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说阿弥陀经5

净界法师 十念生 2019-04-14

《佛说阿弥陀经》第五集  (初稿)

 

        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是无量无边的一种生命现象。没有粗,也没有厚,无始无终。那么从空间上来说呢,横绝边涯;它周遍法界。那么在这个十法界当中是无障碍。经论上说啊,说释迦牟尼佛的那一念明了心啊,整个法界当中,无量无边的法界当中啊,那一个法界、那一个角落下几滴雨,佛陀都能够如实的了知。可见得,佛陀的心性是遍满。不然他那个明了性怎么能知道那一个角落下几滴雨呢?不过当然,我们凡夫有我执、法执啊,使令我们明了的功能受到限制了。这就有障碍了。烦恼障、业障、报障。那么这个地方是指的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竖无初后,横绝边涯;这个指的是他的量。那么这以下讲的是他的本质。这个“质”呢,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从作用上来说呢,他随从染净的因缘,能够造善、造恶,那么他的体性来说呢,终日不变。体性依旧是清净本然。这个是一方面是随缘而不变,一方面是不变的随缘。那么这一小段呢是把我们这一念心的相貌,先把他说出来。那么以下两段呢是个别解释了。第二段是讲它的随缘义。随缘,是讲他的作用。

 

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

 

那么这个十法界的国土啊,就不是上帝安排的,是我们这一念染净的心所变现。说这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这一念心那,不断地去忆念佛的功德。我们这一念心就显现佛菩萨的庄严。我们这一念心经常起贪嗔的烦恼,我们这一念心就显现地狱法界,地狱法界的刀山、油锅。一念心啊,这十法界都是这一念心染净心所所显现。这个是约作用。那么第三段是主题了,它的体性,他的不变体性。

 

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这个地方,藕益大师所要表达的是第三段,这个信“自”。说那:我无始劫来依止无明妄想,造了很多很多生死的罪业,昏迷倒惑,颠倒的境界。但是,我能够不断地栽培信、愿、持名,在临终的时候,一念的回心,在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就在这临终寂静的心中,把我的信、愿、持名的三种功德,献出来,那么这样子呢,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这个观念,对于我们这个带业往生啊,是个很重要的观念。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凡夫无始劫来的这个思考啊,这念的思考啊,有这个无明。唯识学上说,我们这个心一动,就有无明。就有这个我执、法执、自性执。我们总认为,我们所造的善业、恶业都是有真实性的。有真实性的时候呢,就使令我们挥之不去啊,换句话说,当我们想到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力,就像虚空一样广大的时候啊,我们内心就惊怖。就使令我们那不敢承当我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不敢承当。就像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讲一个居士啊,这个居士啊,是个年纪大的老居士。他说:师父啊,我这个年轻的时候,糊里糊涂,造了很多的罪业,老来以后啊,遇到这个净土法门啊,虽然我现在真正的改过自新了,不断的老实念佛,但是呢,我总是觉得我的佛号没有念好,感到不能往生啊,非常的恐怖啊。那么印光大师回信的时候就呵责他:他说,这个佛号,什么叫没有念好?什么叫念好?印光大师说:念佛法门,可贵的在于一种直下承当啊。那么你认为你佛号没有念佛,那么忤逆十恶众生啊,他平时就根本没有念佛,这忤逆十恶的众生,他临终的时候,才遇到善知识,开显净土法门,临终开始念佛,从开始念佛算起,具足十念,然后,弥陀的莲花就现前。他说:什么叫把佛号念好?所以印光大师呵责他说呢:你不能往生并不是佛号没有念好,而是你的一念疑根。我们总会认为说,这罪业是真实地,所以这个地方强调的说呢,我们应该观察: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所谓本自清净呢,是说,这个业性本空。罪性本空。

 

       这个何其自性本自清净那,这一句话,在我们修止观的时候,是很有力量的一句话。非常有力量。我们面对妄想现前的时候啊,面对烦恼现前的时候啊,它要障碍我们的时候啊,我们如果对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有理解的话,那这句话的力量太大了。太大了。所以说那,这个意思就是说呢,我们今天不能够往生,并不是烦恼跟业力的障碍,而是我们自己的一念怀疑。怀疑烦恼会障碍我们,罪业会障碍我们。烦恼会真实的染污我。所以说那,这个地方就是说啊,我们应该肯定,我虽昏迷倒惑,我无量劫来起了很多的妄想,造了很多的生死罪业,但是我现在已经至诚的忏悔了,那么这些罪业事实上,从本性来观察,他都没有染污我们这一念的清净心。没有染污,他只是如梦如幻的存在。所以说那,当我临命终的时候呢,一念的回转心意,一念的正念分明、信、愿、持名,那么这个时候决定能够往生我自性本具的极乐世界。更无疑虑,是名信自。是对于内在的一种,自性清净心的一种肯定,一种信心。就是这个罪业是不能染污我们的清净心的。我们这一念清净心的力量很大的。它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那么这个是一种“信自”。再看第二个,“信他”。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这个“他”呢,指的是诸佛的功德。诸佛的教诲、诸佛的功德。这当中呢,提出了三段,第一段,讲述的是本师释迦如来,释迦如来决无诳语。那么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经中所介绍的净土因果,极乐世界果地的功德、因地的修行,这件事情是绝无诳语的。金刚经上说啊,佛陀是真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换句话说那,佛陀在说话,他的情况是一种现量的境界。是一种不增不减的境界。佛陀他的这个说话内容呢,跟他所见闻觉知的,是不增,他不会增加一点点,他如实的见闻,就如实的说。他也不会减少一点。那么这个是决无诳语。佛陀是真实的如实了知,也真实的如实宣说。这是我们要应该深信的。第二个,弥陀世尊决无虚愿,这句话是“信他”的重点。弥陀的大愿力。

 

我们讲这个影响我们果报有两种力量,一个是业力,业力不可思议。第二个是愿力不可思议。当然我们凡夫一般没有福慧资粮的人啊,我们发的愿那,是没有力量的。虚愿。比如我们外出,遇到下雨,那么下雨给我们很不方便啊,我们会咒愿说啊:从现在开始,不可以下雨。但是,还是继续下雨。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没有那个六波罗密的资粮,所以这个愿力没有力量。虚愿。我们如此的希望,但是不能实现。但是,有福德资粮的人就不同了。我看了玄奘大师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啊,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啊,到一个大国家去啊,这国家的国王啊,他欢喜修这个布施,深信三宝。他在位三十几年,他在位那,每隔五年,就作一个无遮的供僧大会。他把他所有的财产,除了身上一件内衣,裤子以外,全部的财产,都布施给三宝。五年做一次的布施。然后再慢慢慢慢,这大城的子民啊,再慢慢慢慢供养他东西。供养他被子、供养他衣服床坐卧具。慢慢慢慢再收回来,他每五年要作一次全部的布施。到晚年的时候,第六次的时候,他想:这次大概是我最后一次的布施了。他把他所有的钱财全部的变卖,除了一件薄薄的衣服以外啊,就盖了一个寺庙。供养给三宝。那么这一天那,就请了很多的出家人来参观拉,来为这个寺庙开光啊。因为他这个在位的时候,非常的护持三宝啊,引起了外道的嫉闲。外道那,就私底下放火。这火啊就把这寺庙给烧了起来。那么这个时候呢,。这个老国王啊,一看见这个寺庙烧起来啊,他一惊,一紧张:哎呀,这是我这几年来的积蓄啊。他马上跪下去,就咒愿。他说:愿我多生多劫所修的福报啊,都一时现前,用这个福报力啊,把这个火给消灭掉。果然,这个火就停下来了。呵呵~这个有福报人的讲话就是算数。所以,一个有福报的人,他咒愿,还是有力量的。他把他过去所造的福报力累积起来,咒愿在这个希望当中。这个希望在法界当中,一发动呢,他就有力量,有力量把这业力的火给消灭掉。那么当然,凡夫的境界,只是一种福报力而已。功能是有限的。

 

   圣人、阿罗汉就好点。阿罗汉也咒愿。阿罗汉今天要入灭尽定,那么他这个就在树下一打坐呢就咒愿:我现在要入灭尽定,我入定以后那,火不能烧我,水不能湮我,老鼠不能咬我,盗贼不能伤害我。那么就入定了。入定以后在树下打坐啊,有个农夫,这一天早上起床去工作时啊:哎呀,这个比丘在那里打坐,他也不在意。到晚上回来以后,看比丘还在。那么如是几天,看比丘都在树下打坐啊,不动啊,那么这个农夫,这一天就好奇啊,就过去,看这个人到底是死还是活的呢?那么入灭尽定的比丘,是没有呼吸的。他用他的手,去触他的鼻子,哎,这个比丘已经死掉了,真是可怜,没有人为他处理后事。这个农夫就慈悲心啊,把这个比丘的尸体抬起来,用这个柴火啊,火大去烧他的身体。那么烧了很久以后呢,把他整个袈裟、衣服、头发,那个袈裟、衣服全部烧光了。他身上的发毛啊,一根都不受伤害。一根都不受伤害。所以这个阿罗汉入定之前的咒愿啊,火不能烧我,他自己讲出这个咒愿以后啊,世界上所有的火都不能烧他的身体。所以说,阿罗汉的咒愿力是很有力量的。不过当然,凡夫的福德力,圣人无漏的戒、定、慧的力量啊,这个咒愿都是有限的。而且多分来说呢,是偏重在自受用。偏重在自受用。那么佛陀就不同。佛陀无量劫来,积功累德、修福修慧,无量无边,这种福德智慧资粮的加持啊,他所发的愿啊:“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14:58)

 

那么,阿弥陀佛无量劫来积聚福德与智慧的资粮,把这样福德的资粮,他这种功德力啊,咒愿在第十八愿上,他就能够普遍的面对十方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至忤逆十恶。他能够没有鉴别的普遍摄受。临终忆念他的名号,忆念十句,十念必生的愿力。所有阿弥陀佛呢,他无量劫来的福慧圆满那,他所发的愿在法界当中呢,那这个愿就不是虚愿。那是一个真实的功德力。这个愿呢,随时等待我们去感应道交。那是一个很有强大力量的在法界当中。所以说呢,我们相信弥陀的本愿功德力啊,在法界当中那是有真实功德的。只要我们信愿持名的力量跟这个功德一接触的时候啊,那我们就马上得到他的加持。所以说这个是我们必须要有信心的。弥陀世尊决无虚愿。那么佛陀的愿啊,那是不得了的。

 

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那么,这个是在《阿弥陀经》的流通分啊,释迦牟尼佛讲完《阿弥陀经》以后呢,十方诸佛现前,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说什么呢?汝等众生,你们应该要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个是本经的经题哦。你要相信这部经的内容。那么六方诸佛出广长舌都异口同声的赞叹,弥陀净土的殊胜。所以说那,我们随顺诸佛的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这是一种对他力的、对佛力的一种信心。那基本上我们今天对于往生的成就啊,是两个大方向的一种建立信心,一个是自力,相信我这一念心啊,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这是一种方向。看早期的大师啊,尤其是永明延寿大师啊,他对信自还特别的强调。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藕益大师。那么到了末代了以后那,印光大师就比较偏向于他力信心。你看这印光大师的信心是怎么建立啊:信我是业障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圣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临命终时念佛名号,求生佛国,那么临命终的时候,佛必垂慈接引应生西方。所以印光大师他所强调的是他力信心。那么或者,我们在一种次第上,我们刚开始可以先建立信他,相信弥陀的本愿功德是存在於法界当中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仰仗弥陀的本愿摄持往生,是可以这样的一种思考。

 

慢慢的,我们在大乘经典当中不断地熏习啊,我们就能够回光返照啊,慢慢慢慢的对于我们这一念不生不灭的清净心的功德力也能够建立信心。从这个他力信心又能够建立自力信心,自他不二,那就更圆满了。那么这个是讲到,信自、信他。那么这个六信呢,我们最后把它做个总结。

 

看附表第一:深信三力不可思议。

 

藕祖在五重玄义的时候,谈到这个“信”。他广泛地谈到六信。但是到了经文的时候呢,第一大段。

 

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他这段当中讲到这个信啊,他是把他汇归到三力不可思议。弥陀的大愿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第二个、自信功德力,我们的这一念的:心力不可思议。第三个名号功德力:法力的不可思议。三力不可思议。到经文的时候,藕祖是把他融通了。把他浓缩。这个弥陀大愿力--这佛力的不可思议,是把前面六信中的信他、信自、信果。把他融合在这段的里面。那么弥陀大愿力当中呢,在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里,智者大师把弥陀的四十八愿那,分成两大类。说这个四十八愿当中那,有一类的成就净土依正庄严的愿。弥陀发了很多愿:说这个极乐世界的正报啊,寿命有多久、正报的内心有多少的神通功德、外相长得怎么样的庄严。种种的三昧陀罗尼。依报呢,有这个宫殿、楼阁、宝树、琉璃地等等。那么四十八愿当中呢,有一类的愿呢为成就净土、依正庄严的愿。(20:47)那么第二个呢,是属于摄受众生往生净土的愿。

 

那么第二个呢,是属于摄受十方众生往生的愿。十方众生怎么能受用这个净土呢?应该忆念名号,或者有的地方要发菩提心、修筑功德,有一类的愿是摄受十方众生往生的愿。那么,当然我们在注意这个弥陀大愿力的时候啊,要偏重在摄受众生往生的愿,特别是偏重在第十八愿。因为一个现实的角度来观察,极乐世界再怎么庄严,假如没有弥陀的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那么我们就很难去了。那你自己要凭本事去了。所以说呢,古德赞叹阿弥陀佛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虽然十方世界,都有很多清净、无漏的国土。那么为什么十方诸佛,偏赞弥陀净土呢?古德解释一个道理。

 

因为十方净土你要去,都是凭你的本事,你有本事就自己过来。那么弥陀的净土他的特色就是说呢,他发了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你临命终的时候,忆念他的佛号,弥陀能够来到我们有漏的世界,带我们过去。这在后面经文的时候,藕益大师会挑出来。所以这个“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我们为什么不颠倒?因为弥陀的现前摄持。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第十八愿。就是弥陀的本愿功德力啊,他在摄持我们。使令我们能够稳定的到达极乐世界。安全的到达极乐世界。这是我们该注意的。弥陀大愿力。那么这个是能应。这个是已经成就的功德,就如月亮一样。月亮普遍的照十方的有钱众生、无钱的众生。月亮,无鉴别的,平等的照亮法界。

 

   那么我们怎么跟月亮感应道交呢?就是要有水。千江有水、千江月。那么我们应该准备什么资粮呢?两个资粮:

 

一个:自性功德力。我们这一念心,心力不可思议。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能念的明了心性不可思议。我们这一念心呢,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回顿息。换句话说,我们这一念清净心,当他迷惑的时候呢,创造很多烦恼罪业,但是我们这一念心觉悟了以后,他能够创造很多的功德。这个我们应该深信,心力不可思议。这个是“信自”跟“信理”的融合,信自跟信理。

 

那么第二个就是名号功德力:信因

 

    我们应该深信,阿弥陀佛,他的功德,名以昭德。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摄持在这名号当中的。所以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功德也不可思议。这个名号功德啊,藕益大师在后面的经文啊解释,会有很多很多的地方强调出来。他一个解释的大方向是说啊,说这个佛陀的功德,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本门,一个是机门。

 

   那么佛陀的功德从佛陀的自受用上来说,是佛陀的清净法身跟无量庄严的报身。佛陀的那一念的清净心啊,安住在法、报二身,尽未来际能够受用常、乐、我、净的功德。这个是佛陀的自受用。但是佛陀的大悲心呢,他能够从本垂机。他能够从根本功德当中,开出无量的方便。他能够显出无量无边种种的相状--应化身。或者是他能够浓缩成一个名号。那么因为这个法、报二身不是我们凡夫所能见闻觉知的。凡夫是不能接触法身、报身,不能接触。不能接触,我们就不能受用。那么佛陀呢,把这种功德,从本垂机以后呢,就变现成我们凡夫能够接触的法界。比如说,阿弥陀佛他创造一个名号,阿弥陀佛,哎,这个声音,我们能够接触。他是存在於我们凡夫这十八界的一种深沉。那么佛陀呢,他就把功德放在这声音里面。那我们这一念心跟声音一接触的时候,他就和佛陀的功德接触了,这个叫做从本垂机。

   藕益大师在这后面的解释啊,是以这样的方向来解释。所以名号功德就是弥陀的功德。那么这当中呢,自性功德力,是约能念的心,名号功德力是约所念。所念的名号。不过,当然我们初学者,在念佛的时候啊,可以偏重在所念的佛号。我们可以相信,所念的名号,这句弥陀的名号,他就是本尊的化身,阿弥陀佛所有功德的化身。对于这个名号呢: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然后慢慢慢慢再体会,原来我们能念的心,这个心意啊不可思议。它能够创造十法界。没有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佛号啊,放录影带,佛号功德不可思议,你一个录音机在那里念佛,录音机是不能往生的。虽然有佛号,但是录音机没有明了性。没有那个能念的心。不能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我们也不能否定心力的不可思议。要有能念的心才可以。那么当我们这个能念的心愿去跟这个名号接触了的时候了呢,这个时候呢,就像是水出现了。那么这个时候,千江有水、千江月,业障就能够现前。这个时候跟弥陀感应道交。所有藕益大师在这个经文的时候,他告诉我们,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呢,在念佛的时候可以忆念三力不可思议。就是在法界当中,存在有弥陀的本愿不可思议功德力。随时等待我们跟他们感应道交。然后呢,我们能感的是我们的这一念的清净的信愿力。建立信愿的信心,然后他去接触所缘的名号。那我们这一念信愿与佛号接触时,这个时候,就能够弥陀感应道交了。三力不可思议。就能够使令我们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就能够使令我们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个是我们对于净土的一种信心。建立了三种方向。佛力、法力、心力,三力不可思议。那么这一段是讲“信”。

 

大家有没有问题?好,再看下一段:看第十面,这讲资粮。这以下讲这个“愿”,“愿”的资粮:

 

愿的资粮呢,藕益大师讲这个二门。前面这个信是六信的资粮,这个愿呢是讲“愿”呢有二个方向。一个是厌离,厌离娑婆,这是一个门。其次呢,是欣求极乐。这是一个门。有这二个门呢,就能引导我们通向於净土的功德,叫做本门。那么这当中呢分成两段。第一个是正灭二门。(29:40)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那么这个愿呢,有事相的愿跟理性的愿。这个地方是偏重在“理”。那么关于事相的愿那,我们看附表二,先把他做个说明:那么附表第二,信愿二门。那么这当中呢分两段解释,第一段:总说,以愿导行,方便正行。那么,净土的行门在本经上来说,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在本经里面,释迦牟尼佛是要我们断了意念,以弥陀的佛号为正行。但是这当中有一个条件,就说你在忆念名号的时候,必须是以愿导行。你心中的心情,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力。这样子的忆念名号,才算是往生净土的正因。才算是正行。假设,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当下,我们不想厌离娑婆,还是贪恋娑婆,这样子的念佛的行门,不能叫正行。只是一种人天福报。这样的行门不能通往净土。不可以。这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必须要以愿导行。这样的一种行门才叫正行。那么关于这一段呢,我们引用憨山大师的一段开示啊,就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了。看第二面,大家请合掌,一起念一遍:

   念佛求生净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见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不爱,则无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计。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念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能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毕竟主张不得。

 

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时也。  明憨山大师语

那第三面呢,是讲到信愿二门。那么这段我们分成二科。第一科呢,总说以愿导行,方名正行。那么这段我们引用憨山大师的开示。我们把这段开示分成三段来解释。先看第一段,第一段是总标:生死的根源

 

念佛求生净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

那么第一个呢是要我们明白,念佛了生死的真正目的。说我们平常念佛求生净土,当然我们忆念佛陀的名号,这弥陀的功德,能够使令我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所有佛法也不排除现世的安乐(34:10)

 

我们念佛,打佛七,使令我们身体健康,种种的福报。但是呢,我们不能把现世的安乐啊,把他当作一种念佛的真正目的。如果这样子的话呢,就像是拿这个摩尼宝珠啊,换糖果吃一样。因为这现世的安乐是一种无常的,诸行无常,一下子就破坏掉了。就像糖果吃完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念佛的目的,除了现世安乐以外,其实真正的目的,是要能够了断这无始的生死轮回这件大事情。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

我们学校佛法的目的是追求安乐,那么这个安乐也包括现时的,现世得一种暂时安乐。但是他所强调的,还是在一种来生的、永恒的安乐、无量生命的安乐。那么我们每一次的生死轮回,在三界里面,每一个果报,都累积了无量无边的老、病、死的痛苦。所以要离开痛苦,得到安乐,最彻底的办法,就是要了断生死。否则追求安乐就变成是一句空谈。所以说那,我们应该要明白,我们念佛的真正目的,是要了生死大事。

 

那么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

 

那么假设,我们不知道生死的根源,那么我们怎么去了断生死呢?就像《楞严经》上说的,我们在修这个楞严止观的时候啊,你要知道你这个军队啊,要对治这个贼啊,贼在哪里你要知道,否则你这个军队跟谁打仗也不知道。那么念佛,他是一种能对治的力量,到底这个佛号要对治谁?他的根源在哪里?这个我们应该要清楚。否则呢,毕竟向何处了?修行没了个方向。那么这个第二段呢,就正式讲出了这个生死根株。

 

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

 

那么我们在生死流转当中呢,这当中主要有两个主要因缘。一个是业力的因缘,第二个是爱、取的因缘。要从唯识学的十二因缘来观察,说我们会有生老病死啊,第一个有过去的无明,“我执”,主要是执着於有一个“我”。我们认为这个色、受、想、行、识有一个常依主宰的“我”。那么这个“我”的观念一动,无明、缘行就是一个有漏的业力。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是恶业。总之是有漏。那么这个业力就会去创造一个阿赖耶识的一个名色,六入处受,可能是一个天上的名色。可能是地狱的名色。六道的一个种子,一个业种子。这都属于“业力”,有漏的业力。当然这有漏的“业力”会被这阿赖耶识把它给摄持住了。我们这一念微细的阿赖耶识,摄持无量无边的业种。包括人、天的业种,包括三恶道的业种。所以讲“业不重不生娑婆”。基本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很多的善业、恶业的种子,被我们的心所摄持住。但是单当是业种,是不能得果报的。还必须有“爱”、“取”,所以讲这个“触”受,“爱、取、有”。这个“有”呢,是一个,这个种子啊,经过这个水滋润以后,能够生出这个芽。有这个得果报的力量叫做“有”,所以“有”能够引伸这个“生”。那么这个“有”字是怎么出现的呢?必须是“爱、取”的滋润,你必须有对这个果报体有“爱”“取”的烦恼。去滋润你过去的“业种”,这个“业种”才能变成“有”,能变成“生”,乃至“老死、忧、悲、苦、恼”。所以,我们从这个唯识的十二因缘观察,我们在三界得果报,除了是过去的业力以外,在临终的时候,必须有对三界“爱、取”烦恼的滋润。有过去的“业力”,现前的“爱取”然后再三界投胎。生命就是这样出现的。所以呢,这个地方,憨山大师作总结:

 

    是知爱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

   

     这个地方憨山大师他不讲业力是生死根株,讲“爱”。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理由:因为站在净土的角度,他讲带业往生,他还不强调你业尽情空。说你有无量无边的业力,没关系,你不要去触动他,临命终的时候,你保持一种正念,心不贪念、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你在临终的时候,不要去动这三界的“爱、取”,不要去触动过去的有漏业力,他不能得果报。临终的时候,强者先牵、。临终的时候,你那强大的念力,随念往生。随着你强大的信、愿、持名的念力啊,然后使你无量无边的业力都不活动。然后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说呢,站在净土的角度呢,这个爱、取、有,是特别值得我们去对治的。因为如果说是消业往生啊,那就不知道要消到什么时候了。那这净土法门就不是一个三根普被、万修万人去的法门。所以说呢,基本上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力啊,亡者悒悒,那么我们现在重新改过、忏悔以后啊,我们要对治我们心中的爱烦恼。就是不要去滋润这个业力。所以我们这三界的生死啊,生生世世、舍身受身呢,都是有一次一次的爱欲的烦恼来滋润的、流转的。就像这个飞蛾扑火,你自己去扑火,不是别人那推你进去的。我们这个三界流转,不是上帝推我们来流转的。是我们自己的爱取烦恼,一次一次的受生。这一段呢,是把这生死的根源找出来,也表示着我们在生死的念佛当中呢,我们要对治什么样的烦恼?这佛号的一个对治的方向,是要去对治心中的爱、取烦恼。先把这个方向给标出来。否则,你这个佛号没有方向。好,再看第二段:

所以说呢: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这个就很重要了。我们想要远离三界,就必须把这个爱根的烦恼对治了,把他消灭。

 

但是呢: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见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不爱,则无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计。

 

但是这个爱的烦恼啊,无始劫来的串习,因为他每一次的受生都有他的活动,所以他不断地造作啊,势力也特别大。那我们在日用现前,就是在家里面啊,平常啊,看到儿女子孙啊,看到眷属啊,这子孙很可爱啊,眷属的情执或各式各样的事业、财产,很丰富,那么我们对这种事情那就有一种爱的心念。那么由这些事缘所引伸的念头呢,都是生死的活计,都是生死的业力。

 

一般来说,福报大的人啊,生死的业力会更大。这句话是印光大师说的。这当中是有道理的。因为你的福报越大、你的眷属越圆满啊,家庭事业做的越大,你很容易动爱烦恼。你很容易动爱烦恼呢,就表示你在三界的力量就强。反倒是有一点逆境的人,有点障碍的人啊,他容易厌离娑婆。所以,这个地方也是有差别的。

所以说:

 

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

那么假设,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这佛号的力量,并没有面对爱烦恼来对治,那么,这个时候呢,一方面,我们在念佛,增长念佛的一种力量,心中有一种念力。但是一方面,爱烦恼也念念在增长。两个方向都在增长。正忆念在增长,染污的烦恼也在增长。所以说呢:

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能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我们一般念佛人那,若是不看经论啊,就会以为,念佛,这只是一个数目。我今天念五千声,念一万声,好,功课做完了。内心那,只是把佛号当作一种功课。当然,这当中不断的熏习啊,心中对佛号有一种强大的念力,这也是事实,要熏习。不断的熏习啊,他有力量。但是呢,并没有把这一种佛号中升起一种观行,观照的智慧。这种厌离娑婆的这种厌离没有栽培起来。那么没有厌离娑婆的时候呢,这个时候,我们不断的念佛,这个爱烦恼也不断的增长。世界上的事啊,你不对治,他就要增长。这个地方就会有问题了。临终想要保持正念就会有问题了。上次我们也讲过,这个在上海啊,这个林居士,他这个做生意啊,他把他的家产啊,晚年的时候,拿出一大部分的钱那,盖了一个颐园。颐和园的颐园,就请很多人来念佛。他临命终的时候呢,因为他布施的这个念佛堂啊,大家都很感他的恩那,很多的信徒帮他助念,哦,这个佛号一现前的时候,那佛号的功德就是不可思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这个相貌看起来安详、自在,但是后来,他太太一来的时候啊,他太太没有学佛,一来就吵,吵啊,哭啊,说:你一离开以后,我怎么办呢?哭啊,闹啊,这个时候,那个临命终的人啊,他的精神啊,他和他太太感情很好,一动情执以后啊,整个脸都从安详当中,转成一种不安、恐惧、最后死掉。死掉后托梦给他儿子说:他生在香港,做一只小狗,他把那个小狗的相貌给讲出来:白色的小狗,头上有个黑黑的。黑黑的一块。那么他的儿子就寻着这个住址就找到香港的这个家里面,果然这个地方生有一只小狗。(47:04完)




历史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1

 神仙传集锦1

走出西方中心论

《佛学与西学》


弘一大师在青岛湛山寺

弘一大师简传

弘一大师: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叶圣陶:两法师(弘一法师、印光法师)

共尊印光大师势至化身原因

朱镜宙:我所知道的虚云老和尚

戒尘法师:我与虚云上座

虚云和尚行业记

弘一大师出家之因缘

印光祖师和弘一律师的师徒缘

印光大师:劝注重因果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全集)

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全集)

来果和尚自行录(全集)

一梦漫言(全集)

印光大师略传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



打坐方法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八段锦简述、   易经杂说

太上感应篇、   推背图(图文+详解)

心相篇 、     《心相篇》讲记

古琴文化综述、    千古音乐圣人师旷

经典古琴动画片两部

唐朝大国手完虐倭国第一棋手


轮回转世的科学研究

台大校长李嗣涔“灵界研究、多维时空“情况简介

雍正三教觉民,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心经直指》—高道李清庵解释《心经》

了凡四训序文

不能用西人的“宗教哲学”视角来认识中华传统学术儒释道


略论明心见性1,       略论明心见性2

转八识成四智

六即佛          八识简介        

佛教八宗    密宗大义


认识佛教(1)认识佛教(2)认识佛教(3)

认识佛教(4)认识佛教(5)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