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形上学方法11:哲学史演变之脉络

孟晓路 四学书院 2021-03-14

哲学与宗教是西方两个重要的东西。哲学就是理性;宗教就是情感,或曰反理性。它们是二分的。本讲要研究哲学的路线及其方法。

3.1哲学史演变之脉络

先讲第一个问题,西方哲学史演变的脉络线索。在这个问题上,我主要大体地谈一下从古希腊一直到现在,西方哲学演变的趋势和过程。

3.1.1希腊时期

一般讲希腊哲学总是从泰勒士开端,我们也从他这儿开始。总之他是属于前苏格拉底或者说前智者派的哲学,以探究事物本源为主要特色。泰勒士认为是水,还有人认为是火是气,总之地水火风都提到了。这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开头部分有介绍和论述,这里就不详说了。然后就到了智者派。智者派是西方经验论的始祖,前智者派应该算是形而上学的传统。整个西方哲学史大概分成两大传统,一个是形而上学本体论,一个是实证经验论。前边探讨本源问题的哲学家属于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范围。


智者派普罗泰戈拉讲经验,相信人的经验,而本体论相信人的理性。理性和经验是一个什么关系呢?在《七大缘起图》上属于分别意识的部分包含了理性的功能,所以说西方的理性基本上相当于分别意识的一部分。而西方所讲的感觉经验,就相当于第六意识的定中意识、五俱意识以及前五识,因其对象相同故。定中意识对应五根,五俱意识和前五识对应五尘,五根和五尘都属于纯粹感觉的范围。普罗泰戈拉就相信感觉而不相信理性,他有一句名言叫“人是万物的尺度”。这里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觉,不是指人的理性。


他跟怀疑论还不一样,他相信人的感觉。他的所谓“尺度”,有人就翻译成“量度”,这就跟佛学上所说的现量和比量有点相似了,人是认识万物的一个标准,有这样的功能。他这个量基本上就是指现量,当然也不是佛学严格意义上的现量。因为佛学上所说的现量,为无分别智所证,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感觉,是混杂着分别意识在内的。凡夫的分别意识跟五俱意识和前五识是混在一起的,分不开。而佛学上所说的现量必须把分别意识泯掉,使分别意识不起。所以这里的感觉就不是严格的现量,而是混杂着分别的现量,在佛学严格称似现量。


普罗泰戈拉是经验论的始祖,经过了普罗泰戈拉的洗礼,苏格拉底开始重建理性的权威和传统。他在这个基础上的重建,就跟以前的本源论不太一样了。从他开始就明确意识到了理性本身和理性对象的问题。以前的本源论哲学并没有明确意识到理性的问题,他们只是用理性去往外看,没有反思。从苏格拉底开始就回过头来看理性本身了。所以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有两大发明,一个是普遍定义,一个是辩证归纳。总之,他是在很明确地探讨分别意识及其对象也即共相这些东西了,明确意识到理性和共相的问题了。


我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后来的人基本上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能跟他相应。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是人的一次觉醒,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一次觉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前边的人全部都在探究自然,经验派的普罗泰戈拉就搞辩论术,对人的修养每人能够重视。唯有苏格拉底才重视伦理实践的问题,而且他的哲学的中心就全部围绕在人如何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的问题上。他认为哲学的主要对象,也即人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应该是这个,而非其它。可是到他的学生,就又不这么看了,又偏离这个问题了。所以说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唯一的一次主体性的闪光,也就是比较类似于中国的这种人的自我修养的觉醒,到了后来又被湮没了,根本就没有人能够继承,到了后苏格拉底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又回过头来去探讨整个世界了,又把思想放出去了,又茫然无所归了。


下面是柏拉图,柏拉图的思想来源有三个,苏格拉底是最主要的来源,另一个是通过克拉底鲁所接触到的赫拉克利特的哲学,还有一个就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从苏格拉底那里继承了对普遍共相的探讨,而且将范围扩大了,不仅仅探讨伦理领域内的共相,进而扩大到整个形而上学。从赫拉克利特那里,柏拉图得到了关于流转世界的主要观念,即认为现象世界没有什么固定的东西,全都是流变的,在这里面没有真理可言。在柏拉图现象和理念世界二分的体系中,现象世界这一块,主要是受到了赫拉克利特的启发。


而其理念世界则综合了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的学说,受他们两位的启发比较大。从苏格拉底那里,他继承了理念,而毕达哥达斯认为数是现象世界的本源,两者一拼,柏拉图就说理念是现象世界的本源。所以他受毕达哥拉斯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宗教方面。毕达哥拉斯是一个宗教气息特别浓厚的人物,这要牵扯到希腊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毕达哥拉斯所传承的是一种神秘派的宗教,相信轮回,相信灵魂的净化,柏拉图从毕达哥拉斯那里把这些东西都接受下来了,在其理念论中有很重要的反映。


虽然谁也不能最后说清楚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他自己就没有定论,他在不断地修改,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自我批评,但其哲学也有一个总体的大意,即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二分,共相与共相所诠表的实物现象的二分,而且共相是实在的,现象则是由共相支持出来的。我理解的柏拉图的精神,基本上就是这个:第一,共相是实在,是最真实的存在,现象是次一级的,跟共相比较起来是比较虚幻的。第二,共相支持出现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现象分有了理念,现象是对理念的分有。他的一个重要特殊之处就是理念可以独立存在,这是他的理念论的最大特色。


下面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反对的就是理念可以单独存在的观点。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对单独存在的、独立于自相之外的共相存在的否定性意见,我认为这些意见是相当有道理的。如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第三人”的论证:共相在自相里被分有了,譬如书和书和自体,分有以后又有第三个东西,又来分有理念,不断地这样下去,这样的共相就会没有尽头。我对理念的批评留待下一个问题再说。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意见就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永恒存在于流变之中,他不再认为理念跟现象是二分的了,把它们合起来了。他用潜能性的概念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说现实就是理念或形式在质料里转化实现了自己,理念和形式都是潜在的,现实把形式给表现出来了,这个听进来很有道理,而且我们现在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有关共相殊相的观点,就源于亚里士多德一般存在于特殊当中普遍存在于个别当中的说法。这是最符合常识的观点,常识就是如此,但要注意了,这恰恰是不符合真理的,佛学要批判的就是这个东西,这是法执的最大根源,认为概念所诠表的东西,就在所诠里存在着,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我下边要说到这个问题。柏拉图的东西看似很费解,但可能要比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更有道理一点,虽然柏拉图的理论从根本上说也是不对的。


亚里士多德是最常识的一种观点,而常识也是最错误的。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发明就是逻辑学,演绎的逻辑,亚里士多德基本上是徘徊于理念派和经验派之间,一会儿是这边,一会儿是另一边,他可能想把经验跟理念融合起来,但是没有做到,我认为他就是摇摆于经验和理念之间的路线。


下面是希腊化时期,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分成了四大派,前两派分别是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学园派继承了柏拉图的传统,逍遥派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又新出现了两派即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很强调伦理实践,以关注伦理实践为特色,但他们对伦理实践的关注跟东方有一个最显著不同,就是他还是强调理性,强调任何行为都要从共相里边推出来,都要以一个普遍原则为根据,以一个普遍的原则推论到当下该怎么做,这是斯多葛派一个很重要的跟东方实践观念相差很大的特点。


而且我感觉,凡是谈到实践,西方的实践论大部分都是这一派,因为理性要贯彻到一切领域,不仅仅要贯彻到自然认识的领域,也要贯彻到人生实践的领域,还是要靠理性,靠一个普遍原则去推论到当下应该怎么做,从苏格拉底到斯多葛派,一直到康德的伦理学都有这个特点,都要建立一套概念、命题的体系,再往下推,推推推,一直推到现在当下的具体行为该怎么办,这是它的特色。


伊壁鸠鲁,有很浓厚的理性色彩,但是他相信感觉,也就是西方少有纯粹的经验论。伊壁鸠鲁也不例外,因为他继承了德谟克利特学说的很多内容。故伊氏学说里面的理性色彩也比较浓,虽然它跟斯多葛派相比,有偏重经验的一面,但还是有很强的理性色彩,特别是在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上,基本上是倾向于理性的。因为德谟克利特哲学主要是自然哲学,不涉及人生问题,不像柏拉图哲学,综合了自然哲学、伦理学和宗教三大方面,而德谟克利特还是以前苏格拉底批判的老路子,只涉及自然现象的解释,所以伊壁鸠鲁在解释自然现象时,基本上还是理性主义的。但其人生论可以说是倾向于感觉的,倾向于相信当下感觉,追求当下快乐,基本上是这样的。


还有一派,就是怀疑派在这个时候也出现了,代表人物是皮浪和恩披里科等人。古代的怀疑派是既不相信理性也不相信感觉,这是古代怀疑派的特别之处。


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就讲到这里。



3.1.2古典后期、基督教父时期及中世纪

下面就是基督教教父时期了。

普罗提诺、新柏拉图派、学园派的演化,分成了几个时期,按照黑格尔说有老中新三个阶段,还有人分成了四个,反正变化是很多的。普罗提诺是新柏拉图主义的最有特色、最重要的一位代表,我对他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写哲学史的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有人说他是古代哲学唯一的一个留下了成果或叫硕果的哲学家。他基本上把柏拉图的思想明晰化了,在一个方向上作了一个确定性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


因为柏拉图也没想太清楚,普罗提诺搞清楚了。他建立了一个三重本原的学说,我认为确实比柏拉图那个清晰多了。由太一流出了理智,由理智流出了灵魂。为什么他能够那么清晰呢?因为普罗提诺有体验,可能柏拉图倒不一定有这种很深的神秘证悟,普罗提诺有,据给他写传记的学生说,他曾经见到过普罗提诺有四次进入了这种出神的状态,即与太一合一的状态,所以他的理论比较高明,比柏拉图要清晰,而且提升了一步,这是新柏拉图派。


然后到了奥古斯丁,奥古斯丁所继承的柏拉图基本上就是新柏拉图主义,通过普罗提诺继承了柏拉图,所以他基本上是普罗提诺的传承,也就是说普罗提诺的东西跟基督教奥古斯丁的学说已经相当一致了。唯一不一致的地方是普罗提诺的太一是一个无为的东西,是一个不主动去动作的无为法,用佛法的小乘说是一个不起作用的东西,太一对现象即理智和灵魂所发生的关系是,它是理智和灵魂所渴慕者,是渴慕的目标,是后两者追求的东西,它自己不对现象世界发起作用,也就是它是一个“空”,它不去爱世界上的生灵和人,没有这种爱的作用。而上帝有,也就是说在基督教的神秘领域中是一种相互的关系,人去追求上帝,去爱上帝,上帝也回过头来拯救人、爱人,是一个相互的关系。而普罗提诺的太一是单向关系。即太一和上帝是否有人格的问题,太一没有人格,而上帝是有人格的,是有悲心的。奥古斯丁作为一个柏拉图主义者,认为理念是实在的,唯一的一种真理就是天启的真理。

下面是托马斯。


托马斯已经到了天主教哲学的后期了。托马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路线,因为亚里士多德摇摆于理性与经验之间,所以托马斯就建立了二重真理,他说有天启真理,也有世俗真理。实际上这是亚里士多德摇摆路线的一种表现,确实是比较适应了当时的时代。亚里士多德这一派应该叫折衷派,他没有真正地调和起来,有时候是这个,有时候是那个,这个也对,那个也对,这一派是自相矛盾的,两个矛盾的东西他都采用。阿奎那的路线就是亚里士多德这条路线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一种表现,天主教哲学的早期即教父时期以及本笃灵修时期是宗奥古斯丁,到经院哲学时期就是以阿奎那为主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位大师对后世发生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古希腊哲学被后世所继承的主要就是这两位的学说。在这中间就发生了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的问题,唯实论是宗柏拉图路线的,认为理念是一种实在,是一种比现象更加实在的东西,而唯名论是宗亚里士多德的,但亚里士多德本身并不完全是唯名论的路线,他是摇摆的,因为亚里士多德是教会所承认的权威,所以唯名论要采取一个权威的话,就必须得到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去找,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确实是有,有很大一部分,因为他是折衷的,上层的是理念,底层的是经验,所以唯名论打着亚里士多德的旗号。


但是唯名实际的精神,特别是比较极端的唯名论实际上跟亚里士多德是不一样的,后者应该说与普罗泰戈拉这种路线更接近,只相信感觉,不相信理性,而亚里士多德是既相信感觉又相信理性。最典型的是有唯名论者说名称只是一个舌头所引起的空气的振动,根本就不承认共相,不承认理性,这跟普罗泰戈拉的路线是一致的,跟亚里士多德不太一样。所以这中间有这样一个比较复杂、交错的关系。这是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


3.1.3近现代

然后就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了。文艺复兴时期,古代两大学问家的书又重新流回来了,遂有了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在西欧的重新复兴,以前只是在教会的范围内,现在是他们的哲学本身复兴了。


经过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复兴的阶段,然后就到了经验论和理性论争论的时期了,这是十七世纪在欧洲发生的。经验派基本上是亚里士多德的路线,理性派是柏拉图的路线。即经验派的主流,并不是典型的这种普罗泰戈拉路线,它并不是说不相信理性,它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路线,既相信经验又相信理性,从中间找一种折衷的方式。当然经验派里面也有比较彻底的,比如休谟、贝克莱,他们好像又跟普罗泰戈拉的路线一致了。洛克、霍布斯,培根、牛顿这些人跟亚里士多德路线基本上一致,他们都是要建立体系的。而在西学凡是体系性的东西必然得有理性的成分,因为西人所知所承认的唯一一种体系就是演绎性体系;因此只相信经验就只能走向怀疑派而建立不出体系了。所以贝克莱、休谟、普罗泰戈拉都基本上成为一种怀疑派了,西学中纯粹经验论建立不出体系来。所以西方传统中科学经验论的传统,是亚里士多德路线的一个表现,是折衷于理性与经验之间的。


然后就到了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就复兴了经验论路线。康德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康德在经验和理念之间作了调和,这不是折衷了,而是比较成体系的、比较成功的调和。他用二分法来做这种调和,认为理性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物自身。但是他这种用来建立经验里的体系的先天综合判断,现在看来,也很成问题。康德先否定说这种普遍性的判断、理性,在形而上学领域内比如对于上帝、灵魂、精神等等是不成立的。这种普遍性的判断,对于上帝、灵魂的普遍性的断言是不可能的,理性没有这种权能。但康德又说理性在现象界内里则有这种权能,我原来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在现象里是成立的,现在看来要重新认识了,在现象里也不成立。


康德把形而上学给反掉了,他认为物自身和上帝的领域是不可知的,是不能表诠的,凡有表诠都是理性的僭妄。但是就像苏格拉底提倡人的修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样,康德之反形而上学也没起什么作用,就被喜欢形而上学的人,把他的东西湮没了。他的学生费希特就重新复兴了形而上学传统。康德是反对独断论的,认为以前的形而上学全是独断论,是休谟把他从独断的迷梦中唤醒了。可是欧洲人喜欢独断,独断的传统深厚,不好反。所以费希特立刻又来复兴独断论了。他说就得独断,知识学的原理就得从一些假设出发,我们有权作这些假设。像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这是其学说的三个假设,也是古典哲学形上学独断论的框架。后来的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都属于古典哲学中形而上学的范围,都又各自组建了一套概念体系。


我们接受的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这是亚里士多德路线的典型表述,所以马克思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也就是说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不等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理性主义有唯心的,也有唯物的,比如德谟克利特、马克思都是唯物的。经验主义也是兼而有之,虽然经验派里大部分都是唯物的,但像贝克莱休谟等人就是唯心主义。不相信理性就建立不出体系来,不管是形上学体系还是科学体系都建立不出来。



3.1.4后现代

下面就是后现代哲学了。后现代哲学是对现代哲学的反动,即后现代哲学就是反形而上学。这一系从叔本华、尼采、胡塞尔开始,叔本华跟黑格尔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开启了人本主义,即理念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传统到了后来就变成了人本主义。


这一期的哲学从尼采起头,就开始宣布形而上学的终结了。他们不断宣布形而上学已经终结,也就是说他们是从形而上学的传统中生出的否定自身的东西。西方哲学的这两支传统,到了现在都已经走向自己的反面了,都从自身中生出了彻底反对自身的力量。从形而上学中生出的就是后现代的解构主义、反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要建构体系,后现代就要解构,像福柯等人都属于解构主义的代表。从经验论传统也生出了自己的对立面,这就是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就反对科学,也附带着反对一切形而上学,总之是反对体系。

这两大传统到了现在,都到了走向自身对立面的阶段。而且出现了对当代哲学影响最大的两个人物,海德格尔是前一个传统的产物,后一个经验论的传统生出了维特根斯坦。这两个人物不约而同都说前面这些东西,不管是形而上学还是科学,也就是说,不管是本体论的传统,还是经验论的传统都是不成立的,都应退休了,都该终结了,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哲学终结论。



形上学方法1(目录)

形上学方法2:序

形上学方法3:三大学术规范

形上学方法4:三大学术规范对比

形上学方法5:西方学术规范已进入全面危机中

形上学方法6:论北大模式的问题

形上学方法7:彻底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固有规范

形上学方法8:形而上学方法总论

形上学方法9:形上学诸路线

形上学方法10:形上学诸路线之比较



白鹿洞书院讲道统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全集)



孟晓路简介:

孟晓路,字庆弗,号童庵,当代中学大家。1970年生,河北献县人。200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迄今一直在河北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有儒教、佛教、中西文化比较等。主要著作有《圣哲先师——孔子》、《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寒山诗提纲注解》、《七大缘起论》(2008年出版)、《佛学与西学》(2009)、《形上学方法》、《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2013年)、《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2014年)、《西学之中学渊源》(2013-2014年)、《佛教真面目讲记》(2012-2014)、《论周官》、《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019年)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