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形上学方法35:人间佛教的问题

孟晓路 四学书院 2021-03-14

第二十一讲  余论:人类教法及形上学之出路

零四年讲这个题目时,讲到净土宗就结束了。现在觉得意有未尽,拟结合现实谈一谈诸教之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人类教法及形上学未来之出路。


21.1现实大势

天下诸教可分为经教、子教与器教。经教即儒教。子教则又分为非神教与神教,前者即佛道两教,后者包括多神教与一神教,多神教有婆罗门教、埃及教、苏美尔教、希腊教、罗马教等;一神教包括祆教之非选民教与亚伯拉罕系犹太耶回三种选民教。器教即科学教。中土原无宗教之名,此系近世日人翻译西文religon时所造,而religon乃隐以耶教为标准,最多不出神教范围。学界一直到今日仍在争论儒教是否成立,否认者只承认儒学和儒家,不承认儒教,理由是儒非宗教,这真是夷夏颠倒之甚。


儒教之名由来已久始自晋朝,如何竟以此种荒谬理由否认之!故吾人极有必要区分教与宗教:教不等于宗教,宗教即神教,于此之外,尚有儒释道科学是教但非宗教也。秋风先生一个文教儒多种宗教(佛道耶回等)之提法,是能区分教与宗教且能认识儒教之特殊性质与地位者,然尚将佛道留滞于宗教名下,是于佛道之非神教尚乏明确认识也。故依吾人则当云:一个经教多个子教(科学教乃不堪为教之教也,故吾人将其取消复其器学之本位),此方是最为精确亦已走出夷夏颠倒之正名也。


本书前文吾人一直在形上学之高天飞翔,也可以说一直在古人的教法里遨游。传统文明,无论中西印皆是形上道学主导的文明。中学儒释道三教,儒教兼内聖外王真俗不二而以形上学为本,释道则皆形上学也。印学五明,内明为道学,余四为器学,五明中内明为主。


中世纪西学全是神学,即形上学也。现代文明则形下器学主导之文明也,现代文明即科学教文明,科学者正系形下器学也。故现代文明与所有传统文明大异。科学之缘起说与量论都极其偏狭,对形上学之对象与方法拒不承认,故定要取消之而后快。职是之故,科学教天然与一切形上学为敌势不两立,科学教得势之处,一切传统正教自然根基撼动无处存身也。


实际上,现代化过程,即教的变更过程,乃科学教取代传统正教之过程;亦是文明转型过程,即科学教文明取代传统文明之过程。故吾人从形上学之高天回到现实之地上,从古代回到今日,发现一切大变了。现代文明如滔天洪水席卷全球,科学教迅速建立起其全方位的统治,传统教法都面临被淘汰之命运。


政教一体作为经教的儒教随着帝制的瓦解而彻底崩溃了,本系子教与政保有距离且有自己之教团的佛教道教生存下来了,但是不可避免地要被西学主要是科学教所改造。改造的结果是西化世俗化矮化,是信心动摇行证荒芜,是教的面目全非和败坏。故今日谈佛教衰落问题,仅依常途归于末法时代之必然未免失之颟顸也,必从科学教霸权之角度去认识方得其的解。


总之今日教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两个:其一是科学教对正法的致命压迫与破坏。其二是经教坏了,做人问题无人顾及,一方面社会失去维系之根基;另一方面佛教道教等子教也从而缺乏基础。



21.2人间佛教的问题

人间佛教乃西化大潮冲击下,佛法西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当代佛教之主流。


21.2.1人间佛教之传承

太虚大师乃人间佛教之初祖,佛教西化世俗化之始作俑者。真现实偈集中表达了人间佛教之宗旨,所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是即在科学教俗世文明之压力下,对佛教实行革命,将本来以三(声闻缘觉菩萨)乘一(佛)乘为主人乘只是代说之佛教改造为唯是人乘。乘者度也。故三乘之目标在将人度往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一乘之目标则是将人度往佛界。人乘之目标则来生仍能继续做人。人道只是十界中六凡之一,其上尚有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


佛法毕竟是出世法,佛说法是站在远高于人的立场上来说话,要人超出人道而向上,达于天界乃至佛界。十界皆真实之自共业境界,共业之九界与人道共业世界同样真实。故佛界乃远出人界之存在形式,指目乎自受用身佛之共业;佛乃四身法身受用身应化身等流身圆满成就之境界;绝非完成人格之人所可混充也。佛乃一乘之果,完人乃人乘之果,曰人成即佛成,则明显是以人乘混充一乘也;亦可曰是将人乘与一乘混谈。


人格一语不见于古文,乃从西语persona(拉丁)、personality(英文)、personnalité(法文)翻译而来指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后又用以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与中文本有的人品一词有时相混用。人格其拉丁文本义是面具,颇有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之意味。又人格之造词与位格神格等词有关而与神格相对,在西方文化之大背景下,性恶之含意乃是不可避免者。以内涵如此之人格一语解佛字,实属不伦,去佛之本义何啻霄壤。用这样一个全然西化的词语来诠释佛教中最重要最尊贵的佛宝的含义,全然是反向格义,确实集中体现了人间佛教之西化特征。


太虚大师标榜人生佛教,其弟子印顺则提出人间佛教。其父复仇则其子杀人,印顺之西化世俗化倾向变本加厉。其学深受日本及西方佛学研究方式之影响,这种方式无非是将佛教纳入科学教而已,乃是作为社会科学的宗教学之一支。故此种佛学其立场全然是科学教之立场,即基于唯物之世界观与达尔文主义之人学以及无限进步的历史观,不信神通不信六道轮回不信佛具一切智等等;全然是外在的研究方式,是典型的反向格义。印顺虽身为披袈裟之佛教僧侣且在教界地位甚高被尊为印顺导师,然其人很难说尚是一个佛教徒,已皈依科学教故;其人间佛教则是伪佛教,根基已是佛法之反面作用则是从根本上动摇与破坏佛教故。


比如印顺以为大乘乃佛之后人人为悬想度从小乘声闻教法发展来。发展说实质上导致了大乘非佛说的结论,表面上是缅甸锡兰上座部之同调,其实是做了西方考证佛学进化观佛学之应声虫。人间佛教极力标榜佛法的人间性,对《阿含》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片言断章取义,执佛法唯在人间,其实是因科学教不承认六道十界,便从而悬置之而已。其实印顺内心根本已不信这些,但碍于身份不便明言而已。印顺有显教有密教,前者乃是写在书上便于公开的,后者是口传给亲近弟子不便公开的。


余曾于北京某居士家见其亲近弟子某法师,因是私下场合故颇传其师之秘密教法,比如阿弥陀佛即是太阳神,乃是从西方的太阳神信仰演变而来等等。故印顺之学乃假佛学,印顺其人乃披着袈裟的师子身中虫。台湾肖平实居士呼吁全国佛学院取消以印顺之书为教材,实表达了天下正信佛子的共同心声。


太虚大师临终将一本人生佛教交与赵朴初居士,朴老承志而弘扬之,亦改称人间佛教。著有《佛教常识答问》一册,印行颇多,其第五章第五节即题为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以为佛教在今天应取人间佛教之形式而存在而发扬。其第六十四条曰“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叫五乘。其中后三种叫出世间法,教理深奥,比较难学;前二人天乘教是世间法。世间法是世人易学而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前人名之为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主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这是对人间佛教的最好解释,较太虚印顺之说好得多。忠实于五乘之判教,并未以人乘取消或混充其余诸乘故。


然无论是以人乘取代余乘还是重点弘扬人乘,其结果是一样的。都是对佛法伤筋动骨的改造。因佛教本旨人天乘只是代说之法,远非佛教之重点故。印顺鼎革时去往台湾,在台湾居四大法师之首;赵朴老留在大陆,长期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故人间佛教就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主流。印顺与赵朴老即是人间佛教并列二祖。


净慧法师之生活禅是当代人间佛教的最新发展和较有影响的形式。愚意净老可为人间佛教第三祖。生活禅直接来源于台湾耕云居士之安祥禅,倒是与太虚之想法颇一致。因太虚曾说:发明带妻食肉之日本真宗是人生佛教人间生活化的最早先声,然真宗藉他方佛以安心,不若直接取径于运水搬柴之禅宗为得计也。又其人生佛教于人生改善后世增胜生死解脱法界圆明四者中重初末两者,而以中间二者归为传统佛教之所重;开以人乘混充一乘将人生佛教与禅宗二者混谈之先河,生活禅则全承此旨也。


太虚净老之宗旨颇为有害。本欲弘人乘,然又嫌人乘太低,讲起来不好听,于是将人乘说为禅宗,结果又是将一乘明心见性之禅宗矮化为人乘讲究做人之教法。总之将人乘与一乘混谈混说,给佛法造成极大混乱。比较而言,赵朴老的朴实而如实的讲法,则无此弊。前文已详细探讨过决定禅宗开悟之三要素:师力实修力根基。诚然,全盛时期之禅宗以散心悟道为贵,不重入定坐修,然此正是以师力之普遍强大以及学人根基之普遍猛利为前提也。宋时师力及根基已逊,故大慧宗杲不得已而始提倡看话禅,从此参话头成为禅宗之主流,正欲以学人自己之实修力补师力根基之不足也。


今日师力益微,根器益逊:破初关之善知识都几乎没有了,普遍是法卷传法,师承已成一具虚文;学人入佛前受的是科学教教育,生长于儒教崩溃的现代工商业社会,做人的基础普遍薄弱,对正法的信心普遍不足,道心定慧力微弱,贪嗔痴昏沉散乱诸习气炽盛。事实上,在今日之师力根器状况下,即使大力提倡实修,学禅宗也已很难有证验;禅宗在今日已无实际,当将主位让于净土密宗也。下文详谈。


故今日禅宗若大力提倡实修,则尚可保住禅宗之门庭,令法门不至断绝;若废修证或淡化之,拾古人牙慧,倡散心修行,则一乘之禅宗必变为口头禅或矮化为人乘法门因之而将迅速湮没。在人间佛教的大势下,弘禅宗弘成生活禅的比比皆是,安祥禅、星云所讲的禅宗都是这一类。台湾慧门禅师弘扬真参实证之看话禅,颇为难能可贵,颇值得赞叹也。



21.2.2佛学院的问题

佛学院乃人间佛教之教学阵地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也。本来寺院丛林就是佛教的教学场所,那么为什么还要在寺院丛林之外或之内,另办佛学院呢?这是因为人间佛教是一种西化的佛教具体说是一种大大科学教化的佛教,已经全面接受了科学教之改造。在教学方面也一样,也接受了科学教的体制和模式。这种新教学体制和模式与传统的寺院丛林的体制模式格格不入,故需另辟教学阵地以承载这种新体制和模式。


具体而言,佛学院所模仿的科学教教学体制就是现代学校大学学院之体制。几乎是全盘照搬。例如佛学院亦设大专本科研究生之学制,设立学士硕士之学位,亦行分班课堂教学,每位教师各教一门,师生关系松散,教师上完课走人,以讲解为重,忽略取消行法之传授。开许多现代学校里开的而与佛教无干的功课,例如政治好几门,还有数学外语语文书法哲学史等等。许多学生的上学目的是拿文凭毕业后有了文凭好做方丈,故书法课往往特受欢迎,因为做了方丈书法用途很大。


寺院丛林本来就是佛陀祖师设置的最适合佛教特点的佛教教学体制和模式。这里传授的是一整套的佛教生活,而非仅仅是佛学知识。戒律和清规就是范成这种佛教生活的基本工具;故程子入丛林,見僧众威仪整肃,千人过堂而无杂声,遂叹曰三代礼仪尽在是矣。定慧行法之修持则是佛教生活之重点与重心。戒律清规是围绕定慧修持这个中心而设立的,是一整套以定慧实修为中心的生活样式。这种出家的生活若是缺了定慧实修以及实证,一定不能长久维持。现代学校只是贩卖知识的场所不教做人更不教打坐,故佛学院亦唯重知识之传授讲解而忽略于戒定慧之实践教学。佛教戒定慧生活是整全的,修行入道必须一门深入,最忌庞杂无主脑;故寺院丛林各有专宗。


修行研究皆有所主,如台宗以学习台宗的经论如法华四论摩诃止观等为主,依三观念佛而修,华严则以华严宗之经论如华严经法界观门等为主,依四法界十玄门而修,禅宗丛林则以禅宗之经论如楞伽金刚经坛经等为主,依参话头观根身月轮而修等等。现代学校即是贩卖知识之所,故各种知识拉杂而教之;佛学院亦然。中观唯识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密宗各有课程,由不同的老师各讲一门,其间之矛盾如何调和,如何将如许多研究修行放入一个协调的体系,则无人顾及。下来学生可能对各宗之观点能鹦鹉学舌如数家珍,但是谈不上有多深的信仰,更谈不上依所讲而修,因为学生对各宗之矛盾及各种不同之路线感到无所适从。还有佛教教学是终身性的,寺院丛林就是出家者终身的学校,不存在毕业离校之说。


现代学校之教学有划然明显的固定期限,学生之学习只限于在校上学期间,一旦毕业离校,学习也就戛然而止了。在有无毕业的问题上,佛学院亦完全模仿现代学校而与寺院丛林不同,学生有严格之在院年限,学习只发生于在院期间,一旦毕业,就离院各奔东西,而对佛教的学习也随之而结束了。在寺院学习的是生活本身,故无毕业之期;在现代学校所学只是谋生之手段,故学习一定有结束之时也。从此可见,佛学院所传授者并非佛教生活本身,而近于以佛教为谋生之手段。



更为严重的是佛学院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已经是西化科学教化的内容,佛学院佛学之解释系统已经不是原本的系统而代之以科学教的解释系统。代表性的就是印顺的著作。印顺著作已经成为全国多数佛学院的主要教材。而前文已云,印顺之佛学乃伪佛学,乃是以科学教解释系统来解释佛教经典的佛学。总之,在今天能够不被科学教所污染所动摇坚持以原有的见地和规范来从事教学的佛学院教师是少之又少。


并非危言耸听,在反向格义解释系统下的佛教经典已名存实亡。故以这样的佛学教学生,学生一定是信仰动摇,行证荒芜。佛学院与其说是培养佛教之接班人,不如说是在培养佛教之掘墓人。佛学院教出来的学生都不信佛了,这些人将来又是要做方丈掌握佛教权利的,佛教交到了这样一些人手里,佛教的前途真堪忧虑


教学乃佛教之核心,以如此非佛教反佛教的体制模式和内容方法来从事佛教教学,那么其结果必是佛教的面目全非与整体性败坏。



21.2.3人间佛教导致佛教全面衰败

前文已言,人间佛教乃是对佛教伤筋动骨的改造。从教义到修行到宗教生活到教学到传教,都要革命。这样革下来,佛教也就奄奄一息了。教义修行与教学上文已言之,这里谈谈宗教生活的问题。佛教一整套制度是以定慧实修为中心和目的而设立的,当然其良好运转亦不能离开定慧的实修和实证。比如最重要的出家制度就是如此。出家是为修瑜伽工夫而设立的制度,因在家诸多干扰难以见效出家避居山林易于成功故。


若有真修实证,则出家生活安宁快乐,且能很好地促进修证。若出家而不从事于瑜伽禅定工夫之实修,当然亦无定慧之实证,终日从事于人间之生活如管理寺院旅游接待遊客宣教慈善著书立说参与学术会议甚至到大学教书等,则因无定慧法乐之支持,甚至信仰道心也很淡薄,梵行必难维系,其前途或还俗或破戒,总之清净之出家生活必不能实现和维持。


故人间佛教在修行方式方面革命即淡化取消瑜伽行法之修持而改为以散心修行为主,却没有同时废弃以瑜伽为目的和前提的出家制度,这样一定会导致连锁反应。首先是出家人道心的丧失和出家人整体道风的败坏,一个人不能持根本戒还不还俗可见已是无惭无愧者,这样的人留在寺院一定不是为了求道而只是为了谋生而已。一群不是为了求道而只是为了谋生而住在寺院里的人,一定是无所不至的。于是寺院成为谋生场所。这就是市场经济佛教。人间佛教之体系下,承担教学功能的是佛学院,寺院不再是佛法教学的中心,而成为出家人谋生的场所。


搞旅游搞弘法搞化缘搞建寺院搞经忏,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钱。于是出家人成为败坏佛教的人,寺院成为败坏佛教的地方。佛有关阿难七梦的预言已经触目惊心的应验,师子身中虫已占据了出家人的主体份额。早就感叹今日建寺院要极慎重,因为找不到住持弘扬正法的人,要是稀里糊涂建了起来,多数会落入糊涂人的手里,在这样的人手里,寺院的作用是给佛教抹黑,是败坏佛法。这样不但没有功德,反而还有罪业


事实上太虚当年推崇真宗为人生佛教先声时,已隐有废弃独身制度之意。废弃独身,这是许多宗教世俗化运动的应有之义。日本真宗这样做了,基督新教也这样做了,后来整个日本佛教也这样做了,甚至全真道教事实上也半公开地这样做了。窃以为,这也是人间佛教的应有之义。人间佛教的问题这样多,与这个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和不彻底性有关。窃谓假如中国佛教象日本那样,允许男性僧侣在自己的小庙里带妻,可能会比今日要好一些。但是这终究是向下滑的路,没有长远前途。


21.2.4论人间佛教与宋明理学皆教法之歧途

佛教之主体和所长在出世法,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和唯一佛乘;世间法之人乘只是代说,说得很少,且五戒只是消极性的个人教法,于世间法之政教制度可以说是付之阙如,故人乘实非佛法之长也。儒教所长与主体在世间法在人乘,这里有究竟的做人和治世的教法即内聖外王之道,此乃儒家显教。出世法儒教亦有之,且同于佛法之一乘禅宗,然此法在儒教乃引而未发,说的很少亦不系统,缺乏可操作性。一般根器必借途于佛法方能得到证验受用也,出世法系儒家之密教。


人间佛教放弃作为佛教之主体与所长的三乘与一乘而向其所短处即人乘发挥,相似于宋明理学放弃儒家显教做人治世之大路,而专向明心见性处发挥,是放弃自身所长而以所短与他争能也。两者皆是教法之歧途。


宋明理学乃儒教之歧途。儒教本系做人治世内外平衡之教法,故儒教称仁禮之教内聖外王之道。六经中诗易属内聖书春秋属外王而礼乐则兼之,是内聖外王之等持也。儒学中之曾思学派,内聖学也。荀子公羊,外王学也。二者各得孔子之一体,故儒学全体仍是内外仁禮之等持也。然儒学儒教首先是治世的外王礼仪之学,玄奘法师所谓人主之国以君臣上下之禮宪章文轨之仪为优长是也;其次才是内聖求仁之学。故汉唐以外王为主,乃得其正也。宋明以内聖为主,是得其偏也。汉唐之经学系统为十三经注疏,基本是郑玄之学,而郑君之经学乃以周礼为宗为经王也。周礼属纯外王学经典。至宋明学之经典系统则为四书五经,其中已无周礼之踪影。


宋学之偏内聖,于其经本可得集中之证明。宋学不满汉唐外王学,故于解经时抛开汉唐之注疏而直接下注,是亦汉宋不同之大端也。汉唐学得儒学之正,故汉唐为三代后华夏最盛之世。宋学乃儒学之偏门,故宋以降,华夏明显转入衰落也。宋以降中国之政体愈来愈向君主专制方向滑落,是导致华夏衰落主因。而宋明学因一心排佛老于此无所感觉视而不见,专以正心诚意为教,于事颇无补。故招平时静坐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之讥,并不冤也。


在华夏之政治经济教育制度都出现严重问题时,如政治方面的君权愈重而相权愈轻乃至宰相一职之被取消,经济制度方面田制破坏土地私有民生无着,教育制度方面学在私家多数人无受教育之机会字亦不识而选举则专评科考,宋明学对此无所见,缺乏制度意识,不在制度上用功,而专在不急处着力比如排佛老,真是导致华夏衰落之主因也。宋明学走入儒教之歧途亦是儒教在近代全面崩溃之因。


人间佛教乃佛法之歧途。佛教走入人间佛教之途的前景,儒教之折入宋明理学可为前车之鉴,可以预见此事对于华夏文明对于佛教自身都非福音也。三教在中国经过两千余年之磨合,已结成协调融洽配合互补之完美婚姻,一同作为中华文明之教法基础。儒教以做人治世,佛教以明心见性,道教以炼身养生,缺一不可。正如宋明学放弃自身主管做人治世之本分,而向心性上发挥与佛老争地盘,从而给华夏给自身都带来了极为悲惨的后果,可以说近世中华文明应对西方的挑战如此不力,华夏险些覆亡,儒教则彻底崩溃,皆以此为因也。今人间佛教放弃自身主管明心见性之本分,而向做人治世上发挥,与儒教争地盘;必然造成教化系统之混乱。若说儒教今已不存,故无与儒教争地盘之问题。


诚然,今日儒教极衰,然实则是三教同衰,佛道与儒只是五十步与百步而已。况且儒教今日已有明显重兴之迹象,不能说儒教已不存在也。故今日欲兴佛道,必与儒教同兴也。各安其位之三教不仅是中国未来教法之主体,也将是世界之未来。故人间佛教放弃自身之本分与儒争地盘,实非中国之福亦非天下之福也。这样做对佛教自身也无好处。因人乘做人治世远非佛教之长,毋宁说乃佛教大大之短,佛经中说此者寥寥,能提出来的只有十善业道经优婆塞戒经等几本小册子而已。


且佛教人乘论做人乃消极性的五戒十善,不可与儒教之可以直通一乘的积极性的表德教法相比;论治世,则基本上无任何制度性的资源。即使禅宗中行履部分可为做人之资源,然此实来源于儒,并非本有也。且吾人上文已谈,将人间佛教与禅宗扯在一起,实甚为有害也。故人间佛教,论做人治世无法与儒教相比,论出世升天,又无法与耶回相比,如此则佛教之优长何在?不可替代之特出价值何在?佛教之存身的位置何在?故经人间佛教对佛教一番伤筋动骨之改造,佛教已不知自己是谁,无所措手足矣。




形上学方法1(目录)

形上学方法2:序

形上学方法3:三大学术规范

形上学方法4:三大学术规范对比

形上学方法5:西方学术规范已进入全面危机中

形上学方法6:论北大模式的问题

形上学方法7:彻底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固有规范

形上学方法8:形而上学方法总论

形上学方法9:形上学诸路线

形上学方法10:形上学诸路线之比较

形上学方法11:哲学史演变之脉络

形上学方法12:哲学的分派、评价(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穷途末路)

形上学方法13:西学的演绎归纳方法与印度因明学之比较

形上学方法14:普遍必然规律

形上学方法15:形上学基本问题之层次

形上学方法16:西方宗教之形上学剖析

形上学方法17:从语言角度看东西形上学之差异

形上学方法18:道家

形上学方法19:修行的资粮和前行

形上学方法20:四禅八定

形上学方法21:小乘出世道路线

形上学方法22:权教与实教之区别

形上学方法23:实大乘法相宗

形上学方法24:实大乘空宗

形上学方法25:儒家

形上学方法26:儒家与道家、禅宗关系

形上学方法27:禅宗(一)

形上学方法28:禅宗(二)

形上学方法29:气脉明点
形上学方法30:生死中阴

形上学方法31:密宗之唐密路线概述

形上学方法32:密宗之藏密路线介绍

形上学方法33:密宗之唐密和藏密关系

形上学方法34:净土宗




白鹿洞书院讲道统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全集)


孟晓路简介:

孟晓路,字庆弗,号童庵,当代中学大家。1970年生,河北献县人。200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迄今一直在河北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有儒教、佛教、中西文化比较等。主要著作有《圣哲先师——孔子》、《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寒山诗提纲注解》、《七大缘起论》(2008年出版)、《佛学与西学》(2009)、《形上学方法》、《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2013年)、《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2014年)、《西学之中学渊源》(2013-2014年)、《佛教真面目讲记》(2012-2014)、《论周官》、《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019年)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