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4一心法界刹那刹那生住异灭周而复始;天下亦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孟晓路 四学书院 2021-12-23
2.13形上学三级单位:真如、总种性(上文所云与国对应之心王心数乃皆就总而言也)、别种性,或曰唯一据点、总种、别种;制度三级单位:天下、国、家。形上与制度皆是三,合乎三生万物之原则。按身或曰个人并非制度单位,于此上无制度故;正如真如最小单位乃别种性,天下之最小单位乃家而非个人也!家乃最小之制度单位故!西方以个人为政治基本单位乃至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系自由个人之联合体,皆系谬误!

真如总种性别种性皆有四分,天下国家亦同构也。
四分与家之对应
证自证     父祖等
自证       大宗
见         小宗
相         群弟子孙等
自证为心心数自体,大宗亦家之自体,即大宗与家一体。其中父祖与大宗构成回环关系,大宗孝父祖,而父祖从大宗之治;由此四者而有家之齐也。以孝治天下由此而得其理也。

家国同构,将此推于国则大宗为国君,小宗为卿大夫,子孙为士庶人。家天下同构,将此推于天下,则大宗为天子,小宗为诸侯,同时可为王国之卿大夫。天子之庶子庶孙久远后亦降为庶人。史官表天,王为天子,二者正为父祖与身之关系也。天子之始祖配天,亦正与此相合也。

白虎通宗族:“宗者,何谓也?宗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宗其为始祖后者为大宗,此百世之所宗也。宗其为高祖后者,五世而迁者也,故曰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宗其为曾祖后者为曾祖宗,宗其为祖后者为祖宗,宗其为父后者为父宗。父宗以上至高祖皆为小宗,以其转迁,别于大宗也。别子者,自为其子孙祖,继别者各自为宗。所谓小宗有四,大宗有一,凡有五宗人之亲所以备矣。诸侯夺宗,明尊者宜之。大夫不得夺宗何?曰:诸侯世世传子孙,故夺宗;大夫不传子孙,故不夺宗也。《丧服经》曰大夫为宗子不言诸侯为宗子也。(卷八)
 

2.14一心法界刹那刹那生住异灭周而复始;天下亦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一心法界由心王无量心数构成,所谓心王心数过刹尘也。心王心数皆刹那刹那念念相续,一念由生住异灭四阶段构成;故一心法界念念长住异灭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也。天下亦与宇宙大年之春夏秋冬相应而升平而大同而小康而据乱,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2.14.1一念之分生住异灭四阶段
    冯大阿阇黎曰:“识之缘境,不过显微成著,而能变迁为他境者,思之力也。识之初起,经过作意、触、受、想而境定。由略而详时,与他境联络之路线,忽然出现;思心遂凭习惯游行于其间,引识兼注他境;寖假旧境反为所夺。于过渡之际,若有变迁之迹焉。”(《心经广义》第一章)

    五遍行实为一念由生而长而住而异而灭之动力也。一念内之生住异灭四相,亦依五遍行之次第隐显而施设。作意犹开电制,电器之开关也。令心王、心所由隐种子转显现行,触、受继起,则识始接触对境而感受之,乃一念之生长阶段也。即由微之显、对境之辨别由略而详之阶段也。想则对境显为有相,一念之生长达于最盛,即对境之辨别达于最详也。即是一念留住之阶段也。即是境定也。至思则依习惯思路引识兼注他境,旧境于焉不稳,此即一念之变异阶段也。至下一刹那识之作意生起,则旧境反为新境所夺,完全归于隐没,即一念之消灭阶段也。

    细析一念实由心王心所构成,乃一与多、不可析与可析、一念内不可变迁与可变迁之统一。
依心王及心所之总义,心王心所同缘一境义,同缘相分之总相义,施设一念之一义与不可析义及念内之不可变迁义;依心所之别义及心所各缘相分之别相义,施设一念之杂多义,可分析义及念内之可变迁义。

依前义,则念为心法构成及变迁之最小单位;一念虽必由心王及五遍行心所共同构成,余心所则可有可无。却不可再加以分析。是即最小单位也。依后义,则此最小单位虽不可再分,然并非完全单纯,而是由众多之心王心所各有自种及种性所构成。故是众缘和合之产物。

依前义,施设一念内之不可变迁义;同以了别缘相似相分之总相,故无变迁可言。依后义,可施设一念内之可变迁义;即生住异灭四相,皆依五遍行心所能缘所缘之别义而施设也。于一念内五遍行心所依次而起,其所缘别相亦各各不同;如《瑜伽师地论》云:作意能了此所未了相,触能了此可意等相,受能了此摄受等相,想能了此言说因相,思能了此正因等相。故从此等别义而观之,一念内亦有变迁可言也。

一念即一刹那也。依前义,施设一刹那之不可分析义;故刹那乃时间之最小单位,两念间不可能有较刹那更短之时间矣。依后义,施设一刹那之不为零义及生住异灭义。

五遍行心所于一念内依次隐显周而复始之运作,则能令色心诸法念念相续不断而变迁。

2.14.2天下史依春夏秋冬四阶段而循环
人类历史并非无限进步,亦非无限退步;而是治乱相因,进退循环。故可划分为一个一个之周期,大周期中又有中小周期焉。吾人所居之小世界由成而住而坏而空循环一次称一大劫,可视为一个大周期也。住劫中,人寿自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称增劫,复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称减劫,一增一减合为一小劫;住劫凡含二十小劫。小劫可视为中周期。一小劫中又含有若干长短不等的春夏秋冬循环,可视为小周期也,以下略称周期。

时间乃由念所集成,故共业之大中小周期皆本于一念之周期性。成住坏空也,增劫减劫(各开为前后两段)也,春夏秋冬也,皆与生住异灭正相对应。

小劫中气候亦有周期性,即宇宙大年也。气候周期与人道治乱关系密切。日光乃地上秩序之源泉。日光多则雨水多,暖湿故生物量大,生活资料丰富故不需争夺,即秩序多也,是即治也。日光少则雨水少,冷干故生物量转小,生活资料匮乏故起争夺,秩序转少,是即乱也。日光之多少有周期性,故地上之治乱亦随之而往复。日光之多少则由于人心之善恶,日月本即人心中光明性之外迹,故地上人心光明,则日光多,心昏暗则日光少也。宇宙大年之最终动力乃人心共业之周期变化。较大时段上气候周期同时即治乱周期也。故春夏秋冬,乃宇宙大年四季之名,亦乃人道治乱四阶段之称也。

吾人现在所处大劫名贤劫,现在具体位置在贤劫之住劫之第九小劫之减劫之倒数第二个春冬周期之冬阶段。吾人所知之数千年史迹,皆在此一周期之中(因上一期之事迹多由于其末期之大乱而致湮灭故):伏羲时代(约一万年前至六七千年前)接上一周期之末而为本周期之第一阶段春;神农时代(约六七千年前至五千年前)为第二阶段夏;自黄帝(五千年前)至晚清为第三阶段秋;鸦片战争至今为第四阶段冬,冬之阶段尚未结束。第一阶段为渔猎采集文明(渔猎采集居主导),第二三阶段为农业文明(农业居主导),第四阶段为工业文明(工业居主导)。

近一万年之温度前五千年是上升期后五千年是下降期。上文曾引郯子回忆其祖少昊名官之事,少昊黄帝之子正在约距今五千年前也。少昊将司分者命名为玄鸟氏,郑注:玄鸟燕也春分来秋分去。按郯国在今山东临沂郯城北纬三十四度二十二分至五十六分,正地中附近也;故少昊都于此。然今时家燕春分(洋历三月二十二日)才至长江下游。郯城与长江下游之上海两地年平均温度相差1.5℃,正月平均温度相差4.6℃。此结果与以竹子分布区域变化之方法所得结果一致。附识:数九歌之八九雁来,常被误为燕来。八九在春分前十八日,即在五千年前之暖热期,燕亦未来也。按今日黄河流域燕归来在洋历四月底五月初,即春分一月后之谷雨气中。
大雁则在洋历二三月间来,正当八九之期也。又禹平洪水划九州河南曰豫,殷墟考古亦确定当时象曾分布于此,今则象于中国只现于西双版纳。夏商之河南竹林遍地水田纵横,犀牛大象竹鼠到处游弋,俨然热带也。论语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今日曲阜邹城一带即使夏历四月初立夏以后,入水亦凉甚,远未至洗浴吹风之时节也。朱子昧于古今气候之变迁,将此章解为浴于沂水之温泉。然不管浴于凉水抑或温泉,出水穿衣身未干发(古人长发)亦湿,于今之暮春天气在台上吹风同非惬意之事,毋宁说同系苦事也!朱子注:沂,水名在鲁城南,地志以为有温泉焉,理或然也。
按一或字将朱子之终于疑惑不解透露无余!总之朱子于此句之疑惑表明南宋之天气已明显变冷,当时暮春时节之邹鲁已远不适合从事在河中洗澡然后再在台子上吹风之事。此句赵歧注:莫春,季春也。春服既成,衣单袷之时也。我欲得与二十以上冠者五六人,十九以下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水之上,风凉於舞雩之下,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也。对比汉人对此句之注则视同平常并未横生枝节,可反证汉时之天气仍与春秋时较为接近也。诗经卫风瞻彼淇奥菉竹猗猗;知当时黄河中下游亦是竹林遍地也,古人直至秦汉尚以竹简为主要书写载体,不患无所取材矣。可见春秋秦汉时代亦较今日暖湿殊多。
总之,近五千年来气候波动之总趋势乃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度一个比一个低故吾人以上春夏秋冬之划分特如将黄帝以来之时代指为秋冬之小康据乱有气候周期为依据矣。工业文明即发生于此周期最冷之时段,亦始源于最苦寒之西欧,有由然矣!日光极少,不得不将前之日光储存取而用之,即煤石油等矿物能源也;工业文明之实质如是如是!日光乃地球系统唯一负熵来源,而植物乃唯一能接收储存日光中负熵之存在形式。
故天生地长草木以及人类农业为世界增加秩序;而工业则为世界增加混乱也。本来作为秩序源泉之日光已甚稀少,又开采使用一次性资源以增加正熵,故此为最乱之世也。


综合春夏秋冬周期说与春秋三世说礼运大同小康说:则春当升平,夏当太平亦即大同,太,大也。礼运郑注:同犹和也平也。故大同即是太平。康有为先生礼运注亦以二者为同。秋当小康,冬当据乱也。如此则历史乃是春夏秋冬之循环,即升平、大同、小康、据乱之循环。以此即可调和三世说进步观与大同小康说退步观间之表面冲突(古今多有学者因此以礼运篇为伪作)。
公羊三世说与夷夏说紧密关联,有关义例有张三世、王鲁、异内外、自近者始诸条。公羊曰: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据何休:所传闻世当乱世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世当升平世内诸夏而外夷狄,所见世当太平世无夷夏之别,远近大小若一,治法严密之极,二名亦见讥。合春秋学内含夷夏说之三世说与礼运大同小康说即为吾人指出世界历史演化之真相:有史以来,天下大势即依如上升平、大同、小康、据乱之次序在用夏变夷与用夷变夏之一治一乱之间循环演变,也即三世说并非如近人所理解是直线式有去无回之进展,大同小康说亦并非江河日下永不回头之衰退;而是螺旋式有进有退有升有降之循环。
上升期,在此正反合之多轮进退循环中,中华吞吐之范围愈大,直至全球大同;下降期,多轮之进退震荡中,中华文化覆盖范围愈小,直至极点又转入下一大周之上升期。此乃一中心区域不动之循环震荡模式,中国、诸夏、夷狄之范围或每一次皆不同,然而中国之核心区域基本稳定不变。故只从空间上说,中华是天下之中心和重心,若加时间维度,则中华是世界历史之主干。

夷夏之进退亦以气候环境之变动为基础。由气候周期所导致古今自然环境之变动远较吾人所知为大,下以黄河水患为例明之。黄河水患始于晚周,增长于汉唐,至宋以后几于不可治。黄河水患甚为特殊,不在其水大而在其水浊也,水浊泥沙沉积于下游河床,河床渐高甚至高于地面甚多,成就地上河之奇观。只有不断以人力加高堤坝,进行人力与河床升高之赛跑。防不胜防,故频繁决口,甚至屡屡改道,宋以后真成不治之势矣。由水浊造成之黄河水患既有一生成发展过程,则可知河水之含沙量定有一增长之过程,绝非古今恒定也。
宋代之决口呈爆发式增长,实因至宋含沙量猛增也。今人多昧于古今气候之变迁,一味将含沙量之增多归咎于人类毁林草过渡垦殖畜牧所造成之对于黄土高原以及河西走廊植被之破坏,实则人力之作用极为有限,当归因于宋以后之气候明显变冷降水锐减也。此方为黄河中上游植被消失之主因,人力之作用真极其有限也。宋以后华夏进入明显衰落期,故河之浊与天下之乱有正相关性。春秋感应图:黄河千年一清王者当出;语云河清海晏,皆言天下太平也。当暖湿之时代,今日之累累黄土尽披绿装,故河常清也。
后世以黄河偶然数日变清,即以为祥瑞,误矣!暖湿时代,生物量大,夷夏诸族群皆易于生活,争夺不起,故易臻盛世也。天下之平与黄河之清,盖皆由暖湿也。气候关乎植被,植被生物量关乎治乱亦关乎河之清浊,故治乱与河之清浊即如理相关联,并非神秘主义亦非迷信也。据乱升平之世,聖人治中夏,不治夷狄;根本原因实在于两者由所处自然环境不同导致生活方式差异过大而无法一体化也。
由此可以推知,在彼夷狄进至于爵远近大小若一讥二名之太平世,生活方式既已高度一体化,则天下各区自然环境之差异亦必近乎消失而归于大同。人道之大同实基于自然环境之大同也。彼时天下气候寒暑适中,风雨会合人心,不复有不毛之荒漠、不宜人居之热带雨林以及苦寒只宜放牧之草原等,自南至北,自西徂东,皆是宜于稼穑之区,甚或耕稼亦不需,六谷果蔬皆自然生长,只需采集即可(伏羲时代之文明即建立于采集野生粟稷之基础上,所谓采集文明也;神农时代则需人力耕稼,所谓农业文明也)。
以此为基础,华夏之生活方式覆盖全球,由此而有华夏天子一统之政教,此即真正之大九州天下体系也。《帝王世纪》《绎史·黄帝纪》《周礼注疏·职方氏》皆曰:“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括地象》云昆仑东南万五千里名曰神州是也之内分为九州,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国。”
气候之变动(全球平均气温之下降)导致全球大同之自然环境出现差异,以华夏地中为中心,东边美洲将风灾加多(北美地形南北通透极易成穿堂风致飓风肆虐全境),日东多风故;西边欧洲将寒湿加多冬雨夏凉不利农业,日西多阴故;南边热带亚热带丛林化草原化荒漠化,日南多暑故;北边则温带草原化寒带冻土化,日北多寒故。环境差异之出现实乃夷化之主因也。即由环境之变异导致生活方式之变异从而势必脱离华夏中心之天下体系。
故黄帝以来天下之自大九州降为小九州,不仅与黄帝之德不足有关,亦与气候之突然变冷以及由此导致之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之突变有关,黄帝时代正是万年来气温升降之分水岭也。随寒冷之加剧,自然环境与华夏所同之区域愈来愈收缩,从而夷狄之区愈大,华夏愈小,是即秋冬之夷进夏退也。寒极向暖,随暖之加多,自然环境与华夏所同之区域愈来愈扩展,从而夷狄之区愈小,华夏愈大,是即春夏之夏进夷退也。直至暖极,而天下自然环境与文明皆远近大小若一,是即大同也。

周期之概念令吾人拥有以过去现在预测未来之有力框架,此对吾人设计未来行动方案极有帮助。即合理之无论长期短期之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学术策略皆必然基于对未来之准确预测,只凭主观愿望加上臆断得来之方案定要失败。
吾人所处之历史位置正当本期之末而近下期之始也。乃一大变动之时也。

众筹助印及征订启事(孟晓路《形上学方法》)

各位道友,四学书院办事处的微信号暂时出现异常,请见谅,如一时无法添加,可搜索微信号"tangjeanie"添加备用号,谢谢支持。
四学书院微店入口(孟师著作流通)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制度形上学导论 序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大纲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1总纲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明觉之制度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一心无外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天下无外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夷夏说与民族说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整体观:天下为制度始点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一心分为心王一心数多;天下封建,王一,诸侯多,王国一,侯国多。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3心王心数为总别主伴关系,王国与侯国亦为总别主伴关系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3王与诸侯天下与万国王国与诸侯国之关系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4 中国不迁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5国有四职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6四分成量,四职成治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7证自证与自证互证,史王回环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9婚制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0史亦兼为智所证性所契名外迹


白鹿洞书院讲道统
新時代國學範式之建立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全集)
形上学方法(全集)
佛教真面目讲记(全集)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全集)
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全集)

童庵先生简介

孟晓路,字庆福,号童庵,当代中学大家。1970年生,河北献县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任教。给自己的定位是体制内民间学者,长期致力于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中国原本教育学术体制,首创经史子器四学范式并提出四学书院理念。主要研究领域有儒教、佛教、中西文化比较等。主要著作有《圣哲先师孔子》《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寒山诗提纲注解》《七大缘起论》《形上学方法》《佛学与西学》《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天下制度形上原理》《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大学中庸提纲并注》《太极图说研究》《弟子规出处注》等。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