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提纲并注3

孟晓路 十念生 2019-04-14

第四章诚意

此一条为广维八条之重心,说此章为大学全书之核心亦可也。孔颖达先生曰: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始,犹言本也。是知唐贤犹能识此经之大体,宋人自谓直接孟子之传,视汉唐只若无物,而于此传心大典颟顸若此,何其可哀也已!

 

按:始终与本末同,却与先后不同。盖前两者所言皆仅限于同一物之各部分或同一事(过程)之各阶段之关系也,不属同一物,不属于同一过程,不可言本末终始也。先后却不然,历史中有关无关之无穷诸事,皆可依时间之次序而排比之以论其先后也。故前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一段,盖是同义反复,所以强调重点引起读者注意也。至此本末与先后之不同益明!

 

诚,犹实也。意,即志也,当唯识之思心所,乃行蕴之主力,一切身口意三业,皆以此心所为根本动力。心,总包万虑为心,当唯识思心所外之其余心所。意与心之范围皆限于前六识,以意识为主。身即此肉身,又名尘身,乃前六识之对镜。积身成家,积家成国,积国成天下。

 

自性心王,为一切心所之本,故亦为思心所之本。自性、思心所,为大学知意之同名也。思心所乃遍行心所,一切其余心所之发动皆要以此之现行为前提,故为意业之根本,意业即大学心之同名也。身业(此系广义之身业含口业在内)之发动又必以意业之发动为前提,故意业为身业之根本,此处身业即大学身之同名也。故知为意之本,意为心之本,心为身之本,如是如是。积身成家,故身为家之本;积家成国,故家为国之本;积国为天下,故国为天下之本。知意心身家国天下,前前为本后后为末,如是如是。故诚正修齐治平,亦以前前为本,后后为末也。知意为天下之大本,故欲平治天下,必以诚意为本始也。

 

第一节要领

诚意工夫之做法全在此节之三十余字矣。可曰此为本经之口诀,大学一经可浓缩为此节之三十余字。说理自可千言万语,若论工夫精要所在则佛法无多子矣。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所以必须诚其意者,因凡夫之意志多虚伪不充实也。意志之虚伪不充实则在于自欺,自欺乃由自知之缺乏也。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末一知字正指目乎此昭朗不昧之自知,故老子曰自知者明。自知即第一章之明德本章第四节之自明也,佛法曰自证分又名自性。此是修行之大头脑,一切工夫之真正主体,能作此诚意工夫者,即此也。自欺之自,亦指此也,敝此自知之明,于自之心行不能如实认识,谓之自欺;如强不知以为知,伪知以为不知,非而不以为非,恶而不以为恶等等。故毋自欺者,体认显发保持此见在微明之自知,一有自欺即自知之,一知即去之,使日进于昭明不昧也。


毋自欺自知显善恶明,善则如实知是善,恶则如实知是恶,则好善恶恶之意志必真诚充实。如恶恶臭者,言如厌恶恶臭般实恶其恶也,如好好色者,言如爱好美色般实好其善也。善恶皆包念与事在内。于恶念恶行,真实厌恶之,从而坚决去之不为也;于善念善行,真实爱好之,从而精勤于善念善行之增修也。若严格而论,只好善恶恶是诚意工夫,若去除恶念增修善念,已属正心工夫,止息恶行精修善行,则属修身矣。本章经文只说至好善恶恶而止,于后二者实未及之,由此益可见聖賢文字之的当!

 

谦同慊,快也,足也。既已消除自欺意志真诚充实,则自心必感安宁快足也。盖人虽自欺,然自知不能完全蒙蔽更不能消灭,故心中必隐隐有不安在。自欺净尽一切真诚无伪,内心是何等妥贴快乐满足!孟子曰充实之谓美,盖言此乎。自慊之自,自知也自明也自性也。自慊者,自性本来具足一切福乐不假外求也;若渐渐消除自欺及私欲等遮蔽,则此本来具足之福乐即得显现。此之谓自慊,此之谓也。

 

独即独知也,即自知。慎独即谨慎保任此自知使勿迷失也。孔颖达先生曰此一节明诚意之本,先须慎独也。自知为意之本,故慎独为诚意之本,不亦宜乎!故诚意工夫,以保任此自知为要,略近于禅宗之常惺惺法也。梁漱溟先生云慎独犹言留心自己。慎独随对于独和自己之认识程度不同而有三层次:其一留心自己之身业(摄口业在内),即身体之动作状态,如视听言动行住坐卧等等。其二、留心自己之意业,即内心之动作,包括各种善恶无记之心所,儒曰情也。其三、即保任此自知也。此乃慎独之正义与究竟义。严格而论,前二种独并非真正自己,而仍属外物,故前二不得称慎独也,唯第三种可称慎独。然不经前二,第三亦无从达至,故前二种对慎独之理解亦自不可废也。

 

第二节申说以上要领

申说慎独之必要、舆论清议之可畏以及必诚其意之理由。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此是申说慎独之必要也。小人君子在此处均系德号。小人者,乃未能知至未获生命觉醒未知修身者之名也。君子则已获此知已然立志修行圣王止止善之道者之通称也,已立志之夫妇也士也賢也聖也皆得谓之君子。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中庸云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閒同閑,閒居,避人独居曰閒居。厭,同黶,消沮闭藏之貌。此段经文言:小人独居无所不为,见君子而后消沮闭藏。掩盖其不善之事,宣著其所为之善事。人之所为善恶,外人视之昭然明察,如见其肺肝,故掩藏有何益乎?既怀诚实恶事于中心,必形见于外,不可掩藏也。故君子必须慎独。

 

小人独居為不善无所不至,自欺其独知也;見君子而知惭愧收敛且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可见此自知于己之不可掩,然犹且欲掩于人。既怀诚实恶事于中心,必形见于外,则自知于己于人皆终不可掩也。所谓怀诚实恶事于中心,即曾真实做出之恶事在心中记忆不失不可磨灭也;必形见于外者,自知在内心乃不可欺故自己之良心自知此是恶且自责不当为此也由此必有气馁惭愧之表现,此是形见于外矣,总皆是此自知之作用也。自知既如此不可欺不可掩,故有智慧之人必当敬畏之顺从之,而不欺之掩之也。此即是慎独。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此申说世间舆论士林清议之可畏也。十目谓十人之目也,十手谓十人之手也。严,可畏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者,言身之所为,外人见之,虽为在幽独之中,终亦现形于人前;俗语云纸里包不住火云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亦言此也;由畏惧世间之讥嫌故,止恶不为也。前文慎独言自律,此段文言他律。故知儒家之伦理道德学说乃兼依自律与他律之中道,非纯任自律之动机主义,亦非纯任他律之功利主义也。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此申说君子必诚意之理由。富润屋者,言家若富则能润其屋,有金玉又华饰见于外也。德润身者,言德亦能沾润其身,使身有光荣见于外也。心广体胖者,言人之内心广大宽平,则体常舒泰也,言充实于中必形见于外也。故君子必诚其意者,以有内见于外,必须精诚其意,在内心不可虚也。

 

此是要领一节中自慊一语之引申,从内心扩展于外也。自慊内心快足,由诚于中形于外之原理,此内心之快足必表见于外,即体常舒泰也。宋儒所谓学至变化气质方为有功,亦是此意。

 

第三节引诗说诚意工夫之进展层次

诚意为工夫关键所在,故于诚意章内之此节开示内证深维之进展。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此诗卫风淇澳之篇,美卫武公之德也。淇,水名。澳,隈也。菉,王刍也,草名。猗猗,美盛貌。斐,文貌。切以刀锯,琢以椎凿,皆裁物使成形质也。磋以鑢钖,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泽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瑟,严密之貌。僩,武毅之貌。赫喧,宣著盛大之貌。諠,忘也。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恂栗,战惧也。威,可畏也。仪,可象也。此段文引诗而释之,以明诚意工夫之五个进展阶段也。第一阶段包括外内两个方面,即道学与自修;一方面向外求证种种经世济民所需之知识,正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一方面向内从事减损人欲之修行,慎独工夫并不外是。中庸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道问学即道学也,尊德性即自修也,二者内外平衡无所偏至。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正指出有此二种同时进行之方向,并非于二者有所抑扬轩轾也。


按:学问之成功,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自知自明有绝大关系,故于从事学问时修炼诚意毋自欺工夫定可大大提高学问之质量水平与夫成功之机率也,故诚意工夫不仅见于身心修养上,亦见于知识学问上也。朱子之即物穷理若用到诚意之此一阶段,则无病。可惜他将此外于诚意而另立为一种独立之格物工夫,此则大谬而不免泛滥无归与夫工夫无头脑之大弊矣。此第一阶段之工夫当孟子之可欲之谓善,中庸之小学工夫。第二阶段即恂栗,由初证自性故,慎独工夫进展至常惺惺境界,精神振作总不间断。此当孟子之有诸己之谓信。第三阶段即威仪,则此内在之充实振作表见于身体之威仪严肃而又优美望之可畏即之也温,正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也。

 

以上两阶段当中庸之保任工夫。第四阶段即盛德,以此学养親民为政,则家齐国治,已能实际利他矣。此当孟子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当中庸之达用忘化工夫。盛即大也,明德之光辉已能超出一身而照亮利益广大人群,故谓之盛大也。第五阶段至善,则已是内聖外王止止善境界,能明明德于天下,诚意工夫至此而终矣。此当孟子大而化之之谓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当中庸之聖王境界。

 

此是大学第二次开示深之一维,此经论到深维只此二处。本节之五阶段若与七证相配则是:道学自修当知止定,恂栗当静,威仪当安,盛德当虑,至善当得;亦若合符契矣。诚意乃彻上彻下工夫,故于此开示其深维内证之进展,不亦宜乎?朱子见此节文中有至善两字即以为乃释三纲领之止于至善者,遂将此节移于前,真颟顸灭裂之学矣。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此周颂烈文之篇,美武王之诗。接上文民之不能忘也之语意,又引此诗以申之。言聖王之利益群生不止于当世,而及于久远之后世也。前王谓武王。君子谓后賢后王,小人谓后民也。此处之君子小人兼位号与德号而重在前者也。贤其贤,尊重贤才也。亲其亲,亲爱己之亲人也。乐其乐,享受其福乐。利其利,追求其利益。按:尊贤与亲亲乃制礼之二条主要原则,亦治平之两处关键也。中庸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此聖王所安排之礼仪生活里,天下后世之人上下皆各得其所,无一物不妥贴。故聖王既已离世而人思念之,愈久而不忘也。

 

第四节引诗书说明新止明新止三者皆与诚意有关。

第一小节说明诚意之主体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本小节指出诚意工夫之主体,甚为关键。康誥,周书。克,能也。太甲,商书。顾,念也。諟,正也。天之明命,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故天之明命者,天之所赋予吾人而为吾人光明之自性者也。天之明命即明德,由此可知吾人于篇首解明德为性乃不谬也。帝典,尧典也,虞书。峻,大也。自明,正前文所说自心寻求自心自知寻求自知之意,故自明即自知即自性也。此即是能为诚意工夫之主体,故本经于此说此明字,乃大有深意,亦大有必要,绝非錯简也。三纲领者自有其解说,后七章皆详释之者;固非有待于后人移本大节与前一大节于其左,方有其解说也。

 

第二小节说新诚意之效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湯之盤銘者,汤沐浴之盘而刻銘为戒,因沐浴以外水去身之垢秽有类于修行以觉水洗心之染污,故于浴盘而刻此铭文也。苟,诚也。苟日新者,诚使道德日益新也。日日新者,言非唯一日之新,当使日日益新。又日新者,言非唯日日益新,又当恒常日新。皆是反复丁宁之词也。此谓精诚其意,修德无已也。康誥曰作新民者,振起此自新之民也。诗,大雅文王之篇。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者,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

 

极,尽也。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者,言君子欲自新其德无处不尽其心力也,言自新之道唯在尽其心力,更无余行也。

 

修此诚意工夫,日去其自欺殉欲之旧尘旧污,则此自知之明德日日新显其本有之光明也。一人诚意,则一人日新其德矣,一国之民能诚意,则一国能日新其德矣,天下之民皆诚其意,则普天下皆日新其德矣。修此诚意工夫无已,则聖王事业皆在其中矣。

 

第三小节说止言诚意乃人所当居止之处也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诗,商颂玄鸟之篇。邦畿,天子之国也。止,居也。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者,天子之国方千里,乃人民所居之处也。诗,小雅緡蠻之篇。緡蠻,鸟声。丘隅,山岭草木茂盛之处。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者,緡蠻然微小之黃鳥栖止于山岭树木丛集之处也。以上引诗言物各有所当止之处也。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此孔子说诗之言,言人当知所当止之处也。子又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言物各有所当止之处,民当止于天子之国华夏人文荟萃之地,鸟当止于树木丛集安全之处,人当择仁义为己之居处为安身立命之所在也。诗,大雅文王之篇。穆穆,深远之意。於,叹美辞。緝熙,光明也。敬止,言无所不敬而安所止也。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者,言文王之德光明无所不敬而安所止也。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者,言人当各安其分也。孔颖达先生曰此一经广明诚意之事言诚意在于所止,即言此一节经文言诚意乃人之所止也。故此一节所引之诸多止字,乃皆指向诚意,而非宋人所以为之止于至善也。朱子以为仁敬孝慈信乃止于至善之目,此乃大谬。盖止于至善境界,乃率性之谓道从心所欲无可无不可大德敦化以时出之境界也,总之乃打破规矩之境界也,绝非此处循守规矩之境界。故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一段经文,正所以说诚意,决非说止于至善也。止于至善者,无定处可止也,止于无止也,佛云无住。朱子之学不得大体大谬充斥,于此又一见

 

第五节知本诚意为本也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孔颖达先生曰此一段经文广明诚意之事,言聖人不惟自诚己意,亦服民使诚意也。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者,孔子称断狱吾与常人同也,所不同者,在必也使无理之人不敢争讼也。無情者不得盡其辭者,情犹实也,无情实者无道理者不得尽其虚伪之辞也。大畏民志者,志即意也,大有以畏服民人之意,使不敢不诚也,言民亦能诚实其意也。此謂知本者,从所谓诚其意者至大畏民志,皆言诚意之事,意为行本,既精诚其意,是晓知其本,故云此谓知本,以此语收束本章之文也。

              

 大学提纲并注1

大学提纲并注2

——摘自孟晓路《大学提纲并注》

 

论  周  官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

如何治经解经复兴经学

《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

走出西方伪普世价值——夷夏说略述

原始社会后继形态是奴隶制社会吗

中国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性质

现代文明的源头是中国1

现代文明的源头是中国2

现代文明的源头是中国3

现代文明的源头是中国4

中华传统文字和语言的重要性

西学之中学渊源:古希腊文明不存在1

西学之中学渊源:古希腊文明不存在2

《西学之中学渊源》:中国哲学的问题

《西学之中学渊源》西方伪史考辨简析


七大缘起论之立宗

七大缘起论破异

《七大缘起论》、《形上学方法》简介

《佛学与西学》

佛教真面目1

佛教真面目2

佛教真面目讲记(全集)


高僧传1

神仙传集锦1 

历史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2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