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9中国学术规范近世以降至未来之演变历程

孟晓路 十念生 2019-04-14

第九讲  中国学术规范近世以降至未来之演变历程

孟晓路

本文2万字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1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2夷夏之辨(上)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3夷夏之辨(下)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4夷夏两型学术规范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5中学规范详究1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6中学规范详究2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7天下篇道术章注要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8隋书经籍志经述要

方术子学亦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晚周两汉之子学在中土自产之家派中演进,庄子天下篇中列举了墨翟禽滑厘、宋妍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及其它辩者,大致不出道墨名法之范围。演至西汉向歆之七略则定于十家之名,若除去儒家,则诸子为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九家,可观者前八家而已。此后子学之演进发生了大变化,一方面是中土诸子之衰落九家皆收摄于道家,一方面是外教之传入佛教因素之加入大大改变了中华之面貌。迟至唐朝,实际之子学已演进为佛教、道教、婆罗门教、祆教、景教、回教之格局,至明清则进一步演变为佛教、道教、回教、耶教(这时是天主教和新教)的结构。故吾人四学之子学只包括中外诸大教,就是唐以后中华学术面貌之真实反映;由此亦可見,中华学术自始即有天下性,天然具有统摄天下学术之品格。故中学统摄天下学术就不仅仅是吾人当下正在争取而尚未实现的理想,它更是一个在历史中曾经久远存在的事实至百余年前中学才失去天下性,然今又复兴,必将重回中心主导地位。

当初子学亦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这段主要在谈子部子学的演变。晚周两汉之子学,晚周现在一般通用的名词就是先秦,先秦这个词就不如晚周确切。因为先秦就是秦之先的意思,秦之先就是一个无限长的没有上限的这种历史,所以用先秦来指代晚周,这个晚周的意思比较确切,晚周就是指的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有个确切的时间的。就是说东周的后半段,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了,这个很确切,就是周朝的最后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那段。先秦不确切。晚周两汉之子学,在中土自产之加害中演进,庄子《天下篇》中列举了墨翟禽骨厘、宋妍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及其他辩者。这一共是六个部分。

 

在庄子《天下篇》中是用了六个部分来写的。这顿号之间的这些就是放在一处,视为同一个学派。大致不出道墨名法之范围,那么,墨家,后世称为墨家的就是,你看庄子那个时代还没有这些家的名称,所以这些家,六家、十家这些名称出现的有一个过程,在庄子那个时代还没有出现。所以他只是用这些代表人物来分派。所以就是后世的这个,我们后世就出现了道墨名法这些家。墨翟、禽骨厘就是后世所称的墨家。关尹老聃庄周这个就是后世所称的道家。惠施及其他辩者就是后世所称的名家。宋妍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就是介于道家和法家之间的,甚至还有名家,总之这些宋尹彭田慎在后世的家派当中就没有作为始祖。所以他们就分到别的家去了。他们不能独立,不能独立代表某一家,就介于道家法家名家之间。各有三家的成分。我们看汉书艺文志就能看出来,这些人的著作有的放到了名家之下,有的在法家有的在道家。演至西汉,向歆之七略则定于十家之名。所以到刘向刘歆父子做七略的时候,十家这个名称才最终确定了。

 

在司马谈那个时候是一个过渡的,就是这个家出现的一个过渡的阶段。那个时候,司马谈的题目里边就称为六家。把儒道墨名法阴阳都算作六家之中的一家了,但是在具体的行文当中,他还称儒者和墨者不称儒家和道家。所以司马谈那个时候儒家这个名称还没有最终确定。也就是说在司马谈之前,儒就不算一家。到司马谈的时候似乎是把儒作为一家了,但是还延用通常的这个名称。称为儒者不称为儒家。所以儒家这个名称是个谬称。我们说了,我们今天把儒家这个名称取消,我们除去儒家,也就是说把儒家从子部,从诸子论里边移到经部。这样实际上的效果就是取消了儒家名称。取消了儒家名称我们就等于是给了儒家一个定位。给儒学一个定位,儒学是一个无谓的学问,“儒”这个词就没有了。

 

狭义的儒学就是经学,最狭义的是经学,中间的是经史,最广义的就是子器。我们还可以再列一个阶段,最广的就是经史子器。所以儒就成为一个无谓之名了,它是一个包罗很广的。这都是儒,所以我们取消儒家的作用,后果是很严重的。取消儒家的作用后果是很大的。是对儒的看法的根本性改变。如果称儒家,这个儒只在子部,只在子部与诸家并列的一家,儒就极其狭小。我们取消了它以后,他就成了这样一个无比广阔的范围和外延。所以儒一下子成为一个无谓之名。无谓之谓就是无所不包之谓,这正是儒者之学它的本来面目。所以立儒家之名实在是一个谬称,流谬两千余载,我们今天要做正名的工作,把它不正之名归之于正。

那诸子分为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九家。除去儒家之后十家就剩下了九家,可观者前八家而已。也就是说小说是不入流的。所以叫三教九流,十家九流,十家是十家,九流就是前九个,三教九流中三教就是儒释道三教,九流就是从道家到农家这九流,小说不算。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九流在艺文志里还是十流,他称儒家者流、法家者流、阴阳家者流乃至小说家者流。不知道为什么在九流里把小说给去掉了,说他不入流。也可能是后世人的评价吧,说可观者是前九家所以小说家不入流。成了一个只是家不是流的东西。

 

此后子学之演进发生了一个大变化,一方面是中土诸子之衰落,九家就收于道家,这里要改一下,九家授受于儒道,有些也授到儒里边去了。比如《道藏》里就收了墨子的著作,那显然就是说墨家的一部分被道家所收设。但是一部分也进入里儒家,儒家的这种游侠的精神,侠义的精神可能跟墨子的影响有一些关系。再说法家也被儒学所收了,被后世的政治称为阳儒阴法。这其实也表示了儒家把法家给收进来了。儒家也收入了阴阳家,就是董仲舒董子的学问,那里边就是《春秋繁露》里边就收入了阴阳家的学说和思想。再说纵横家,纵横家的始祖其实是子贡,所以会所儒家收入纵横家也是可以的,公羊学家的政治实践,就可以吸收纵横家里边有得于道术的因素,所以这些有得于道术但是有所偏。如果能够通达本末,他就无害甚至有益。可以被道术有意的吸取,所以礼失求诸野,道失也求诸野,求诸百家,道失则求诸百家。就可以在百家里边重新找到他们得于道术的成分。重新成立他们无所不包的大权的而没有流弊的道术。

 

一方面是外教的传入。这个外教,佛教是一个主要的教。佛教因素的加入大大改变了中华之面貌,在雷海宗先生的《历史学》里,他给中国的历史做了分期。以官渡之战作为一个节点,以抗日战争作为一个节点。分为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他大概是用“期”来划分的。中国文化的第一期文化就是在官渡之战之前,他实际上是以他所理解的夷夏之变来划分的,在官渡之战之前的是以中华自产的文化当中进展和演变。官渡之战之后一个做大的特征就是华梵合流,加入了印度文化佛教的因素。他说的是佛教的影响变大的状况,其实佛教从西汉就开始进来了,从东汉,再早有说从秦朝就有罗汉来传教的。一般的公认说法就是从东汉的明帝请聂摩腾竺法兰尊者,在洛阳给他们建了白马寺,这是中国佛教一个公认的开始,在这之前已经有佛教了,就是以帝王之力来承认佛教的地位,来正式的弘扬佛教,就从东汉明帝开始。明帝梦到了金人飞行于殿亭之上,就问这个群臣,其中有一个通人叫附毅,他回答西方有神是名为佛,圣上所梦到的大概就是这位佛吧。然后圣上就派一个使者去西域,没有到印度,请来的却是印度的大师,这两位都是印度的大师都说梵文的。他们两位就来到了中华,为他们建立了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的第一个寺院。为什么叫做寺呢?因为寺在周礼的时代就成为一个接待外宾的机构,叫红楼寺。因为佛教是外来的,佛教大师也是外来的,所以把接待他们所盖起来的房子也叫做寺。从此以后寺就随着佛教的发展壮大,寺就成为佛教道场的专有名称了。佛教的道场称寺,道教的道场称观。原来接待外宾的意思反而被掩盖了。这两位尊者译出了很多经典,流传到现在的就是金庸在《鹿鼎记》里所说的《四十二章经》。这就是中国的第一步经书,《四十二章经》。大家可以去读一下,一段一段的,是语录体,还不是佛经的正翻。没有如是我们这些开经和这个“天人阿修罗皆大欢喜”这些结经的这种格式,是从诸部佛经里摘录下来的语录。是模仿《论语》这样的语录体著作,这样的一个结构。

 

佛教的因素大大的改变了中华的面貌,所以雷海宗先生才把它作为一个分期的标志。第二期,第二期的最大特征就是华梵合流,印度佛教因素加入了中华,所以这里就是道术,方术,方术里边就是中土,中土诸子了。华梵合流,然后就是儒释道三教了。所以这个三教的名称就是在晋朝的时候出现的。恰恰是因为佛教的传入,分别出现了儒教。释教和道教三个名称。这个是从晋朝的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恰恰是因为佛教的刺激,佛教传入后道教才开始成立了。道教成为一个模仿佛教形式这样一个有经典有组织的这样一个教。儒教在这个时候名称也出现了

今天有人还在讨论说儒家是不是教,儒教这个词成不成立,这个纯属荒唐。因为儒教这个词已将出现了两千来年了,现在却在讨论他成不成立,这荒不荒唐?他背后的理由就是儒学儒家不是宗教。就是说儒不是教,因为他不合西方传来的宗教(religion)的标准。所以就称儒不是教。用religion,用新来的哲学东西来裁判我们的教是大错特错的。我们把这些教有经教、子教和器教这样才能把这些教全面的包罗进来。器教就是科学教。子教里边有神教有非神教。非神教就是我们的儒教,子教里的非神教就是佛道。神教就是西方的这些,包括婆罗门教,广义的西方回教、袄教、耶教。所以今天人所说的宗教,最狭义的其实就是耶教,他把耶教作为宗教的标准版,再广的就是神教,再广就不好广了。就是神教,今天人所说的宗教就是神教。因为儒释道放不到神教的框框里边去,跟神教有很大不同,所以就认为他不是教。这是对教的一个割裂,理解的过于小了,不合我们原本的意思了。我们原本的意思就是教,加一个“宗”显然就给他加以限定了嘛。所以我们说儒释道三教不是宗教但他们是教。教加一个“宗”字已经把教的范围缩小了,所以这些都是教。经教就是儒教,非神教的佛道两教,这些都是教。不过这些属于宗教这些属于子教这些属于经教。我们对教做这样一个理解,就回到了它的本来面目。秋风先生说儒教是文教,一个文教多个宗教。这样他也认识到了儒教不是宗教这样的一个状况。蒋庆先生说一个儒教多个宗教。蒋老师也认识到了儒教不是宗教。我就是一个经教多个子教。他们两个,是一个文教多个宗教,一个儒教多个宗教。我们的意思都差不多了,只不过名称还有些不一致。这里边就给出了可儒教一个超出其他教的特殊地位。一个儒教,它是这一个,其他的是多个,他不跟这多个并列。它是超出这多个之上的独有的东西。

 

迟至唐朝,现实之子学已演进为佛教、道教、婆罗门教、袄教、景教、回教之格局。也就是说这些教在中国唐朝的时候都有传。袄教就是传来了查拉图斯特拉的拜火教,波斯的拜火教。景教就是从东罗马传进来的,在唐朝那时候叫大秦。大秦就是东罗马,从大秦东罗马传林来的东正教。从这些佛教的《大藏经》里边还有一些残本说的外教部里边就可以反应出当时的这些先教景教的状况。我看了一下,那里边就与他教义的记载,他说了一下他弘扬的情况,就是唐朝的天子给他们合法的地位,政府拨款给他们建立的寺院。允许度人出家,成为他们那里边的教士作为传教的人,都在唐朝有合法的地位,以天子的力量帮助他们,帮他们弘扬。所以我们说迟至唐朝的子学已将演变成这样一个佛乃至回教的格局,在唐朝的时候这些教都有了,而且国家给他们一合法的地位,都在合法的弘扬。

 

到明清时,又有些变化,有些教没有了,有些新的东西加进来了。比如说袄教、婆罗门教都没有了,景教也没有了,回教还有,这时候的耶教也不是景教了,不是东正教了,而是从西欧来的天主教、新教。肯定是天主教先来的,新教也来了。

故吾人四学之子学只包括中外诸大教,就是唐以后中华学术面貌的真实反映。如此可见,中华学术自始具有天下性。自始具有天下性这个在庄子《天下篇》中也有体现,他谈到:其数度于天下而摄与中国者,百家之学实或称而道之。其中善于天下而摄与中国,就百家之学做了限定,以这个百家之学只是为摄于中国的方术。这里边就隐藏了其数散天下而摄于四夷的方术。所以从庄子这个看法里边我们已经能看出来庄子的视野是非常广阔的,他这里边已经隐含了一个天下的向度,虽然没有说,但是已经隐含着。他用这个其数散于天下而摄于四夷隐含的这样一个维度来包设这个四夷诸教。所以我们把外教也放入子部。我们就有《天下篇》作为根据,那么这个耶、回、先教、婆罗门教这些就是道术。其数散于天下而摄于四夷者,当然他理当放到百家之学里去,放到子里面去。我们中华学术自始具有天下性,天然具有统摄天下学术之品格。

 

文明跟学术是连带不可分的,学术是文明的核心,文明是学术全体的表现。中华文明他是一个自始至终的天下性文明,所以他的学术自然而然就带有天下性。所以中华学术自始有天下性,就非常好理解,就不用惊讶。因为中华的文明自始就是天下的文明。故学统摄天下学术就不再是吾人当下正在争取而尚未实现的理想。他更是一个在历史中永久存在的事实。他在历史中曾经久远的存在,至百余年前才失去了天下性的地位。所以今天才确实成为一个正在争取而尚未实现的理想。因为这个曾经久远存在的事实后来失去了,这个事实在百余年前失去了他的地位,所以我们就得从新的争取,争取恢复他的天下性,这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目的和作用。

 

我们这个第三部分就是强调我们经史子器的划分是中学的事实,是一个最能反映中学事实的划分。它不是我们的一个人为的创造,而是一个对中学事实的一个恰如其分的如实反映。那似乎这就是所谓的客观性,在这里边我们承认有这个客观性。今天的结论好像是走入了客观性的反面,就是不承认有客观性,不承认有真实,只承认有主观性。所谓的文本,就是用文本来取消这个事实,我们就是应该有一个中道的认识。这个客观性还是要坚持,学术的事实毕竟还是存在的,我们能不能反映它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们的承认有一个超出主观的学术的事实。我们的学术史的研究就是得逼近这样的一个事实,而不是连这个事实本身都不承认,只认为它是一个主观性的,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一个为了今天服务的编造出来的东西,这都是有问题的。

 

下面这段就是分了六个阶段来说明我们在中国的学术规范从近代到未来的一个演变过程,所以我这里边区分了两个词,一个是“中国学术”一个是“中国的学术”。这两个就不是一回事。中国的学术就是在中国的学术,他不等于中学。在中国的学术很多时候是西学,在中国的学术不等于中学。我们是用中国的学术来指称中学。那么在中国的学术,就中学西学都可能有。  
  

这个演变过程就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先是西化,后来就是去西化。各分为三个阶段。那么西化的阶段,第一就是原本的四学,第二中西合璧规范,保存了经科的中西合璧规范,第三是取消了经学的全盘西化规范。所以从这个三你就你能看出来,在中国的学术完全就不是中学了,因为这个规范是全盘西化的,这里边已经没有中学了。我们现在就还在这个里面,所以我们现在的学问也只能称为在中国的学问,不能称为中国的学问。第四,从第四以后这三个阶段就是复兴的阶段,也就是说再中国化的阶段了。第四就是跟第二个对称,重新的复兴了经学科。第五,跟第一条对称,怎么样去复兴经史子器的原本体制。第六,还是跟第一条对应,进一步的恢复了经史子器统摄天下学术的本来地位。

孙璟淼20141126

 

原本的经史子器之学,清朝那个时候的方法就是经史子集之学,那是原本的。西学传进来之前我们自有自己的学术规范,那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经史子集的规范,到了晚清就废科举建学堂,在这个新式的学堂里面,就实行了一个中西合璧的规范。规范的制定者就是张之洞先生主编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东西假如要列到我们参考书里面,也应该列举这个,可以跟《汉书艺文志》那个比较文献,也可以和它并列的。这是我们研究近代学制的一个重要文献,在这之前还有张百熙、荣庆合编的,那时候的管学大使就是荣庆,这个其实是张百编的,荣庆只是挂名,因为他是正头,那时候叫钦定。这个朝廷否定了,因为这个计划太严重了,后来正好张之洞先生来京,正好他也没事儿干了,就给他委派了这样一个任务,张之洞先生是南皮人,张先生参与了《钦定学堂章程》的修订,这也是他晚年临终之前完成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很快他就到了去世的时候了,他已经到了生命的末期了,是他的生命末期完成的一个重大的成果,这里面就表现了中体西用的在学制上的落实。在《钦定学堂章程》中经学是没有列到一级学科里面的,它只是文学科里的一个二级学科,在这个张百熙所编的《钦定学堂章程》里面,它是七科,工科、文科、医科、格致、农、工、商这些,总是就是除了这个之外,下面都有。那个时候的经学,是放在文学科里面的,是文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张先生就把经学科提到一级学科而且还放在八科之首,就体现了这两个章程的最重大的不同,就把经学科提为学科,列为八科之首,给经学以它重要的明确的地位。那么张百熙这个他其实就是模仿日本。日本人是六科,他没有商科日本人的商科并在政法科里,他叫法科,日本人的六科里它就是经学科就被放在了文学科里,有一部分放在了文学科里,还有一部分放在了别处,张百熙就照抄日本人的做法,没什么主体性。张先生这个确实体现了中国人作为中国人的主体性,日本人不保守自己的文化,那我们的文化不能让日本人提我们保守对不对,人家是全盘西化的,他们自有他们的道理,因为他们学中国文化本来就是作为一个外来东西来学的,现在人家把它扔掉,这个也在情理之中。你中国人这可是你自己的老祖宗的东西,你照抄日本实在不行啊。

 

所以有的时候很多东西是不能照抄的。比如说美国人说,我们今天中国的自由主义就是照抄美国人的说法,他不会反一反,美国的自由主义说要爱美国,那么中国的自由主义还是爱美国,这就不对了。你要知道反一反的话,你爱中国才对,这个立场地位不能照抄。这个经学科中西合璧的规范就落实在了晚清的学制里了,所以那个北大在蔡元培入掌之前是有经学院的,是有经科的,它分成了几个科嘛,其中有经科、有文科、有理科。那么蔡元培进来以后就把经科给取消了。这也是蔡元培做了民国教育总长以及他入掌北大的时候所干的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即是取消了经学。张文江老师的老师叫潘雨廷,在他的谈话录里说,他佩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蔡元培。孙中山取消了两千年的帝制,蔡元培打到了两千年的经学,这个确实是事实,取消经学确实是蔡元培先生的伟业,可以跟孙中山推翻帝制并列的丰功伟业,这个影响极其深远。这个是我们今天的人往往认识不到的,我们好像把中间这个蔡元培给忽略掉了,孙中山他是一个政治人物,被称为国父,挂在天安门前面有的时候,这个没有问题。站在前台演文化戏的胡适,鲁迅,李大钊,陈独秀这些人也没有被忽略,就是说前台演文化戏的这些人和这些政治人物把蔡元培的功绩和作用给掩盖掉了,我们往往看不到。所以我们今天还是有认识到蔡先生的这个重大的作用,可以说是在近代史上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第二位的人物,除了孙中山就是他了。这个往往对他的评价还没有官方和学界的对他的认识还没有到位,对他的估价远远不够,蔡元培是个伟大的人,但是这个伟大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我们可能还是要从反面加以认识。孙中山和蔡元培是近代史两个最大的罪人,就是因为他们一个推翻了帝制,一个推翻了经学。这是他们两个人的罪证,两个人的罪业。

 

这个可以去看蔡元培先生的年谱。他有个自述年谱,他就说到他为什么要取消掉经学,取消经学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说道:“取消学制,大学中仿各国神学科的例,于文科外又设经科。我以为十四经中,如易、论语、孟子等已入哲学系,诗、尔雅已入文学系,尚书、三礼、大戴记、春秋三传已入史学系,无再设经科的必要,废止之。”而经科在教育体制中担当这体现中学为本的重任,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而蔡先生说,要把它并入文史哲,并入以后经科无继续存在的必要,这实属陋见!要知道并入之后,十三经已经不再是经学,而成为西学眼镜下且早已被切割打散的文学、史学、哲学了。取消了经学制的体质就已经是一个全盘西化的体质。我们对蔡先生、民国学制以及五四确要重新反思了,特别是要对民国学制做重新反思。把经科并入文史哲当中去,就非常危险。本身西方就不是这样的,西方有神学院来维系一个传统,来抵消文史哲的离心倾向。那么好,我们蔡先生把神学院的经科个取消了,想以文史哲来维系社会的人心,这必然事与愿违。因为文史哲,特别是文学与哲学,他的本性是一种个人的自由学问,它不可能出现一个统一的局面,所以想用这个东西来做教化的主体,是完全错误的。

 

在晚清的《奏定学堂章程》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醒目的事实是在这里面没有哲学,没有哲学的任何地位。现在文学院都包括文史哲三系的,你看在这个文学科里面就只有文学和史学,这个分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这个也是外国的史学和中国的史学,这里面没有哲学的任何的地位。这个非常需要注意的,这也体现了张之洞先生的慧眼,哲学这种东西,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他是一个摧毁性的东西,我们没有必要在官学里去弘扬他,在民间让他自生自灭就可以了。让哲学来做教化主体,这纯属妄想,哲学没有这个功能,承担不起这个功能,所以我们让哲学承担教化的主体在今天我们希望用马克思的哲学来承担教化的主体,几十年以后苏联散了,中国也放弃了。所以用这种哲学,用这种传自西方的哲学,用这种特殊马克思哲学跟所有的哲学都没有这个教化主体的功能。用这个国家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不是反教就是要放弃它。你强行用它也不是说不行,它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后果就是你这个国家的散掉,我们中国放弃了,所以也没散。还是取消经学,取消经教就是近代一直到现代的文化、政治、经济混乱的根本。梁先生说这叫文化失调。文化失调导致文化混乱,导致各个方面的无所适从,都跟取消掉经学和经教有关系。蔡元培先生想得挺好,歌唱得很好听,以美育带宗教,带不了,以文学艺术来取代宗教,把儒教理解成这种艺术化的学问,这个是完全错误的。儒教里面有艺术,但是儒教不等于艺术,不等于西方的艺术,这个是显然的。所以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个艺只是一方面,除了这个还有更多的层面,它也会有西方的宗教层面,西方的哲学层面,还有科学的层面,所以儒教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学问,经史子器都在儒教和儒学的范围里面,所以他无所不包,那这里面也会有科学有哲学,有宗教,这个是很自然的。但是你说儒学就是科学,是宗教,是艺术这显然都有问题,所以无所不包的东西不能用分科之学来限定,所以你一旦把经学打散了,放入了文史哲,那儒学这种无所不包的特征就失去掉了,所以经学也就没有了。取消了经学的民国体制和北大为代表的这样一套体质,就是一个全盘西化的规范。

 

因为我们中学的最后一个阵地—经学也丧失掉了,学科的建制全部进入了西方的范围,中学的一点都没有了。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逐步的复兴中学原本的学科,那就分成了四五六三步。我们在教育学术方面目标也是先回到中体西用的状态。努力的目标第一步即中学规范演变的第四阶段,就是复兴中学。基础教育方面的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把语文课的现有内容取消,以蒙学经史来代替。高等教育具体有两方面,一个就是复兴经学科及其相应的建制,要在大学里,在文史哲之外再设一个学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经学院。另一个是把四书五经作为基础课程,向全校的学生开设。经学院的职能,一个就是给经学院的学生讲授十三经,一个是给全校学生开设四书五经课。这就是我们第四步的目标。本阶段起初一直到下一阶段结束,随着固有学科体系的逐渐恢复,在治学方法见地方面的要务就是走出反向格义,复兴中学固有的方法见地。反向格义也就是以西解中,即把中学强行放入西学的学科体系中以西学的名义和见地来比附曲解中学的学术路向。自晚清时代,中国的学术精英开始放弃自己的学术规范,转而拥抱西方的规范。一百多年以来,后者久已将前者完全取代,中国学术界久已是西学一统独霸的天下。等经学于诸子,以儒释为哲学,中学固有的经史子集的学科体系自蔡孑民入掌北大时起即已被完全取消,而将经史子集的材料切割打碎放入西学的学科体系中去研究。学科体系是一种学术规范的集中体现,故随之而来就是中学自身固有的方法和见地的丧失,代之以西学的方法和见地去研究和理解中学。也就是从外面来看待中学,这就是反向格义。由于西学规范相比中学规范而言的幼稚性和粗陋性,(按:此非一时有激之言,而是本题全部研究都指向的切实可靠的结论。)反向格义下的中学儒释道等,必满是被歪曲误解的和面目全非的。正如从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里所见之物象,又如幼童眼中的高深数学。所以要想复兴中学,首在还中学以本来面目,这就要清除西学之遮蔽与污染,走出反向格义;也就是要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固有规范。

 

我们这个中学统摄天下学术是最后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先要达到这一步,也就是走出反向格义,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固有的规范。也就是我们第六个阶段,是以第四、五两个阶段为前提的,要让中学统摄天下的学术首先得复兴中学本身,要没有中学,谈何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统摄的意思指中学为主体框架,西学作为客体材料。中学或者是四学四科或者是六艺六科用这个作为主体框架,西学是被整理被吸收的,被摄收的材料。这就是中学统摄西学的一个主要的理解。

这个学科的建制就是我们要讨论的、要争辩的一个核心议题。我们到底是用中国自己的学科体系来从事教育和学术,还是用西学的学科体系来从事中国的教育和学术,还是用中西合璧学科体系来从事教育和学术,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悠悠万世,在学术方面以此为大,这可不是小事,是一件唯此为大的大事。所以我们所研究的文献全部是有关于学科建制的,《汉书艺文志》也好,《庄子•天下篇》也好,《隋书经籍志》,以及《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以及蔡元培的民国学制,都是在说学科体系、学科建制方面的事情,包括我们指出的中国现当代的十三大类的分类都是最重要的、最需要研究的文献。我们讨论的这个唯此为大的问题,学科建制的问题,这好像有些跟我们所习惯的西方的名次就是形势和内容的有些关系的一个事情。这个作为统摄主体的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式,形式是父亲,内容是母亲,一个是阳一个是阴,一个为主一个为辅。所以男女平等这个是胡扯,不可能平等,男的不能生孩子,这个是最大的不平等。所以不阴不阳都不能生,得有形式和内容合起来才行,一阴一阳之谓道,男为主,女为辅,因为阳为主阴为辅,所以我们这个作为框架的这个学科体系,它是主体,为主动的。

 

反向格义的这个词的起源。就是格义是一个古老的名词,是我们佛学传入的时候,用中国的名词来去比对佛学名词的一种做法,叫格义。如以‘无’来格佛教的真如,所以真如的最初的翻译叫做本无,以儒道中学的名词来进行比对佛教的名词,这叫格义,是正向的格义。就是以中学为本,来比附外来的学问,这个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最熟悉的是自己的东西,我们对外来的东西还不熟,我们以自己的来去比附外来的,以自己的去理解外来的,这个很正常。可是反向格义,这个名词已经表明这种做法的荒谬性,反了。表示了这种做法的颠倒性,这种反向格义就是外来的来比附我们自己的。我们中学的东西反而要用西学去理解,我们都已经习惯于这么在做了,在学科上,他也是反向格义的。就是把儒释道解释成哲学,所以就会把真如理解为绝对理念,理解为本体、存在,这就是具体的做法。反向格义就是以西解中,把中学强行放入西学的体系中,以西学的名词和见地来比附曲解中学的学术路向。把老子的道理解为、解释为规律。说logic是老子之道是格义,说道是logic就是反向格义。说哲学是子学,这就是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说儒释道是哲学,这就是反向格义。要把这个方向搞清楚,别反了,反了就颠倒了。我们天天倒着走路,我们倒悬,倒悬的状态是很不正常的,是很痛苦的是一个不能长久的状态。倒着的状态是终究要失败的,要散掉的。我们中国已经倒悬了如此之久了,已经有一两百年了,现在是扶其正的时候了。当务之急就是正名,把这些颠倒的,把这些倒着的名词把它正过来。把这个形式,政治经济和学术当中的颠倒这种倒悬,把它解救出来,重新的复归于正,复归于中华文明的本来之正。道和logic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所以我们说道是logic就反向格义的,说logic是道就是格义。总之这两者都有问题,都是比附,都不能得两者之真。但是我们说我们在人家那个耶教的人最初翻译翻译耶教经典的时候把这个logic译为太初有道,这就是格义啊,用中学来格外来的西名,这个就没问题,这就是格义。耶教的《圣经》里,把约翰福音的开头一句,译为太初有道,这个是格义,这个是正常的,我们今天反过来了。说道就是规律,道是logic,这就是反向格义,这就不正常了,这是颠倒,荒谬。因为老子的开篇明明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这规律就是普遍必然的,规律就是常,常的东西就不是道,他俩怎么比附?

 

等经学与子学,等经学与诸子,以儒释为哲学,这个就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概括。就是哲学史规范当中,中国的儒释道所确立的采用西学来切割划分和理解的这样一个规范,它成立的这样一个步骤,成立的一个思路。最早的一部哲学史是从伏羲开始讲起,讲到晚周就结束了。后来的哲学史都是从晚周开始的,没到开头就结束了,其实他这种讲法,是保留了很多我们很多传统学术的这种味道。因为他最早,所以他最传统。他对我们学问的理解是从伏羲开始理解的,在经学里去理解的,到后来经学就慢慢被淡化,被消解了。陈黻宸的哲学史分量就开始减少,这是第二部哲学史。到第三部,就胡适的,胡适的哲学史,就开始从晚周将起了,经学就成为一个隐的层面,只用他介绍孔子那一部分里。所以胡适的哲学史基本上就已经成为这样一个等经学与诸子、以儒释为哲学这样一个典范了。到冯友兰的时候,就彻底的成立了这样一个典范。胡适和冯友兰是今天这样一个哲学史规范的奠定者,本来在传统的规范里,孔子是身兼二部,一部分是在经部,一部分是在子部,身兼二部对孔子的理解还是比这个完全理解成子要对。孔子既是删订六经的孔子,又是说《论语》,儒家的始祖百家中一家的孔子。所以说子部的孔子的经典就是《论语》、《孝经》,经部的孔子就是删定六经的孔子,所以孔子身兼二部。仅孔子放到子部就是把孔子删定六经取消掉了,对孔子到冯友兰这个时代,就彻底的以《论语》来理解孔子,经学不再被认为是孔子哲学的材料了,也就是说在胡适时候还保留了一个尾巴,他写孔子那一章的时候,还是引用了《易》和《春秋》,孔子的正名主义,就是孔子《春秋》的思想。孔子的其他思想也涉及到了《易》,胡适还没有完全把孔子的经学取消,每有完全把孔子和经学切掉关系。到了冯友兰,六经就跟孔子完全断了,只用《论语》去理解孔子了,直到今天还是如此,将孔子就是《论语》了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状态,今天不少人在重新的恢复孔子跟经学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中学复兴的一个征兆了,学界好多人都在发文章谈这个问题,还是不错的。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   第十一周录音第三节课

这个哲学本来是附于子部之末的。在子部里面有这么多的东西,有天神教,神教,这都是教,就是说哲学放在经史子集里边哪一个都不合适,因为它本身是个什么东西还不能确定。也就是说哲学至今,自古至今还没有成为一门固定的、一门能成立的学术。哲学是不成为学术之学,还不成立,不称其为学术之学术。我们说哲学极其粗陋,我们今天却给哲学一个无上的地位,这确实是表现了颠倒年代的反讽的状况。它应该附于子部之末,就是说放哪都不合适,因为它不称之为学术。最后,就是因为从这个对象上来说,它还是跟子学这些东西所研究的对象,大体都是这个崇尚道,就是大学之道的道。所以把哲学括在子部。就是说它跟这些子部主体的东西最大不同就在于这些是教,哲学不是教。也就是说这些都是构成一个文明的那个主体因素。哲学从来没有能力进入到这样的一个地位,而这些都成立了它各自的文明。婆罗门教是印度文明,回教的文明,伊斯兰文明,那个袄教的文明那就是波斯文明,耶教文明,西方和东欧以及东罗马帝国的那些文明。佛教,西藏的文明,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佛教文明。南传的像那个泰国,缅甸那些地方也是佛教文明。道教,没有成为什么文明,但是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也是中国的。你像这些但是似夷非夷的,所以它成为了独特的文明,而道教成为中土自产的家派,所以它没有成为一个独特的文明。但是,它也必须放到子部,它有这个资格的。哲学就没有地位,没有一个成为文明基础的地位,它从来没有说以哪一家的哲学成立了一个文明。柏拉图虽然有理想国,但是理想国从来没有实现,理想国就是要用哲学,用哲学家当王,那似乎这个理想国要实现的话,哲学可以取得一个教的地位,但是哲学从来没有落实过。理想国从来没有实现过。所以哲学家,在西方没有哲学家当王这个理想的实现,所以哲学从来没有成为一个文明基础的地位。哲学没有成为一个教,哲学只是一家一家的在野之学。只是象牙塔里边知识分子的研究的对象,从来跟民众也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关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跟教的区别,教都有圣教量,哲学没有圣教量。这些是教所以都有圣教量,他们的经作为真理,哲学教他们教主所说的话,圣教,作为真理的标准。哲学,因为没有成为教,所以也就没有圣教量。这个是哲学跟这些教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在中世纪的文化当中,二希这个耶稣的冲突主要就体现在希伯来是教,希伯来文化是教,所以它以圣教量为标准。哲学不是教,所以它否定圣教量。有无圣教量是这个二希冲突的主要因素,这是我们从中学的角度来看。在西方文明的角度看,它就是上帝的和世俗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天启的真理和世俗之间的冲突,这是他们的话。用我们中学的角度就是有无圣教量的一个冲突。所以哲学跟子部都很牵强,那么文明说哲学是子教,说哲学是子学,都是一个很牵强的说法。但是勉强为之,那么现在颠倒了,说儒释道,也就是我们的经教,子教当中的主体佛和道这两教,儒释道三教都是哲学,我看着就是夷夏颠倒之甚。

 

说哲学是子教这是用中学来统摄天下学术,一个正当的做法,因为夏能统一,我们夏自始至终有这天下性的品格,天然的具有统摄天下学术的这样一个特质,有这个能力。西方的规范只有子器,宗教哲学,科学文学艺术,这是子学,这是器学。只有子器,这样一个简陋的规范如何能统摄天下子器?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夏能统夷,以夷不能统夏。这个宗教哲学,这是子学,他们都是一元的,排他性的一元的东西,没有统摄其他元的能力,它对其他的元和统,它只能把它消灭掉,绝之而后快,所以这不是统摄,只能把它消灭掉。就像推土仪一样把它推平。所以这种夷的规范没有统摄其他元的这种能力。所以夏能统夷,夷不能统夏。所以用把哲学,把儒释道都称为哲学,用夷的规范来统摄夏的规范,这真是夷夏颠倒,夷夏颠倒之甚。况且哲学在夷的规范里边还属于末流。它相对于那个教,它还是一家一家的,没有成立的学问。所以我们说用耶教来统摄儒释道都比这个强,我们说儒释道是宗教都比说儒释道是哲学要强,要强得多。因为说儒释道是教起码给儒释道这样一个教的地位,它承担着一个建立一个文明基础的这样一个作用。你说它是哲学,它又能干什么呢?哲学在尼采以后都随着一个一个大家的,哲学都消灭掉了,终结了。你说儒释道是哲学那么儒释道是不是就随着哲学这样流逝和消亡呢?所以说儒释道是哲学有何益处啊?何益之有啊?没有任何的益处。实在是颠倒,荒谬之甚。我们是学哲学的,所以我们在这干的这个事也是很荒谬的。好多同学都要继续考研考博,继续干这个荒谬的事。所以我们现在就应该深深地认识到你所处的这样一个荒谬的系,这样一个职业的荒谬性,你才能够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所以说你们的老师在这里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深入哲学的阵营之内,把哲学给它反掉,恢复到经学统摄天下学术的这样一个地位,这才是我们一个需要做的事。所以你要是考研考博,成为一个哲学工作者,你继续的从事哲学,在现有的西化规范里边继续从事哲学,那你的一生就浪费掉了。所以还是跟着你们的老师咱们一块来做这样一个拨乱反正的大业、大事。这才是一生才有价值有意义。才没有虚度,才没有走到错误的路上去。

 

所以我们说反向格义,我们把它分列一下。反向格义是一个名词,就等于贾老师说的以西解中。总之以西方哲学解释为主体,就等于以西解中,就等于我说的西方哲学规范,全盘西化的,西方学术规范。所以我们要走出反向格义,就是要以中解西,回到固有的中学规范。我们就不回到格义了,格义本身还是有分别的,我们要回到以中解西,全面来说就是以中解中西,中学能够看待一切的根本立场。回到中学的主体,回到中学固有的规范。所以以中解中西还不够明确,所以我们说回到中学的规范。中学的规范是什么呢?这就明确了,就是回到我们的经史子集的学科体系。把这个回到了,以中解西就有了它精确的内涵。所以以中解西笼统来说还是比较模糊的,什么叫以中解西呢?还是比较模糊的,是不是?所以我们说回到中学的规范,复兴中学固有的规范。确切的来说,回到中学固有的经史子集,经史子集这样一个学科体系,就是以中解西的确切含义、全部内涵。因为我们说学科体系就包括了做学问的内容方法和对象的方方面面,你回到了中学的学科体系,那么你做学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就全部是中学的,就没有不是中学的立场了。全面的回到了中学的立场,所以以中解西就得到了确切的全面的理解。所以我们说走出反正格义,也就是走出以西解中,回到以中解西,更确切的、更全面的、更加精确的就是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固有的规范。

 

下一段:目标第二步即中国规范演变的第五阶段,是中西彻底分开。在复兴经学科的基础上,进而复兴中国学术规范中的其他学科。将现在放入哲学中的子学、放入史学系文学系中的史部集部之学、放入法律系的中国刑律之学、放入艺术系的国画国乐、放入数学系的传统算学等等以及被西医同化的中医学院和大学都从西学的统摄下独立出来,成立与经学并立的史学、子学佛教道教、器学器学者,器用专门治学也,与经史子等道术方术浑整之学相对。下设文学、艺术学、医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政学、商学等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和相对应的学院按:唐代学校和科举即设有经学书学算学律学史学诸科;宋因唐制,而益以画学商学;故其学科设置虽未详备,然大端已具,将西学的科目加西字以为区别:西文学、西理学、西工学、西农学、西医学、西法学、西商学。中学的学院中药严格以中国学术规范来治学,严禁采用西方学术规范。进一步的宗旨就是中西分开中学独立,为了贯彻中国宗旨,应该将属于中学的学院合起来单独成立大学。两类大学中都要有经学院,所有专业学生都需上经学课。由此中学就能全面复兴了,而中学的全面复习就为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做好了最重要的准备。

 

这就是我们目标的第二步,演变的第五个阶段。就是中西彻底分开。我们在第四步里边就实现了经学的嵌入,经学科嵌入了西化的学科体系。恢复了一个中西合璧的规范,下面需要实行中西彻底分开,这个是极其必要的。在第四个阶段里边,在各个大学里边设立经学院,这是一个可行的做法,因为它那些各个系的学生需要上经学课,上四书五经课,所以得合起来,得把这个经学院设在西式的大学里边。那么到了第五个阶段,也就是第二步,就要进一步的,从经学,中学的独立,中学的体制的恢复,从经学进一步的扩展到全部的中学学科。正是在这里面,我们就体现了经史子器,我们对国学,对经学的理解,以经史子器去理解的必要性。如果还马一浮先生这样“国学者六艺之学也”,那么子学,器学的这种独立就没有根据了,所以我们要从马先生的“国学者六艺之学也”要加以扩展,进一步扩展到“中学者经史子器之学也”,这样才有我们在这个阶段的。让中学的各个学科,全部学科独立的这样一个根据。就是说我们理解的中学就不仅仅是经学,还包括它的经史子器都要包括,这样中学的独立,中学跟西学的彻底分开。那么也就是经史子器的,彻底的都从西学那里边独立出来,然后合起来成立中学的大学。这样中学的大学就是,西学的大学它还是有经科的,其他的就是西学的规范了。在这个里边西学的大学其实是一个中西合璧规范,保留着我们第四阶段的成果。那么我们进一步的要从这里边分出中学大学,中学大学就是一个彻底的纯正的中学规范了,是中国的学科体系,经史子器四大学。这里边子学就暂时不包括西方的东西,只有道教和佛教两个体系。史学,史学再说,史学也是中学自己的东西,这个也是一样。所以就是器学,器学分的科多,下面这些科。这就是这个西学大学中西合璧的有经科的这样一个规范,然后中学大学就是一个纯正的中学规范,经史子器。达到这一步以后,我们中学才算是彻底复兴了。只是复兴它的经学还远远不够,所以第四步才是我们复兴的第一个阶段,第一个初步的目标,到了这一步中学的复兴才算基本是达到了,只有到了下一步才全面的完成了。所以在这个经史子器规范里边,你就不仅仅是成立这些系,所以我们说这个学科的建制它就代表了这个做学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它有具体的特质具体的内容,所以这个内容也有用中学来治学,所以说中学的学科就是形式,那么以中解中就是内容,首先是以中解中,以西是不可以的,以中解中是实质,要回到中学的立场。在中学体系的架构里边真正的回到中学的立场,用中学的名字,中学的方法以及中学的视角来看待一切,包括中国的学问,包括中国的问题,包括世界的学问,包括世界的问题。总之要彻底的回到中学的立场。这是这一步两个重要的事情,一个就是学科体系的,最重要的为标志的就是中学学科体系的独立,也就是中学大学的建立。这是形式上的。另外一个重大的事情就是说在中学大学里边,包括在经学院里边,在西学大学里边都要有中学来治学,回到真正的中学立场,这是实质精神方面的。这两个方面,一个是外一个是内,都需要强调也都很重要。仅仅只有一个都不可能实现,这两个是一体的两面。必须得全部的,一块去推动,否则的话只有一面,只有学科体系,你不改治学的宗旨,那就白白设立了中学大学。如果你只是在现有的西化规范里边去提倡以中解中,这个以中解中也不可能有结果,不可能真正的实现。所以说这个形式和内容就像这个电器和电流一样,两者是相需的。只有电器没有电流,这个灯也无灯之用,不能发光。只有电流没有电灯也不能发光。所以形式和内容,学科的建制,和治学的宗旨要双双的配合才能完成我们中学复兴的任务。

 

下面是第三步,也是演变的第六个阶段。目标第三步即中国规范演变的第六个阶段,以中统西。在平天下用夏变夷的同时,以上教育改革实施多年以并后,全体中学都真正的活了过来,就可以进行更深一步的教改时机大约当在实现区域朝贡体系之前后:以中统西。这是要将中西两类大学合并,但是这一次却是以中国学术为标准,以中国的学科体系为构架的合并,中学大学的体制不变,将西学大学的院系打散并入中学大学相对应的院系专业,不再立中西之名。比如神学院入子学院立耶教系,哲学系附入子学院立哲学系居子学院诸系之末,西文学系并入器学院文学系,西史学系并入史学院,西理学院中数学系并入器学院理学系算学专业,直接取消物理等系等等,最后是将西医学系并入器学院医学系。不仅是将西学大学并入中学大学,治学规范也要彻底改变,就是要彻底改变中学规范来治西学,就如同今天全面以西学规范治中学一样。在这个阶段中要用中学全面的消化统摄西学以及印度学术,这就为将来实现中华一统的天下体系奠定了学术基础。

第六个阶段就是合了,所以我们总是说得先分后合,文化一步到位这种合是不起作用的,先分后合。我们也经常引用由子的那段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个合是很好,但是由子是说的很全面很辩证。下面就说这个反面的,有所不行也,斯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合是很好的,但是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那么乐主和同,离主別异。那么合还是要分的。所以说我们一味的讲合这有问题,在中学内部有问题,在中西的关系上更有问题。所以我们处理中西关系一定要全面的把握分和合的关系。我们不能一味的讲合,其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那只能是寸步难行,大乱之道。所以我们要先分后合,才能够真正的达到天下学术的一统。如果现在一味的讲合,你就只能在西学的世界战国和学术战国这样一个状态之下,永远也不可能实现学术的一统和天下的统一。你只能原地踏步,一步动不了,徒之和而和。你跟西学讲合,你就无法彻底的改变西学大全的局面。你还是被他所融摄、所分割。无法彻底的根本的改变西学的局面。那么西学的局面就是一个学术战国和世界战国的局面,只能是分,合不了。一味的跟学术讲合,结果还是天下的分崩离弃。所以我们处理好分合的辩证关系。我们先分,我们先跟西学彻底分开,我们中学彻底的活过来了,这样我们才有能力统摄西学。真正的只有我们有能力来统摄东西,去统摄西学。所以先分后合,真正的合才能达到。学术的一统,天下的大同,才能够实现。这里面合的工作还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方面的,学科建制的合。将这些西学的大学中的系或者是取消或者是打散并入中学大学当中的各个院系。另外一个就是,学术宗旨上的还是要继续的大力的提倡以中学规范来治理西学。我们那个阶段是以中学规范来治中学,上一个阶段是以中学来治中学,这个阶段就要进一步的以中学来治西学。所以上一个阶段就是以中解中,这个阶段就是以中解西,只有我们先恢复了以中解中,我们才能很好的来运用以中来解西。所以还是先把自己的事情搞好,才来谈这个对外的问题。你以中解中你都没学会,中学的规范你都没学会,那不可能以中解西和以中学来治西学。

 

这个在我的身上算是一个例证,我还是先用中学来解中学,用我们固有的方法来研究儒释道三教,到后来才用它来研究西学,走了这样一个历程。所以我的这个历程就是未来天下学术演变历程的一个预演。我们在这里边说也不是空口的白话,我们已经有了这样一个由分到合的实践,有以中解中进而以中解西的一个实践,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在下面这个文章里边就会说到这个问题。

 

国学、中学和夏学分别是中华固有学术在第四五六阶段的相应名称。国学乃是中华学术衰世之名,通行于第四阶段,此是在中国的学术已经全盘西化的年代处于为中学争取一席之地的目的而有的名称。与国学相对着为世界学术,于此名下,西学被认为是普世性的世界学术,中学只是中国一国的地方性学术。

马一浮先生“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乃是对国学一名的最佳界定,因为第四阶段之目标只在复兴经学。中学乃中华学术复兴之名,行于第五阶段。与中学相对者为西学,二者此时暂处平列地位。此阶段,对中学的恰当界定当是:中学者,经史子器之学也。因为在此阶段,中学各科要谋求从西学之压迫统摄下彻底独立和全面复兴。夏学乃中华学术复兴之名,行于第六阶段。与夏学相对者为夷学,于此名下中学二学恢复其各自原本之地位:中学为天下性中心性学术,西学只是地方性边缘性学术。此阶段,对夏学的恰当解释仍是:
夏学者,经史子器之学也。因为在此阶段,要以中学原本的学科体系和规范来彻底消化统摄西学印学等。

 

这里我们标出这三个名词是我的一个得意的想法。通过这三个名词我们就能够很好的解释我们中学复兴的历程。我们现在处在中学复兴的第一个阶段,那就是第四个阶段。第一步,我们争取的目标是经学的独立,所以我们今天就是国学这个词大行其道。也就是说从蔡元培取消了经学以后,我们这个国学的名词就出现了,用它来代表固有的学术,我们中华学术的空间已经被极度的压缩了,经史子集,经史子器都压缩在这里边了,我们能够保守的能够争取的只能是国学了,所以马一浮先生的“国学者六艺之学也”就是那个衰世的国学之名,只是一个衰世之名,这个马先生在他的开篇释名义的时候就在里面上来就谈到了这个问题,说这个国学这个词是不正的,但是今天随俗还是要,还是需要用这个名词。

它是不正之名,因为它是衰世之名。它是颠倒的,因为在这个国学和世界学术里边我们的国学成了一个地方性学术,这个是不合事实的,不合我们本来的面貌的。所以是个不正之名。但是我们还承认它的价值,因为在衰世不得不如此,不得不把自己的学问收缩到这样一个小的空间里边,这样一个不正之名下来保存它,为它未来的复兴来争取它应该有的地位。所以今天还是国学这个词大行其道,中学夏学都还谈不上。像郭齐勇先生他们都通过各自的努力来在不同的大学里边建立经学院,以人民大学为先声,这个后来其他地方都建立了不少的国学院,但是郭齐勇先声就说了,国学这个学科在今天还是一个黑学科,还没有名分,附属在哲学,比较哲学比较文化之下吧。总之这个哲学还没有名分。我也看到了一篇文章说国学立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它还是站在西学的规范里边,我给它来提供论证,在西学,在现有的规范里边都是分科之学,我们需要一个交叉的学科,需要一个大综合的学科,这就是经学。这个论证纵然有它的这种现实性,但是不是根本性的论证。我们论证,我们还是站在中学复兴的角度去论证,这个是中学学科复兴的第一步。但是你要说服今天的人,你这样论证它就不能接受,它只能站在西学的立场,站在西学规范的内部提供他的合理性,这个虽然不究竟但是方便,可以被今天的人所接受。

总之,国学成为一级学科,成为十三大类里边的一个,假如十三大类再加上一个国学就成了十四大门类了,这个是我们争取的目标,也已经有一些人,包括郭齐勇先生,建立经学院的这些先生们,他们也在争取。

总之我们已经进入了第四个阶段,争取复兴第一个目标的这样一个进程当中了。那么中学就是中华学术复兴之名。复兴的时候,行为第五阶段,也是第二个目标。这个时候,中学提升了它的地位了,中西处在平等的地位。这个时候国学是衰落的,经过复兴以后它提升了它的地位,所以中学和西学能够平起平坐,这个表现在形式上就是中学和西学,中学和大学的这种独立。

下面,最后一个阶段,
夏学是中华学术的盛世之名,行于第六个阶段,这个时候中学和西学才彻底恢复了他们原本的地位,中学成为中心性的,天下性的学问,具有了一个中心性和天下性的地位西学回到了它的地方性和边缘性的地位,这就是未来的中西学术演变的终局。那么学术也就确定了中华文明统摄,一统天下的这样一个基础。

大同由此而开出。

 

论  周  官

大学提纲并注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

如何治经解经复兴经学

《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

走出西方伪普世价值——夷夏说略述

原始社会后继形态是奴隶制社会吗

中国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性质

现代文明的源头是中国1

现代文明的源头是中国2

现代文明的源头是中国3

现代文明的源头是中国4

中华传统文字和语言的重要性

西学之中学渊源:古希腊文明不存在1

西学之中学渊源:古希腊文明不存在2

《西学之中学渊源》:中国哲学的问题

《西学之中学渊源》西方伪史考辨简析

高僧传1

神仙传集锦1 

历史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2

佛教真面目

1、五千年以来大道一以贯之:圣贤高士传

2、五千年以来大道一以贯之:圣贤列女传


走出西方中心论 

人类文明起源自中国

为何要批判古希腊伪史

中华主干说兼破西方伪夏

人类文明起源于中国野生小米时代

从货币史看中国文明的古老且先进性

昆仑山为什么是全世界的龙脉之祖

西方伪史抄袭中国历史、窃据文明源头

古文物作证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的道义政治比所谓民主政治要高级

中国知识分子受西方伪史毒害最深,最应该被启蒙

美国当年“浮夸风“长啥样—掀开美国黑历史的盖头来

西方哪里来的所谓文艺复兴,实际是中国给予西人光明


儒家赐予欧美民主

华夏文明是世界文明起源中心

西方表音文字是中文雅言的寄生物

中文在人类所有文字最先进也最古老

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完美的语言

汉语言是唯一能超越民族国家的天下语言

明朝最先发现美洲、最先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中医是西医之母—古希腊医学是中医部分翻版

美洲印第安人是中国人移民而去:中华先祖开拓美洲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