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说阿弥陀经17

净界法师 十念生 2019-04-14

第十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六页。

  ┌初明类标数  今初。

  │

  ○丁初声闻众又三┼二表位叹德

  │

  └三列上首名

  这一科是「引众同闻」的第一科,「声闻众」,就是说明同闻的大众,第一先列出声闻众。「声闻众」又分三小科:「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今初」。先看第一科「明类标数」,看经文:

  丁一、声闻众三

  戊一、明类标数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段经文「与大比丘僧」是「明类」,说明声闻众的种类,他不是沙弥,而是「大比丘」,说明他的种类。这些种类有多少呢?「标数」,「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个叫「明类标数」。看蕅祖的注解。蕅祖的注解,先解释「大比丘僧」,再解释「千二百五十人俱」。先解释「明类」,看「总标」:

  大比丘

  明类

  总标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

  这是「受」了「具足戒」的「出家人」,简别他们不是沙弥。看「别释」,「别释」当中,先解「释比丘三义」:

  别释

  释比丘三义

  ┌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畜藏,专求出要。

  比丘梵語│

  ┼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

  ,含三義│

  └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比丘」是印度话,因为它含多义,所以不翻。含多少意思呢?「含三」层意思。第一个「乞士」。就是他「一钵资身,无所畜藏,专求出要。」我们从戒律上来看,佛陀他要出家人的修行方式,就是你一个出家人,你不要从事生产事业,这个从事生产事业叫做邪命。那你不从事生产事业,这个生活怎么办呢?「一钵资身」,你向居士来乞求,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资色身。就是用这个托「钵」的方式来维持生命。这个托钵的原则,「无所畜藏」,就是你每天都要托钵,你不能够说我们今天多托一点,明天偷懒不去了,不可以。你有吃剩的要布施给众生,不能残宿食。今天托多了、居士供养多了,要把它布施出去,明天还要去托钵,「无所畜藏」。靠着托钵生活,你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干什么呢?「专求出要」。就是你要把这个精神、体力、时间保存下来,一心一意的修学出世的圣道。这是佛陀在戒律里面对出家众的一个规定,「一钵资身,无所畜藏,专求出要」,这叫做「乞士」。第二个「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这个出家众专求出要,是怎么修行出要法呢?主要的是「正慧观察」。这个「正慧观察」,主要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用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的四种智慧,来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刚开始出家,只是对三宝一念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能够救拔我们,我们相信假藉三宝的引导使令我们离苦得乐,就是这一念的信心,就来到僧团。出家以后,也是依止这个信心来持戒,乃至于修忏、修福。这个时候,慢慢慢慢也多少有一点闻慧,就如此而已。但是对于内心粗重的烦恼,还是不能调伏。虽然不能调伏烦恼,但是我们对于业果的信心、对于戒法的信心,来勉强自己去遵从佛陀的戒法,刚开始是这样的情况。就是多少有一点闻慧,知道我们身体是不净的、是苦、是无常、是无我的,依稀仿佛有这么一个概念。但是烦恼活动的时候,还是随顺颠倒的思想,还是起烦恼。但是起烦恼,不敢造业。为什么?因为有这个戒的摄持。就是开始这么一层闻慧。但是我们慢慢慢慢的「专修出要」,这句话很重要。你刚出家不要去做太大的事业,找一个寂静的地方,一方面听闻佛法,有这个解门;一方面能够修止观,实际的去操作。慢慢慢慢的,你一次一次的听闻法义,一次一次用这种不净、苦、无常、无我这四种光明的智慧,来照你的身心世界,你就能够对身心世界的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的真实相,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这个时候,你过去的那个颠倒,这个常、乐、我、净的颠倒,就能够调伏下来。这个时候就到了思慧的程度了。我们对于身心这种不净、苦、无常、无我,要达到思慧的程度、达到胜解的程度,你就不容易退转了。不会说一点点风吹草动、一点点的恶因缘刺激就还俗,不容易。烦恼多多少少也会活动,但是淡薄了,淡薄了很多。你看到这个不净相、苦相、无常相、无我相的时候,烦恼淡薄了。所以说「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所以说调伏烦恼主要是要靠智慧,但是要以戒、定作基础,有持戒,有一点止的力量、有一点寂静的力量,在这寂静的心当中,以这个四念处来观察身心世界,慢慢慢慢的调伏烦恼,不堕爱见,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这是一个比丘的正命。比丘做什么事呢?就是做这件事情。「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这个魔王的心情,他是不欢喜涅槃的,他贪恋这个世间的五欲乐,他不但自己贪恋,他还不喜欢别人出去,希望全世界所有人,都陪着他享受五欲的快乐,这个魔王的心情是这样子。这个时候有人「发心受」了「戒」以后,经过三番「羯磨」得到戒体,他就是往出世的圣道迈进,魔王非常的害怕、非常的着急,他的眷属又要减少了。所以这个比丘受戒,也有「怖魔」的意思。这个比丘有「乞士、破恶、怖魔」三层的道理,所以就不翻译了,多义不翻。这个是指比丘。再解释这个「僧」:

  僧

  释僧居六和

  ┌─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

  │

  │┌身同住┐

  僧者,具云僧伽││   │

  ┤├口无诤│

  ,此翻和合眾 ││   │

  │├意同悦│

  └┤   ├名事和也。

  ├见同解│

  │   │

  ├戒同修│

  │   │

  └利同均┘

  「僧」也是印度话,但印度话本来是「僧伽」二个字,中国人畏繁要简,就取这个「僧」字。这个「僧」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和合众」。这个「和合」有二层意思:一个是「理和」,一个是「事和」,就是这个僧团的和合有二层意思。先解释「事和」。这个事和有六和合,身、口、意、戒、见、利。但是六和合生起的次第,第一个是见解的和合,所以我们按照这个次第,先解释「见」。换句话说,你一定是「见、戒、利」的和合,才能引生「身、口、意」的和合。先看第一个「见」。一个僧团的根本和合的条件,就是大家思想要一样。所以古代的丛林,天台宗有天台宗的道场,唯识宗有唯识宗的道场,不能共住的。有些人说:你这个僧团没几个人住,那个僧团也没有几个人住,大家可以住在一起,减少这个处所。讲这句话是外行话(哈──)。因为思想不一样住在一起,这彼此间会争执的。唯识的思想跟天台宗的思想是不一样的。佛法根本思想是缘起,「一切法因缘生」,破除外道邪因缘论、无因缘论。但是是什么因缘生起呢?唯识宗说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它是剎那剎那生灭、剎那剎那受熏。天台宗认为是真如。这二个怎么能够住在一起呢?(呵──)住在一起,二个思想上就会开始互相争执。所以这个道场第一个是「见」和「同解」。刚开始修行,是允许有法执的,看这个意思。就是你还没有过河之前,佛陀允许你捉住一个船,可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当然每一个人到达究竟的时候,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佛陀是允许你选择契合你根机的法门去修行,这个是允许的。所以僧团第一个和合的条件,就是见合同解,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戒」和「同修」,各式各样的戒法、各式各样的制度,大家遵守一个共同的制度,什么时候做早课,什么时候共修,什么时候做晚课,什么时候吃饭,它有一定作息、时间、制度,这个大家的戒法要一样,「戒和同修」。第三「利」和「同均」,饮食、衣服等四事的供养,大家要一致的。不能说你吃的是这个,他吃的是那样,不可以的,这个会引起争执,这个利养要同均,这第三个。由于见、戒、利的和合,我们身、口、意就容易和合。所以我们就很容易身和同住,大家身体住在一起,有一定的作息,大家一起上殿、一起下殿,一起上课,「身」和「同住」。因为思想一致,就容易「口」和「无诤」,我讲的话你也同意,你讲的话我也同意,这个话一讲出来,大家都不会争执。「意」和「同悦」,大家的心情,我包容你、你也赞叹我,大家互相包容、互相赞叹,意和合同悦。我看到你欢喜,你看到我也很欢喜。这样子,大家就有共住的条件,这是这六个条件具足了,这样才是一个和合的僧团,这个叫做「事」相的和合,有六种的条件。这个事和是通于凡圣,通于凡夫、也通于圣人。但是「理和」则专指圣人。我们看理和是一个什么境界呢?「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无为解脱」,简单的说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每一个人在趋向我空、法空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譬如阿毗达磨的论师,他欢喜修无常,从这个身心的变化,前一剎那的身心,跟下一剎那的身心是不同,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从无我当中悟入空性,阿毗达磨的思想、方法是这样子的。中观学者他悟入空性,他不是从无常下手,不是从事相上的差别,他的智慧高,他观察我们身心世界:「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从这样的一个道理观察,去悟入无生的空性,虽然方便有多门,但是悟入空性是:「一空无二空,一如无二如」,是无差别的。所以所有的圣人只要透过实修,所证的理性是无差别的。虽然这个方法有很多很多的差别;但是当他们进入这个门以后,有各式各样的门可以进来;但是进了门以后,大家是一家人,同证无为解脱,这理性上是和合的、无差别的。这个理和是专指圣人,这个事和是通于凡圣。不过有理和,也不表示这个人就有事和,也不一定。你看部派佛教(佛在世一百年叫原始佛教,大家没有什么争执;佛灭度后第一个一百年叫做部派佛教。),这个僧团就开始争执了。为什么争执呢?这个思想不一样,对戒律、对教理的解释不同。但是部派佛教的部主都是大阿罗汉,所以道宣律师说:「其入观也,人法双亡;及其出也,不无缘习。」就是这些部主阿罗汉,他们到了佛堂里面入观的时候,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时候,人法双亡,我不可得、法不可得,大家所安住的空性是无诤三昧,我入的空性是如,你也是如,一如无二如。但是从佛堂出来解释名相的时候,大家就有话说了。大阿罗汉那个法执,我们看律藏,那些部主、那些大阿罗汉在解释戒律的时候,每一个的口气都是得理不饶人的,诤得非常厉害。所以理和不一定事和,因为阿罗汉还有法执,只有佛陀才没有法执。所以理和不一定事和,事和也不一定理和。这是二种和合的情况。不过是这样子的:如果共住的话是偏重在事和。这个叫做「僧」,就是具足这六个和合的条件,就称为「僧」,或者叫做「和合众」。这个是解释「大比丘僧」,这一科是「明类」,说明声闻众的种类,再看「标数」:

  千二百五十人俱。

  标数

  ┌三迦叶师资───共千人┐

  │           │

  「千二百五十人」者┼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

  │           │

  └耶舍子等────五十人┘

  ┌感佛深恩

  ──皆佛成道,先得度脱┤

  └常随从也

  与会大众有「千二百五十人」的声闻众,这一千二百五十是怎么来的呢?「三迦叶」的「师资」是一「千人」。佛陀成道以后,先度五比丘,第二个就是三迦叶。这三迦叶是三个兄弟:就是优楼频螺迦叶,他领有五百徒众,他是大哥;老二弟名伽耶迦叶,领有二百五十徒众;老三弟名那提迦叶,也是领二百五十徒众。他们在恒河的上中下游修行,他们是事火婆罗门。佛陀先去度化优楼频螺迦叶,佛陀为他说法,就归依了佛陀。归依以后,他就把这些事火的工具丢到河里去。河里的工具就流到中游的地方,被这个伽耶迦叶看到了,以为他大哥出了什么事了,怎么把事火的工具丢到河里面去呢?跑上去看,不是出事,是归依了佛陀。佛陀为他说法,他们也就次第的归依了。就度了三迦叶,他们师父、徒弟加起来有一千人,这是第一个僧团的成立。「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舍利弗尊者跟目犍连尊者,当时也是婆罗门外道,各领一百个人在修行。舍利弗一开始不是先见到佛陀,他是先见到马胜比丘,看到马胜比丘威仪具足,就问他说:你的老师是谁呢?说:我的老师是佛陀。你的老师是教你什么法门呢?说:我的老师告诉我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舍利弗尊者听到这句话,就证得初果。初果以后,他就把这句话告诉目犍连尊者,后来二个人都归依了佛陀,所以这个时候又多了二百人。第三个是度「耶舍子等五十人」,耶舍就是耶舍长者子,还有他的同参道友,总共五十人。就是「佛成道」以后,最「先度脱」的这些人。这些人可以说是佛陀最早期的弟子,「感佛深恩」,经「常」的「随从」在佛的旁边,「千二百五十人俱」。看这个意思,佛在世的时候,这个僧团是很大,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团。我们台湾好象还没有这么大的僧团,「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一段是「明类、标数」,说明法会声闻众的种类还有数目。

  戊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这个「表位」是说明这些比丘他的一个阶位,都不是凡夫,都「是大阿罗汉」。这些阿罗汉是怎么阿罗汉法呢?「众所知识」,这是「叹德」,赞叹他们的功德。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阿罗汉

  表位

  ┌一应供─即乞士果。

  │

  ┌亦含三义┼二杀贼─即破恶果。

  │    │

  阿罗汉┤    └三无生─即怖魔果。

  先解释「阿罗汉」。「阿罗汉」是比丘的一个果,比丘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翻成中文有「三」层意思,第「一」个「应供」,他能够应人天的供养,这个是比丘的「果」,比丘只是「乞士」,比丘还要向众生乞求。「阿罗汉」他是应人天供,所以他是一个「乞士果」。「杀贼」是「破恶」的「果」。比丘还在对治烦恼,「阿罗汉」是把这个烦恼贼给杀死了,把一天到晚夺取我们功德法财的这些烦恼贼给杀了,「阿罗汉」的内心他都是太平的,一片的光明寂静,涅槃寂静乐,不再有贼的活动。「三、无生」,无生是「怖魔」的「果」。这个「阿罗汉」称为「无生」,就是他不再招感生死,他生死亡以后,不像我们凡夫还有无量无边的生死在等着我们,他前一念灭,后一念入涅槃了。为什么不能说「无死」,而说「无生」呢?因为「阿罗汉」他还要面临最后一次的死亡,他的死亡还有一次,所以说他是「无生」,说他没有这个生了,没有受生的因缘,但是他还要面临一次的死亡,所以只能够说是「无生」。这个是解释「阿罗汉」有「三义」,「应供、杀贼、无生」。下面二段是蕅益大师解释这个「大」字:

  大

  为什么阿罗汉前面要加一个「大」字呢?这有二层意思:

  │    ┌慧解脱─┐

  │    │    │三種不同,今是無疑解

  ├复有──┼俱解脱─┼

  │    │    │脫阿羅漢,故名「大」

  │    └无疑解脱┘

  │

  │    ┌本是法身大士┐證此淨土不思議法

  └又───┤      ├

  └示作声闻──┘,故名「大」也。

  《阿含经》讲到阿罗汉,有三种阿罗汉。第一个是「慧解脱」的阿罗汉。众生的善根有各式各样,有些人禅定的善根强,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先得到禅定,当然有禅定就有神通,但是他还是凡夫,心中还是有烦恼的活动,遇到恶因缘还会造业、还会堕落,这个叫做「心解脱」(内心的心)。他内心当中有大自在,有禅定的人那还得了,他说这个糊纸是黄金,这个糊纸就要变成黄金,他的心有这种堪能性、自在力,这叫「心解脱」。另外一种叫做「慧解脱」,这个人宿世对智慧的栽培善根强,但是有些人你要他专一安住、相续安住有困难,他修禅定有困难。就是说有些人他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禅定。这种多分来说都是在未到地定,有的阿毗达磨的论典说是欲界定也可以,不过多分来说都是认为要到未到地定。所以在未到地定的时候修我空观,成就阿罗汉果,但是没有神通,这个阿罗汉没有神通,这个阿罗汉跟平常人一样。你问他过去的事、未来的事,他一概不知;但是他是一个阿罗汉汉,他内心当中已经是应供、杀贼、无生,有三种功德,这个叫做「慧解脱」,就是他还没有得到禅定。第二个「俱解脱」,这个「俱解脱」是包括了慧解脱、心解脱,他不但是有我空的智慧,而且他还具足了禅定(我们一般讲禅定讲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种阿罗汉就有神通,三明、六通、八解脱,有各式各样的神通。第三是「无疑解脱」,「无疑解脱」就是说:他不但是俱解脱阿罗汉,还通达一切阿毗达磨的文义,若文、若义都通达,心中没有任何的疑惑,这是最高级的阿罗汉。这个地方所指的阿罗汉是「无疑解脱」,所以称之为「大」,这个「「大」就是有殊胜的意思。这个阿罗汉不是慧解脱、也不是俱解脱,是无疑解脱的阿罗汉,是特别殊胜的阿罗汉,所以称为「大」。

  │    ┌本是法身大士┐證此淨土不思議法

  └又───┤      ├

  └示作声闻──┘,故名「大」。

  他们的本地风光「本是法身」菩萨,为了要帮忙佛陀演说佛法,「示」现「声闻」,作常随众,来「证」明「净土」的「不思议法」门,所以称为「大」。也可以这样讲,因为他内心当中是发了大菩提心,也可以说是「大」。这个是「表位」,「皆是大阿罗汉」。再看「叹德」:

  众所知识。

  叹德

  ┌从佛转轮┐

  ┤    ├故为「众所知识」。

  └广利人天┘

  这些阿罗汉有各式各样,有些阿罗汉成就阿罗汉以后,他也不度化众生,早上就是去托钵,托完钵以后,脚洗一洗就入定,入定以后就咒愿,咒愿说:下次吃饭的时间再出定。吃饭的时候出定,出定以后拿了钵再去托钵,做众生的福田。他吃饱饭以后,脚洗一洗,再打坐入定,就等涅槃的来临。但是有一种阿罗汉,他是主动积极的度化众生。是怎么度化法呢?「从佛转轮,广利人天」,随顺佛陀去转*轮,广利人、广利天,所以是「众所知识」。这个「知」是「闻名」叫知,我听过这个法师的名称叫做「知」,我知道这个法师,「闻名」。这个「识」是「见面」,我亲自跟他见过面、亲自跟他请教过问题,这个「见面」叫「识」。这个意思是说:这千二百五十人是阿罗汉,他们经常随顺佛陀转*轮、广利人天,所以在整个印度当中,为这个百官、大臣、婆罗门,乃至诸天,所知、所识,这些人是名称普闻。你只要讲舍利弗、目犍连,大家都知道,在整个印度当中,是众所知、众所识的阿罗汉。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说阿罗汉是小乘学者,但是这个阿罗汉「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我们讲「小乘」,是说小乘的学者,他度化众生,仅限于没有入涅槃之前,他能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但是他入了涅槃以后,他就全面休息了。菩萨度化众生不是这样,「众生界尽,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我十大愿王无有穷尽。」这菩萨他不但今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他死亡以后,马上又到众生的世界,再得一个果报,再继续的继续的「从佛转轮、广利人天」,他是尽未来际的,没有休息,就差在这个地方。所以阿罗汉他度化众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就是这一期的生命,所以我们称他为「小乘」是对的。这是讲到「表位、叹德」,再看第三段「戊三、列上首名」,看经文:

  戊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这一科是「戊三、列上首名」。前面的弥陀法会大众有「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参加;但是人数这么多,结集经典的人当然不可能一一列出来,所以只好列出十六个上座来做一个代表。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德┐

  │ ├俱尊,故名「长老」──

  └腊┘

  这个「长老」是贯穿下面所有的阿罗汉,这个「长老」这句话,是包括了舍利弗,乃至阿?楼驮,有十六位的尊者都是长老。为什么能够称为「长老」呢?因为「德腊俱尊」,不管是内心的功德、不管是戒腊,都特别的尊贵。好,我们就简要的解释这些阿罗汉的功德。先看第一个舍利弗尊者:

  ┌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

  │                      │

  在佛弟子当中,菩萨众智慧第一的是文殊菩萨,声闻众当中「智慧第一」的是舍利弗「尊者」。这「舍利弗」的智慧,我们也简单的讲一下。舍利弗尊者,在他的〈传记〉上说:他母亲本来的智慧是很平常。但是他母亲开始怀孕舍利弗的时候,这个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母子连心,这个小孩在胎的时候,就使令他的母亲变得非常有智慧、非常有辩才,有这种事情。他母亲把他生出来以后,他母亲的智慧又变得很平常。这舍利弗在胎的时候,就有高超的智慧。其次,在他八岁的时候,参加印度一个辩论大赛,八岁的时候,在这大赛当中,「议论无双」,得到整个大赛的第一名,这个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看印度这个国家,古印度的国家跟现在不太一样。古印度的国家文化非常高,这个印度人他们对物质很淡薄,但是不管是佛弟子、非佛弟子,对于智慧的追求,那是主动积极的。一生当中,把全部的精神体力去探讨生命的真相,所以那些外道的智慧是不得了的,就差那么一点而已。所以舍利弗能够在八岁的时候议论无双,这件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乃至于他后来出家以后,在七天之内就证得阿罗汉果,乃至七天之内通达所有佛陀的小乘教义。这个舍利弗尊者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一提: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佛陀有一天在龙宫说法,当时候舍利弗并没有参加这个法会。但是龙王就动了一个念头,龙王当然是主人,请佛陀来说法,他就起心动念说:唉呀!要是舍利弗尊者在场有多好。佛陀当然知道这件事情,就命令目犍连尊者去把舍利弗尊者请过来。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一剎那间就到了舍利弗的寮房,舍利弗在那个地方缝衣服。目犍连尊者就说:佛陀请你到龙宫去听法。舍利弗说:好,你先去,我随后就到。目犍连尊者就不太高兴,说:佛陀请你去,你怎么说随后就到?现在就应该去啊。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他一只手可以把须弥山抬起来,他就想用强迫的方式,拉着舍利弗的衣角想把他拉过去。舍利弗尊者说:哦,你要显神通,好,我看你神通到什么境界。舍利弗尊者把这个针往地上一插,目犍连尊者不能动他的身体,没办法。好,那你先去好了。就先去了。先去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到了与会的时候,舍利弗早就到了。佛陀说:目犍连啊,舍利弗尊者入的三昧名称,你都不知道啊,你还敢想把他抓过来!我们看这个意思,这个智慧是特别重要的,善巧,在整个波罗蜜当中,这个智慧是第一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没有智慧的善巧,这前面的善法在操作,就使令我们事倍功半。所以舍利弗尊者,你看《阿含经》,看他不管在办事情、不管在入三昧,他特别有善巧。佛陀很多的道场,这个盖道场都是请舍利弗去监工,像祇树给孤独园,也是请舍利弗去监工的,因为他有智慧、有善巧。所以我们经常听闻佛法,来增强自己的智慧,是很重要的。因为他智慧第一的缘故,所以安排在第一个,就是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的「长老舍利弗」。

  ├目连尊者─神通第一─────────────┤

  │                      │

  这是第二个,「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尊者在所有的大阿罗汉当中,他的「神通」是「第一」。这个神通是要修来的,就是你在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禅定当中,修行这个神通的法门。每一个人修行的巧妙不同,在操作的时候,神通的变化就各式各样的不同。所有的神通当中,目犍连尊者他在操作神通这方面,他是最为第一。举一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这个大富长者想要到大海中去取宝,带了一个商团要到大海去取宝。古时候也没有什么天气预测,到大海去很危险的,这个去是不是能够回来,谁也不敢讲。他就到神庙的地方发愿说:我如果能够安全的取宝回来,我要办一个无遮大会,供养印度所有的出家修行人。发了这个愿以后去取宝,哦,果然安全把宝取回来。他就要办一个供僧的大会,请佛弟子,还有外道这些沙门。外道知道这个消息,就开始集会讨论说:佛弟子有很高的智慧,我们平常辩论都辩输他,这次我们吃饭的时候,要超过他们,要早一点到会场去。然后我们要坐在首座,到时候我们吃完饭的时候,我们代表大众为商主咒愿回向。外道就决定要早一点到达那个地方,天还没黑之前就要去那边准备。这件事情,目犍连尊者天耳遥闻,知道这件事情,他一想:这样是不对的。凡夫坐在首座,佛陀、大阿罗汉坐在下座,这个凡圣颠倒。这怎么办呢?到了第二天晚上,外道要去应供的时候,在应供的地方有一个大河,大家要经过这个大河。目犍连尊者就用神通,使令这个大河波涛汹涌,所有的人、所有的船都不能过去。外道没办法,就在那边等,从晚上在那边想要过去就过不去。直到明相现了以后,佛陀跟这些阿罗汉,威仪具足的次第到达。这个时候整个大河中间,出现了一道七彩的光明,这光明当中出现一个七宝桥,佛陀跟诸阿罗汉,就慢慢的从这个桥走过去。随着弟子的走过去,这个桥就次第次第的消失掉。等到佛陀跟诸位弟子都入座以后,整个河又恢复了平静,外道才次第的坐船过去。当然佛陀就先入座了,佛陀在首座,阿罗汉次座,最后外道。吃完饭的时候,就由尊贵的佛陀,代表大众为这个商主来咒愿回向。我们看经典上的意思,很多人使用神通,佛陀是诃斥的。你像那个阿罗汉他要过这个大河用神通,佛陀诃斥他说:阿罗汉坐船过去,不要用飞的过去。但是目犍连他使用神通,佛陀都赞叹。这当中有一个理由,因为目犍连尊者他使用神通,他从来不是为了自己、表现自己,他从来不是,他都是为了护持三宝的缘故。因为这一点,所以他使用神通,佛陀很少诃斥的。这是「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看第三「摩诃迦叶尊者」:

  ├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

  「饮光尊者」为什么叫「饮光尊者」呢?因为「身有金光」。迦叶尊者因为他过去生,曾经用金箔来贴佛像,所以招感生生世世出生的时候,身放光明,遮蔽日月,他的光明有这种境界。他的光明一出现的时候,使令这个日月的光明都被他抢走了,身放光明遮蔽日月。他的功德主要是「传佛心印为初祖」。

  这个「传佛心印」我们解释一下。有一天,佛在灵山跟诸位大众在那个地方集会,佛陀升座以后,这时候大梵天王用金色的钵罗花来供养佛陀,等待佛陀的说法。一般佛陀说法都是用语言文字说法,或者显神通来折服大众。但是佛陀在灵山会上这么一坐的时候,他也没有现神通、也没有讲话,就是把这个花举起来,「释尊拈花」。这个时候,大众都不知道佛陀的意思,只有迦叶尊者露出了会心微笑,「释尊拈花,迦叶微笑。」这个时候佛陀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摩诃迦叶。」我有正法眼藏,大般涅槃的这种清净心,付嘱摩诃迦叶,这个就是所谓的,后来的禅宗就说这个叫「传佛心印,以心印心」。就是我们一般心跟心的沟通,上师跟弟子的沟通,要透过文字;但是最高级的沟通是不必文字,我一念明了的心,直接跟你那个明了的心,就在不思议的时候互相的沟通。「释尊拈花,迦叶微笑」,这是以心印心。这个就是我们整个禅宗的初祖,也是我们整个佛教传承的初祖。

  这个初祖我们解释一下。佛在世的时候,事实上「从佛转轮、广利人天」,帮助佛陀弘扬佛法的,主要是目犍连尊者跟舍利弗尊者这二个大尊者,他们二个各领五百个阿罗汉在修行。有些人他欢喜智慧,你显神通我也不一定相信你,他这个人不相信怪力乱神;你讲个道理,我就相信你,就去跟舍利弗尊者学。有些人你讲道理,我们不相信你,你有本事显个神通我们看看。(呵──)有些人欢喜神通,你跟目犍连尊者学。佛在世的时候,是二大弟子在帮忙佛陀弘法;但是这二个弟子都是先佛灭度,「譬如泰山将崩,大石先坠」,泰山要崩之前,大石头先流下来,这是三世诸佛的常法,大弟子要先佛陀灭度。所以佛陀灭度的时候,整个僧团的二个首座,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灭度了,所以当时的僧团可以说是一片混乱。迦叶尊者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少在僧团,他欢喜修苦行,不是在山林树下、就是在坟墓旁边修这个头陀行。佛陀一灭度的时候,这个僧团就通知迦叶尊者,请他赶快回来参加佛陀荼毗的典礼。迦叶尊者在回程的路中,遇到一些恶性比丘说:唉呀,真是好啊。佛在世的时候,对我们种种的要求,告诉我们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佛陀灭度以后,没有人再管我们了,我们欢喜做什么就做什么。迦叶尊者听到以后,非常的忧心,就觉得有须要把佛陀一生所制定的戒律跟教法,作一个结集,以为后世弟子的轨范。所以迦叶尊者回到僧团以后,把佛陀的后世处理好以后,就打板集众,告诉阿罗汉二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佛陀的舍利子由国王、大臣他们去分配就好,我们僧团不要参与这种世俗的事情。这个佛陀的舍利子,由龙王、国王去处理,我们要作经典的结集,这第一点。第二点、他提醒阿罗汉不要急着灭度。因为佛陀灭度以后,很多阿罗汉都灭度了。他打板以后,把阿罗汉找过来说:我们现在暂时不能灭度,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要结集经典。就集合五百阿罗汉,把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戒律,作一个整理,流通后世。所以他对佛法的弘传,贡献非的常大,所以称为初祖。这佛陀灭度以后,传承佛法的就是迦叶尊者,他是「头陀行第一」。迦叶尊者的一生,我们可以分成二部分。佛陀灭度之前,迦叶尊者偏重在自利,他很少「从佛转轮、广利人天」,很少做这种事情;他就喜欢默默的一个人修行,远离人群,在山林树下长养圣胎。但是佛灭度以后,他的表现就不一样了。他回到僧团当中,主持三藏的结集,可以说是把整个佛陀的法脉继承下来,这就是「传佛心印为初祖」的大「迦叶尊者」。好,我们今天就暂时讲到这个地方,讲到三位尊者。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是佛教的初祖,是的;二祖是阿难尊者。

  因为佛陀灭度以后,目犍连尊者跟舍利弗尊者都灭度了,这二位首座比丘都灭度了。

  「佛」不能讲「祖」,这个祖师就是要别于佛陀,这个「初祖」这个「祖」,就是他不是佛,但是他能够传承佛陀的法义,这叫祖。所以「佛」跟「祖」是不同的,佛是佛,祖是祖。

  问:

  答:他不是,他跟三迦叶不同,这个三迦叶,是另外一个。这三迦叶是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一般这个迦叶的名字很多,所以我们为了简别,就加一个摩诃迦叶,他跟前面的三迦叶尊者是完全不同的。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十五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八页,「戊三、列上首名」。好,看经文: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这一段是属于「序分」里面的通序。这个通序,蕅益大师分二科:第一科是「标法会时处」,第二科是「引大众同闻」。「引大众同闻」当中又分三小科:一、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这是属于声闻众的第三小科「列上首名」。这个「列上首名」的意思就是说:这以下的十六位尊者,都是「从佛转轮、广利人天」,都经常的跟随在佛陀的身边,来弘传佛法。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前面的三位尊者,就是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这三位尊者,不管是就着佛在世的时候的弘法、或者佛灭度以后的结集的流传,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三位尊者。这三位尊者我们已经讲过了,我们看第四位,「摩诃迦旃延」。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第十九页:

  ├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

  │                      │

  「迦旃延」尊者,翻成中文叫做「文饰」。这个「文饰」指的是他一种特殊才华,就是他文义的修饰特别的专长,文义修饰。他是「婆罗门种」,他本来是婆罗门种,当然出家以后就变成释种姓了。他特殊的功德就是「议论第一」。这个「议论」就是他能够文词达义,他能够把他所觉悟的义理,用文词表达出来,文词达义。当然文词达义,他的基础还是对义理的观察特别透彻,才能够进一步的用文词表达出来。比如说外道问迦旃延尊者说:人跟人怎么会发生冲突呢?每一个都是希望安乐,每一个都想要过着和平的生活,怎么人跟人会有争执呢?迦旃延尊者说:人跟人之间争执的根源,是内心的贪欲,为了追求世间的欲乐,追求不到以后就起瞋心,就有争执了。外道又问:一般世间人是贪欲而争执,佛弟子这些修行人为什么也会有争执呢?他们那些人没有贪欲了,怎么会有争执呢?迦旃延尊者说:佛弟子的争执是因为我执跟法执,这种我见、法见,这种思想的不同而有争执。所以这个地方迦旃延尊者把这个争执分成二类:一个粗、一个细。人跟人之间的争执,粗的方面,是由于贪欲;但是微细的话,是我执、法执。从他这一段回答,可以知道他对义理的观察很透彻,文词的表达也是很详细,所以他「议论第一」,他在论说这个事理,特别的详细,「论议第一」。接着是「摩诃拘絺罗」:

  ├大膝尊者─答问第一─────────────┤

  │                      │

  「摩诃拘絺罗」,翻成中文叫做「大膝」,大膝尊者。这个「拘絺罗」翻成「大膝」,是从状得名,从他这个身体的形状得名,因为他的身体,小腿跟大腿连接膝盖的地方特别大,所以叫「大膝尊者」。他的功德「答问第一」,他这个问答第一是有一段因缘的。这个大膝尊者(就是摩诃拘絺罗)本来是舍利弗的母舅,他的姊姊是舍利弗的母亲。他在家的时候就很聪明,经常跟他姊姊辩论,都能够辩胜。但是他姊姊开始怀孕舍利弗以后,母子连心,他就辩不过他姊姊。所以他知道:他姊姊这个儿子肯定是非常聪明。尔后,生出来以后,这个舅舅辩输外甥!他觉得很丢脸。就趁他还没生出来之前,赶快去参访南印度,参学了十六年,跟那些婆罗门学习四吠典。这十六年当中,因为精进的修学,没有时间剪指甲,指甲长得很长,所以人家称他为长爪梵志。经过十六年,回来以后,他就要找这个外甥辩论,就回找他姊姊说:你儿子呢?说:我儿子随佛出家了。他就到僧团。来到僧团的时候,刚好遇到佛陀,他就要佛陀把舍利弗请出来。佛陀就说:你立一个宗旨,如果你得胜,我就把舍利弗交给你。摩诃拘絺罗当然对自己很有信心,他参学了十六年,他就立一个宗旨说:我的宗旨是「一切法不受」。以「一切法不受」为宗旨,他认为「一切法不受」这句话是不能破坏的,任何的话不能破坏这个宗旨。佛陀就从根本上来问他说:你一切法不受,你讲出这一句话,这句话你本身受不受?佛陀反问:你本身受不受?拘絺罗就想:如果说我受,我就跟我的宗旨相违背;我讲一切法不受,我又受了这个宗旨就违背了。我说我不受,我自己的宗旨我都不接受,这个宗旨不能建立。所以他就自相矛盾,就失败了。失败以后,就随着佛陀出家了。因为他过去有十六年的参学经验,所以他出家以后,「答问第一」,他对各式各样典籍学习的广泛,他的答问特别厉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特别一提的就是:他讲一切法不受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刚好在场,舍利弗尊者听到「一切法不受」,当下证得阿罗汉果。(哈──)所以这个人的善根是不可思议的。这是讲到「大膝尊者」。接着「离婆多」:

  ├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

  │                      │

  这个离婆多,翻译成中文叫做「星宿」。这个「星宿」的来由是:因为他的父亲本来是没有儿子,所以向星宿(天上的星星)祈求,而得到了儿子,所以他父亲就把他安立做「星宿」。他出家以后,他特殊的功德是「无倒乱第一」,就是心中也不颠倒,也不散乱。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一个阿罗汉他心不颠倒,这个是很正常的。阿罗汉不管是在打坐当中、不管是出去托钵,他我空的智慧,那个圣道的力量是念念现前,不可破坏;但是他的禅定,他要不入定,他心中肯定要散乱。「星宿尊者」(这个离婆多),他特别的地方就是:他平常不管是入定、不管是出定,他会经常摄心,他的特色,他经常保持摄心的状态,不使令自己的内心散乱。他这一方面的功夫,在所有的阿罗汉当中他是最为第一的,「无倒乱第一」,经常保持正念正知,这是离婆多尊者的一个功德。接着「周利盘陀伽」:

  ├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

  │                      │

  「周利盘陀伽」,翻成中文叫做「继道」,「继道尊者」。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印度的女人要生儿子,他们的规矩是要回娘家生儿子。他母亲要回娘家生儿子的时候,在中途的地方,就生出了儿子,生了一对双胞胎,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他哥哥比较聪明,弟弟是周利盘陀伽。周利盘陀伽因为他过去生是一个大法师,但是悭法,把一些殊胜的法隐藏起来,不使令别人知道,因为悭法的因缘,使他生生世世变成愚痴。后来他哥哥出家以后,他也跟着出家。出家以后,「因根钝仅持一偈」,他哥哥告诉他一个偈颂,百日不能成诵,一百天都背不起来。他哥哥很生气说:你这个人不适合出家,你回去好了。就把他赶出僧团。赶出僧团,这个时候,他又不想回家,但是他哥哥又诃责他,就在僧团外面哭。佛陀从外面进来以后,就明知故问说:你怎么哭呢?就如是如是的报告。佛陀知道他有遮障,就告诉他一个破障的方法,佛陀说:你拿这个扫把扫僧团,扫地的时候你就念这四个字:「去除污垢」。他刚开始念的时候,念这个「去除」,「污垢」就忘掉了;念「污垢」的时候,「去除」就忘了。记忆力非常差,但是他这个人专心用功,哦,把这四个字背起来,「去除污垢」,一方面扫地、一方面念「去除污垢」。没多久就把他悭法的罪障给消灭了。消灭了以后,佛陀教他修数习观,观察呼吸从鼻孔到丹田,从丹田到鼻孔,就得定。得定以后,观察呼吸是无常、无我,就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以后,「辩才无尽,义持第一。」就是有这种境界,他过去做大法师,摄持无量无边的法义,由于圣道的加持,完全都表现出来,「义持第一」。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看这个修行,这个专一的修行是很重要的,从周利盘陀伽的公案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不怕笨,但是我们这一念心的力量,你要能够集中在一个法义上,一次一次的去专精修行,这件事情就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你今天念佛,明天持大悲咒,后天持观世音菩萨,你心力一分散,再大的善根都不能成就,「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你要肯把你的心力集中在一个法上用功,它那个法的力量就能够表现出来,法力不可思议就能够表现出来。所以「继道尊者」虽然是「仅持一偈」,但是后来成就「辩才无尽,义持第一」,这可以看出来。接着我们看「难陀」:

  ├喜尊者──佛之亲弟,仪容第一────────┤

  ┤                      ├

  「喜尊者」是从他的相貌来安立名称,因为他长得特别庄严。这个喜尊者他有三十相,佛陀是三十二相,他具足三十相,相好庄严,人见欢喜,所以叫做喜尊者。他是佛陀的亲弟弟。他的出家因缘,我们也解释一下。佛陀是净饭王的大儿子,佛陀出家以后,净饭王就立难陀做太子,准备继承王位。喜尊者他娶了迦毗罗卫国里面最美的美女做太太,他跟她的感情非常的好。有一天,他为他太太梳头发的时候,佛陀来到他的门口托钵。难陀看到哥哥来,二个兄弟在家的时候感情很好,他就跟他太太说:我马上就回来。他跑去厨房添饭要去供养佛陀。但是他追佛陀的时候,他跑得快,佛陀也跑得快;他走得慢,佛陀也走得慢,就永远保持一个等距离,不知不觉就走到僧团去了。走到僧团以后,佛陀就命令舍利弗尊者把他的头发剃下来,就出家了。出家以后说:唉呀!我是拿饭来供养佛陀,(呵)怎么佛陀把我剃度了呢?因为他哥哥佛陀很有威德,所以他也不敢讲太多话。出家以后,就随众作息。每天就修止修观、做五堂功课。但是他毕竟不是真正思惟苦谛无常而生起道心来修行,所以他还是怀念他家庭的太太。有一天,佛陀为了度化他,以神通力带他到忉利天去,到了忉利天就看到很多很多的宫女,在那个地方跟一些忉利天人玩乐。佛陀就问难陀尊者说:你看忉利天的天女,跟你太太比起来怎么样?难陀尊者说:我太太跟天女比起来,就像猕猴一样。在经论上说:淫欲心重的人,他看到天女的相貌会发狂而死。这个时候他看到一个天宫的宝座没有人,其他的宝座都有人,这个地方没有人,大家还在那边布置。佛陀就说:你去问问看,这个宝座怎么没有人?难陀尊者就问:你们这个地方怎么没有男人,其他的地方都有男人?宫女就回答说:这人世间有一个难陀比丘,他因为出家持戒的功德,死了以后,升天做我们的丈夫。他说:我就是难陀。她说:不可以,你现在的色身是欲界的色身,特别的臭秽,你要死掉以后,得到天的果报,才可以到这个地方。难陀就很高兴。很高兴以后,佛陀又带他到地狱去,他看到很多刀山油锅,有一个狱卒在那个地方刚好要起火。佛陀又说:你去问看看这个油锅都没人,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就问,狱卒说:世间有一个难陀比丘,他因为持戒的功德升天,他在修行的时候打妄想,打妄想这个罪业,天上果报结束以后,来到这个地方受油锅的果报。这个难陀尊者一听以后,惊怖不得了,回去以后就不敢打妄想。(呵──)不敢打妄想以后,专心的修四念处,就证得阿罗汉果。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心为业主」,我们这一念心在三宝的境界活动,念念创造功德庄严;我们这一念心在五欲的境界活动,念念创造刀山油锅的果报:都是这一念心在造作。所以印光大师警告我们修行人:「折伏现行烦恼」,这件事情是修心的要务。因为你每一个五欲的活动,就表示你心中累积了一种三恶道的罪业。你一个往生净土的人,你这种罪业越重,对你往生是有障碍的。这个罪障,这个罪业对你会有障碍的,所以从难陀尊者这个情况看得出来。这个是讲到「难陀尊者,仪容第一」。一个人长得庄严,跟他因地修忍辱波罗蜜有关系,这忍辱波罗蜜修得好的人啊,人长得庄严。接这「阿难陀」尊者:

  ├庆喜尊者─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第一───┤

  │                      │

  「阿难陀」翻成中文叫「庆喜」,因为他出生的时候,刚好是佛成道的日子,这个时候净饭王非常的欢喜,就把他安立做「庆喜」,因为刚好是佛成道日。他是「佛」的「堂弟」,就是净饭王的弟弟白饭王的儿子。出家以后,做佛的「侍者,多闻第一」,他的记忆力特别好,可以说是过目不忘。阿难尊者他在结集经典的时候,他一升座,他能够把佛陀所说的法,一字不漏的诵出来。所以结集完了以后,所有的阿罗汉就讲一个偈颂来赞叹他说:阿难尊者「面如净满月,目如净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前面的偈颂是赞叹阿难尊者色身的庄严。「面如净满月」,他的脸部特别的圆满,就像月亮一样;他的眼睛,「目如净莲华」,眼睛特别的明亮,就像莲华一样的清净无染:这是赞叹他的色身。他的心有什么功德呢?「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佛法深广如大海,但是大海全部都流入到阿难的一念明了心中,被这一念心全部摄持住了,所以他「多闻第一」,这是他一个特殊的功德,阿难陀尊者。接下看「罗罗」尊者。

  ├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

  │                      │

  「罗罗」翻成中文叫「覆障」。这个「覆障」的意思就是说:因为他过去生中,以瞋恨心把一个老鼠洞给塞住,使令这老鼠塞了六天以后,饿死在里面。这个罪业在今生起现行,他处胎六年,在母亲耶输陀罗的胎中六年,都不能出来,所以叫做覆障。这个覆藏有二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他覆障自己。在胎中很痛苦,受这个胎狱之苦,不得自在,处胎六年,障碍他自己。其次,他障碍他母亲,因为他处胎六年,佛陀已经出家六年,耶输陀罗才产下这个儿子。大家就议论纷纷说:一般的女众怀胎十月就生儿子了,佛陀都出家六年她才生儿子?这时候所有的王宫大臣都怀疑她不清净,连净饭王也相信这件事情,就要处罚他。在古时候,这种不清净的女众,就是挖一个火坑,把她推到火坑去烧死。这个时候耶输陀罗就抱着罗罗向天发誓说:「我若清净,天将为证。」如果我是清净,诸天你们要给我证明。抱着罗罗就跳到火坑里面去,结果火焰化红莲。所以我们每次上供,诵「戒定真香」,它后面就是把耶输陀罗讲出来:「耶输陀罗,灭罪消灾,火焰化红莲。」这赞叹耶输陀罗的戒定的功德特别殊胜,感动了天人,能够火焰化红莲。这叫做「覆障」,障碍自己,也障碍母亲。他是「佛」陀的「太子」,出家以后,「密行第一」。什么叫做「密行」呢?古德解释说:「积德而人不知,谓之密行。」他这个人积集功德而没有人知道。大家晚上都睡觉了,他起来扫厕所,扫得很干净。大家早上起床,诶,这厕所很干净,也不知道是谁扫的。佛法的意思,你若造了罪业,要把这个罪业公开出来,这个罪业就会折损;但是你有功德,不要公开,有功德要隐藏起来。我们讲说:「阳德享盛名,阴德天报之。」你这个「阳德」你把功德公开了以后,「享盛名」得到别人的赞叹,但是在别人赞叹的当下,也把你的功德折损了。「阴德天报之」,你能够把功德遮盖起来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明明是你做的,但是别人不知道你做的,上天要报答你,这个功德特别的广大,这就是「密行」。罗罗在出家以后,他专修密行,积集阴德的,在这一方面他最为第一,所有阿罗汉当中他最为第一。接着看「憍梵波提」:

  ├牛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

  │                      │

  「憍梵波提」翻成中文叫「牛」,这个「」就是吃东西那个「咀嚼」,嘴巴嚅动咀嚼叫做「」。为什么会有这个名称呢?因为「宿世恶口,感此余报」。他过去生的时候是做一个沙弥,他看到一个老比丘在诵经。那个老比丘很老了,诵经的时候嘴巴在那边动动动,他就戏笑说:这老比丘诵经就像牛在吃草一样。这老比丘说:你糟糕了,我是一个阿罗汉,你怎么能够这样毁谤我!他跟阿罗汉忏悔,免去了地狱的果报;但是因为他所毁谤的是一个阿罗汉,那这是不得了的境界,这圣人的境界,还是堕落到牛中去做五百世的牛。那五百世的牛出来以后,他还有这个余报,他的嘴巴长得像牛一样。这个时候,佛陀慈悲:你是一个阿罗汉,你嘴巴长得跟牛一样,这个世间人会毁谤你、造罪业。就命令他到天上去受天人的供养。因为天人都有神通,当然都知道他是阿罗汉圣者,不敢去轻视他。阿罗汉以后,他就在天上「受天」人「供养」,当然也为天人说法。一直到佛陀灭度以后,迦叶尊者在第一次的结集,鸣槌集众,召告阿罗汉先不要灭度。迦叶尊者也派一个阿罗汉到天上去,要请憍梵波提下来结集。憍梵波提讲了一个偈颂来表达他的心情,他说:「憍梵波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如来灭后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说这个「憍梵波提稽首礼」,我至诚的顶礼,顶礼谁呢?「妙众第一大德僧」,我至诚的向这些所有参加结集的阿罗汉,至诚的表示我的敬意,我至诚的向你们顶礼,「憍梵波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第二句话讲出他的心情,「如来灭后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如来灭度以后,我的心情不想再到人间,我也要入灭了。讲一个譬喻:「如大象去象子随」,在所有的动物当中,大象跟它的儿子的亲子关系是最密切,这个象子它永远不会离开大象,那大象也不会离开象子。就讲出他的心情,他不想再到人间来结集,讲完以后,就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烧掉,就入了涅槃。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阿罗汉他经常作因缘观,他观察每一个人各有各的得度因缘,他不勉强。譬如说阿罗汉今天他要从这条路走过去,他会入定:我会遇到哪些人,哪些人看到我会欢喜,哪些人会不欢喜。他看到有些人会不欢喜他,他就不过去了,他走另外一条路,他对度化众生完全是随顺因缘。那菩萨的心情不一样,菩萨度化众生是:「为诸众生不请友」,没有因缘,可以创造,创造因缘,菩萨度化众生是主动积极的、主动积极的。所以这二点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如来灭后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大象离开以后,我这个象子也不想做事了,就入灭了,所以他是「受天供养第一」。接着「宾头卢颇罗堕」尊者。

  ├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

  │                      │

  「宾头卢颇罗堕」翻成中文叫「不动」,他不动。「久住世间,应末世供」,因为佛陀观察他跟众生的因缘特别殊胜,所以佛陀命令他久住世间,不可以入无余涅槃,做末世的福田,乃至于弥勒菩萨出世为止,才能够入灭,他是「福田第一」。所以我们一般的斋僧大会,都要准备一个座位,就是这个宾头卢颇罗堕尊者。我们看常住的十八罗汉,有一个长眉尊者,眉头特别的长,眉头垂地的那一个就是宾头卢颇罗堕尊者,长眉尊者。佛在世的时候,有二个阿罗汉没有灭度,他是其中的一个,佛陀命令他不能灭度。接着看「迦留陀夷」:

  ├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

  │                      │

  这个「黑光」指的是他的色身,他的颜色粗黑而具足光明。他颜色很黑,但是看起来有黑光,具足光明。是「佛」陀的「使者」,「教化第一」,善巧说法。这迦留陀夷尊者跟佛世的一些大国王的交情很好,很多很多的大国王都供养他很多东西,因为他善于教化,他跟那个时候的十六国王那些王宫大臣都有很好的交情。接下来看「摩诃劫宾那」。

  ├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

  │                      │

  他的父亲也是向星宿祈祷而得到这个儿子,所以叫「房宿」,这个「房宿」是一个星宿的名称。他的功德是「知星宿第一」,他对天文学特别有研究。他能够观察星星的变化,就能够知道世间上有各式各样吉凶的事情,「知」这个「星宿」,从「星宿」的变化能够预知吉凶,「知星宿第一」。看「薄拘罗」:

  ├善容尊者─寿命第一─────────────┤

  │                      │

  「薄拘罗」翻成中文叫做「善容」,因为他的容貌特别的端正。在所有阿罗汉当中「寿命第一」,他活到一百六十岁,而且一百六十岁当中,一生当中完全不生病,从出生以后到一百六十岁,完全不生病。他生命当中只有生、老、死,没有病的情形出现。怎么回事呢?因为他过去生持不杀生戒,持得特别的严谨,所以招感生生世世不生病,而且长寿,「寿命第一」,所有阿罗汉当中活到一百六十岁。阿难尊者也是,阿难尊者他持不杀生也持的很清净,他一生也不生病。在阿罗汉当中,薄拘罗尊者、阿难尊者二个都不生病的,阿难尊者活到一百二十岁,薄拘罗尊者活到一百六十岁,所以他「寿命第一」。最后一个「阿?楼驮」,「阿?楼驮」翻成中文叫「无贫」。

  └无贫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

  「阿?楼驮」的特色是无贫,就是他的生命当中,因为过去对布施波罗蜜的善业特别的强,所以生生世世无贫。我们可以举二个例子:第一个是他在家的时候,(因为他是八王子出家的,他跟阿难陀、难陀都是八王子),跟王宫大臣那些儿子(公子哥),玩赌博的游戏。谁赌输了,就要拿出饼干给对方。这一天他的运气非常不好,连续输了好几次,他就一直跟他母亲拿饼干,一整盒饼干都用光了。他又去赌,又输了,又跟他母亲拿饼干,他母亲说:饼干没有了,都被你输光了。阿?楼驮(又翻成阿那律)的心情:这饼干不可能会没有,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他母亲为了取信于他,就把空的饼干盒给他看。但是因为阿那律尊者布施波罗蜜的善业力强,他这个饼干盒一打开的时候,全部都是饼干,(哈──)他有这样的善业力。出家以后,还有一件事情值的我们一提的,就是他去托钵,他即使去到贫民窟,别人把那些臭酸的饮食放在他的钵中,入此钵中成甘露味。任何人只要把食物放在阿那律尊者的钵里面,它就变成美好的饮食。他如果把吃剩的食物倒给其他阿罗汉的时候,又恢复原状(哈──)、恢复原状。所以阿那律尊者他布施的善业力强,他一生当中是「无贫」的,他是「佛堂弟,天眼第一」。这个「天眼第一」也是有一段因缘。因为阿那律尊者的福报太大,富贵求道难,他听佛陀说法的时候,就打瞌睡,福报大的人就不容易精进。佛陀说法的时候,他就开始说觉,佛陀说完了,他刚好醒过来。有一次,佛陀就诃责他说:「咄咄胡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你这样愚痴,生生世世愚痴堕落到畜生道,三千年不闻三宝的名字。人家在说法,你在睡觉,三千年不闻三宝名字。他一紧张以后(所以有善根的人,一刺激他就精进),七天七夜不睡觉,精进的修行。但是这个眼睛是血肉之躯,它不休息,眼睛就瞎掉了。瞎掉以后,就不能照顾自己的生活。佛陀怜愍他,教他修「照明金刚三昧」,照明金刚三昧就从头部的中间发起了天眼。在《楞严经》上说:他的天眼能够观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的庵摩罗果。他的天眼发动的时候,观察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观手掌中的庵摩罗果(这个庵摩罗果是印度才有,就像我们现在的槟榔这么大。)一样,这么清楚的情况,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他「天眼第一」。这以上是讲到与会大众的十六位尊者,我们再往下看:

  ┌─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

  │

  此等常随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

  ││         │

  └┼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复名当机众矣。

  │         │

  └增道损生,自净佛土┘

  这些都是属于「常随众」,经常跟随在佛陀身边的这些僧众;他的本地风光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就这他的迹门,他示现声闻,他是扮演影响众。因为声闻人是不求生净土的,声闻人的心情是求入无余涅槃,就着声闻的角度,他们是影响众,就是他自己不是受益者,但是他参加,使令参加的人多一点,影响别人。但是「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就着他的本门来说,他是法身大士,听闻到「净土」广大「摄受」的「功德」,他「得第一义悉檀」。这「第一义悉檀」就是我们讲的四悉檀: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前面的三个悉檀都是事相的;这第一义悉檀是理观的,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他就是能够理解到「心净国土净、心净众生净。」这个时候要成就净土怎么办呢?「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增加自己的圣道,折损自己的生死,来亲近他的佛土。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也是「当机众」,因为他的本地风光是法身菩萨。这是讲到「声闻众」的最后一科「列上首名」。

佛说阿弥陀经1

佛说阿弥陀经2

佛说阿弥陀经3

佛说阿弥陀经4

佛说阿弥陀经5

佛说阿弥陀经6

佛说阿弥陀经7

佛说阿弥陀经8

佛说阿弥陀经9

佛说阿弥陀经10

佛说阿弥陀经11

佛说阿弥陀经12

佛说阿弥陀经13

佛说阿弥陀经14

佛说阿弥陀经15

佛说阿弥陀经16


历史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1

 神仙传集锦1    《佛学与西学》

走出西方中心论    

《西方中心论批判》读后感

不能用西人的“宗教哲学”视角来认识中华传统学术儒释道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全集)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全集)

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全集)

来果和尚自行录(全集)

一梦漫言(全集)

印光大师略传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


打坐方法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天眼通原理

八段锦简述、   易经杂说

太上感应篇、   推背图(图文+详解)

心相篇 、     《心相篇》讲记

古琴文化综述、    千古音乐圣人师旷

经典古琴动画片两部

唐朝大国手完虐倭国第一棋手

佛弟子不应吃肉及如何正确吃素


轮回转世的科学研究

台大校长李嗣涔“灵界研究、多维时空“情况简介

雍正三教觉民,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心经直指》—高道李清庵解释《心经》

了凡四训序文


略论明心见性1,       略论明心见性2

转八识成四智

六即佛          八识简介        

佛教八宗    密宗大义


认识佛教(1)认识佛教(2)认识佛教(3)

认识佛教(4)认识佛教(5)


弘一大师在青岛湛山寺

弘一大师简传

弘一大师: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叶圣陶:两法师(弘一法师、印光法师)

共尊印光大师势至化身原因

朱镜宙:我所知道的虚云老和尚

戒尘法师:我与虚云上座  

虚云和尚行业记

弘一大师出家之因缘

印光祖师和弘一律师的师徒缘

印光大师:劝注重因果

慧远大师再来:三昧国师  

 印光大师:念佛十念法


佛图澄

释摩腾 竺法兰 康僧会 支遁 

释道安 鸠摩罗什 法郎 李恒沙门

杯渡

释宝志

玄奘 一行


古代中医:穷人治病,富人掏钱

李玲:仇和的宿迁医改调查

揭秘红楼梦中的药膳盛宴

中药“宝塔糖”消亡之谜

现今少年每每不知保身之道,纵情色欲,由之受病

钱学森对中医的认识,学西医的一定要看,千万别错过

彭鑫:胎毒的产生及对孩子的健康影响

中医为开裆裤正名!藏在开裆裤里的老祖宗育儿智慧

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连续长存的正统

佛法之世界系统略述

一位西医这样理解中医肾虚,让中医黑们无地自容

人体体质辨别(气虚、阳虚、阴虚)

黄帝内经,为什么有人年过八旬还能生子!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