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说阿弥陀经20

净界法师 十念生 2019-04-14

第二十卷(第二册)

  请打开《讲义》第二十九页: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这一段经文是一个简略的回答。前面是约着能受用的众生,就是约着一个正报的身心,「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安立为极乐。这一段是约着所受用的环境,就是住处的环境,来安立极乐的理由。我们看蕅祖的第二段的解释「别明四土」,说明四土横竖的情形:

  别明四土二

  明四土横竖

  此等庄严

  ┌是增上善业所感┐

  ┌同居净土┤       ├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    └亦圆五品观所感┘

  蕅益大师广泛的引用「五尘」来解释四土居住的庄严。就着凡圣「同居土」的「五尘」来说,它是怎么来的呢?「是增上善业所感」,这些当然是信、愿、持名,这种特别殊胜的善业──信、愿、持名。他的果证最高到「圆五品」,圆教五品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这个「五品」就是对于真如佛性有五个阶位。第一个「随喜」,我们对真如佛性虽然没有证得,但是念念的随顺欢喜,「随喜品」。然后「读诵」,读诵大乘经典,加强对真如的观行、观照。「解说」(说法品),前二品是自受用,这个解说开始他受用。你假藉各式各样的文字,来表达真如的道理,让别人也能够理解。四「兼行六度」,你不但是解说,你偶尔也到外面去做一些布施的事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习其他五度的波罗蜜,兼行,一方面解说一方面修五度,一方面五度一方面修解说。然后「正行六度」,正式的开始度化众生。就是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这五品。这样的一个因地,创造了一个凡圣同居土的「缘生」的「胜妙五尘」,它这种五尘、这种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一方面它有安乐的功德,一方面它有清净的功德,这叫「胜妙」。这个「缘生」就是说这个「五尘」的境界,就是每一个人的宫殿楼阁是有差别的,因为因缘所生法。就是说,主要的是看你的正行──信、愿、持名,品位的高下在持名之浅深。其次,看你其他六波罗蜜的功德有关系,看前面的三辈九品,你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栽培,这当中也会影响到你所受用的色声香味触。就是你宫殿的大小、颜色、光明等等,它的色声香味触,它的香气,它的味道,乃至于它的质感,都跟你在娑婆世界所栽培的因地有关系。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以六波罗蜜为助行,这当中会影响「五尘胜妙」的情形。

  │    ┌是即空观智所感┐

  ├方便净土┤       ├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    └亦相似三观所感┘

  这个「方便」有余「土」的五尘,「是即空观」,这个「即空观」是指他修三观,但是他偏重在「即空」,他这不是二乘的空观,他是修习三观,但是偏重在空观,叫「即空观」。他的果证,乃至到「相似三观」,相似位。这个时候他生到方便有余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他那个五尘就不像前面的凡圣胜妙五尘。这凡圣的胜妙五尘,他是有饮食、睡眠的情形、衣服的受用,有凡夫的这种相貌。这个无漏的五尘,它那个色声香味触所表现出来的,那是一个涅槃相应寂静无为的境界,寂静无为,无为而寂静,寂静而无为的安乐。

  │    ┌是妙假观智所感┐

  ├实报净土┤       ├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    └亦分证三观所感┘

  这个「实报」庄严「土」这种五尘的宫殿,「是妙假观」,就是他在修「三观」的时候,从空出假,开始广度众生了。他的果证,乃至「分证三观」,分证这个真如实相。他成就「妙俗谛」,他的「五尘」是「无尽」,那就比前面的无漏五尘更加的美妙庄严了。这个「无尽五尘」,在《华严经》中讲出一个情况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轮。」什么叫做「无尽五尘」呢?就是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它能够在微小的毫端当中,显现宝王剎,就有这种境界。「坐微尘里转大*轮」,一个微小的微尘,它就能够演说无量无边的法音出来,转大*轮,一能够摄多,多也能会归到一。所以菩萨在这个宫殿当中安住,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不可思议。他的色声香味触、他所看到的墙壁、宫殿、楼阁,那就不是我们凡夫的受用了,更加的微妙了,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了。

  我个人的修学过程,我自己有一个明显的差别。我刚出家的时候,欢喜修空观,那个时候在文殊院住,一没事就修止,修止了以后就修观一切法空,观察身心世界它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个空的智慧在心中一现前的时候,这身心世界的这个分别就暂时停下来,我经常欢喜修空观。那种心情就像是我们读《法华经》,那个迦叶尊者的心情。迦叶尊者他很坦白的跟佛陀表示说:我的心情,观这个十方诸佛这个净土的庄严,我观诸庄严不生不灭、不大不小、不增不减,不生好乐。我当时的心情也是这种心情。就是说观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我那个时候读《阿弥陀经》:「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我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好乐心。就是说以空的智慧来观察这些因缘所生法,就是欢喜在真谛理上安住,就是观它是不生也不灭,它也没有生灭相、也没有染净相、没有增减相,「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后来我读了《法华经》,我的心情改变了。后来我读《法华经》以后,我回去看我过去,捏了一把冷汗。过去没有人指导,那个时候的心情真的是觉得:一个人入无余涅槃是对的(呵──),我那时候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说:反正能够离开生死的干扰就好了,管它庄不庄严,这件事情不重要。那个时候的心情,对于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不生好乐。所以我那个时候回来,再读《法华经》的时候,读到迦叶尊者这段经文,我内心当中,过去也有同感。但是当我们从空出假以后,从空性以后再出来,哦,见山又是山。

  这个禅宗说:刚开始见山是山,是执着的、杂染的。第二个阶段修空观的时候,见山不是山,有看到山,有看到等于没有看到,内心当中常游毕竟空。第三阶段开始分别假观了,开始利益有情的时候,从空性当中看到如梦如幻的假。这个时候你再来读《法华经》《阿弥陀经》,生大欢喜心。因为这个时候,你开始分别假的时候,你会觉得这种庄严也是非常重要,菩萨以种种的功德与之庄严。所以这个实报庄严土是超越了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主要是空观,「即空观」,这实报庄严土那是不同的。所以你去读《般若经》跟《华严经》,那味道不一样。《般若经》它都是用破斥的,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它就是引导你这一念心,趋向毕竟空的真理当中。但是《华严经》它不是,他显庄严。它显正报的庄严,这个阿弥陀佛,佛陀的正报是怎么庄严,他眼睛是怎么个变化、耳朵、他的白毫是怎么样的情况,正报庄严,依报又怎么庄严。当然烦恼重的人,看了这些庄严,他也是觉得负担很大。(呵──)但是你从空性再出来的时候,看这些庄严,你生大欢喜心,会生大欢喜心。这个就是所谓的「无尽五尘」,无量无边这样的一种庄严五尘。

  │    ┌是即中观智所感┐

  └常寂光土┤       ├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亦究竟三观所感┘

  「常寂光土」当然是没有讲了,是「中观」的「智」慧,「究竟」的「三观」。「妙中谛」它是一个「称性」的,称合真如佛性所表现出来的色声香味触,是这样的情况。

  这样子就把四土的住处庄严,就是在凡圣同居土的宫殿是胜妙五尘、方便有余土是无漏五尘、实报庄严土是无尽五尘、常寂光土的宫殿是称性五尘,就把它这样的庄严分别出来。最后「明四土圆融」:

  明四土圆融

  ┌欲令易解,作此分别

  │

  │     ┌无非因缘所生法┐

  │     │       │

  └实四土庄严┤   ┌空┐ ├

  │   │ │ │

  └无不即┼假┼─┘

  │ │

  └中┘

  ┌真俗圆融┐

  ─所以极乐同居净境┤    ├下皆仿此

  └不可限量┘

  (「不皆仿此」,这「不」是错字,改为「下」。)前面的四土分别,只是使令我们容「易」理「解」,所以「作」出这样的「分别」。事「实」上「四土」的「庄严」,它互含互摄,每一个土都是「因缘所生法」,就是看你因地的栽培。世间上的事情,就是因缘所生法。所以它每一个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极乐」的「同居净」土,是「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以「下」的庄严就不再多说了,都依照此一原则。

  问答破情

  ┌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

  │

  │  ┌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 ┌┤        ├方是诸佛究竟依果。

  └答┤└一一理性具足庄严┘

  │

  └─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有人就问:极乐世界的常「寂光」是真如「理性」,这真如理性怎么会有「庄严」呢?蕅益大师回「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其实四土的「庄严」,在极乐世界「全体」都是真如「理性」,它每一个庄严都是随顺于法身、般若、解脱的三德。每一个真如「理性」当中,也都「具足」了四土的「庄严」,这叫真俗圆融不可思议。会归到真谛的角度来说,那是「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但是从俗谛的角度来说,「一一理性」可也是「具足庄严」:这样才是阿弥陀佛究竟本愿所创造的一个究竟果报。否则那就不是阿罗汉的「偏真法性」了,入了涅槃以后,正报也不可得、依报也不可得!所以说「寂光不具胜妙五尘」,这样子跟「偏真法性」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在研究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这句话是一个判定的标准,「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

  过去香港有一个法师,那个时候我们在读佛学院,现在他这本书流通不广。那个法师说他去过极乐世界,他说在做梦,梦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带他去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看到很多男男女女在那个地方玩乐、吃东西、干什么的,有很多的变化。但这当中,我们从经典一看,就看出了很多破绽。所以那个时候教我们净土的恩师上性下梵老和尚在上课的时候,就明显的破斥他所说的话,因为很多违背经论,违背修多罗。第一个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在经典里面,佛陀在四十八大愿里面就讲得很清楚,极乐世界没有女人相。第二个极乐世界在受用饮食、睡眠、衣服的时候,他不会生起烦恼的相貌。但是他当时的描述是有烦恼相应的,这个不合乎经义。所以极乐世界我们说「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就是说极乐世界的每一个庄严是随顺于法身、般若、解脱德,怎么会跟烦恼相应呢?可见他去的地方不是极乐世界。现在这本书流通得少了。所以我们在判断极乐世界庄严的时候,你用这二句话来抉择,看它合不合乎这二句话:第一个它是「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它每一个庄严一定具足随顺于真如,随顺于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第二个「一一理性具足庄严」,它每一个真如理一定具足庄严。这是简别它不是二乘的偏空。它虽然跟真如相应,但是它可也是具足了四土庄严,有这个正报的身心、有依报的宫殿,这个才是「诸佛」的「究竟依果」,所以说「真俗圆融」不可思议。这个是我们判断极乐世界的一种标准答案,「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这一段是讲到「征释」,就是「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一个简略的回答。再看「丁二、广释」,这以下佛陀就广泛的解释:这个国土凭什么理由安立为极乐?这个解释更加广泛了。

  ┌己初释生处  今初

  ┌戊初别释所受┤

  │      └己二结示佛力

  丁二广释二┤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

  丁二、广释二

  戊一、别释所受二

  己一、释生处

  这当中分二科:「初、别释所受;二、合释能受所受」。先约所受用的国土,再约能受用跟所受用合起来解释。所受用的国土又分成二科:先解「释生处」,我们受身的处所;第「二结示佛力」。「今初」,先看我们「生处」的庄严,看经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总标异此

  上明住处,今明生处。

  宝池金银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

  这一段蕅益大师把它判作「生处」庄严。前面是一个「住处」,这个是受生的处所。「生处」的庄严,我们根据莲池大师的科判,他把它分成三段:就是「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这个地方是讲池水庄严。这个「水」对我们民生必须品,很重要,它有洗涤、饮用的功能。所以佛陀讲这个依报的时候,他必须要交待极乐世界的水质怎么样,这件事情很重要,池水庄严。第二个楼阁庄严,就是从「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这个是讲楼阁庄严,这个楼阁事实上就是一个住处跟一个说法处所,就是地上住处跟说法处所。第三个莲华庄严,「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莲池大师把这段经文分成三段,这样子很详细,所以我们根据莲池大师这样的科判来解释,我们扣着经文来解释,有必要消文的部分,我们再看蕅祖的注解。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这一段是池水庄严,「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所成的这个「池」,这个池当中有什么东西呢?有「八功德水」,这个水具足八种功德。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明八功德水

  ┌澄  清─异此方浑浊

  │

  ├清  冷─异寒热

  │

  ├甘  美─异咸淡劣味

  │

  ├轻  软─异沉重

  八功德者┤

  ├润  泽─异?腐褪色

  │

  ├安  和─异急暴

  │

  ├除饥渴─异生冷

  │

  └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

  也。

  「八功德者」,有八种功德。第一个「澄清」,这个指的是颜色,「异此方浑浊」。我们娑婆世界的水是污浊的,颜色看起来就不欢喜;极乐世界的颜色特别澄清。我过去到马来西亚saba,它有一个地方的水也是很澄清,你坐船这样看下去,很深很深的海底都看得到,这个地方很特别的。极乐世界的水也是澄清,「异此方浑浊」,这个是指颜色,这个色澄。第二个温度,「清冷,异寒热」。极乐世界水的温度,它很适当,不管你拿来饮用、用来洗澡都很适当,不会太寒、太热。第三个「甘美」,它的味道特别甘美;不像我们娑婆世界,不是太咸、就是太淡,味道「劣味」。第四个「轻软」,这是指它的质感,我们一接触水的时候,没有一种「沉重」的感觉,它的质感特别的轻软。第五「润泽」,它的体性润泽,「异?腐褪色」,这个「?」就是臭秽。我们娑婆世界的水放久了以后,就臭秽「褪色」,颜色也会变。极乐世界它是润泽,不会有「?腐褪色」的情况。第六「安和」,这是指速度,它不会「急暴」。我们台湾最近又发生了一个溺毙的事件,一个大学生去屏东的一个地方溺毙了。这个内湖是最危险的,你看那个大海,大海它的波浪在外面是看得到。这个内湖,这岛里面的湖,表面上看它没事,事实上它里面有大漩涡。你丢个草在湖中,它水好象不会移动;但是你一下去的时候,它的漩涡都在下面,一下子就被卷下去了。所以娑婆有急暴的情况,有危险性。极乐世界的水安和,它的速度很安和。第七「除饥渴,异生冷」。极乐世界的水能够「除饥渴」;不像我们娑婆世界「生冷」,要煮过才能够喝,否则我们喝下去胃受不了,太生冷了。第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这个水能够滋养我们的六根;不像娑婆世界的水,它会损坏诸根。或者「沴戾」,沴戾就是不调和;「增病」,生病;或者「没溺等」等的一种过患。这八功德水。这个水对我们是很重要的,佛陀特别说极乐世界的水质,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我们看蕅益大师解释:

  明充满其中等

  ┌─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

  │

  ├─底纯金沙─异污泥。

  「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它也不会太少,它可也不是太多,太少就「枯竭」了,水的数量不够;太多就「泛滥」流出来。极乐世界的水,它不但是体质很好,它的数量也恰当,它在水池当中的数量是刚刚好,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这个池底它不是「污泥」。蕅益大师说:「底纯金沙,异污泥」也,它不是污池,它是金色的沙。阳光一照,闪闪发光,特别庄严。这是讲到池水,它水池庄严的情形,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个看楼阁庄严: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这个水池的四边,就是它的岸边是四宝,它有「金、银、琉璃、玻?」。这个「金、银」容易了解。这个「琉璃」是一种青色的宝物,琉璃是青色的宝物,琉璃青。这个「玻?」就是水晶,透明的水晶。在这个「阶道」的「上」面「有楼阁」,就是你到了七宝池上来以后,它的阶道地上有楼阁。「楼阁」,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         ┌陛级名阶

  │├─阶道四宝─异砖石┤

  ││         └坦途名道

  ││

  ││┌重屋名楼┐七寶 異此方土    ┌住处

  │└┤    ├  ─    ─楼阁是┤

  │ └岑楼名阁┘樓閣 木丹青也    └及法会处

  │

  │           ┌登四岸┐

  │           │   │

  │           ├入法会│

  └但得宝池莲胞开敷,便可┤   ├也。

  ├见 佛│

  │   │

  └闻 法┘

  「重屋」就是二层以上的叫「楼」。这个「阁」叫「岑」ㄔㄣ,「岑楼」。这个「岑」就是高而尖,下面比较大,上面比较小,高而尖的楼叫「阁」。这个楼阁就是一个高尖的建筑物,「七宝」所成的「楼阁,异此方」是用「土木丹青」。这个「丹青」就是彩绘,用土木把它彩绘起来的。那楼阁是什么作用呢?是一个「住处」。我们说极乐世界的居住环境:有一种是在树上,八千由旬乃至十六亿由旬的树上;第二种是属于地上的楼阁。楼阁还有一种功能,有一种楼阁是比较大的,是阿弥陀佛说法的处所。阿弥陀佛说法有很多人会去听,也是在楼阁里面,他不是在室外,而是在室内说法。「楼阁是住处,及法会处」。它的结构是七宝,这个「金、银」容易了解,「琉璃」那这个是青色的宝物,「玻?」是水晶。「砗磲」,莲池大师的解释是一个很大的贝壳,青白相间,是青白相间的一种贝壳,这也是一种宝,它贝壳的颜色特别美妙,可以用来装饰。「赤珠」,是一个红色的宝珠。「玛瑙」,是一个暗红色的玉石。用这种七宝把它做成的楼阁。我们娑婆世界的建筑物,福报大一点的,顶多用木头,你看弥陀院,就是全部用木头(建造的)。这十几年前,方丈和尚盖那个弥陀院,一个小小的弥陀院就花了一千多万,十几年前。你可想而知,用七宝把它盖起来,那要花多少钱。(呵──)我们好象没看到娑婆世界有这样大福报的人,用七宝盖房子的。极乐世界的楼阁,「金、银、琉璃、玻?、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把它庄严起来,这是楼阁庄严。第三个莲华庄严: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在这个七宝池、八功德水当中,有「莲华」。它有多大呢?「大如车轮」,看蕅祖的注解:

  明华轮等

  华轮者

  輪王金輪大四十里─且

  ┌          ┐

  │舉最小者言     │由同居淨土身

  ┌┤          ├

  ││若據《觀經》及《無量│相不等故也。

  │└          ┘

  │ 壽會》,大小實不可量

  「大如车轮」,这个车轮到底有多大呢?这个车轮不是我们娑婆世界车子的轮子,是转「轮」圣「王」的轮宝。转轮圣王有七宝,他那个轮宝,如果转轮圣王要遨游四天下,去观察四天下的众生,他那个轮宝在前面,就带动他飞到虚空去了,有「四十里」,就是一由旬,「最小」是一由旬。最多,在「《无量寿经》」上说:有百千由旬这么大,当然每一个人的「身相不」同,他招感的莲华也就不一样,「大如车轮」是这样子。「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这个莲华,它主要的是说明受生的处所。

  夫人曰:「不可以尔一人坏我规矩。」摈之。婢悚悔,遂发愤精进,久之弗倦。

  在《净土圣贤录》里面讲到一个跟莲华有关的公案说:宋朝的宋哲宗的从父荆王,这荆王有一个夫人叫越国夫人(越南的越,国家的国)。这越国夫人她平常是修净土的,她不但一个人修,还领着所有的婢女一起共修。这当中有一个婢女懈怠,经常借故不到。这越国夫人有一次实在受不了了,把她叫过来呵斥一顿说:你这样子整天悠悠泛泛、随业流转、流转生死!这个宫女是有善根的,一个有善根的人被刺激以后,善根就表现出来,她特别精进。精进用功以后,有这么一天,哦,净业成就了。这个宫女就私下跟她一个要好的宫女说:我今天晚上要往生极乐世界了,你帮我向夫人报告一下,感谢她对我的照顾。她的宫女朋友本来也不相信,但是谁知道当天晚上,果真就在她的房间里面坐化了。隔天一早去看她的房间,异香满室。这个宫女不得已,就把这件事情报告给夫人知道:昨天晚上她跟我说要往生,我当时也不相信,但是谁知道她是真的。这个越国夫人就说:除非她今天晚上亲自来向我报告,我才相信她往生,否则我还是不相信。到了晚上的时候,这个越国夫人就做了一个梦,这宫女就来告诉她说:夫人啊,我真的往生极乐世界,多谢你对我这样的呵责与指导,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我来跟你感谢。越国夫人说:你到极乐世界,可不可以带我到极乐世界去看一看?可以啊。《净土圣贤录》上说:越国夫人的神识就随着她到极乐世界,经过一个半圆形的桥,这桥下就是七宝池、八功德水的境界,在这当中有很多莲华。不过她讲到红色、白色二种莲华,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有的枯萎,每一朵莲华都挂上名字。(哈──)越国夫人就问说:这莲华为什么有的茂盛、有的枯萎呢?婢女说: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生起信愿以后,开始发心要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极乐世界就出现一朵莲华。如果你一精进,这个莲华就茂盛、放光;你一懈怠,这个莲华就开始枯萎了。每一个莲华当中都有一个名牌,就看看这个是谁谁谁。她看到她宫殿里面的几个宫女都已经有名牌。越国夫人就说:你可不可以看看我的莲华在哪里?带她去,哇!她的莲华特别的大、特别的光明。越国夫人看了以后很高兴,她醒来以后就更加深信了。后来这个越国夫人经过一年,第二年生日的时候,她斋戒沐浴,洗净身体,换上干净的衣服,亲自拈香供佛,这檀香一供上去,站着就往生了,立化。坐脱立亡,这不简单。所以这个莲华它是一个受生的处所。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华轮者

  │┌青色名优钵罗┐(这是印度的名称)

  ││      │

  │├黄色名拘勿头┤┌由生身有光─┐

  ┼┤      ├┤      ├然极乐莲华─

  │├赤色名钵头摩┤└故莲胞亦有光┘

  ││      │

  │└白色名芬陀利┘

  │

  │        ┌光┐

  │      ──┤ ├无量,此亦略言耳。

  │        └色┘

  极乐世界的「胞」胎有「光」明,所以它的莲华也有光明。事实上极乐世界莲华的「光」明跟颜「色」是「无量」无边的,不止是青黄赤白,这个地方是简「略」的说明而已,提出四种颜色。我们娑婆世界的莲华是没有光明的。极乐世界的莲华放出光明,就像我们莲华灯放出光明。这个莲华观在《观经》当中,观察依报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五点记数法,也不妨把每一点安置一个莲华,因为这个莲华它是你第一个受生的因缘、受生因缘,它比前面的宝树(前面佛陀也讲宝树、楼阁、八功德水,这些都是依报的观法,但是在所有的观法当中),莲华观是最重要的,跟你的关系最密切,因为你未来是莲华化生,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弥陀是拿莲华来接引你的,所以莲华观很重要。这当中的莲华,它的情况,经文讲出「微妙香洁」,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微┐

  ││ │   ┌质而非形曰微─┐

  │├妙┤略歎蓮│       │ ┌莲胞如此

  └┤ ├   ┼无碍曰妙───┼也┤

  ├香┤華四德│       │ └生身可知

  │ │   └非形则非尘故洁┘

  └洁┘

  「微妙香洁」,我们看蕅祖的注解。「质而非形」,就是莲华的纹路特别微细,不容易看得到,非常的微细,「质而非形」,这叫「微」。「非形则非尘故洁」,就是说它处污泥而不染,叫做「洁」,它的「洁」是不受染污的。「非尘」,这些尘埃不能够染污,叫「洁」。这个「无碍曰妙」,我们直接看「无碍」,不容易理解。但是看莲池大师的《疏钞》就知道:「妙」这句话,这「无碍」

  ,莲池大师举出十种妙。十种妙当中,我们简单的讲出三种妙,莲华有三种妙。第一个「此方念佛,华即标名,勤惰才分,荣枯顿异。」就是说众生在这个地方念佛,「此方念佛」,这个莲华就标出他的名字,这个「勤」就是精进,「惰」就是懒惰,「勤惰才分」才分别,这个时候「荣枯顿异」,有的是「荣」茂盛,有的是「枯」枯萎,马上就有差异,这个是感应道交妙,这件事情是「妙」。说你一开始念佛,极乐世界就有一个莲华,你精进它就荣,你懈怠它就枯萎,这件事情真的是妙,感应道交妙。第二个「从空而降,迎取往生,是动静一如妙。」你净业成就的时候,莲华从空而降,迎取你的神识,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这件事情动静一如妙,它能够动、能够静,它有这样的功德,是妙。第三个「九品往生,随其宿修,华开迟速,不相错谬,是胜劣分明妙。」说你九品往生,随着你过去在因地宿修所栽培的功德,华开有迟有速,有时候华一天就开,有时候九劫、十二劫,华开的迟速,有时候迟、有时候速,它不相错谬,这莲华它一定会控制得好好的,什么时候该开、什么时候不该开,这个胜劣分明,殊胜跟低劣的分明妙,说它这个是妙。我只举出三个「妙」,大家有兴趣,可以把莲池大师的莲华十妙读一读,就知道,这叫做妙。

  「莲胞如此,生身可知。」这个地方「莲胞如此,生身可知」,我们可以再稍微把它说明一下。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这是一个臭皮囊,观身不净。怎么会不净呢?因为你刚开始的缘起,这个种子、父精母血,就是一个不净物。然后你父精母血在哪一个地方酝酿长大呢?就是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他滋养的地方,居处的地方就是不净。从生处不净到住处不净,就知道这个色身长大以后就是不净。所以宗喀巴大师说:这个色身你用四大海水来洗涤,洗到最后一个微尘还是不净,找不到一个干净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因地的时候,就是生处不净。极乐世界的莲华,它「微妙香洁」,这当中也露出一个消息,就是极乐世界的果报体特别的微妙香洁。我们学友有一些人不喜欢洗澡,不喜欢洗澡在这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这臭皮囊就会不妙,因为你的臭皮囊会出现一些脏东西。你到极乐世界,你不洗澡可以,因为微妙香洁。所以不喜欢洗澡的人到极乐世界,是非常适合的,这个果报体不须要洗澡。怎么知道呢?因为它微妙香洁。所以我们从极乐世界的莲华当中,也可以看出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的本质是微妙香洁的,特别的微妙、特别的香洁。这个地方是讲到生处庄严。好,我们看「结示佛力」。

  己二、结示佛力

  这庄严是怎么来的?看这段,这段经文是总结前面。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佛陀作一个总结说:「极乐国土」,前面的住处、生处庄严,「是成就如是」的「功德」之所「庄严」。是什么样的功德呢?蕅益大师解释,三种功德力。第一个看佛的功德力:

  约佛释

  ┌住处┐           ┌大愿┐

  明上┤  ├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  ├称性功

  └生处┘           └大行┘

  ┌遍严四种净土────┐

  德之所成就故能┤          ├令往生也

  └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

  前面的「住处」庄严,就是「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这种宝树上的宫殿的住处;这个「生处」就是「七宝池、八功德水」、莲华,这种庄严是怎么来的呢?「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我们要成就一期的应化身,第一个要有愿力。阿罗汉为什么没又应化身呢?因为阿罗汉没有愿力。阿罗汉的心情,只想要离开三界,他不想要成就国土。所以他虽然也积集了很多善业,但是不能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没办法。就是说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愿力,他看到这个国家有盗贼,他看到很痛心,就发愿:我以后成就的国土,不允许有盗贼。他看到这个世界有三恶道太痛苦了,他发愿:以后我的国土不允许有三恶道。睡觉的时候,他也发愿:「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他发了很多很多的愿,他把他的愿综合起来,就是他未来国土的情形。当然这当中要积功累德、六波罗蜜大行。你发的愿愈多,你要成就一期应化身,时间就更困难。当然阿弥陀佛的时间很长,所以加一个「大」字,他的「愿」已圆满、他的「行」也特别殊胜,「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成就了四种净土的庄严。「普摄十方」的「凡圣」,都能「往生」。所以「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就佛来说,佛陀的确是创造了这样的一种庄严境界,这是就着佛来说。对我们众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就着众生是怎么回事呢?

  约生释

  ┌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 ┌信愿┐

  复次,佛┤            ├令┤  ├

  └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持名┘

  ┌─已成

  │

  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非今

  └┤

  └非当

  佛陀以他的「大愿」,创造「众生多善根之因」,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多善根」是往生的「因」,「多福德」是「缘」。蕅益大师后面会解释说:阿弥佛陀的大愿,是创造了名号无量光义,这个大行是创造无量寿。说阿弥陀佛的名号凭什么称为无量光、无量寿呢?凭的就是弥陀在因地的时候,有大愿跟大行。就是佛陀无量劫来的大愿、大行的积功累德,全部的摄持在这个名号当中,所以这句名号有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这对我们众生有什么好处呢?使「令」我们「信愿持名」,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佛号的时候,「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就是说前面的生处庄严、住处庄严是怎么成就呢?就是你在念佛的当中,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就是你在念佛当中,念念成就。而这些功德「皆是已成,非今、非当」,这个都是现成的,这是他力门果地教。你要是讲自力法门,你发了愿以后,那只是一个理想,点点滴滴要去栽培。所以唐朝怀感大师,他亲近善导大师以后,他成就了念佛三昧,他亲身见到佛身现前。他做了《释净土群疑论》,他说:一个人修四念处,修十万亿劫,以如救头然的心情修十万亿劫;比不上一个人至诚恳切的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救头然的心情修十万亿劫!这当中就表示自力门跟他力门的差别,你要凭自己的能力,在你这一念散乱心当中、这个污浊当中,要去创造一个功德,谈何容易啊!你光是要破障、忏悔业障,就不晓得要忏悔多少;然后使令内心寂静,寂静以后再修止观!这个他力法门不是,「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就是说这句佛号是弥陀的「大愿、大行」所创造的,这个功德是已经成就的。我们所要作的工作,就是「信愿」去忆念这句名号,这个时候就「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就我们凡夫众生就是这样。当然每个人的信愿栽培不同,他所代表的生处庄严、住处庄严就有所不同。所以「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如果落实在我们凡夫来说,那就是各人的「信愿、持名」的本事了。这个是讲到法力不可思议。再看心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

  约不二释

  ┌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全佛即生┐

  此则┤            ├┤    ├

  └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他即自┘

  ──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个地方指的是「以阿弥」陀佛的「种种庄严」,当然这种种的庄严主要是名号的功德,「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作一个「增上」缘,来「带起」我们自性清净心所具足的「庄严」。所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这是站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角度,所以叫「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就是说:凭什么阿弥陀佛的善根跟福德可以给我们众生受用?凭什么?凭的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凭的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能够感应道交。这一句话把佛跟众生的关系给疏通了,这之间的障碍给疏通了。所以我们讲「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庄严」。不过这个地方,「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我们可以从二部分来说。就是说从平常因地的栽培,我们平常有共修,念佛半小时,出声念十五分钟、止静念十五分钟。你每一句佛号都是信愿具足,虽然念佛是第六意识,但是第八识把这个功德给保存下来。你念完半小时以后,从佛堂出来,别人看到你好象什么都没有改变,你的眼睛还是眼睛、鼻子还是鼻子、嘴巴还是嘴巴;但是你内心当中,「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种种的莲华庄严,在你的心中已经念念成就了。但这个时候,只是因地的栽培,所以还不能够受用。我们也可以说:舍利弗,这个众生已经「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果地的受用,要到临命终,你必须要到临命终的时候,达到「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这个时候你把佛号现出来,跟弥陀感应道交。这样子,你今生所栽培的这个佛号功德,就全部表现出来。这样子就真实受用了,临命终的时候就是你果地的受用了。这个时候「成就如是功德庄严」,那就不是因地了,就因种来说,那是你真正能够受用的。前面的依报,居住环境、生处庄严,这个时候你是真正「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你这个众生已经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我们平常念佛的时候,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的因种、因种,是这个意思,就是三力所成。所以讲「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相信什么呢?相信这种功德庄严是三力所成,是弥陀的本愿功德力所成、是名号功德力所成、是自性功德力所成,就是相信这件事情。好,今天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二一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三页,「戊二、合释能受所受」。

  初約五根

  ┌     ┐

  戊二合釋能受│五塵明受用│己初┌初正明┐

  ○      ┤     ├  ┤   ├庚

  所受,又二 │次約耳根 │又二└二结示┘

  └     ┘

  聲塵明受用

  今初

  这一科是「正宗分」的第一科「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这一科的开始,佛陀是一个「征问」说:「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极乐世界是什么因缘安立为极乐呢?佛陀刚开始的回答是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约着「能受用的众生」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陀在回答极乐世界的因缘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他的身心世界没有痛苦,只有安乐的情况,所以安立为极乐,这是第一点。其次,约着「所受用的国土」,就讲到了二件事情。第一件是讲到「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这一段是讲到宝树的罗网,罗网上的宫殿楼阁,这样的住处庄严。其次,讲到池水、莲华,「七宝池,八功德水」,上有种种的「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有种种放大光明的莲华,这是讲到生处的庄严。前面的所受用,讲到居住的庄严、也讲到生处的庄严。前面的回答,都是各别就着某一个重点,讲到生处、讲到住处的一个重点庄严。这以下是总合性的回答,极乐世界安立为极乐的一个理由。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二

  己一、约五根尘明受用二

  庚一、正明

  这当中包括了能受用的众生、也包括了所受用的国土,把它结合起来解释。这当中分二科:「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就着广泛的五根接触五尘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情况;其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单单就着耳根接触声尘,来说明极乐世界的受用情形。在「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当中,又分成二科:第一个是「正明」,第二个是「结示」。现在先看第一科「约五根五尘明受用」,看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这段经文在讲之前,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合科义」。先说明蕅益大师安立这一科的情形,五根对五尘的情况:

  合科义

  ┌乐──是声尘──┐

  │        │

  ├地──是色尘  │

  │        │

  ├华──是色香二尘│  ┌五 根┐

  │        ├众生┤   ├可知。

  ┼食──是味尘  │  └对五尘┘

  │        │

  ├盛华┐     │

  │  │     │

  ├散华├是触尘──┘

  │  │

  └经行┘

  「乐是声尘」,「常作天乐」是讲声尘;「地是色尘」,「黄金为地」这个地是讲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雨天曼陀罗华」包括色、香二尘;「食是味尘」,这「即以食时」这是讲味尘;「盛众妙华」、「雨天曼陀罗华」乃至「经行」,这「是触尘」。极乐国土的众生,他的五根接触五尘,「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情况,就从经文当中看得出来,五根对五尘是可想而知的。这一段是蕅祖安立这一科的一个大义。好,我们详细来看经文约五根五尘明受用的情况。

  「又舍利弗」,这当中佛陀又招呼了一句舍利弗,又讲出了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情况。说「彼佛国土,常作天乐」,这第一段。这以下我们分四段,先看第一段:

  释经文四

  释常作天乐等

  ┌常作者,即六时也。

  这个「天乐」,指的一种殊胜美妙的音声,这种殊胜美妙的音声是「常」。这个「常」,蕅祖的注解说:就是「六时」,昼夜六时。就是说这种美妙音声的出现,是经常的,而不是短暂的、或者偶尔的,是经常能够出现这种殊胜美妙的音声。关于天乐出生的理由,莲池大师讲出了二种情况:极乐世界的天乐是怎么来的呢?他说:第一个,极乐世界的天乐是一种天然之乐,这个「然」就是自然,极乐世界的虚空当中有很多的乐器,不弹自鸣,因弥陀的本愿功德力,你不用弹它,它自己就能够弹奏出这种殊胜美妙的音声,空中有乐器,不弹自鸣。这样的天乐就是解释做天然之乐,天然的,弥陀的功德所变现的。其次,第二种情况是天人之乐,这个是天人,当然就是有天,极乐世界有人道、有诸天。这个诸天,就是有明了性的众生所弹出来的。就是说阿弥陀佛跟莲池海会这些圣众,在那个地方修行的时候,诸天起欢喜心,弹奏这种天乐,来供养阿弥陀佛与莲池海会圣众,那这样子也可说是天乐。这个天乐的出现有二种情况:一个是天然之乐,一个是天人所演奏的音乐。这个地方是强调极乐世界声尘的美妙,声音。

  对比我们娑婆世界的声音,有很多的杂音,吵杂的音声扰动我们的心性。现代的医学家也发现了一件事,说这个小孩子,他在母胎的时候,在怀胎十月当中,如果小孩子的母亲经常听到了一些噪音,这种恐怖的声音,这个小孩子生出来以后,他就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他的稳定性会比较差,动不动就会感到一种急躁不安。假设母亲在怀胎的时候,经常听一些比较柔和的音乐,或者是佛号、或者是菩萨的圣号,这个小孩生出来以后,他的内心比较稳定,不容易被外境所干扰。所以这个声音对我们一个人的内心,是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个地方极乐世界它常作天乐,它经常散发出一种殊胜美妙的音声,这件事情也是非常的殊胜。再看第二段「黄金为地」,这一段是强调色尘,黄金为地,看蕅祖的注解,我们对照着看:

  ├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

  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有很多的宝树、楼阁、种种的莲华庄严,不过这些所有的庄严都依止大地而住,所以大地的庄严,这个颜色变得很重要。极乐世界的大地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黄金为地」,就是说基本上它的本质是「黄金」,但是在黄金当中,又以「七宝」来加以点缀、加以装饰,这个叫黄金为地,这个是一种色尘。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一望过去,这个地上放出黄金的光明,给人家一种高贵(黄金表示高贵)的气氛,这是色尘的庄严,这第二段。再看第三段: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这一段经文当中就有二部分:我们先约所受用,再约能受用解释。先讲所受用。所受用的话,「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前面的「常作天乐」是强调极乐世界虚空的庄严,这虚空当中有音乐来装饰虚空。「黄金为地」是讲大地的庄严,这个大地有黄金跟七宝所庄严。「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是在虚空跟大地的中间,是一种中间的庄严。说这个虚空跟大地中间,有什么样的殊胜境界出现呢?这「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这个「雨天曼陀罗华」,这「曼陀罗华」就是极乐世界宝树(八千由旬)的华,它经常会从树上降下来,所以这个雨天曼陀罗华它是色尘跟香尘的庄严。色,这个华有美妙的颜色;它也散发出香气,使令极乐世界的整个空中,散发出华的香味。这一段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

  ┌┤            ├故云昼夜六时。

  │└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

  古印度的一天,它是分成「六时」,一个时段是四个小时。

  │   ┌依┐       ┌日┐

  └然彼土┤ ├各有光明,不假┤ ├安分─

  └正┘       └月┘

  ┌昼┐

  ┤ ├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

  └夜┘

  极乐世界不管是「依」报的国「土」、或者是「正」报的身心,都是放大「光明」。它的光明「不」用靠「日月」,所以它没有白天、晚上的差别。换句话说,极乐世界经常都是白天的情况。我们讲「昼夜」六时,是随「顺」我们娑婆世界的一种习气、概念,来这样宣说的。这个「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极乐世界的众生,他在受用极乐世界的华香之余,在清晨的时候,他第一件事情该做的就是:拿着宝树的华,用衣祴把它装起来,然后到十方世界去供养佛。就像我们早上刚起床一样,早上刚起床到大殿,先供茶、供香;极乐世界也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释曼陀罗华等

  ┌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

  「曼陀罗」华翻成中文叫「适意」,就是这种华你一接触以后,内心会有一种很舒适、欢喜的感觉,所以叫「适意」,又称为「白华」。不过莲池大师解释这「曼陀罗」华,它是天上才有,不是人间有这种华。一般佛陀讲经的时候,都是天人散这个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这个都是属于天上的华,特别的舒适、特别的使人欢喜。

  ├衣祴─是盛华器。

  这个众生就拿这个「衣祴」,衣械「是盛华」的「器」具,是用布做成的一个袋子,就像我们僧袋,略似这种情况。

  ├众妙华─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经》四华,表四

  │

  │    因位。

  「盛众妙华」,是表示极乐世界的华不是只有曼陀罗华而已,「应」该是──像《妙法莲华经》上说:佛陀说《妙法莲华经》的时候,诸天有散「四」种「华」。这四种华:第一个是曼陀罗华。第二个是摩诃曼陀罗华,就是比较大的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第三种是曼殊沙华,这个曼殊沙华翻译成中文叫柔软,就是我们看到这个华,我们内心当中会有一种柔软的感觉,不会像过去那种我执、法执那么坚固。这个柔软、调柔,在佛法讲调柔,都是跟我空、法空相应所表现的一种功德。这曼殊沙华是柔软义。第四个是摩诃曼殊沙华,这华比前面的曼殊沙华再大一点,所以加「摩诃」,摩诃曼殊沙华。诸天经常用这四种华,来供养说法者。这当中智者大师解释「四华,表四因位」,华能够感果,表菩萨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住、行、向、地,有四种因位的菩萨,就是用四种华来表示。「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当中也是有藉事显理。说这是讲什么道理呢?

  │       ┌真因会趋极果

  ├供养他方佛,表┤

  │       └果德无不遍也。

  这个「真因」,成佛之因,当然广泛来说是六波罗蜜;但是根本来说还是智慧。智慧是能证,能够觉悟真理的还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这智慧「会趋」向于佛「果」。佛果在哪里呢?「果德无不遍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果德就是一种真,或者我们讲法身佛,真如理性,理性是遍满的。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蕅祖的意思就是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拿着华到十方世界去供佛;当然事相上也的确是如此。在表法上说: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整个极乐世界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这后面会讲到。所以我们讲「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就着凡夫无明的心,整个投入了阿弥陀佛的真如大功德海里面,你所接触的颜色、听到的声音、你所吃到的饭菜,都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所变现。换句话说,我们在极乐世界当然不可能待一辈子,因为你在那个地方,每受用五尘一次,你的智慧就增长一分。就是你能够觉悟的智慧,慢慢的增长,你总有一天能够觉悟到这个五尘的本体那个真如理。就是能证的智慧,迟早会去接触到真如理。就是说因地的华去供养佛,这个华有趋向于佛的一种力量。我们在极乐世界的这种「真因」、这种智慧的栽培,一定会有一种力量,使令我们趋向于真如的理性,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有这一层的表法。

  │┌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

  ││

  └┤ 弥勒,皆不难耳。

  │

  └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

  这个地方是约着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离极乐世界,刚好是「十万亿」的「佛」土,所以佛陀强调「十万亿佛」。表示我们到了「极乐」世界,要「供」养「释迦」佛、或者当来下生「弥勒」尊佛,都「不难」。这是怎么回事呢?是「阿弥神力所加」,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力所加被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功德所成就的。这个地方「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莲池大师他认为:这一段的经文重点在修福,就是表显了极乐世界的, 菩萨,他修习福德资粮的一个殊胜。莲池大师认为下一段的经文,「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是表显极乐世界的一种智慧,成就智慧的殊胜。这是说我们到极乐世界(我们一个菩萨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当然不是为了去那个地方住在宝树、楼阁,欣赏「黄金为地,雨天曼陀罗华」如此而已,要紧的是积集福德、智慧的资粮。这个地方莲池大师讲:「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因为佛是最殊胜的福田,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所以释迦牟尼佛特别说明出来。在经典上说:我们一个人能够供养到真佛,这个果报会让你现身就能够得到现生的果报,供到真佛,不是供养佛像。你能够遇到真佛,能够如实的供养,这个果报你马上就能够受用。

  佛在世的时候,佛陀在舍卫国三个月结夏安居,结夏安居完了以后,就到隔壁中印度的波罗奈国去。这个波罗奈国的国王是信奉婆罗门教,所以婆罗门的老师就建议国王说:佛陀要来到我们这个地方游化,他有很多很多的真理要宣说,有广大的摄受力,你要规定所有的人民,都不可以去供养佛陀,否则我们婆罗门的眷属就会减少。国王就召告整个国家,他说:佛陀要来我们波罗奈国游化的时候,谁敢供养佛陀,罚五百金。就贴出这样的公告。当释迦牟尼佛来的时候,第一天带着比丘去托钵,就托空钵而回。正当佛陀要回到精舍的时候,这当中有一个老妇人,她也不认识字(哈哈),这公告写什么她也不知道。她那一天准备要煮中饭,把米洗完了,米水要拿去倒。要倒的时候,看到佛从正中央走过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因为她不知道告示上写些什么东西,她就很真诚的拿米水供养佛陀。佛陀就欢喜心接受了,当下就把米水喝下去。喝下去以后,佛陀当众为她授记。这个时候,很多人很惊讶的说:你怎么敢公然的违背法律呢?很多的婆罗门就围过来。围过来以后,佛陀就为他授记说:你供养的功德,我为你宣说一下:你今生死了以后,你就到天上去,到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完了以后,到忉利天;忉利天以后到六欲天;六欲天完了以后,再到人间来。你只要到人间,就是受大富长者的福报,要不就到天上去。在人天往返十五劫,十五劫的时间,这么长。然后,出生为人的时候,生长在一个没有佛的时代,证得辟支佛果。佛陀讲完这句话的时候,这些婆罗门的大德就不服气了,就跟佛陀说:佛陀啊,你是一个剎帝利主,你是净饭王的儿子,是高贵的种姓,你怎么能为了饮食而说谎呢?说她供养你洗米水而已,你怎么能说她有这么大的功德呢?佛陀这个时候出广长舌相,把舌头伸出来,把整个头都盖住。在当时的印度,每一个人都知道:舌头能够盖住头部,那是生生世世不打妄语的。这时候婆罗门的这些长老就生起了恭敬心:唉呀!这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不讲妄语的人;但是你要讲出个道理来听看看。佛陀就指着前面的一棵尼拘陀树说:这个尼拘陀树它现在的树能够庇荫五百个人,五百个人可以在下面乘凉;但是这棵树刚开始的种子,只有三分之一个芥子这么大,这个芥子像芝麻那么大。它刚开始的因地,只有三分之一芥子大的种子。它为什么能够长成这么大呢?因为它掉在一块肥沃的田地上,吸收大地的水分、矿物质。这样子慢慢慢慢,就能够长到像这样能够庇荫五百个人的大树。佛陀说:供佛亦复如是,虽然她那是那么一个小小的米水;但是她所供养的是一个殊胜的福田。所以她这小小的因地,就能像那三分之一芥子大的种子一样,就能够长成庇荫五百个人的大树。这个时候婆罗门就对佛陀生起了恭敬心,很多人就归顺了佛陀。这意思是说:我们在生命当中,如果能够遇到真佛,不是看到佛像,不是供养佛像而已,你看到佛陀而作如实真心的供养,那个福报是非常广大的。

  我们看历史上,包括中国历史、印度历史,很多的国王,他之所以做国王,他的福报都是跟供佛有关的。你看阿育王、中国的梁武帝也是,梁武帝也是供佛的关系。我们今天要供佛,莲池大师强调修福是对的。这当中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你供佛,你跟佛陀结缘,你生生世世就能够跟佛陀在同一个地方出世。这件事情也是很重要的,跟三宝结缘。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在这段经文当中强调「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地方就是:你在极乐世界的人民,你要修福报、要跟十方诸佛结缘,那是非常容易的。这一段是讲到约所受用的情况。这当中还有一层深义,约着能受用的众生,这「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还有一层深义,这当中我们看蕅祖注解。这一段经文的主题应该是在这个地方,看第三十四页。「释即以食时等」,「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这当中蕅益大师把它分成三段来说明:第一个「明神足难思」。

  释即以食时等三

  明神足难思

  ┌食时,即清旦,故云即以。

  │

  │        ┌不离彼土┐

  └明其神足不可思议┤    ├不假逾时回还也。

  └常遍十方┘

  这个地方讲「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以后,他什么时候回来呢?「即以食时」,这个是「清」晨吃饭的时候,所以叫「即以」。「即以」就是说马上就回来了,时间很短暂。为什么他到「十万亿佛土」去供佛以后,马上能够回来呢?这当中有一层道理,「明其神足不可思议」,因为极乐世界的神足通不可思议。极乐世界有五种神通,在这当中强调神足通的功德广大。是怎么个不可思议法呢?「不离彼土,常遍十方」,所以「不假逾时回还也」,不必假藉长久的时间回还。「不离彼土,常遍十方」,莲池大师解释说:我们凡夫这个娑婆世界的色身,是一个业报身,所以有这个业力,就有时空的障碍,有空间。我现在要到美国去,你不可以去,要坐飞机才能去。当然我们活动的范围不能够离开三界的,甚至不能离开欲界。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一个意生身,莲池大师强调意生身,这当中有三种意生身:第一个叫做「入三昧乐意生身」,入三昧乐。这个是约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的众生来说的。这个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的众生,他的意生身呢,他要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必须要入定,他要在这个树下入定、或者在他的宝树楼阁、在他的房间里面入定。他入定以后,他就能够「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他在定中,能够现出意生身,遨游十方世界,一下子又回到原来的国土去了。这是讲「入三昧乐意生身」。其次,「觉法自性意生身」。「觉法」,觉悟这个法,当然这个法不是一般的有为法,这个是讲真如的法。「觉法自性意生身」这是实报庄严土。前面的「入三昧乐意生身」要入定,他一出定就没有这种功能,没有所谓「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他要稍微入定一下,静一静。这个实报庄严土,他任运,他只要随便一作意,想到:诶,要去供佛、或者闻法,他一作意就能够「不离彼土,常遍十方」,这个是更加的殊胜,「觉法自性意生身」。第三种是「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那是佛陀,种类俱生无作行,那连作意都不要作意,那是任运的能够「不离彼土,常遍十方」,那是常寂光土,佛的境界。这个地方,我们姑且约凡圣同居土,就是「入三昧乐意生身」。极乐世界的国土,它的神足通,他只要一入定,就能够「不离彼土,常遍十方」,就有这种广大神足通的境界。这个是约能受用的众生来解释「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的情况。另外一个约所受用的国土,我们看「明事事无碍」,极乐世界的国土是事事无碍:

  明事事无碍

  ┌一声────┐

  │      │

  ├一尘    │

  此文显极乐┤      ├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

  ├一剎那   │

  │      │

  └乃至跨步弹指┘

  这当中也透出了一个消息说:这经文要表示什么意思呢?说「极乐」世界的一个「声」音、一个色「尘」,这个是约空间来说,这个极乐世界的空间有声尘、色尘。就时间来说,「一剎那」、或者是「跨步弹指」这么一个短暂的时间。这个极乐世界的时空跟「十方」的佛净土,是「贯彻无碍」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讲一句现在的名词,就是极乐世界的资讯系统很发达。说你为能够知道要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呢?你一定要知道哪一个国土有佛在说法,你一定要先得到这样的资讯,你才能够明确的应用你的神足通,去供养哪一个世界的哪一尊佛。所以说你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你能够亲近十万亿佛,你一定是在极乐世界宝树、楼阁,很多的宝树下,唉呀,在哪一个国土有普光佛在讲《楞严经》,我现在的心情刚好想听《楞严经》,马上就过去。哪一个地方有哪一尊佛在讲《法华经》,我现在的心情想学《法华经》,就过去了。哪一尊佛在那个地方讲《华严经》,也过去了。我们能够亲近十万亿佛,除了你的神足通以外,你只有神足通,你不知道到哪里去,那你也是没有目标。所以这个地方「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极乐世界的宝树,它能够提供你十方世界最快的资讯,你马上能够知道十方诸佛在讲些什么经论,他在什么样的处所,那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蕅益大师的智慧眼,就看出了这段经文有这么一个消息。这是讲极乐国土的「事事无碍」。

  明法门甚深

  ┌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

  又显┤                 ├也。

  └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

  这当中强调净土他力法门的功德甚深。怎么说呢?说我们在「娑婆」世界,「浊重恶障」,这个身心果报有五浊的障碍,有三种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跟「极乐」世界的空间,有「不隔而隔」的情形。虽然在法性上,谁也不能障碍我们;但是从业感的角度,的确是有障碍的。我们不要说离不开三界,我们连要到欲界天都没有办法,这空间有障碍。「生极乐则功德甚深」,到极乐世界,它这种「入三昧乐意生身」功德甚深,跟「娑婆」世界「隔而不隔也」,虽然在空间上有这么一个区分,但是这样的空间是不能障碍极乐世界的果报体,「隔而不隔」。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神足通,站在菩萨道的立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上求佛道、不管是下化众生。因为你要上求佛道,你一定要亲近十方诸佛、听闻佛法,这世间上最殊胜的善知识就是佛陀。你有神足通,你随时能够把你心中的疑问,向佛陀表达,请佛陀开示对治的法门。所以不管是修福报,修福报也是一样,我们现在只能够在禅定当中修观,观想佛陀现前,把很多的蓝宝石、红宝石、金刚钻供佛。当然这样子也是好,但这样子毕竟只是内心的作意,你不能实际表达出来。下化众生也是这样,我们在修慈悲喜舍,观想众生现前,我们把修习的功德,变成种种安乐的境界,五欲乐、三昧乐、涅槃乐,输送给众生。就是我们在「娑婆」世界是「不隔而隔」,我们要去度化众生有障碍。所以这个神足通度化众生是非常重要的。

  你看舍利弗尊者有一个弟子叫均提沙弥,他七岁出家以后,没多久就证得阿罗汉果,七岁小沙弥就证得阿罗汉。这怎么回事呢?说他的前生是一只白色的小狗。商人队要去做买卖,就带着这只小狗去。到了一个地方的时候,大家在煮饭,饭煮好了的时候,这只狗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就把饭菜给偷吃了。被商人发现了以后,就非常的生气,就拿棍棒把这只狗打得四肢都断掉了,身体也受了很重的伤。打完了以后,就把它丢到森林里面去。到了天黑的时候,这只狗临命终即将死亡,在那个地方呻吟,又饥又渴又恨,心中生起一股怨气:我只是偷吃你几口饭,你就把我打成这样子,心中有恨。这一天晚上,舍利弗尊者在寮房做晚课的时候,一入定,天耳遥闻,听到有狗在那个地方呻吟。圣人的天耳通它有「明」,天耳明。要是凡夫听到狗叫,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有狗叫;但是圣人这个通有光明的智慧:哦,这只狗是怎么回事被打的,这只狗过去有善根,但是现在被烦恼遮障了,它要堕落到三恶道去了。如果不去救它,它会因为瞋心的因缘,堕落到地狱去。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马上用神足通,入三昧乐意生身,屈伸臂顷,一下子就到狗的身边去,拿了一杯牛奶给这只狗喝。狗喝了这杯牛奶以后,心情好了一点。舍利弗尊者就为它说四谛法门,就触动了它的善根。这个善根一发动了以后,它心中瞋心的遮障就消灭了。消灭了以后,这狗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就生长在舍利弗尊者一个归依弟子的家里,一个大富长者。做完这件事情以后,舍利弗又回去入定。哦,这只狗生长在我一个信徒的家里。就去跟他们讲说:你没多久会生一个小孩。说:师父啊,我们夫妻俩结婚那么久,到中年都没有生小孩。他说:你会生个小孩。好,生个小孩以后,我们就送给师父。舍利弗说:好,你说的。七岁以后,就把他给带走。带走以后,因为他在临命终的时候受到舍利弗的教化,触动了善根,所以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得到阿罗汉果以后,他有神通,他就去看看我过去是干什么?唉呀!我过去是一只小白狗,被打得差一点死掉了,本来应该要堕地狱去的,我师父慈悲救了我。后来他就发愿:今生不受比丘戒。在律上,比丘不能做侍者,比丘不能做比丘的侍者。所以他发愿尽形寿做沙弥,来服侍舍利弗尊者。所以舍利弗尊者后来入灭以后,整个后事,完全是均提沙弥为他处理,均提沙弥就一辈子跟着舍利弗尊者,直到他往生为止。他把舍利弗尊者的舍利子拿回去给佛陀,然后他才入灭。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一个观念就是说:今天这个众生、这只狗,从因缘所生法来说,它即将要堕落了,假设这个时候没有遇到善知识舍利弗尊者,以神足通的因缘现前,它整个生命的方向,就要流落到三恶道去了。当然到三恶道去要再出来,那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那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的时间,才会再遇到三宝。而在这个关键时刻,舍利弗尊者的神足通就非常重要,他屈伸臂顷,一下子就能够把它的心转过来。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当然我们现在有障碍,我们在佛堂里面观想也不错),如果能够实际采取行动,那就更好。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在种种神通当中,特别强调神足通。因为在菩萨道的角度,不管你是亲近十方诸佛、不管你是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你这个神足通、这个交通工具,是非常重要的。你随时要亲近佛陀、随时要教化众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提出说:这表示「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十方世界隔而不隔」,你随时能够去观照你过去的父母眷属。唉呀,我那个眷属到哪去了?屈伸臂顷一下子就到他的面前,为他说法,使令他能够解脱。所以这个地方有这么一层意思。好,看第四段: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这个地方是讲到五尘里面的味跟触,滋味跟触。饭食当然有各式各样百味的饮食滋味,跟这个经行的触、黄金为地的触。这个「黄金为地」,极乐世界的黄金,它是柔软的,这《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它黄金也散发出香气,所以你在黄金上经行,它有一种很殊胜的质感,这表示触尘。关于这一点,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释饭食经行等

  ┌念食食至,不假安排┐ ┌经行金地┐

  饭食经行者┤         ├但┤    ├

  └食毕钵去,不劳举拭┘ └华乐娱乐┘

  ──任运进修而已。

  这个地方说极乐世界的意生身,他的本质是不须要饮食,但众生的习气,他在娑婆世界吃饭吃习惯了,到极乐世界不吃饭,好象少做了一件事情一样,所以他就会想到要吃饭。他一想到要吃饭,这个百味饮食就现在前,「不假安排」,他不必去买菜、切菜、洗菜、煮菜,他就是「念食食至」,思食得食。「食毕钵去,不劳举拭。」吃完了以后,它就自动消失了;不像我们还要去洗钵、整理这些残渣。不过极乐世界的饮食是触食,见色闻香即饱,所以他没有排泄的情况,他是触食,这跟诸天很类似。极乐世界是衣食自然,那在极乐世界是干什么事情呢?那么多的时间干什么事呢?「但经行金地、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就是在那个地方,念佛、念法、念僧;或者修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或者你现在的心情不想到十方世界,你在极乐世界里面,经行金地,或者看看华、听听音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任运进修」。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修行,而修行有各式各样的法门,礼拜、赞叹、供养,但是主要的还是心地法门,调伏现前的妄想、调伏现前的攀缘心。所以在任何的修行,只要功夫提起来,一定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说你怎么能够净念相继呢?要都摄六根。六根要都摄起来,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烦恼不能断要他断,是这样的一个心情,是逆你的妄想流。看这个意思,极乐世界是不须要都摄六根(哈哈),这极乐世界的六根是放松的。你看看华、听听天乐,你在那个地方,法身慧命自然增长,他不必都摄六根,就能够净念相继,是这个意思,这叫「任运进修而已」,他的进修是这样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个情形。不像我们娑婆世界非常紧张,不是这种情形。这个地方是讲「饭食经行」,就说出这一个道理。这一段是说明「五根五尘明受用」,广泛的说明极乐世界的五根面对五尘的一种受用情况,当然包括了能受用的众生,也包括了所受用的国土。好,先讲到这里。

佛说阿弥陀经1

佛说阿弥陀经2

佛说阿弥陀经3

佛说阿弥陀经4

佛说阿弥陀经5

佛说阿弥陀经6

佛说阿弥陀经7

佛说阿弥陀经8

佛说阿弥陀经9

佛说阿弥陀经10

佛说阿弥陀经11

佛说阿弥陀经12

佛说阿弥陀经13

佛说阿弥陀经14

佛说阿弥陀经15

佛说阿弥陀经16

佛说阿弥陀经17

佛说阿弥陀经18

佛说阿弥陀经19


 

七大缘起论之立宗

七大缘起论之破异


历史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1

 神仙传集锦1    《佛学与西学》

走出西方中心论    

《西方中心论批判》读后感

不能用西人的“宗教哲学”视角来认识中华传统学术儒释道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全集)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全集)

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全集)

来果和尚自行录(全集)

一梦漫言(全集)

印光大师略传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


打坐方法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天眼通原理

八段锦简述、   易经杂说

太上感应篇、   推背图(图文+详解)

心相篇 、     《心相篇》讲记

古琴文化综述、    千古音乐圣人师旷

经典古琴动画片两部

唐朝大国手完虐倭国第一棋手

佛弟子不应吃肉及如何正确吃素


轮回转世的科学研究

台大校长李嗣涔“灵界研究、多维时空“情况简介

雍正三教觉民,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心经直指》—高道李清庵解释《心经》

了凡四训序文


略论明心见性1,       略论明心见性2

转八识成四智

六即佛          八识简介        

佛教八宗    密宗大义


认识佛教(1)认识佛教(2)认识佛教(3)

认识佛教(4)认识佛教(5)


弘一大师在青岛湛山寺

弘一大师简传

弘一大师: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叶圣陶:两法师(弘一法师、印光法师)

共尊印光大师势至化身原因

朱镜宙:我所知道的虚云老和尚

戒尘法师:我与虚云上座  

虚云和尚行业记

弘一大师出家之因缘

印光祖师和弘一律师的师徒缘

印光大师:劝注重因果

慧远大师再来:三昧国师  

 印光大师:念佛十念法


佛图澄

释摩腾 竺法兰 康僧会 支遁 

释道安 鸠摩罗什 法郎 李恒沙门

杯渡

释宝志

玄奘 一行


古代中医:穷人治病,富人掏钱

李玲:仇和的宿迁医改调查

揭秘红楼梦中的药膳盛宴

中药“宝塔糖”消亡之谜

现今少年每每不知保身之道,纵情色欲,由之受病

钱学森对中医的认识,学西医的一定要看,千万别错过

彭鑫:胎毒的产生及对孩子的健康影响

中医为开裆裤正名!藏在开裆裤里的老祖宗育儿智慧

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连续长存的正统

佛法之世界系统略述

一位西医这样理解中医肾虚,让中医黑们无地自容

人体体质辨别(气虚、阳虚、阴虚)

黄帝内经,为什么有人年过八旬还能生子!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