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1.3申论

孟晓路 四学书院 2021-12-23
2.11.3申论
甲、天下依天命改号易姓乃是制度本有之一义,并非制度失效也
天道方面证自证分绝对不迁,自证分只于本识内不迁。故依据天道,只有拟证自证分之史官许永世,而拟自证分之君王则不当如此。若亦如此,则与史官无别;此则与内二分中有别不相应矣!故君王不当永世。如此则天下依一定周期改号易姓,则人道仿效天道所必然当有之义也。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正言此也。故圣王创制,并不妄想一姓万世一系,置暴力鼎革易姓之事实于不顾;而是将天下易姓纳入制度之中,给以相应之安排,令所谓乱亦不出于制度之外。若是前者,则改朝换代必被视为制度失败,乱在制度之外,蛮夷制度多是此类也,故蛮夷无法对付乱,故终归于乱矣,一乱即绝矣;此所以蛮夷总生生灭灭也。若是后者,则改朝换代,并非制度失效,有相关制度以安排之应对之,则乱终亦归于治,此所以华夏文明生命能衰而复兴永续不绝也。

有关改朝换代之制度安排包括:天下依天命改号易姓、改正朔文质不改政教常经、史官永世、中国不迁、通三统、兴灭国继绝世、诫社等。

今初,天下依天命改号易姓乃天人感应之大者也。天人感应之精髓在于合理性。个人及人群之各种事业包括祭祀皆依天理与礼仪而行,天之报亦唯视人之事业是否合理是否尽礼而已;故一切皆有可靠之因果规律可循,皆在理性之把握与预见之中。故于人力有其中道合理之认识,所谓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所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皆言此也。于善恶亦有清晰明确之标准,即以是否合于天理良知与礼也。
  
反观西方之治道则将天道与人道割裂。中世宗教时代,人与耶神之间似乎存在联系,然耶教之一神乃纯系一非理性之存在,其对于人间之操控全出于其自身不可测度之自由意志,人全然不能影响此种意志,故神与人之间之关系乃纯然发自神而指向人之单向关系,并非双向之交感关系。近世科学教唯物无神时代,亦不需论矣!故无论中世近世,西人皆不知自身心念及行为之善恶与风雨寒暑之时恒五谷稼穑之丰欠间乃至天下之治乱存亡存在合乎理性之因果规律,于中世纪只能徒然祈求其神,近世则并此徒然之祈祷亦无矣!故中世近世,西人皆坏事作尽,岂非皆以拔无因果天人割裂之故!然此无此裂皆只存于西人之主观迷昧中,于事实,因果固昭然而不爽,天人固依然一体而相感!并不因西人不信不知即为之消灭也!于此治道之根本基础与根本大法全然迷昧颠倒,宜乎西狄之人群长期极为破碎频繁断裂,其生活则处于全天下最黑暗最可怜悯之境地;近世因缘际会其兴也勃焉,然终不免其亡也忽焉之必然运命!时至今日此点已昭然矣。

天道无亲,上天乃天下人之上天,并非一姓之上天;故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姓之天下。故常与善人,天命常在善人也,即常令善人治此天下也。唯命不于常,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故对于一姓而言,则天命无常,不常在此一姓也。能继世为善,则天命在;善不能继,则失之矣!是即改号易姓之原理。故史官永世,君则不当永世也。此正系效法证自证分本体绝对不生灭证自证分则仅系

相对不生灭之天道;故史大世,君小世。

    改正朔文质不改政教常经,此则关于易姓制度安排之大纲也。白虎通:“王者受命必改朔何?明易姓,示不相袭也。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所以变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助化也。故大传曰王者始起,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正朔服色等各有三,结为三套,以表文质忠三教;三教法天地人也。白虎通:“王者设三教者何?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也。三王之有失,故立三教,以相指受。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继周尚黑,制与夏同。三者如顺连环,周而复始,穷则反本。”除三教之循环外,尚有另一文质之循环。白虎通:“王者必一质一文何?所以承天地,顺阴阳。阳之道极则阴道受,阴之道极则阳道受,明二阴二阳不能相继也。……帝王始起,先质后文者,顺天地之道本末之义先后之序也。事莫不先有质性,后乃有文章也。”

以上乃易姓所改者,尚有不改者。所改即为治之模式类型也,不改者则政教常经也。白虎通:“王者受命而起,或有所不改者,何也?王者有改道之文,无改道之实。如君南面,臣北面,皮弁素积,声味不可变,哀戚不可改,百王不易之道也。”盐铁论遵道云:“故有改制之名,无变道之实。”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第二十一:“若夫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荀子天论:“百王之无变,是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由此,文明生命在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中延续不绝。

史官永世中国不迁存通三统上文已言。关于兴灭国继绝世,白虎通卷四封公侯:“王者受命而作,兴灭国继绝世何?为先王无道,妄杀无辜,及嗣子幼弱为强臣所夺,子孙皆无罪囚而绝,重其先人之功,故复立之。”此制亦有助于文明生命之延续。

诫社所以明天命不常善得之不善失之之义。白虎通卷三社稷:“王者诸侯必有诫社何?示有存亡也;明为善者得之,为恶者失之。”

、王诸侯二级大位世与卿大夫小位选贤流动乃天人互补之中道
大位传承世袭有大优点,不涉及国体之官职小位则不同。大位上因职位甚大其上之利益甚大故所引起之争斗亦大,且大位乃最高之位,其上已无管辖者,故大位之传承以稳定弭争为最要。小位其位小故利小故吸引力小,故引起之争斗亦小,且其上有君之管辖,故小位之传非以稳定靡争为要,而以德能胜任为要矣!故卿大夫士不当世,而当选贤。继世,从天也;选贤,人为也。如此大位继世,小位选贤,即构成有天有人以天为主以人为辅补天不足之圆满结构。

继世虽曰从天,然人力未尝不可起作用于其间也。其一可通过祭祀以诚以及共造善业等感得天降贤君;其二可通过妃嫔进御制度以及房中胎教等优生措施生出宁馨之儿;其三通过师保学校之制对世子善加教养以造成贤德之君也。

甲、 论禅让制
上文已言,大位所起之争夺大,且其上已无管制者;故大位之传承以稳定靡争为要务。大位传贤,过渡期间极易天下大乱,且易姓尚需改制,此本为救弊振衰而设,然则禅让制下,易姓改制过于频繁,一教尚未行熟远未至衰时未至生弊即又换新者,天下必疲于应付。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天下折腾不起。由此可见禅让制有其大弊也

故于礼制时代,禅让作为继世之补充偶一为之或可,以为常制则不可。孟子曰:“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而有天下,(仲尼无天子之荐,故不得以有天下。继世之君,虽无仲尼之德,袭父之位,非匹夫,故得有天下也。)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益值启之贤,伊尹值大甲能改过,周公值成王有德,不遭桀、纣,故以匹夫而不有天下。)”(万章上)德若尧舜者罕遇,又得天子之荐让更罕之又罕矣,如此尚不能定得大位,尚需旧王之世子德若桀纣,方得有大位也;三条皆遇,则罕之至矣!故禅让为变例。孔子仅有一条,益伊尹周公有两条,三条不能全具,故皆不有天下。世子恶若桀纣者亦罕遇,其余则皆得袭父之位;是继世为常制也。故礼制时代,于天子大位禅让乃变例继世乃常制;孟子早明言之矣。后人往往对此视而不见,真不知何故也。

佛法缘起说之演变有其生长住异灭之过程。正法时期小乘业感缘起,生之阶段;像法初中空有两宗之学,长之阶段;像法末密乘七大缘起,住之阶段;末法即宋以后诸宗,异之阶段也。当代佛法,灭之阶段也。业感,只谈见相分,不知有自证。空宗之学,谈缘起同于业感,故亦只知见相,不知自证;有宗主赖耶缘起,则知自证分矣!七大缘起建立四分之圆满框架,对于自证分之开示亦圆成;宋以来,有宗之传几乎断绝,自证分之教理亦若存若亡;当代佛法,主流之人间佛教已皈依科学教,人间佛教在缘起说方面亦已默认科学教之唯物世界观为客观普遍之真理,故以人间佛教为代表之当代佛教其实际所信之缘起说已是自证分被取消见相混杂之唯物谬见也(此尤以印顺之学说为典型,参见吾文《从学诚事件看人间佛教之终结与中国佛教之出路》)。

制度之演化亦有与缘起说类似之过程。羲农生之阶段也为天人混一之道治时代天赐伏羲河图八卦以启之。黄帝尧舜,长之阶段也;乃道治向礼制之过渡。三王,住之阶段;为礼治人文时代,天赐禹洪范九畴以启之。秦至清,异之阶段;民国以来,灭之阶段也。于天子诸侯之二级君位,羲农时代选贤;黄帝尧舜时代继世选贤兼而有之;三王时代,继世为常制;秦至于清,封建废行郡县,继世只余天子一级,诸侯变为选贤之流官;民国以来,天子亦废,自下至最高大位,全为流官。制度演化之动力则基于人心业力以及自然环境之变迁。

比较缘起与制度演化之五个阶段,全然一一对应。生之阶段,缘起只知生灭之见相,制度天子诸侯皆选贤流动。长之阶段,缘起初仍只知生灭之见相,后渐知不迁移之自证,制度天子诸侯亦由选贤向继世过渡;住之阶段,自证分之义理大明,制度天子诸侯亦以继世为常制;异之阶段,自证分之教理若存若亡,制度由封建改郡县,天子仍继世,诸侯成流官;灭之阶段,自证分彻底隐没,唯余见相混,制度天子继世亦废,上下唯是流官。

吾人作比对研究,当以同一阶段之二者为准,不可乱点鸳鸯谱也。故与七大缘起对应之制度当系同为住之最圆满阶段之三王礼制,前非是,后亦非是。职是之故,与七大缘起相对应之君位传承制度当为三王礼制之继世,而非皇帝道治时代之禅让也。故继世乃大位传承制度之最成熟圆满形态,全自客观本有之天道而来,未可轻訾也!可认为,早期禅让之天子诸侯与后来继世之君有甚大不同,却更类于今之流官也。故君位禅让,其义高则高矣,却非成熟之制度,乃制度尚在幼稚阶段之作法也。今之大位亦取流官,与禅让正相对称,则制度走入坏灭阶段之作法也。

乙、 一统封建二级世袭制与郡县一级世袭制
汉纪五惠帝纪论:“荀悦曰诸侯之制,所由来尚矣;易曰先王建万国亲诸侯;孔子作春秋,为后世法,讥世卿不改世侯。”二级世袭制将天下分为三级,即世袭之王、世袭之诸侯与非世袭之官民也。老子曰三生万物,三乃和谐稳定生生之数也。一统封建制中世袭性之诸侯乃维持天下稳定之重要力量,由其居中调停,避免王与非世袭性官民直接对立;由世袭诸侯将天下亿兆斯民抟为万国之稳定体,如此阴阳中间有和气以连接,则善治易成也。郡县制只王一级世袭,其余皆非世袭性之官民,如此是将天下仅分为二级。一分为二,二乃对立斗争病态死亡之数也。郡县制乃由王与非世袭性之官民直接对立,天下过大,直接由一人统亿兆,显非胜任,极易流为一盘散沙,故难以进行有效之善治也。

一统封建制出于圣王之大公智慧与慈悲,郡县制则出于凡夫为一身一家谋之无明私欲。圣王知天下非一姓之天下,为善不长久天命有改移,故改号易姓乃必然之事;因此在创制时,将易姓纳入制度之中,为其作出周全之安排;以最少之代价令易姓得以实现。李斯始皇欲令智昏,妄计从此即嬴家一姓之天下,将万世而不迁。故只顾设计永世一系之制度,全不虑及改朝换代之事;亦无对于易姓之安排。由此令改朝换代之代价陡然增大!

封建制中王之天下政府散坏,各国自身之政府并不随之而坏,故逐鹿之主体即是万千诸侯之国也。争夺烈度及混乱度皆较小,生命财产之损失亦小。新共主出现,之中国就天子位,侯国政府本即一具体而微之天下政府,将原侯国政府扩充升级为天下政府,跨越小故,亦甚易也。然后依照有关易姓之制度安排建立新统,此中间之文明损失亦甚微少。

郡县制中只有一个政府,故一旦无王,则立即天下大乱,进入真正之无政府状态,此时逐鹿之主体乃是天下数千万乃至数十亿个人,争夺烈度、混乱度乃至生命财产损失较之封建时代真不可同日语也。秦以后一次改朝换代,人口动辄减半甚至六七成,千里尽见白骨数省不见炊烟屡见不鲜,为三代时之所无也。直接起于民间之天子无任何治理经验及资源,新朝之建立全要从一张白纸开始。建成何种式样,则已不可知;郡县制无易姓之制度安排故。故行郡县后,每次改朝换代所带来之文明损失皆甚大。秦以来华夏之文明学术日见衰退,废封建行郡县亦一大主因也!

丙、 一统封建二级世袭制与东周封建之多级世袭制
一统封建即周礼经中之封建制度也天子诸侯二级世袭官选贤流动东周封建则天子失位之东周所实际实行之封建制度也,不仅天子诸侯世袭,亦世卿世禄,即官之职亦世,依照管子之记载,士农工商亦世,是即多级世袭制也。此种各阶层皆世袭之制度有类于印度之种姓制度,故其后果亦类似,即导致一统之反面,社会破碎化为一个个小单位也。

一统封建,政令自王出,历法车服文字度量衡等制度皆天下统一,新君之继位需由王进行重新册封,以表其合法性来自天子,而非来自其祖上也,诸侯世子之树立亦需出于王命,既命之世子不得随意改易。诸侯之卿等主要官职亦需由天子派任,尚有黜陟之制度考诸侯之政绩以升降存废之。由此,各诸侯国全在天下政府统一管制之下,是即一统之所由立也。

降至东周,天子失权,政令不行于诸侯。天子废颁朔,历法国各异,车服文字度量衡等亦渐失去统一性。新君继位不复由王册封,诸侯立世子不复由王命,诸侯之卿不复由王派任,黜陟制度亦废,由此各国渐离王而独立。是天下失去一统性、不仅此也,世卿世禄导致大夫坐大公势衰微,以致各国国内亦失去一统性。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第十六)是即言天子失权,一统封建制坏,由官亦世所导致之权力逐级下移以致天下国家逐渐分崩离析也,是即东周封建制及其结果。
郡县制与东周之制分处两边,前者乃因看到后者之问题,故从多级世袭之一边走向只一级世袭之另一边也。皆不得中道。前者之得在治时能一统,失在易乱且一旦乱则是天下大乱即真正之无政府状态也。后者之得在稳定,失在于社会将固化为一个个之小单位,割裂化破碎化,一统无从谈起。能得两者长避两者短之中道即一统封建制也。由两级世袭以维持稳定,官民流动以避免固化及由此而来之破碎化,故是稳定与一统兼得之最佳制度也。

众筹助印及征订启事(孟晓路《形上学方法》)

各位道友,四学书院办事处的微信号暂时出现异常,请见谅,如一时无法添加,可搜索微信号"tangjeanie"添加备用号,谢谢支持。
四学书院微店入口(孟师著作流通)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制度形上学导论 序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大纲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1总纲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明觉之制度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一心无外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天下无外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夷夏说与民族说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整体观:天下为制度始点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一心分为心王一心数多;天下封建,王一,诸侯多,王国一,侯国多。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3心王心数为总别主伴关系,王国与侯国亦为总别主伴关系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3王与诸侯天下与万国王国与诸侯国之关系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4 中国不迁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5国有四职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6四分成量,四职成治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7证自证与自证互证,史王回环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9婚制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0史亦兼为智所证性所契名外迹


白鹿洞书院讲道统
新時代國學範式之建立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全集)
形上学方法(全集)
佛教真面目讲记(全集)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全集)
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全集)

童庵先生简介

孟晓路,字庆福,号童庵,当代中学大家。1970年生,河北献县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任教。给自己的定位是体制内民间学者,长期致力于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中国原本教育学术体制,首创经史子器四学范式并提出四学书院理念。主要研究领域有儒教、佛教、中西文化比较等。主要著作有《圣哲先师孔子》《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寒山诗提纲注解》《七大缘起论》《形上学方法》《佛学与西学》《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天下制度形上原理》《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大学中庸提纲并注》《太极图说研究》《弟子规出处注》等。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