛时跟随章嘉大师,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上师。我亲近他三年,从没有见到他的咒离开口。他念咒不出声,但是嘴唇微动,我们知道他在念咒,这称为金刚持,就是口动没有声音。无论在什么时候,甚至接见客人时,他仍然持咒不断。只有跟我们讲话的时候停下来,话一说完,他的功夫立刻接上。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看到真正修行的人,就只有一个。他心清净,真的一个妄想、杂念都没有。我们向他请教问题,提出一个问题,他要观察我们的心定了,他才答复。你心不定,他不跟你讲,他不是考虑,是在念咒,他的眼睛看着你的眼睛,看到你心定了他才讲。他这种教学法非常的特殊,两个钟点也许讲三四句话。但是他的话,字字皆有千斤之力!让你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而且会依教奉行,这是真正做到口和无诤。


所以,净土念佛堂里止语,不仅仅在佛七当中要这样做,平时就要学,如此对于自己的道业绝对有好处。我们想要把烦恼舍掉,念佛三昧早日成就,不用此方法就很难达到目的。


5.“意和同悦”。这就是平常讲的“法喜充满”。我们学佛,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最粗浅的成就就是欢喜。假如学佛学得不快乐,这一定有问题(不是佛法有问题,是我们自己修行有了问题),不是违背了理论,就是方法用错了,否则学佛的效果一定非常明显,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痛苦、烦恼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天比一天自在,这证明学佛功夫得力了。如果得不到此现象,你的功夫就有了问题,自己要认真去检讨,找出毛病、找出病根,再把病根消除,我们就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佛法修学是在生活中历事炼心。历是经历,就是在日常生活上炼心。炼什么心?炼清净心、炼正知正见、炼觉而不迷。所以,真正学佛人,无论遇到善人或是恶人,顺境或是逆境,无一不视为是帮助自己消业障、增长福慧的助缘,如何不欢喜?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此是法喜充满。大家在一起共修,人人都得到法喜,换言之,个个都有真正的成就。


6.“利和同均”。这是讲在一起共修的人,物质生活是平等的。道场的财源,在古时候,一部分是帝王护持的,就是国家建立的十方道场。其次就是大富长者捐助的。实在讲,化小缘建立的道场,在古代并没有,这是很晚很晚才出现的,并不是如法的。特别是出家人自己去化小缘,在从前没有这种事情;因为出家人的生活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饭,外面去托钵;睡觉,找个树阴大的地方打坐、休息一晚,他的功夫不间断。因此,道场的建立就好像办学校一样,是为了教化一方众生而设立的。所以,建道场是这一方真正有学问、又有远见的人士来提倡创建,或是大富长者出钱、出力建道场,再礼请高僧大德到此地来住持、修行、教化众生。这好像办学校,校舍建好了,就请品德、学问俱优的人士来做校长、老师;让他们在这里教导这一方众生是同样的道理。佛家的道场就是学校,所以无论是国家供养,或是地方大众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场的,无论什么身份,在物质享受上决定平等,这是利和同均。


道场里,六和敬一条都不能少,否则就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如果我们依世间法来讲,所谓“家和万事兴”。国家能和,再强的敌人也不敢轻易地欺侮!为什么?上下团结的力量太大了。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这三条,没有不兴旺的。见和同解,大家便能同心同力建立共识;戒和同修,人人守法;利和同均,在生活享受上尽量接近平等,差距不要太大,以免人心不平、社会动乱。因为贫困的人,看不惯富人的享受,就会抢劫、造反,动乱就会出现。


目前就商业方面来说,还没有人能超越日本。日本商社从战后兴起,时间不算长,今天跃居世界第一位,是何原因?他们就是做到了这三条。在世界各国,工商业无法和日本相抗衡,就是没有这三条。在日本,商社公司亏损了,高阶层的人不发薪水,基层员工照发。所以,员工怎能不感恩心服?员工有意见绝对不罢工,照常上班,只在头上扎条白布,表示“我有意见,我要反抗你”。老板看到,便赶紧开会、沟通、协调。如此问题解决了,生产也不延误。所以,日本能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就是做到了六和敬这三条。日本人的长处很多,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他们还能保存,还能做到,而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完全都鄙弃丢掉了,这是我们这一代真正对不起列祖列宗的。看看当今的日本,我们应该感觉到非常的惭愧。


前两周,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他想结婚,问我应该找什么样的对象。我告诉他:“你要找对象,一定要找一个见和同解的,如此,两个人奋斗努力的方向、目标、兴趣都相同,彼此互相帮助,家庭一定会美满。”我还说:“不可以只谈爱情,爱情是无常的,今天你爱他,他爱你,一旦结合,双方毛病都暴露出来,两人不再相爱,家庭悲剧就产生了。无常的虚情假意,是绝对不可靠的。”由此可知,家庭也要建立在六和敬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幸福。不懂此理,要想一生幸福快乐、家庭美满,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三学 ——戒·定·慧

下面跟诸位介绍的是佛法的课程。

我们在本质上已经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其课程是非常之多,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绝对不是一所大学的课程所能涵盖的。这无量无边的课程,课本就是经书。诸位要知道,佛经不是全部流传到中国来。因为当时交通非常不便,印度高僧到中国来,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都是选之又选,挑之又挑,好的才带到中国,次等的、再次等的都舍弃了。所以,传到中国的经书全都是精华!来到中国之后,并不能全部翻译,只好再挑选,只有最好的、最重要的被译出。


译经的工作相当困难。从前译场的经费靠国家支持,集合全国出家、在家,中国、外国各类人才之精英,从事于大规模的翻译工作。历史上记载,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编制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师的译场有六百多人。我们在经书上所见到的译者,那是用译场的主持人(好像学校的校长)来做代表,并不是他一个人翻译的,而是译场内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现在存世的汉文系统佛经相当完整。印度的梵文经典已经散佚失传,残留下来的很少。佛经除了汉文经典之外,第二个大系是藏文经典。藏文经典一部分是从梵文直接翻译,另一部分是从汉文转译的。这是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之后,把佛法带到西藏。在西藏对佛法生起信仰心之后,又从印度传进一支。


佛无论在哪个国家地区说法,其内容都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其目的是对治我们这个时期、地区众生的种种苦痛。地区指的就是地球,时期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共一万两千年的法运。此时代、地区的众生病痛究竟何在?第一,“造恶;造十恶业”。佛用戒学来对治。戒学是对治恶业的良药。第二,“人心散乱,不能得定,不能清净”。所以,用定学来对治;定学是对治散乱的。第三,“用慧学对治愚痴”。造恶、散乱、愚痴是这个时代、地区众生的三大病,佛就用戒定慧三帖妙药来对治。佛陀说法是因众生而说的,众生如果没有病,佛就无法可说。这跟大夫因病用药的道理是相同的。所以,众生有病,佛就有法;众生无病,佛就无法。就如《金刚经》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众生没有病了,佛法也不需要了,非要佛法不可也会变成病。就如一个健康的人天天吃药,岂有不出毛病的道理!所以,佛法的一切经典依功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大类。


佛经分“经、律、论”三藏;定学就是经藏,戒学就是律藏,慧学就是论藏。这是图书分类的方法,最早是从佛教传来。此后中国人也把所有的书加以分类。清朝康乾年间,把全国图书作一个总整理,再分类,依经、史、子、集,分成“四库”。库跟藏意思相同,库是仓库,藏是收藏。所以,“四库”是从佛法三藏得到启示的。三藏,有分大乘、小乘。小乘有声闻藏、缘觉藏;大乘是菩萨藏,再分就愈分愈细。总而言之,戒学是调身的,定学是调心的,慧学是调行的,即我们身心的行为。因此,学佛之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慧。你说他怎能不快乐!



(四)六度

1. 布施

我们知道佛法教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如何生活、如何待人处世。佛在这些地方有没有明确的教导?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同修都非常关心的。这些问题佛在一切大乘经论里已广泛地为我们说明,其内容就是菩萨行里的六度。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从早上起床漱口、刷牙,到晚上睡觉,一天之中所接触的统统是六波罗蜜,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大体而言,世间人所最先追求的是财富。因为没有财富,生活会过得很苦,所以财富是第一个努力追求的目标。其次是追求聪明智慧。人除了不喜欢呆头呆脑之外,还想要追求长命百岁、健康长寿,这三大目标人人都追求不舍,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佛法是要满足我们的愿望、希求的,这三样东西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常言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为何有人求不到?因为他不明了事实真相,不懂得追求的方法。事实真相就是道理,如果懂得道理、方法,就没有一样得不到。佛给我们讲明原理、原则,就是帮助我们有求必应。因此,这重要的原理、原则,我们要细细地体会。


佛告诉我们,财富、智慧、健康长寿都是属于果报;要想得到这个果报,一定要先修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有人发财了,财从何而来?绝对不是他很聪明,或他的方法很多,就能赚钱。比他聪明的人很多,比他方法灵活的人更多,为何那些人不发财而他发财?佛告诉我们,财富之得来,是前生种的因。种的什么因?财布施。所以,六度中,布施列在第一。“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因此,想得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一定要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因。世间人今生得这种果报的,大多数是前生修得的,少数人是这一生修得的。这一生如果修得很积极,这一生就得果报,不要等来生,这就是果报。果报一定要靠修因,这是永远不变的定律。


1)财布施

布施在整个大乘佛法里,是菩萨修行最重要的一条。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六度。这六条再要归纳,就是布施一条。所以,佛首先教我们修布施波罗蜜。布施,一般人很难理解它真正的含义。往往听说布施,就赶快捐一点钱到寺庙里去。这是错解其意,这样的理解,布施太狭隘了,岂是菩萨修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为别人,不为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养。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罗蜜,天天都在行菩萨道,只是不懂得、不知道而已。譬如说早晨起来,你把家人盥洗所使用的东西都准备好,早餐、茶都烧好了,你就是在布施、供养你一家人,你在行菩萨道,修布施波罗蜜,在修普贤菩萨的广修供养。你心里多快乐。能这样领悟就不会说:“家人都把我当老妈、下女、佣人,要我天天去伺候他们。”天天发牢骚,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没有了。念头一转,牢骚、痛苦就变成布施波罗蜜,立刻就得到佛法的快乐和智慧的实益。

在美国有些制度,令人不得不布施。譬如医药保险,人人都要买。怕自己生病的时候,医药费付不起,所以先买保险,由保险公司替你付医药费。在每个月缴医药保险费的时候,如果是为了自己生病而作准备,如此,将来一定会生病;不生病,这些钱就无法开销。如果念头一转,我是在修布施、修供养;帮助那些有病的人,供养那些有病的人。这样布施出去,你一生永远不生病,因为你修的是不生病的因。你布施、照顾老人,将来你就得善果。即使老了,也会有许多年轻人关怀你、照顾你、伺候你,种什么因一定结什么果。


一个人服务在公司行号里,每天努力工作,如果是为了要多拿一点钱,或是为了地位要慢慢升高,那就不是布施了。若能如是存心:我今天努力地工作,是布施这个公司、是供养社会大众,加薪与升迁非我所求,那是在行菩萨道。以菩萨的施舍心在做工作,永远不疲不厌,会愈做愈快乐。这就是俗话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假使事情是自己不愿做,又不得不去做,就会疲倦、讨厌。反之,欢喜、高兴做的事情,会愈做愈有精神。我今天到世界各地跟大家介绍佛法,是我欢喜做的,这是法布施。你们不懂得,我来教给你们,告诉你们,是希望大家都能减少烦恼、痛苦,都能得到佛法的喜乐和智慧,来充实提升生命和生活的美满!


我在一九八四年,第三次到洛杉矶,一下飞机,讲堂已经布置好了,立刻就去讲演。一天讲九小时,还要我站着讲,下面的人坐着听;坐着听的人累了,我讲的人不累,愈讲愈有精神,愈讲声音愈大。因为观念、心境不一样。假如我讲经,计算一小时要拿多少钟点费,再看看听的人不起劲,就会疲惫、厌倦。我不是为此而来的,我是以无比欢喜的心,把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介绍给大家。这个欢喜就是法喜,是最好的营养。


现前大家讲求这个营养那个营养,那是假的。看看佛门里的“禅悦为食”。何谓禅?心地清净;悦是心地欢喜,这才是最滋养的(最丰富的滋养)。所以,健康不在饮食,得欢喜心、得法喜,就会健康、长寿、年轻、不衰老。忧能使人老、使人病,每天愁眉苦脸就容易生病,衰老也会非常之快。欢喜是健康的因素,它是从布施波罗蜜得来的。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诸位在此地,汽车都买了保险。为什么?发生车祸的时候有人赔偿。如果你念头一转:我这是修布施,是帮助那些出车祸的人。如此你这个车永远不会出车祸,永远有佛菩萨加持你。诸位看看,念头一转,就是菩萨;念头不转,就是凡夫!菩萨与凡夫有何差别?觉迷而已矣。迷者——处处为自己;觉者——样样为众生。样样为众生,自己所得的好处真正不可思议,无法想象!处处都为自己,得到的好处非常有限,而且得到就没有了。试问,谁聪明、谁是傻瓜?


所以,要念念为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今生,你有财富、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钱能用在社会上,能用在大众上,这是大智慧,是真正会用钱。假使处处为自己着想,那是很笨的,修来的一点点福报,没几天就享完了。如果能将念头一转,将福报布施给众生,福报就会更加增盛,直至无有穷尽。布施的内涵无量无边。我们每一个人,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修学。只要一念转过来,就是行菩萨道;转不过来,就是六道凡夫。以上财布施,只是略举几个例子说明,诸位自己要多多去体会,多多去思维,就会做得圆满。

财布施,在佛法里又将其分为内财与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就是身体。在医学界里,有许多捐赠眼角膜或捐赠内脏者,这是内财的一种。再者,我们以体力去帮助别人,也是内财布施。如果我们为人家工作不求报酬,就是义务的工作(义工),这也是属于内财布施。由此可知,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做布施,就是没有那种布施的心,所以不是行菩萨道。假如我们有一颗布施的心,每天时时刻刻,统统是修六度,统统都是修菩萨法。


所以,菩萨法与凡夫不同之处何在?就是在此一念之心;一念觉为一切众生,就是佛菩萨;一念迷为自己,就是凡夫。所以,佛家善恶的标准:凡是为自己的都是恶,为别人的都是善。初学的人听了很难懂。人,为何不能为自己?诸位要知道,凡夫所以不能成佛,是由两种执著障碍。第一种是我执,第二种是法执。我执要是破掉了,就证阿罗汉果;法执破尽了就成佛。念念为自己的人,我执天天在增长,即使修一切善法,也只是增长执著而已。因为执著不能破除,所以佛说此是恶。你若不想出三界,则另当别论;想出三界,一定要破我、法二执。我执就是烦恼障,烦恼的根源;法执是所知障的根源。


2)法布施

第二种是“法布施”。法布施是智慧、聪明、才艺的修因。因此,它包括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它通常被分为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就是佛法与世法。凡是别人想知道的、想学习的,只要我会,我就能热心地去教导他,这都是法布施。所以,法布施不一定是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无量法施当中的一种。譬如说,我烧得一手好菜,别人不会,但很想学,我就尽心尽力地教导他,这也是法布施。又如某人不会做工程,我会做,我指导他、教他,也是法布施。对小朋友讲解小学课程,也是法布施。乃至于各行各业无尽的知识、技术,没有条件、不计酬劳的传授,都属于法布施。


如果有代价、收学费的,就不是布施。或许有人会问:现代学校老师每个月拿薪水,他们教小孩,算不算法布施?这就在于教师的一念心。如果教师是为了教育下一代,不是为名为利,那就是布施。如果是为薪水,或是为了升等,想从讲师升副教授、升教授,就不是法布施。真正修法布施的人,是非常热心,不疲不厌的;不是修法布施的人,名利得不到就消沉、就灰心,教导也就不够热心,动力是有限的。


所以,菩萨总是以无尽的悲心去利益一切众生,绝对没有条件的,特别是在佛法。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此处法布施是指佛法布施。因为世间的法布施不究竟,唯独佛法布施能帮助一切众生,进而获得无量的智慧,无尽的德能、才艺,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这种布施才是最圆满、最殊胜的,只有大乘菩萨法里才具足,所以一切诸佛如来无不赞叹。


看看我们佛教界,布施经典是最重要的一项;其次是讲经说法的录音带、录像带;再有就是接受各方邀请,把佛法介绍给大众,推广到社会,这统统是法布施。可是现在我们把经本翻开,后面往往印着“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或是“版权所有,不准翻印”,这就不是法布施。这是什么行为?是商人在卖书,法施的功德利益统统都没有了,只是世间商人开书店做买卖而已。录音带也是“版权所有,不准拷贝”。甚至于少数请讲经的,也要先谈好供养,讲多少小时,给多少供养,这也变成买卖,这都不是布施。


所以,菩萨行一定只为利益众生,绝对不为自己。假如某个地方没有供养,但是大众真正渴望佛法,佛菩萨就自己出路费满众生的愿,绝对不勉强、不为难任何一个人,只是要大家真正得到佛法的殊胜利益。


3)无畏施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帮助他,消除他的恐惧,这一类的布施称做无畏布施。其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譬如国家受到外国的侵略,发生战争;在此人心慌乱之际,从军到前方去抵抗敌人、保护后方,使后方人民能安居乐业,这是属于无畏布施。又如,有人晚上走路会害怕;有的怕鬼,有的怕强盗,而路又很长,我能送他回去,陪他一程,他不害怕了、心安了,这也是无畏布施。其他的例子就不必多举。由此可知,只要令众生身心安稳,离开一切恐惧,统统叫做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所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


 我特别提醒同修们,吃素食是属于无畏布施,一切众生看到你都不会害怕,因为你不会伤害他;真正做得圆满,得健康长寿的果报。再加上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财布施得财富,这是人生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这三种果报我们想要都得到,就要认真去修三种布施。在中国历史上,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最大最圆满的就是乾隆皇帝。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兼具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他做了六十年的皇帝,还做了四年的太上皇。自喻:“古希天子。”自古以来甚为稀有。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也不是他夸口,这是他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清净圆满的财施、法施、无畏施,才得如此大的福报!


在大乘经上,佛常常教导我们,菩萨一定要修布施波罗蜜。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如何将布施做到究竟圆满?这是菩萨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早到晚处世待人接物,只要一转念,时时处处无不是在修布施。但是这个不圆满、不究竟。究竟圆满的布施是放下、是舍、是帮助他人。我们应当如何放下?放下就要能舍,舍后面有一个得字;小舍就小得,大舍就大得,不舍就不得。究竟圆满的舍是什么?诸位,你有没有烦恼?有。为何不把烦恼布施掉?你有没有忧虑、牵挂?你有没有生死、有没有轮回?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布施了,你就得大圆满、得大自在。这才是究竟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波罗蜜。我们要从身外之物,逐渐地练习施舍,舍到一切都能舍,最后连烦恼、生死都能舍弃,才能恢复自性的清净光明。


2. 持戒

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间一切事物,无论大小,都有它的法则,一定要遵循法则,才能做得圆满、快速。六度里的持戒是要我们平常守法,并不单指受持五戒、十戒(这是根本戒)。在家庭方面,有家庭的规矩,如父子、夫妇、兄弟,这是伦常,它是有长幼、有自然的一种秩序,绝对不能颠倒!一颠倒家就乱了,父不父、子不子。就烧饭而言,烧饭也有顺序,洗米、下锅、调温度,不照此法则,饭就煮不好,也煮不熟;炒菜,下锅也有先后,乃至于学习,也都有次序和方法。


学佛,佛家的方法更是精严。我们要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必须要遵守佛教给我们的修学次序,先从发大心起。大心就是要度一切众生的愿心,然后断烦恼、断习气,再学法门,最后是圆成佛道。成佛后,才有能力广度众生,才能圆满实现第一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否则的话,能说而做不到,便成空愿。


也许有人会问:“一定要成佛?做菩萨不行吗?”须知,菩萨虽然度生,不能度阶位比他高的菩萨;纵然是等觉菩萨,也不能度同等阶位的等觉菩萨;成了佛,等觉菩萨也在度化之内。因此,一定要成佛道,才能广度九法界一切众生。有此愿,慈悲的力量就会发出来。


若还有是非心、人我心、好恶心,他还有分别,某甲跟我好,我度他;某乙我讨厌他,我才不度他。如此,便要在“众生无边誓愿度”下面加一个注解:“某些人我不度。”如此,便不是真愿,不是圆满的愿。圆满的愿心一发就是菩萨,是没有分别的。所以,《华严经》上的初住菩萨,称做初发心菩萨,也称之为“发心住”。这种心就是菩提心,是不可思议的,绝不是六道凡夫的心量。


佛常常教导我们“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教我们要如何生活。平日存心要慈悲,做事要有方法,并且做得恰到好处。要知,方法里面还有方法,方法重重无尽。所以,这两句话不仅仅局限在狭隘的学佛,日常生活中要普遍应用。此一段是给大家介绍的六度,乃六大纲领、六个方法;每一度里,又有许多的方法,可见方法是重重无尽。只要能善于运用,岂有不自在、不快乐的道理!这是持戒波罗蜜。


3. 忍辱

第三是“忍辱波罗蜜”。忍辱就是忍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当年译经的法师,看到中国人有一种倔强的个性。在古书上常常记载着:“士(读书人)可杀不可辱。”谈到忍,什么都可以忍,连杀头也没有关系,都可以忍,只有侮辱不可以忍;因此,译经法师就将这一名词译作忍辱。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的!所以,忍辱是专对中国人倔强的个性而翻译的,它原来的字意只是忍耐,没有辱的意思,其用意是告诉我们小事要有小的耐心,大事要有大的耐心。《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没有忍耐,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以读书求学而言,念大学四年,就得忍四年,不能忍耐四年,就毕不了业。到此听讲两个半小时,也要有耐心,能忍得住,这一堂佛法才能听得圆满。由此可知,一个人没有耐心,无论他条件多好,也是一事无成。因为成功永远属于有耐心、有毅力的人,所以耐心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世尊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讲菩萨六度,特别强调布施和忍辱,其他讲得很少。换言之,这两个是修行成败的关键。


俗话常说:“处世难,处人更难。”从前处人还容易,现在处人比从前不知道要难多少倍!原因何在?从前的教育,是教我们做人;现在的教育,只教我们做事,所以我们不知道如何做人。对自己的情绪千变万化都无法理解,不要说去了解别人。你说处人怎么不难!


为此,佛教给我们忍耐。忍分为三大类。一是对人为的加害要能忍受,忍人家对你的侮辱、对你的陷害。能忍,绝对有好处;能忍,心清净,容易得定,修道容易成就,也是最大的福报。二是自然的变化,如冷热、寒暑的变化,要能忍;饥饿、干渴要能忍;遇到天然的灾害,也要能忍耐。三是修行,佛法的修学也要忍耐。在没有得到法喜,功夫没有得力之前,修行是很苦的,路是艰辛的,此阶段过去之后就很快乐,因为功夫上轨道了。就如上高速公路,在没有找到高速公路,在绕圈子的时候是很苦的。路上车子又多又慢,得有耐性。上了高速公路,就很舒服、畅快,一切阻拦都没有了。


我们学佛也是如此,初学都是摸索无量的法门、宗派。究竟哪宗好?我想学什么?有的人很幸运,三年、五年就找到了;就好像幸运的人,走了一段小路立刻就上了大路。有些人花了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辈子都摸不到门路,那就很冤枉、很苦了。这当然与自己的善根、福德有关系,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佛菩萨必定加持。这就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真心向道、真心慕道的人,佛菩萨常常在那里守护照顾,到他真正肯接受,再给他启示,光明大道就找到了。


佛菩萨为何不来点醒你?点了,是你不接受!告诉你这个方法,你心里却想:这未必好,我听人家讲那个法门比这个殊胜。你还跟佛菩萨争论,佛菩萨只好不来。这一点希望诸位细心去领会。所以,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耐心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耐就没有更进一层的境界;耐心也是精进的预备功夫,有耐心才谈得上精进。



4. 精进

“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佛法是天天都求进步的。如同儒家的“日日新,日新又新”。现代有人说,儒家是落伍的,佛教是应该淘汰的。这是他对于佛法六度中的精进,以及儒家的日新又新完全不了解,而引发的谬论。进步是好的,但最重要的是要精进。精是纯而不杂。目前,西方有许多大科学家,一生当中有许多特殊的发明。他是专精,天天去研究,锲而不舍,终于有了新发现。世间法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在无量法门当中,必须是“一门深入”,才能成就。若是门门都学,是绝对不可能成就的;门门都学,那是一门成就以后的事,一门成就,其他无量法门一看、一听当下都通达了。所以,一通一切皆通。在没有开悟、通达之前,门门都学就会变成障碍,这是修行必定要知道的。我们举一个念佛成就的例子,你就会恍然大悟:古人修学得以成就都是专攻一门。


民初,谛闲法师有一位徒弟,四十多岁才出家。他的年龄跟老法师差不多,他们是从小在一起玩的朋友。谛闲法师家庭环境比较好一点,所以念过书。他的舅父做生意把他带出去,所以算是见过世面,出外旅行过的。他那个同学家境清寒,没有读过书。长大之后,生活非常困苦,学一个锅漏匠的手艺。何谓锅漏匠?就是碗碟打破了,他能把它补好再用。他就天天挑个担子在外面吆喝,非常的辛苦。他真正体会到人生太苦了!他也知道小时候在一起玩的朋友,出家做和尚,于是就找到谛闲法师,在庙里住了几天,就跟老法师说:“我要出家。”法师说:“为什么?”“生活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说:“你不要开玩笑,住几天还是去做生意吧!”为何不让他出家?老和尚考虑他年岁太大了!在当时四五十岁就是老人,体力也衰了。出家,五堂功课学不会,念经也念不了,住在寺庙里,令人瞧不起,冷眼相看,心有多难过。学讲经,他不认识字,得从念书做起,要到哪一年才能成就?于是,老和尚就拒绝他。结果他就硬赖着:“我非出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


老和尚让他搞得一点办法都没有,再想到小时候在一起的这份感情,老和尚就说:“这样好了,你要是真的想出家,得答应我几个条件。”他说:“这没有问题,我认你做师父,你说什么我统统听,统统接受。”老和尚说:“这很好!我给你剃头,剃了头之后,你也不要去受戒,也不要住在庙里。受戒,五十三天,你受不了。”宁波乡下有很多小庙、破庙、废庙没人住,就找一个小庙给他住下来。老法师在附近找了几个护法、信徒,每个月给他送一点钱、送一点米,安住他的生活。又在附近找一个念佛的老太太,每天给他洗衣服,并烧中午、晚上两餐饭。然后教他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最后交代他:“你就念这一句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你将来一定有好处。”此人没有读过书,但是听话、老实,他就死心塌地念这六字圣号。他真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在那个庙里,三年都没有出门,一句佛号,一点也不杂,这就是精进。


有一天,他离开寺庙,到城里去看他的亲戚朋友。晚饭过后,就跟那位烧饭的老太太说:“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老太太心想:“师父三年都没出门,今天出去看朋友,大概明天有朋友请他吃饭,所以叫我不要给他烧饭。”到了第二天中午,老太太到庙里去看看,师父有没有回来?有没有人请吃饭?那是个破庙,庙门都不关的,到庙里,喊师父,没人应,就再去找一找。看见师父站在寮房里,面对着窗户,手拿着念珠。喊他,他不回应;走到他面前,才知道他死了,站着死的,念佛往生了。老太太吓了一跳,她从来没有看见人是站着死的,于是赶紧报告那几位护法。这些护法一看,也不晓得如何办理,就派人到观宗寺报告谛闲法师。那个时候没有车,请人去报信,来回需要三天。他站着往生,还要站三天,等他的师父来为他办后事。


诸位要知道,三年能成功,精进!谛老看到之后,非常赞叹说:“你没有白出家,你的成就,讲经说法的法师,名山宝刹的住持方丈,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三年成功,了脱生死,如此殊胜的成就到何处去找?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专精,不夹杂、不间断是成功的关键。


无论世出世间法,要想在此一生有真正的成就,一定要知道精进。无论是念佛、参禅、持咒,或是研教,都要知道遵守此原则。就教而言,如果一个人发心,自己修学也能帮助别人。最好一生只学一部经,专讲一部经,这就是精。每讲一遍,必定有一遍的境界,遍遍都有进步。如果有人专讲《阿弥陀经》,能讲上十年,此人就是阿弥陀佛。假如十年专讲《普门品》,此人就是观音菩萨。如果他十年当中讲十部经,那他什么都不是。你才晓得精进之可贵。


一九六九年,星云法师找我去佛学院教书,我曾建议他,并劝他,让每一个学生专学一部经,我说:“法师,如此十年、二十年之后,你的佛光普照全球。”他听了之后说:“好是好,但那就不像佛学院;佛学院里开的课,要像一般学校一样。”我说:“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最后他没接受,我在那里教了一个学期就离开了。假如那时真的接受我的建议,一百个人我们打个对折,现在就有五十多个专家出来弘法,那还得了!大家要听《阿弥陀经》,请阿弥陀佛来跟大家宣讲;想听《地藏经》,就有地藏菩萨来宣讲。个个都是专家,如此佛法才能真正普遍地弘扬。所以,希望你们做专家,不要去做通家;表面上样样学,结果是样样都不通。一样通了,结果是样样都通;虽然是门门皆通,还是专弘一门。这种做法是给大家做一个表率,做一个榜样。任何一尊佛、任何一尊菩萨不是样样都通?可是他还是标榜一门。这样教我们一门深入的修学才称为精通;精进的利益、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5. 禅定和般若

第五“禅定”。禅定包括世间与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禅定是讲四禅八定,如果修成,将来就能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高级的天界,需要禅定才能得到。出世间禅定,有大小乘之分。诸佛如来所修的,我们称为出世间上上禅定。整个佛法修学的枢纽在“定”,并不是禅宗才修禅定,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禅定。以念佛而言,念佛目的何在?在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止观也是禅定;密教修三密相应,相应就是禅定。


由此可知,每一个宗派、法门,所用的名词虽然不同,其实都是在修定。所以,六波罗蜜里,禅定统统都包括了。就连我们日常生活中,小小定也含摄在其中。小小定是什么?就是心中有主宰。大而言之,在此一生中,自己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其方向、目标绝对不会被环境左右动摇,这就是定。如科学家,从事科技研究,不被其他的事物所影响,他就会成功,他就得到佛家讲的“三昧”,所谓科技的三昧。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他就得念佛三昧。像刚才讲谛闲老法师那个徒弟,他真的就得到一心不乱。因此,忍辱是基础,能忍就有耐心,有耐心才能精进,精进才能得定,而定是修行的枢纽。


禅定,六祖大师在《坛经》里给我们下了一个定义,明了此定义,才知道禅定并不只是打坐而已。打坐是修禅定的无量方法之一,除打坐之外,还有无量的方法,都在修禅定。六祖大师是由《金刚经》开悟的,所以他所讲的,都是依据《金刚经》佛所说的原理、原则。他的解释:“禅是外不着相(不执著一切境界相是禅);定是内不动心。”《金刚经》上有两句名言——“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的态度。不取于相就是禅,即不着相;内不动心,不起心动念就是定。


 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善财童子去参访修禅定的鬻香长者,到何处去找他?这位长者不在家里打坐,也不在道场修定。他到何处去了?跑到市场去了。这是佛经上讲的“市廛”。市廛就是最热闹的市场,像美国大的MALL。长者在那里面逛,他在做什么?修禅定。他在那里修什么?修“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看他好像是在逛MALL,实际上他是修禅定,他不像人家盘腿面壁。所以,遇到高级的禅者,我们都会瞧不起他。哪个地方热闹他就往哪里去,殊不知他在那里修养高级禅定。我们只佩服那些能盘腿面壁几小时或几天的禅者。一看到就会说:“这个人的功夫了不起。”不晓得人家逛MALL的功夫,不知道他的定功高人多少倍。要知道高级的禅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为何禅定如此重要?为何一定教我们外要离相,内要不动心?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何谓有为法?如果诸位念过唯识就很好懂。在《百法明门》里,佛将一切法,即万事万法归纳为一百大类;此一百类,八个心法,五十一个心所法(心理作用),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十一个色法(物质),统统是有为法。不但所有一切物质是梦幻泡影,我们起心动念、打妄想也是梦幻泡影。


佛真正明了这些事实真相,教我们对这些境界不要起心动念,我们的真心就恢复。对宇宙之间一切事物的看法,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此时的知见就是佛知佛见、正知正见,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前五度上。这就是我们要学菩萨行(菩萨的生活),对于一切法明了通达,且于一切法不执著,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


何以要帮助别人?此是源于诸佛菩萨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因为只有佛菩萨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与自己是同一体;既是同体,就如同我们的身体,右手痒了,左手抓一抓,还要谈何条件?不需要,同为一体。现前我们迷失了自性,不知一切众生与我们是同体,同一个真如本性。所以,在此分自分他、迷惑颠倒、起惑造业、自作自受、苦不堪言。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把这些迷惑颠倒统统打破,才能看到事实真相,帮助一切众生就是帮助自己。慈悲心、爱心是从“无缘慈、同体悲”而发,不谈任何条件的。


 总而言之,一切作为都有方法,都有程序,这是“持戒”;有耐心、有毅力,这是“忍辱”;能专精不懈,这是“精进”;心地有主宰,不会被外境所动,这是“禅定”;一切事物无一不透彻、不明了,这是“般若”,佛教我们这六条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萨行。绝对不是说,受了菩萨戒就当了菩萨(迷惑颠倒的菩萨)。若不懂六度,不能将此六条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受了菩萨戒也是泥菩萨。



往期精彩:

论理学家之排佛

大乘起信论真如缘起说之圣教依据

大乘佛教与儒教最为圆满,应为未来人类教化之主体

用儒佛的方法解决信仰危机(1)

用儒佛的方法解决信仰危机(2)

用儒佛解决自然危机

以儒教外王之道解决社会危机

走出西方伪普世价值——夷夏说略述

认识佛教(1)

认识佛教(2)

《大学》简述


人类文明起源自中国

人类文明起源于中国野生小米时代

中国自古以来的道义政治比所谓民主政治要高级

中文在人类所有文字中既是最先进的也是最古老的

古文物作证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

从货币史看中国文明的古老且先进性

为何要批判古希腊伪史

中国知识分子受西方伪史毒害最深,最应该被启蒙

传奇医家傅青主


了凡四训.立命之学(第一篇)

了凡四训.改过之法(第二篇)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第三篇)

了凡四训.谦德之效(第四篇)


1、儒家赐予欧美民主

2、古希腊人和希伯来人是从中国移民而去的夏朝羌戎

3、西方伪史抄袭中国历史、窃据文明源头 

4、 中医是西医之母—古希腊医学是中医部分翻版

5、美洲印第安人是中国人移民而去:中华先祖开拓美洲

6、明朝最先发现美洲、最先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7、西方表音文字是中文雅言的寄生物


8、天下无癌论病人越治越多,说明医学已入误区

9、中医是现代社会癌症治疗的唯一且有效途径

10、西医有绝症、中医无绝症

11、中医能够彻底治愈狂犬病

12、如何判断身体有湿、如何祛湿


13、河图洛书综述

14、漫画版《易经》(附蓍草占卦方法)、看漫画学风水

15、《茶经》《酒经》

16、太上感应篇

17、推背图(图文+详解)

18、心相篇

19、古琴文化综述

20、千古音乐圣人师旷


21、五千年以来大道一以贯之:圣贤高士传

22、五千年以来大道一以贯之:圣贤列女传


23、王重阳道史学说贡献及丹法炼性

24、四位高僧(虚云、印光、弘一、宣化)惜福事迹

25、孔子相信有鬼神,但是敬而远之

26、附体分类和被附体的感觉

27、轮回转世的科学研究

28、苏东坡转世故事

29、神仙 许真君、郭璞、桓闿、司马承祯、玄真子

30、神仙 孔安国 、左慈、 董奉

31、神仙 张子房、东方朔、王乔、周隐遥、刘商

32、神仙 裴航、轩辕集、李贺

33、神仙俆佐卿、朱孺子、蓝采和、贺知章、黄尊师

34、神仙阴长生、张子房、东方朔、孙思邈

35、神仙白石先生、皇初平、王远、伯山甫、马鸣生、李八百、李阿

36、神仙泰山老父、巫炎、刘凭、栾巴、左慈、大茅君


                                                     

小编感谢您的分享和转载,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